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中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教師指導有余,學生表達不足,究其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主體作用認識不足,始終認為作文是教會的,指導得越細,學生就寫得越好。殊不知寫作是思想、情感表達的需要,過分強調(diào)指導作用,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毫無創(chuàng)意。賈志敏老師精心設(shè)計的作文指導課《誰動了松鼠的核桃》,按“規(guī)范語言訓練,自由創(chuàng)意表達,字斟句酌評改”三個層次,由易到難,由扶到放,把有效指導與自由表達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在進行規(guī)范的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同時,激發(fā)表達欲望,放飛想象思維,發(fā)展學生個性。
【片段一】有效訓練,夯實習作的基礎(chǔ)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寫一篇童話,主人公是小松鼠。我們的童話寫的是誰?
生:松鼠
師:我們的童話寫的是誰?(追問)
生:松鼠
師:我們的童話寫的是誰?(語氣加重)
生:我們的童話寫的是松鼠。
師:老師問了同樣一個問題,你們都回答對了,但我更喜歡第三個同學的回答,因為她說話很完整。小松鼠有什么特點?
(師生共議有關(guān)小松鼠的特點,生說出完整句子的意識明顯增強)
師:下面聽寫幾個句子,一共四句,請認真聽。
(師剛開始念,生就迫不及待地寫。賈老師示意他們把筆放下)
師:大家要認真聽,快速捕捉老師的話,等句子念完了才能開始寫。①小松鼠一家忙著采集松果。②冬天快到了,枯黃的樹葉紛紛飄落下來。③倉庫里堆滿了小松鼠最喜歡吃的核桃。④“哈哈,今年過冬,咱們不用愁了!”小松鼠高興地說。
師:再念一遍,檢查句子,看看標點是否用上了,是否寫漂亮了。
(師請先寫好了的學生把句子寫在黑板上)
師:請四個學生讀一讀,一人讀一句。
師:你讀“哈哈……”
生:“哈哈……”
師:不太高興,你來,“哈哈……”
生:“哈哈,今年過冬,咱們不用愁了!”小松鼠高興地說。
師:讀得好,感受到了小松鼠的高興。
師:我們來看看黑板上寫的句子?!岸选笔恰巴磷峙浴?,不是“提手旁”……
師:哪位同學把這四句話連起來讀?(生讀)
師:感覺怎么樣?
生:好像有點亂。
師:那就請你們把這幾句話按順序排排吧。
(生排序、朗讀,感受句子的條理性)
【賞析】作文能力是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不以規(guī)范的聽說讀寫能力為基礎(chǔ),作文能力的提高只能成為空中樓閣。上述片段中的說句子、寫句子、讀句子、按順序排列句子,就是語言規(guī)范性的有效訓練,是語文工具性的鮮明體現(xiàn)。教師一遍遍地追問是為了讓學生悟出語言表達要完整,看似費時,實則是一個學生主動修正、逐步提高的過程,在學生心中留下的烙印,不是簡單的一句“請把話說完整”這種帶命令口吻的要求所能達到的。聽寫句子前,賈老師強調(diào)認真聽,快速捕捉老師的話,等句子念完了才開始寫。這既是聽記能力的訓練,也是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作文是用筆說話,是運用語言的一種練習。賈老師的課告訴我們,學生不會寫作文,就給他一根“繩子”,牽著他走;在“繩子”的牽引下,學生會越走越穩(wěn),越走越遠。句子就是幫助行走的“繩子”,寫好了每一句話,寫好習作也就為時不遠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用意很明顯:訓練學生的聽話能力、速記能力,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思維能力,這是學語文,更是練作文的基本功。
【片段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放飛想象的翅膀
師:一天早晨,小松鼠到倉庫里去,想嘗嘗新鮮核桃的滋味。沒想到,它發(fā)現(xiàn)倉庫里的核桃一個也不見了!它連滾帶爬地喊著:“不好了!不好了!倉庫里的核桃全被偷走了!”小松鼠過冬的核桃不見了,大家猜想一下,是誰偷的?賊是哪一個?
(生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生:可能是狐貍,因為狐貍最狡猾。
生:可能是黑熊,它太懶惰,自己不儲存過冬的食物,卻去偷小松鼠的。
生:可能是小松鼠自己搞的惡作劇……
師:大家的想象力真豐富!同學們,你們能想到嗎?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fā)生在北京市景山公園。全國各大媒體刊登了這樣一條新聞:“是誰偷走了松鼠過冬的食物?” “誰動了松鼠的奶酪?”答案是游客——是有著高智商的人類!想不到吧?
(生驚愕)
師:既然知道了故事的起因,那么事情會怎樣發(fā)展,結(jié)果會怎樣,請你充分發(fā)揮想象,以這段話為開頭,把故事續(xù)寫下去。
【賞析】想象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想象之鳥一旦高飛,腦中就會浮現(xiàn)新穎、生動的意象。每體驗一次這樣的歷程,學生的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鍛煉,生命體驗便得到一次拓展,創(chuàng)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就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在本片段中,“猜想核桃是誰偷的?賊是哪一個?”這一問題的拋出,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喚起了表達欲望,于是課堂上出現(xiàn)了眾說紛紜,以至“欲罷而不能”的高潮。當議論正酣時,教師突然宣布:“答案是游客——是有著高智商的人類!”學生頓時愕然,教師就勢引導他們想象故事的發(fā)展、結(jié)果,續(xù)編故事,學生由此進入了自由創(chuàng)作的高潮。教師開頭自編的童話猶如給了學生一根幫助行走的拐杖,降低了獨立習作的難度。
【片段三】字斟句酌,促進習作的發(fā)展
師:故事寫好了嗎?能交給老師了嗎?——不能!因為文章寫好以后,還要不斷地讀,不斷地改。文章是寫出來的,好文章卻是改出來的。
(出示例句:我最喜歡的老鴨湯搬上來了,媽媽扯下兩條腿,一條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條放在奶奶的碗里)
師:多恐怖呀!媽媽竟然扯下自己的兩條腿給奶奶和“我”吃?誰敢吃呀?由于一時的疏忽,鬧出了這么大的笑話。應該怎樣修改?
生:媽媽扯下的是鴨子的腿,應該在“兩條腿”前面添加“鴨”。
生:“老鴨湯”前加上“喝”,這樣表達的意思更清楚些。
師:你倆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發(fā)現(xiàn)了兩處問題,了不起!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第一個標點——逗號最好改成句號,因為它跟后面不是一句話。
師:“搬”一般是說移動較重的物體。一鍋湯有那么重,需要搬嗎?
生:把“搬”改成“端”。
師:一字千金,改得非常準確。還有一處,可改可不改。兩個“放”,詞匯貧乏。怎么改?
(師拿筷子夾粉筆演示媽媽把鴨腿夾給奶奶時的動作)
師:媽媽把鴨腿給奶奶,奶奶一定會推讓。媽媽這樣(做動作)給奶奶,可以怎么說?
生:改成“塞”或“摁”,這樣可以體現(xiàn)出對奶奶的孝敬。
(請兩個學生讀,一個讀原句,一個讀修改后的句子。生邊讀,師邊評價)
師:說到改,我想起了作家夏衍,他是著名的文學家、劇作家,寫過很多優(yōu)秀作品。夏衍病重住院期間,這天,他呼吸困難,身邊的人連忙說:“我去叫醫(yī)生。”已經(jīng)病得說不上話來的夏老先生忽然瞪大眼睛,大聲說——“不是叫醫(yī)生,是請醫(yī)生!!!”然后倒下,去世了。
師:下面,我們一起修改寫的作文。先看看題目。
(生交流題目,師逐一評改:《誰偷了我的核桃》題目要加引號,這是文中的話;《人類的罪行》“罪行”改成“過失”……讓生把修改好的題目寫在黑板右邊)
師:題目改好了,再來看看作文的內(nèi)容。
(請三個學生讀自己的作文,師生共同評改)
生:小松鼠趕緊撥了“110”,把黑貓警長叫了過來。
師:不太禮貌,“叫”改為“請”更恰當。
…………
師:你看,文章是不是要不斷地修改呀?修改的過程,就是不斷提高的過程。你們都很優(yōu)秀,編出的童話故事想象豐富,很有個性,我要獎勵你們。獎勵什么呢?每人獎勵一個核桃。你拿了這核桃,以后想怎么做?
生:我想把它種在土里,希望結(jié)出更多的核桃,讓小松鼠們冬天再也不為食物發(fā)愁了。
生:我想把核桃送給小松鼠們,代表人類給它們道個歉,希望它們原諒人類的不禮貌行為。
…………
師:童話不是作家的專利,我們也能寫出美麗的童話來的,只要大膽想,認真寫。地球村不僅是人類的家園,也是動物的家園。我們要愛護動物,與它們和諧相處,這樣,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麗!
【賞析】習作修改能力也是作文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是一個需要長期培養(yǎng)的過程。學生修改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有效指導,教師的評改指導可以給學生一個很好的示范。賈老師在修改標點符號、遣詞造句等方面給了具體、實在的指導,為學生的獨立修改奠定了基礎(chǔ)。師生共同進行修改,避免了教師獨攬、一統(tǒng)課堂的局面,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悟到修改文章是作者分內(nèi)的事,并逐步培養(yǎng)自主修改作文的習慣,提高作文修改能力。教師引入夏衍先生的故事,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字斟句酌的重要性,不僅習作需要這樣改,古今中外的大作家也是如此。在這個片段中,賈老師的評價穿插其中,抓住重點詞句進行評價,看似瑣碎,卻是最貼切、最有效的指導。另外,從賈老師的評價也可以看出,一個教師,尤其是一個語文教師的知識底蘊有多么重要。教學接近尾聲時,賈老師還緊緊抓住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在進行說話、寫話訓練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的啟迪,讓學生在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tǒng)一的作文教學中不斷發(fā)展心智、提高能力,走得更穩(wěn)、更遠。(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市長虹小學)■
□責任編輯 徐純軍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