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當班主任,便教到了我執(zhí)教5年以來最頭疼的一個班,那兩年的生活可以說是我教師生涯中最恐怖的噩夢——面對一群無心向?qū)W的學生,老師的任何教育和苦心都是無力的,我看到了一群被家長和老師放棄然后放棄自己的學生會是多么可怕,多么可悲。
當我終于把這個班送出高中大門,我不禁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什么把這些原本天真可愛、對未來充滿了理想和憧憬的孩子變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我們的教育問題出在哪里?而這個問題思考深入之后,我給自己提出的問題是:除了課堂知識,我們還能、還應(yīng)該給學生點什么?
第二個學年開始了,我接到了新的一屆高一。帶著對之前一屆的傷痛和疑惑,我決定在這一屆里一定要做些什么。于是我制訂了一張?zhí)厥獾恼n表,課表上的課程不是學校規(guī)定的,而是我自己添加的,課表一共有3個主要內(nèi)容。
一、詩詞鑒賞課
內(nèi)容:每節(jié)早讀、正課、晚自習之前,拿出幾分鐘時間,學生按照座位順序給其他同學上詩歌鑒賞課,內(nèi)容自定,資料自己準備。(時間:高一——高二)
二、音樂鑒賞課
內(nèi)容:利用晚自習時間和自習課時間,由我給學生上音樂鑒賞課,內(nèi)容:中國和外國古典音樂欣賞、介紹。(時間:高一)
三、電影欣賞課
內(nèi)容:主要利用晚自習時間,由我給學生介紹中外佳片以及相關(guān)影評。(時間:高二)
這3件事中最早做的大概是詩歌鑒賞。當時做這個的原因很功利:希望學生們能夠自己去查找一些詩詞,多積累一些,以此作為我課堂教學的補充。但是,課文都經(jīng)常出錯的學生能夠自信地上臺講解嗎?對此我也沒有信心。于是每個班第一輪,我允許他們照著書念,到了第二輪,就要求他們至少把資料抄在紙上念了,到第三輪時,則要求能夠脫稿。一個班一般五十多個學生,一學期下來,每個學生至少能上講臺3次。我每次都能看到他們的進步,伴隨著他們進步的,則是給老師提出的不斷“挑戰(zhàn)”。
98屆一個平時成績很差的學生,那天上臺之后在黑板上寫了一首現(xiàn)代詩,很有水平。講解完了之后他才說:“今天這首詩我沒有寫作者,因為作者就是我自己?!蹦且凰查g,我和孩子們都驚呆了,然后爆發(fā)出一陣熱烈的掌聲。我想象不出,這個幾乎每科都掛紅燈的孩子,居然有這樣的靈氣,有這樣的才華。
06屆的幾個學生一天上課前找到我,說他們要求幾個人合作講一首詩。我不明白他們的意圖,但還是答應(yīng)了。等他們登臺的時候我才知道,他們要講的是泰戈爾的一首詩,他們把這首詩改編成了一個詩歌劇,沒有舞臺,沒有專門的服裝、化妝、道具,但是他們的表演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細致而認真。表演結(jié)束了,我在思考:如果我們給孩子們一個舞臺,他們將會創(chuàng)造出多少奇跡?
而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似乎是沒有止境的。每屆都有那么幾個學生,第一輪還沒講完就問我:“老師,是不是只能講古詩詞?能不能講現(xiàn)代詩?”
之后又會有學生來問:“老師,是不是只能講詩歌?我能不能講散文?”
然后又會有學生來問:“老師,我很喜歡這篇古文,但是是課外的,我希望能在課堂上給同學們介紹?”
對幾乎所有的請求,我的回答都是一句話:當然可以。于是就有學生把幾首詩放在一起做比較閱讀;有學生花很多時間準備,給大家開設(shè)了“泰戈爾詩歌講座”“日本俳句講座”“客家話講座”“自由與民主講座”;有學生自己花錢打印了講座資料,開講的時候讓老師充當課代表,發(fā)給每個同學;還有的做了PPT,講座的時候給大家現(xiàn)場演示;還有的甚至刻了光碟,全方位進行介紹……
于是,我們的詩歌鑒賞演變成了百家講壇。
這時候我開始思索開設(shè)詩歌鑒賞課的緣起:學生鑒賞詩歌,固然能為高考的詩歌鑒賞以及作文做準備,但是,鑒賞的意義難道僅止于此嗎?人生如果有美的東西相伴,不管這美的是音樂還是詩歌,是繪畫還是舞蹈,那么,人生都會因此而更精彩。當畢業(yè)以后的學生回憶高中的時候,能夠想起那么多美麗和溫馨的瞬間,那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在這樣的想法的支配下,我開設(shè)了第二門“選修課”:音樂鑒賞。原因大概是因為我自己有這愛好,而且從中獲益良多,于是忍不住就想把這好東西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高中三年都是有晚自習的,而我的晚自習是從來不講課的,如果不是留給學生做作業(yè),那肯定就是用來做音樂欣賞。十多年來,音樂欣賞的器材變化了不少,從最初的錄音機,到后來的VCD,再到DVD,再到MP3,再到網(wǎng)絡(luò),工具在不斷變化不斷進步,但是曲目變化卻很少:
音樂鑒賞課目錄
1. 序言
2. 颶風下平靜的海面——搖滾
3. 永恒不朽的愛情悲歌——《梁山伯與祝英臺》
4. 欸乃一聲山水綠——《春江花月夜》
5. 大師也惡搞——圣·桑《動物狂歡節(jié)》
6. 凝固美的瞬間——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天鵝湖》
7. 童趣的美麗——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胡桃夾子》
8. 如果青春能等待——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睡美人》
9. 為了自由——貝多芬《哀格蒙特序曲》
10. 那場濃濃的思鄉(xiāng)——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
11. 為了祖國——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12. 犧牲:英雄永遠的宿命——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
13. 音樂中的歷險——里姆斯基·柯薩科夫《一千零一夜》
14. 面對命運的挑戰(zhàn)——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
15. 東籬把酒的夢幻——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
16. 永恒的樂章:愛——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
這顯然不是一個全面的音樂鑒賞菜單,只是一個在學生緊張繁忙的學習生活的空隙中見縫插針的一個啟蒙。我不奢望學生經(jīng)過這些之后就愛上音樂,但是我希望他們至少知道,這世界上還有這些大師,還有這些經(jīng)典,經(jīng)過無數(shù)歲月的淘洗,穿越塵封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來到我們面前。
可是我仍舊很“貪心”,我希望我的學生們在這高中三年中能獲得更多的東西,于是,到高二的時候,音樂鑒賞課就改為電影欣賞了。
在很多人眼里,電影似乎只是消遣的工具,一些老師給學生放電影,也只是出于放松學生心情、調(diào)劑生活的目的??墒俏覅s固執(zhí)地認為:電影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shù),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好的電影能夠改變?nèi)说囊簧?,在這個層面上,一部好電影不亞于一本好書,而要鑒賞一部好電影,同樣需要有較高的審美水準和相關(guān)的知識。因此,我更愿意稱我們的電影欣賞是電影課。
好的電影很多,可惜我們的時間很有限,我精選了十多部電影,將其分為幾個板塊,從內(nèi)容到形式,為學生介紹這些人類文明史中的精華:
1. 愛——永恒的主題:(《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為黛西小姐開車》《剪刀手愛德華》)
2. 藝術(shù)驚鴻:(《畢加索的奇異旅程》《海上鋼琴師》)
3. 艱難時世:(《三峽好人》《活著》)
4. 另眼看教育:(《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浪潮》)
5. 別具一格的結(jié)構(gòu):(《羅拉快跑》《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暴雨將至》)
6. 自由與救贖:(《賓虛》《勇敢的心》《肖申克的救贖》)
7. 尊嚴:(《護送錢斯》)
從1998年我開設(shè)這3門課到現(xiàn)在,居然已經(jīng)十多年了。這十多年中,我教過的數(shù)百名學生,都受過了詩詞、音樂和電影的三重洗禮。我不太清楚這洗禮對他們的一生會不會有幫助,有多大的幫助,但是,當他們回想高中生活時,會想起還上過一些與眾不同的“語文選修課”,我也就滿足了。
不少老師問我:你怎么有那么多時間給學生做這些?我的回答很簡單:我花的都是本應(yīng)該屬于學生的時間。
詩詞鑒賞是每節(jié)課前幾分鐘做的,當然到后來有些孩子準備太多,干脆把我一節(jié)課都占用完了,不過這種情況當然是少數(shù)。音樂鑒賞和電影鑒賞用的是晚自習的時間,既然是晚自習,我就弄不懂為什么那么多老師還要在日光燈下孜孜不倦地講課。而我的晚自習一般是拿來給學生做作業(yè)的,甚至每次鑒賞課之前我都要詢問學生:今天作業(yè)多不多?如果太多,我寧愿不上鑒賞課。
可是,在越來越沉重的應(yīng)試壓力面前,老師、家長、學生都被籠罩上了一層厚厚的恐懼。很多人一廂情愿地認為:學生只有把所有的時間全部放在學習上,才能夠取得應(yīng)試的成功。于是,壓榨學生成為常態(tài),擠占學生的一切時間成為法寶,沉重的課業(yè)負擔壓得學生喘不過氣,更造成學習效率的低下,而這種低下似乎又給了老師們口實,成為進一步擠壓學生的借口……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在大多數(shù)學校的大多數(shù)教室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上演著。
而要免除教學的焦慮和恐懼則需要教學勇氣,這需要教師眼界的開闊、知識結(jié)構(gòu)的盡可能完整合理,教育眼光的遠大,而在現(xiàn)今的教育現(xiàn)實下,還得需要某種程度上的犧牲精神。
這十多年來,由于我開設(shè)這些“選修課”,也遭到過別人的質(zhì)疑,認為這是不認真工作,但我還是這樣一意孤行下去。因為在我的詞典里,“工作”的解釋與有些人是不一樣的,我堅信,成績很重要,但人不是為了成績冊上那幾個阿拉伯數(shù)字而活著的。
即使我做的事情會被別人認為是不務(wù)正業(yè),但我還是相信有些東西是可以超越這教室的四面墻,穿越高中的三年時光,而陪伴學生一生的。有些東西是無法讓人一下子理解和接受,不管是學生,還是領(lǐng)導,或者家長,但是我堅信,有些東西是不可或缺的。我們之所以忽視,是因為在這個鄙俗的物質(zhì)主義(羅曼羅蘭語)的社會里,我們對心靈已經(jīng)關(guān)注得太少,不管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
而事實恰恰是,經(jīng)過我十多年來的努力和探索,我的選修課不但沒有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開闊了他們的眼界,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大部分學生的成績還穩(wěn)步提高。
新課標的頒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有一條便是要求老師能開設(shè)一至二門選修課,同事們知道我這些年來的摸索,這時候才羨慕地說:“你當然是沒問題的,你的選修課都開了十多年了。”
大學時看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印象很深。我曾經(jīng)也想過,當一個這樣的守望者,守在懸崖邊上,把那些跑過來的孩子抓住??墒窃谖耶斄死蠋熤蟛虐l(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不是什么麥田,而是一間黑屋子,里面關(guān)著學生,也關(guān)著老師和家長,大家在這黑屋子里茍延殘喘痛苦掙扎。其實,這間屋子本來是有窗子的,只是不知道被誰擋住了。
這時候我就想,我應(yīng)該成為那個窗戶邊的守望者,把那些想來擋住這窗戶的人一腳踢開。我還要告訴黑屋子里面的每一個人,窗外有很多很美好的景色,絕對不像屋子里這么黑暗,我要告訴他們,該狂奔的時候,你們就盡情地狂奔吧,別管往哪個方向跑,沒有人能把你們捉住。
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窗戶前的守望者。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市新都一中)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