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語文課堂提問盡管已基本擺脫了“滿堂灌”“填鴨式”的窘?jīng)r,但從實際情況看,在絕大多數(shù)的課堂中,師生互動仍停留在相當?shù)偷乃?、相當淺的層次上,很多課堂提問只能算是“無效提問”,遠不能適應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和思考能力的要求。怎樣才能改善這種狀況?我認為關鍵是教師要轉變觀念,提高對課堂提問意義的認識,切實改進提問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提問的實效性。
1. 充分考慮學生的普遍性和差異性,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梯度
課堂提問時,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注意將普遍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所設計的問題既要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一般水平,又要能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所以,問題的內(nèi)容必須有一定的梯度,能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一課時,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并讓學生明白“桃花源”只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一種理想社會,我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陶淵明先生的這篇文章語言生動,意境優(yōu)美,堪稱千古美文,但是,再美的文章也會有不足之處,你能指出來嗎?很顯然,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又具開放性和靈活性,可以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有的學生說,“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說明桃花源中人并非完全與外界隔絕,作者的構思有紕漏;有的說,“不足為外人道也”表明桃花源人非常害怕外人知道,難道這位漁人就不屬于“外人”?為何還讓他出去?這不合道理;有的學生還說,桃花源中人那么信任漁人,漁人竟一離開就報給官府,人格卑鄙,一點都不美……很顯然,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而且個性特長得到了展示。
2. 提問要有針對性,選準突破點
一個好的課堂提問應當具有鮮明的針對性,應當既是落實教學內(nèi)容、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突破口,又是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展開思考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多揣摩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在兩者的契合點上提問。山西省臨汾一中的楊益民老師在上《風景談》一課時,設計了一個問題導入:“一提風景,同學們會自然想到名山大川、奇花異木、亭臺樓閣、文物古跡。把這些加以分類,不外乎人文景觀、自然風光兩大類。可是茅盾先生在介紹《風景談》的寫作過程時卻說‘我是將政治寓于風景之中的’,那么,這‘政治’指的是什么呢?在文章中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請大家在閱讀中思考、歸納?!边@個提問緊扣了“政治”這個“點”,將“政治”與“風景”聯(lián)姻,顯得新鮮別致,對于中學生來說很有吸引力,既有激發(fā)興趣之功能又很好地聯(lián)系了教學內(nèi)容。
3. 問題要富于啟發(fā)性和延伸性,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
這是要求所提出的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思辨力量和探索價值,難以從教材或現(xiàn)有知識中直接找到答案,而需要經(jīng)過學生的思維加工才能間接找到答案,而且要有適當?shù)碾y度、深度,能給人以啟發(fā)。例如,在學習《藥》這篇小說的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藥是用來治病的,如果對藥和病作簡要劃分,可以分為哪幾類?魯迅先生以“藥”為題的用意是什么?學生經(jīng)過思考,大多明確了:藥可以分為真正能用來治病的藥和騙人錢財?shù)募偎巸深?病可以分為生理的病和精神的病兩類。魯迅先生以此為題正是要告訴人們改造社會的關鍵在于救治人們精神的病……此題既有思辨的價值,又是學生必須經(jīng)過努力才能解決的,屬于“跳起來才能摘到的果子”。
同時,所提問題應有一定的延伸性,即既有當前教學的基本內(nèi)容,又有與之相關的、值得學生去回味、思考的內(nèi)容,營造出一種“完而未完,意味無窮”的教學心理境界,使問題得以延伸到課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他們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
4. 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營造師生互動的提問氛圍
一般來說,目前我國的語文課堂仍是“單主體”居多——教師為“主體”,學生是“配角”。這本是違背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的,但這是事實,我們得面對。因此,教師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營造師生雙邊互動的課堂提問氛圍,才有利于提高提問的實效性。
我在上《馬說》一課時,在一個班上這樣提問:千里馬為什么會被埋沒?這表明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這個問題雖也抓住了課文內(nèi)容的要點,但學生顯得沒有多少興趣,發(fā)言者不多,課堂氣氛顯得沉悶;在另一個班上,我換了一種提問的方式,先講一匹駿馬“赤兔”的故事,引出2002年全國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再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馬中多有千里良駒,但并非每匹良駒都名垂后世;人有英杰不肖之分,但也不見得英杰者成不肖者敗。千里馬不斷尋求自己的伯樂,伯樂也在不斷尋求他的千里馬。“千里馬”與“伯樂”之間的相互追尋、惺惺相惜,古來如此,于是演繹了人類歷史中一個千年不解的情結——“士”與“知己者”之間的情結,或者說是“知音難覓”的情結。老師也有過這樣的體會,只覺得人世間伯樂少有知音難覓。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從韓愈的訴說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由于先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境,學生的思維不局限于課文之中,都從自身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來思考問題,踴躍發(fā)言,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一陣針鋒相對的辯論。在熱烈的氣氛中,我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很快掃清了詞句障礙,把握了課文主旨,完成了學習目標。兩堂課耗時一樣多,但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卻有明顯的差別。
當然,課堂提問的實效性如何,最終應當以能否在單位時間內(nèi)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來衡量,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教學特色,每個班級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個性特點,不能一概而論,所以,課堂提問的設計與實施也應因人、因時、因地、因內(nèi)容而異。
(作者單位:廣東湛江市寸金書院)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