痙攣,疼痛,憋屈,難受……幾十年一遇。
我想起一句話:放棄一個很愛你的人,并不痛苦。放棄一個你很愛的人,那才痛苦。愛上一個不愛你的人,那是無比的痛苦。也許夸張,但老師面對個別學生公然無視班級的榮辱,漠然面對老師的一片赤誠,視全班的勤勉于不顧,給全班同學的成長環(huán)境添加負面的籌碼,一次又一次做出挑戰(zhàn)老師心理承受的底線的行為,老師仍然找不到放棄的理由。
遲到,他又遲到。假期的博文沒寫,寒假作業(yè)應付,而且不是一般的應付,簡直是挑釁,課堂作文不完成,默寫《六國論》時居然在抄寫……可悲的是他們的學業(yè)成績優(yōu)秀,而他們的行為帶來很強的負面效應。班級建設是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說明,不按常規(guī)出牌,我行我素,我照樣可以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
我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他們用行動告訴全班,遲到怎么了?不做作業(yè)怎么了?偶爾地不聽課又怎么了?不參加班級的活動怎么了?成績依然可以名列前茅。
我有很多的方法——可以讓他們在集體里充當負面的角色,可以用高壓的政策整頓各種無視班級紀律的行為,甚至我可以折騰得你心情郁悶繼而無心向學。但這和我的教育初衷相悖,我很難說服自己。正如南京的陳宇老師所說:“我要怎么才能說服習慣了高壓管理的你們,強權的管理只能滋長對教育的仇視,高壓的統(tǒng)治雖然能迅速起到表面的成果,但最終只能培養(yǎng)奴性,我自己也說服不了自己。”
熱愛班級的學生早已等得不耐煩,他們迫切地希望老師拿出最為有力的手段,對這個班級實行最嚴厲的管理。她們在博客里批評個別學生不寫博文為“釘子戶”,甚至直接對老師建言,老師在班上要嚴肅點,要嚴厲點,要帶有命令的口吻。一些學生在自己的博客上感慨,班級沒有默契,感慨班級的冷漠。想想也是,一些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不熱心班級的事務,特立獨行,我行我素。而熱心班級的同學成績又不是很拔尖,在成績說明一切的當下,面對班級活動明顯感覺底氣不足。
一個不愿意用實名的學生在網(wǎng)上留言:“老大是一個非常有經(jīng)驗的老師,看待問題總能切中肯綮。別看他平時好像對我們寬松縱容,其實他要管我們是非常非常有辦法的,老大只是希望我們要自覺要自醒。所以我們平時要表現(xiàn)得乖一點,不辜負老大對我們寄予的厚望?!?/p>
他不愿留下真實姓名,也許他有不得已的隱情,怕別人說三道四,也許就是原因之一。
在當下考試成績決定一切的時代,使得原本許多優(yōu)秀的品質反而抬不起頭,比如模范地遵守校紀班規(guī),比如熱愛集體關心班級,比如善解人意友愛同學,比如作業(yè)一絲不茍,比如尊敬師長對人有禮,比如陽光樂觀開朗熱情,比如文靜勤奮刻苦扎實,然而在成績的天平籌碼面前卻不一定有好的學習效果。也許在領取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一紙成績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該如何面對當下這個不爭的事實?
網(wǎng)上曾經(jīng)討論過一種現(xiàn)象——“第十名現(xiàn)象”:在一個班級里,學習成績排在第十位上下的那些同學,有望成為日后最為出色的一個。為什么許多初高中的尖子生在后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漸漸淡出優(yōu)勝行列,相反為什么一些當初不起眼的學生竟能日后成才?
十年的跟蹤記錄,十年的資料積累,十年的風雨奔波……杭州市一名叫做周武的教師對自己教過的680多位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發(fā)現(xiàn)一個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第十名左右的學生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
當然成績優(yōu)秀而嚴格要求自己,同時又熱心班級事務的同學不在此列,因為他們平時就注重細節(jié),能夠和同學友好共處,熱心各種活動的組織和策劃,注重各種能力的鍛煉和培養(yǎng),比如我08屆畢業(yè)后入讀香港大學的張妍。
其實細節(jié)決定成敗沒錯,態(tài)度決定成敗也沒錯。因為日積的細節(jié)不注意,會逐步成為性格上的嚴重不足,而這雖然不會立竿見影,迂遠而闊于事,但一旦定型,便在日后長久的生活中,不經(jīng)意間在關鍵的時候必然顯現(xiàn)出來,特定的時機顯現(xiàn)出來也許就是致命的一擊。比如粗心馬虎的毛病,有時候也許無關痛癢,但在考場上特別是高考這樣決定命運的考試,有誰愿意在高考場上粗心呢?可事實是許多學生走出考場一對答案便痛哭流涕,加上心理素質一般,于是直接影響以后幾科的考試,這樣的考生不在少數(shù)。
在日后商海的運作當中,職業(yè)生涯當中,應對的是嚴酷的競爭,因為細節(jié)的處理不當而坐失良機的例子簡直是不勝枚舉。不注意積累這方面的素養(yǎng),平時不注意同伴的感受,也不注意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無論你將來是老總還是公司職員,都應該學會與人相處,即便是家庭生活,也有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問題。只注意成績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素養(yǎng)的鍛煉和培養(yǎng),必然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失。
正如周武老師的結論,優(yōu)秀學生在日后淡出優(yōu)秀的行列,也就在所難免了。
有人說,無知而無畏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知而無畏。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受教育的過程,現(xiàn)在不接受老師人性人情的教育,將來就一定會接受其他人野蠻粗暴的教育。
我不想做一個類似于警察身份的教師,雖然這樣近期見效明顯。我愿意做一個對你終生有益的良師,不知你們能否體諒老師的苦心?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育才中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