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馮娟老師和肖淑妍同學(xué)的外婆身上,我們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光芒。讀讀她們的一組文章,認識一下兩個“外婆”吧。
外婆已經(jīng)85歲了。我的外公20歲時就死在敵人的槍口下,留下了年輕的外婆和她剛滿一歲的女兒。外婆獨自拉扯大我的母親,將她培養(yǎng)成材,這其間該經(jīng)歷怎樣的艱辛啊!
如今,操勞了一生的外婆該享享清福了,可她還是閑不住,連我這早就嫁出去的外孫女,她也時時牽掛著。春節(jié)前夕,附近超市搞促銷——每天前100份雞蛋特價,優(yōu)惠幅度還挺大。外婆趕大早去超市門口,和那些老人一起排隊站在清晨的寒風(fēng)中。那時離營業(yè)還早著呢,不知是誰想出的辦法,依次編號,等超市開門后再進去根據(jù)編號排隊。于是外婆先讓人家在左手背上寫上了號,然后立即站到最后再排一次隊,亮出右手背又領(lǐng)了一個號?;氐郊液?,把其中一個號“過”到我母親的手背上,兩人悠閑地結(jié)伴去超市,正好趕上開門!這就等于外婆付出了一人的精力,得到了兩份特價蛋。外婆喜滋滋地把蛋送來給我,看她那興奮勁,仿佛做成了一件大事。其實節(jié)省的錢很有限,但一個八旬老人如此機靈,這可是花多少錢都買不來的呀。
一次,我正準備扔掉先生的那雙鞋底斷裂的舊拖鞋,卻被外婆攔下了。她帶走了壞拖鞋,說鞋面的絨布挺軟和的,還有用。沒過幾天,外婆送來了一雙似曾相識的“新鞋”——原來我弟弟有雙拖鞋泡沫底好好的,鞋面卻被腳趾磨了個洞!于是外婆將兩雙鞋“資產(chǎn)重組”了,還特意在鞋底上加了一層薄海綿,這樣穿起來可舒服了。望著鞋底上那密匝的針線,想象著外婆戴著老花鏡,手指上套著針箍縫鞋底的樣子,我的眼睛不由得有些濕潤。我先生則感嘆:一個四十歲的人,還能穿上外婆手工做的拖鞋,那是幾世修來的福分!
前幾天,外婆樂呵呵地告訴我:“丫頭,今天人家問我可有70歲?”那神情很是自豪。外婆呀,也許那只是一句恭維話,因為您如雪的白發(fā)和縱橫交錯的皺紋暴露了您的年齡??墒?,您如此機靈,又如此健康——在外孫女眼里,您永遠不老!
這位85歲的外婆是多么讓人佩服!無需華麗的詞藻,石老師以最樸素的語言,通過兩件小事將外婆“機靈”“健康”的形象勾畫出來,并且深深地印在讀者心中,打動大家的,是字里行間透出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