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彩英
(山西大學外國語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老子自然倫理思想的基本邏輯結(jié)構(gòu)和理論特征
韓彩英
(山西大學外國語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老子的“道”在學理上有三個層面的基本含義:“無”之“道”,“有”與“一”之“道”,“紀”之“道”。老子的“道”并不僅僅是關于宇宙起源的本體論意義上的哲學范疇,更主要的是預設了“自然規(guī)定性”的“法則”。關于宇宙世界本體的“自然”之“道”、關于宇宙世界存在的“自然”法則和“道”之彰顯的自然之“德”的自然哲學思想,特別是在此基礎上的關于人類世界的順從自然、效法自然和善待自然的倫理思想,構(gòu)成了老子完整的自然倫理思想的邏輯體系。在“道”與“德”辯證理性的邏輯架構(gòu)下,在從人類回溯到自然、從自然推演人事的雙重方法論向度上,老子的自然倫理思想充滿了“文化辯證法”思想。
自然法則;自然倫理;辯證理性;文化辯證法
在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問題日益嚴重,“人”與自然之間嚴重“對立”的今天,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影響與制約關系,在人們的心理上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在二者關系中,“渺小”和“強大”的角色似乎已經(jīng)調(diào)換了。在“工業(yè)革命”之前,“渺小”的“人”所面對的是“強大”的深不可測的自然,人們面對自然時更多的是恐懼、敬畏和無奈;在自然絕對制衡人類的時代,戰(zhàn)勝自然是人類夢寐以求的奢望。并且,心懷這種奢望都需要巨大的勇氣。在“工業(yè)革命”之后,似乎人類變得越來越“強大”了,而自然變得越來越“渺小”了;廣袤無邊的宇宙成為人類為所欲為的場所,而地球只不過是人類的玩偶。處在二十世紀的自然界,對于幾近癲狂的人類,表現(xiàn)出了以往少有的“無奈”。然而,在此際的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中,“人”并不是處于絕對制衡地位的一方,“人”的我行我素激起了自然的“對抗”,“自然”時而暴烈時而陰柔地懲罰唯我獨尊的人類,“試圖喚起”人類自己所導致的自身生存危機,“試圖喚醒”人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意識。
世人已經(jīng)開始認識到,在“自然”的架構(gòu)中,“人”這一物種根本就是自然的產(chǎn)物,其僅僅是自然鏈條中微不足道的一環(huán);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己。對于人類而言,在“工業(yè)革命”后遺癥異常凸現(xiàn)的今天,能夠意識到需要建構(gòu)關于自然的生態(tài) (學)觀念和關于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的環(huán)境倫理 (學)體系,這也算得上是不小的“智慧”收獲。
在此背景下,在當下人類理性困頓的情況下,老子關于自然倫理的哲學思想及其文化價值就彰顯出來了。本文試圖在《老子》生成時代和我們所處時代的雙重語境及概念范型下,對老子的自然倫理思想作出初步的理論詮釋。
“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范疇,他的整個哲學思想體系都是在此基礎上展開的。“道”雖無形,“道”雖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老子》第十四章),但它作為一個形而上學范疇,老子以其預設了一切世間事物的“形而上”本體——“存在者”、“存在者”之為實存、“存在者”的運行與變化(及其規(guī)律)。
“道”作為老子的基本哲學術語,在學理上有三個方面(或?qū)用?的基本含義。一是“無”之“道”。此層含義是本體論之形而上學邏輯預設意義上的。它意指的是“構(gòu)成世界始基”和“創(chuàng)生世界動力”的世界 (自然世界、人類世界及其精神世界)本原——一切“實”與“虛”、“有形”與“無形”之萬事萬物都源于“虛”、“空”。
二是“有”與“一”之道。此層含義是實在論之本體論意義上的。它意指的是“自然、人類及其精神”之世界實存的本體——“有”即為“一”,“一”即是“有”;也蘊含了“無為”、“謙退”、“不爭”之“德”的邏輯根據(jù)。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于‘道’”(《老子》第八章)。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水”己無形并形同于且與它物共為“一”。
三是“紀”之“道”。此層含義是認識論之形而上學邏輯預設意義上的。它意指的是世界之存在的秩序、之所以存在的規(guī)律;也蘊含了“人”、人類社會在內(nèi)的世界萬物,應當遵循且不可違背的“秩序”、“規(guī)則”。如,所謂“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老子》第十四章)
在世界觀上,老子將世界總歸為“自然”存在之本性,將一切存在統(tǒng)一到了“道”這個形而上的“同一性”的世界本體,從而為其哲學思想預設了一個“包羅萬象”的本體論前提。以此為邏輯前提,便有了一個具有統(tǒng)一性問題閾的基本邏輯架構(gòu)?!袄献铀A設的‘道’,其實就是他在經(jīng)驗世界中所體驗到的道理,而把這些所體悟到的道理,統(tǒng)統(tǒng)托付給所謂‘道’,以作為它的特性和作用?!盵1]1老子的哲學就是由“形而上”性質(zhì)的本體論哲學,逐步延展到了人生和政治倫理領域,或者說,他是由自然“生生不息”的秩序,來推演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倫理原理①而陳鼓應先生則認為,老子的整個哲學系統(tǒng)的發(fā)展,可以說是由宇宙論伸展到人生論,再由人生論延伸到政治論。然求而建立。見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 1頁。。從而構(gòu)筑起了獨特的倫理思想體系。
首先,對于老子來說,“道”并不僅僅是關于宇宙起源的本體論意義上的哲學范疇,更主要的是預設了“自然規(guī)定性”的“法則”?!暗馈敝▌t源于自然,而溯及于世界上的萬事萬物——自然界、人類、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關系之種種事物。也就是說,“道”之法則的約束力溯于自然而概然于人類社會;“關系”地闡釋的關于存在狀態(tài)之自然法則,在“道”這一形而上學范疇架構(gòu)下,是關于自然界的也是關于自然界一環(huán)之人類的。對于老子來說,后者尤為重要,這既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本體論預設,更是關于人類行為倫理的邏輯前提。
其次,老子的哲學思想是形而上學倫理理論與實踐倫理理論的有機結(jié)合。這種奇特結(jié)合并不是任何倫理哲學家所能企及的。老子倫理思想的形而上學的哲學本質(zhì)猶如摩爾所言,形而上學倫理理論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以某種形而上學的命題為基礎來推導倫理學的基本命題。它們?nèi)及凳?其中許多甚至公然認為:倫理學真理是從形而上學真理按邏輯推導出來的——倫理學應該以形而上學為基礎。結(jié)果它們?nèi)加眯味蠈W的術語來描述至善?!盵2]143一方面,老子所闡述的倫理規(guī)則都是從關于“道”的形而上學預設引申出來的;另一方面,老子所推崇的“自然”這一概念,其指涉的并非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具體東西,而是一種形而上的不加強制力而順任自然的狀態(tài)[1]30。
同時,老子的哲學思想具有很強的倫理勸導、實踐指導功能。老子作為一個樸素的自然主義者,他真正關心的是如何消解人類社會的種種紛爭,如何使人們生活得幸福安寧?!八谕氖?人的行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和自發(fā)性;政治權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戰(zhàn)爭的禍害;揚棄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導人民返回到真誠樸質(zhì)的生活形態(tài)與心境。老子哲學中的重要思想便是從這些基本觀點中引發(fā)出來的?!盵1]代序15
第三,老子的哲學思想主要是一種自然倫理思想。我們之所以在認定老子哲學思想的形而上學本質(zhì)的同時,又將他的哲學思想主要看作是一種“自然倫理思想”,這可以從《老子》中的一句核心命題看出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即“道”法己之然;而“大”之“人”、“地”、“天”、“道”歸根結(jié)底都要效法“自然”?!白匀弧敝砟钤诶献诱軐W思想中的地位可見一斑。并且,之所以將老子的哲學思想主要看做是“自然倫理思想”,還在于老子的自然的“道”否定了“天”、“鬼”、“神”等宗教觀念,從而標志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由圖騰、神話理性時代開始走向自然理性時代。
第四,老子的自然倫理思想不同于西方自然主義倫理思想②關于“自然主義倫理思想”,參見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 6 61頁,“自然主義倫理學”詞條。,老子的自然“乃是指一種不加強制力量而順任自然的狀態(tài)”[1]30。老子的“自然”概念與現(xiàn)代西方學者 (如摩爾)哲學話語中的“自然”概念是兩個內(nèi)涵不同、學理迥異的范疇。前者主要指涉的是“自然”之為“自在自為的自然”,并未區(qū)分是否是主體或客體;而后者主要指涉的是相對于“人”這一“主體”的“客觀性”的“自然”。老子的“自然”概念事實上消解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將二者置于同等的本體論地位。在學理上,西方學界所指的自然主義倫理理論,其思想實質(zhì)是自然科學 (化)傾向的理論建構(gòu)[2]56,而老子的自然倫理思想是一種哲學的形而上學倫理理論。
第五,老子的自然倫理思想之所以不同于西方自然主義倫理思想,還在于,老子的“德”是自然之“德”。老子的“德”是“自然生長出來”的“德”,是本體論意義上的倫理觀。老子的“德”是“無為”之“德”,是“無為”而“無不為”之“德”。老子的“‘無為’是順任自然、不強作妄為的意思?!粻帯遣簧煺挂患旱那终家庥??!t退’具有不爭的內(nèi)涵,要人含藏內(nèi)斂,不顯露鋒芒。‘柔弱’的觀念意在不可持剛凌物、強悍暴戾?!盵1]代序15“‘自然無為’是老子哲學最重要的一個觀念。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應該順任它自身的情狀去發(fā)展,不必參與外界的意志去制約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潛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因而老子提出‘自然’觀念,來說明不加一毫勉強作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狀態(tài)。而‘無為’的觀念,就是指順其自然而不加人為的意思。這里所說的‘人為’含有不必要的作為,甚或含有強作妄為的意思?!盵1]29而西方思想家以及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倫理觀是認識論意義上的認知基礎上的“德”,是“有為”之“德”,是為為而為之“德”。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這只是對世界“自然”生成秩序的本體論說明,而不是關于“德”的發(fā)生學解釋。道德規(guī)則、法律法規(guī)的出現(xiàn)是因為人類廢棄了“道”之根本,也就是“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老子的如此說法(特別是第九章的極端說法),乍看似乎有些偏激,卻蘊含了相生互存、相彰相顯等辯證法因素,這也是與西方 (包括自然主義倫理思想和形而上學倫理思想)所有倫理思想的根本區(qū)別。也由此“道”才能成為老子獨特的哲學倫理思想的本體論前提。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老子》第三十四章)“形而上學的‘道’是我們?nèi)祟惖母杏X知覺所不能直接接觸到的。這個不為我們所聞所見的‘道’,卻能落實到現(xiàn)象界對我們產(chǎn)生很大的作用。當‘道’作用于各事各物時,可以顯現(xiàn)出它的許多特性,‘道’所顯現(xiàn)的基本特征足可為我們?nèi)祟愋袨榈臏蕜t。這樣,形而上的‘道’漸漸向下落,落實到生活的層面,作為人間行為的指標,而成為人類的生活方式與處世的方法了。這層意義的‘道’已經(jīng)脫離了形而上的色彩,猶如從濃云中降下來,平平實實地可以為我們?nèi)祟愃》?。”[1]12
縱觀老子的哲學思想,我們可以看出,“道”是老子整個哲學思想體系的邏輯基礎,而“道”之法則則是老子整個哲學思想體系的邏輯前提。從《老子》的整個理論架構(gòu)看,老子哲學理論建構(gòu)的重點是關于“人世”、“人事”之“德”的。老子從關于宇宙世界本原之“道”的本體論預設,到關于宇宙世界存在的“道”之“自然”生成的形而上學建構(gòu),再到關于宇宙世界存在的“德”之“自然”秩序的形而上學建構(gòu),再落足到關于人類世界的“人世”之“道”和“人事”之“德”的解說,從而構(gòu)成了一個由“道經(jīng)”到“德經(jīng)”的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其中,作為其哲學思想體系基礎的關于宇宙世界本體的“自然”之“道”、關于宇宙世界存在的“自然”法則與“道”之彰顯的自然之“德”的自然哲學思想,和在此基礎上的關于人類世界的順從自然、效法自然和善待自然的倫理思想,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倫理思想的邏輯體系。
(一)順從為“本”:老子自然倫理思想的邏輯起點
老子關于“道”的形而上學預設,以至整個哲學思想體系,其理論著力點并不在于構(gòu)建一個類似于古希臘的自然哲學體系,其理論著力點根本在于“道”之“自然法則”的“規(guī)定性”,是為了闡明自然之物之所以能夠存在根本在于符合于“道”;而在“道”之“自然”的整體架構(gòu)下,“人”謀求生存就必須首先要順從自然法則。
老子認為,“自存”在于“無為”,“無為”在于順從“自然”?!白源妗钡母驹谟凇翱住隆?惟‘道’是從”(《老子》第二十一章),在于“信守”。行之樣態(tài)若為“德”,是隨應了“道”而存在?!疤扉L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
老子非常推崇“無為”,特別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要“無為而治”,以達到“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的社會政治狀態(tài)。在他看來,統(tǒng)治者專注于讓老百姓知道“我”的政績是可悲的。但是,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要順從自然,忘卻自我,為而有度,為而有擇。所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qū)⒉挥2挥造o,天下將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當然,“老子‘自然無為’的主張是有他的歷史背景的,在上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安閑自足的社會,事實上政府的存在,在一般人民的生活中并不是一件有必然相關性的東西。”[1]35眾所周知,漢朝初期朝野崇尚黃老“無為之學”,然而卻有“文景之治”,足以說明老子“無為而治”在特定時代的合理性。
對于“道”的順從,也就是要自守,就是要卑恭而不自大,萬不可刻意而為之。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第九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嚴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第十五章)只有“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第十六章)、退守于自然,才能真正有所作為,有所成就。
(二)效法為“善”:老子自然倫理思想的基本理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在本體論意義上,老子認為,“道”是原本的世界;由“道”衍生而來的萬物,以保有“道”、“負陰而抱陽”的本根,而“安然”、“豐盈”、“祥和”。也就是,“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老子》第三十九章)萬事萬物既然是源于“道”,而成為“有”,而成為“一”之“有”,就要合乎于“有”、“一”之萬物所以為存在的始基——“道”——的本真狀態(tài),合乎于“道”“負陰而抱陽”的本來“存在”狀態(tài)。萬物既為保有,只有合乎于“道法”。
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對于老子來說,自然之事與“人世”之事、“人事”之事在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或者說,他對自然的看法與對“人世”、“人事”的看法是相統(tǒng)一的,其自然觀和倫理觀是一體的①卡西爾指出,“毫不驚奇地,在人類的思維中,對物理自然世界之直觀是無法與對道德人事世界 (sittlichewelt)之直觀分割的。兩種直觀是彼此相屬的;它們于其根源處是一致的。”(恩斯特·卡西爾《人文科學的邏輯》,關之尹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 2頁)顯而易見,這種樸素觀念在人類思維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真正達成思想理論建構(gòu),恐怕古今中外唯有老莊之道家。。在老子看來,“自然”是“道”及由其衍生而來的一切“有”之事物存在的根本狀態(tài)。因此,符合“道”的自然狀態(tài),是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萬事萬物之存在、之所以存在、之能夠存在的根本原因,當然也是人類社會實現(xiàn)和諧、祥和的根本途徑。
在老子看來,在統(tǒng)一世界圖景中,自然 (界)之萬物大都能夠恪守“道法”,只有試圖掙脫世界統(tǒng)一秩序、蔑天蔑地、“自我”膨脹的人類在僭越“道法”。人類既為保有,就要恢復合乎于“道”的自然狀態(tài)。對于淪喪了自然本真的人類來說,只能效法“自然”。而效法“自然”首先就要“無我”、“忘我”?!叭f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三十四章)對于我們每個人,效法“自然”,以“自然”狀態(tài)行事,也就是“執(zhí)大象”而行事?!皥?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老子》第三十五章)效法自然,恪守自然狀態(tài)之操守,自然就能達成超越自我、淡泊守成、忘乎所以的灑脫境界。
效法“自然”,并不是要刻意地去模仿,而是自然而然地效法“自然”之為“自然”;也就是,以“自然”本身的境界來效法“自然”本來的狀態(tài)。老子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弱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老子》第五十二章)正如陳鼓應先生所言,“老子‘道’的論說的展開,乃是人的內(nèi)在生命的一種真實感的抒發(fā)。他試圖為變動的事物尋求穩(wěn)固的基礎,他更企圖突破個我的局限,將個我從現(xiàn)實世界的拘泥中超拔出來,將人的精神生命不斷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與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從宇宙的規(guī)模上,來把握人的存在,來提升人的存在?!盵1]43
在老子的思想觀念中,個人價值、人生作為根本在于效法自然。治國安邦、統(tǒng)治有方根本在于效法自然,人世和諧根本在于效法自然。效法自然,完全符合“自然”的狀態(tài),對于人的行為操守來說就達成了“盡善”;對于人的存在狀態(tài)來說也就是“至善”的狀態(tài)。人生快樂也就在于自然純樸的“盡善”的行為過程之中,也就在于自然純樸的“至善”的生存狀態(tài)之中。
老子所處的時代是社會混亂、戰(zhàn)爭接連不斷、人民困苦不堪的時代?!袄献由钌畹馗械饺藗児バ亩分恰C詐相見是造成社會混亂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極力倡導人們應歸真返樸。因而以‘愚’(真樸)為人格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盵1]代序17所以老子以“愚人之心”來贊許圣人的心態(tài),來作為人們自我修養(yǎng)的理想境界。“愚”的修養(yǎng)達成,就要“無為”、“不爭”。特別是在勸導統(tǒng)治者時,尤其強調(diào)“無為”、“無為而治”。
然而,老子的“無為”、“不爭”并不是完全的“靜止”、“固守”。老子的“無為”是效法“自然”的“有為”;老子的“不爭”是有選擇地、效法自然之自然而然狀態(tài)的“不爭”。因為,自然也有“為”,也有“爭”;效法自然就是不要刻意地為“為”而為,為“爭”而爭。“為”與“不為”、“爭”與“不爭”盡在自然而然之中。老子說,“夫物云云,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老子》第十六章)并且,效法自然就要謙讓、退守,自然就會逐步達成“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老子》第十六章)的理想境界。
老子的“無為”、“不爭”,是“上善若水”的符合自然(法則/規(guī)律)的“善為”、“善爭”,而不是盲目妄為地與天地爭斗。“夫唯不爭,故無憂”,自然就能“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第八章)“善”是存在者本身所蘊含的生生不息的“道”的韻律。效法自然就是要守成于“道”之世界本來的生生不息的韻律。這是老子自然倫理思想,以至整個哲學思想體系的基本理念。
(三)善待為“德”:老子自然倫理秩序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我們常常稱人們所顯露出來的為人處世方式為“德行”,這種說法是從老子“德”的概念衍化而來的。在老子的哲學思想架構(gòu)中,“德”是“道”的屬性[1]54,“德”是“道”的顯現(xiàn)[1]148。形而上的“道”,落實到“有”的世界具體存在,作用于人生、人際關系和政治等人事時,便可稱之為“德”。“道”和“德”是名二而實一的,老子以“體”與“用”的展開來說明“道”與“德”的關系;“德”在于“道”所起的作用,也是無形無象之“道”的有形具象顯現(xiàn)。[1]12對于自然之物來說,其由“道”與生俱來的性狀顯現(xiàn)即為“德”;對于人類來說,“道”的作用與顯現(xiàn)即為“德”[1]54,合乎于“道”之自然之法即為“有德”,不合乎“道”之自然之法即為“缺德”、“無德”。人之“德行”好壞就在于是否合乎于“道”之自然之法。
顯然,合乎于“道”的自然狀態(tài)的“德”,是老子關于宇宙世界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價值判斷;而合乎于“道”的“德”的自然狀態(tài),是老子關于人之修為是否“為善”、“盡善”的價值判斷的基本依據(jù),也是老子關于人類世界之“人世”、“人事”的自然倫理思想的核心和主線。在他看來,人類想要合乎于“道”之自然法則,保持人的“自然”狀態(tài),最根本地就是每個人都近乎于“無我”與“忘我”的“嬰兒”的自然純真狀態(tài),近乎于“道”之自然顯現(xiàn)的“德”的狀態(tài),自然也就沒有善惡、好壞、優(yōu)劣之分。所以,老子一再提到“嬰兒”,就是希望人們歸真返樸,保持赤子之心[1]代序21,期望每個人的心境都近似于“嬰兒狀”的自然純真狀態(tài)。
但是,讓每個人都保持“嬰兒”狀,也僅是一個比喻性假設,也僅是一種心態(tài)上的理想境界。這在個人修為實踐上卻是不大可能,也不大可行的。因此,為了保持、保有“道”自然之“德”的狀態(tài),就要在個人修為實踐方面另尋法子。而善處、善為、善待是個人修為實踐中,蘊含“道”之“自然”之法,彰顯“道”之自然之“德”的最為基本的法子。“善處”就是要守自然之“道”;“善為”就是要遵“自然”之法;“善待”就是要彰“自然”之“德”。善處即可善為,善為即可善待,善待即可保持、保有“道”的自然之“德”。
善處,也就是要守“嬰兒”之態(tài),存嬰兒之心?!暗馈敝匀恢ú⒉皇侨菀装盐盏?對于若隱若現(xiàn)、似乎似是而非的“道”之法,要做到“善處”,就要有“忘我”、“無我”的純真修養(yǎng)。因為“嬰兒”狀之心境就在于“吾無身”,也即在于“無我”,“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特別是對于統(tǒng)治者,何以實施“德政”,何以可托付天下?也就在于他要做到“無我”(《老子》第十三章)。
要有若“嬰兒”之心境,刻意地做作是要不得的。人們刻意地做作早已違背了“道”之法,早已喪失了“德”之本體“道”的“自然”之本,早已喪失了“德”所以彰顯的“道”之“自然”之法。就如老子所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老子》第三十八章)
要做到善處,達到若“嬰兒”之心境,就要有“(敦)厚(老)實”而非“(淺)薄”、“華 (而不實)”的真誠態(tài)度。只有棄絕妄想之思、妄為之念,才能達到在修養(yǎng)上的“忘我”、“無我”的純真境界。老子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第二十四章)有了敦厚老實的真誠態(tài)度,就可在面對天道人事時心胸寬闊、宅心仁厚。有了“無我”、“忘我”的純真修為,就可做到無論身居高位,還是地位卑微,都可寵辱不驚。所以“我們常用‘虛懷若谷’這個成語來形容某種心境。達到這種心境的人可以稱為上‘德’之人?!盵1]37時時順應自然才算有“德”,才可為“上德”。
善為,也就是要守“自然”之法,善“自然”之為。欲“善為”首先就要知“道”為“德行”之本,就要存“自然”之心。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老子》第四十一章)雖然有時“道”的作用是柔弱的,或者說,有時看起來似乎“人”的力量能勝過自然法則的力量,但是“人”萬萬不可無所節(jié)制、為所欲為,此等狂躁的后果已經(jīng)無須贅述了。面對似乎“柔弱”而又循環(huán)變化無法真正“掌控”的自然,只有善解“自然法則”真意,只有善守“自然法則”真經(jīng),否則后果不堪設想。所以,人們首先必須明明白白地確信“道”是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才可能在面對“天道”時,不自狂、不自恃、不妄為。
想要做到“善為”,行為若欲有德,就要能夠?qū)彆r度勢,且具有自我克制、自我調(diào)控的“自然”德性?!皩⒂ㄖ?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第三十六章)想要做到善“自然”之為,就要學會取之有度、用之有限?!笆且允ト藶楦共粸槟?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因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老子關于“道”、“德”的論說的根本目的是勸導人們要有普世的“善心”、“善行”,既要善待他人,更要善待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第四十九章)
在老子看來,人世間“德”的落實就是要善待自然、善待人類、善待國民、善待他人、善待自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馈?‘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而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第五十一章)
在老子的哲學思想體系中,“道”與“德”在學理上是辯證統(tǒng)一的;而老子的自然倫理思想就是心與行、行與性的辯證法。陳鼓應先生說,“混一的‘道’,在創(chuàng)生的活動中,內(nèi)化于萬物,而成為各物的屬性,這便是‘德’,簡言之,落向經(jīng)驗界的‘道’,就是德。因而,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生的層面上,其所顯現(xiàn)的特性而為人類所體驗、所取法者,都可說是‘德’的活動范圍了?!盵1]12也就是說,“德”作為“道”的顯現(xiàn),在人世間就是善待他者之為自然狀態(tài)的心性和操守。在老子關于人世間倫理秩序的意義上,“善待”是以保有“道”之德性為基本出發(fā)點的,而以“善待”來保有“道”之自然本性,進而保有“道”之德性是老子自然倫理思想的終極歸宿。
遵從、效法,進而善待自然,是“道”之使然。貫穿老子自然倫理思想始終的是關于正確對待自然,正確對待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性態(tài)度、理性修為的哲學理性。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德”于他者而惠及自身。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上述關于老子自然倫理思想的似乎是“關聯(lián)性三階段”的論述,是一種硬性的線性邏輯切分,這主要是為了方便論述,也是為了說明老子倫理思想的嚴密性。然而,顯然,上述三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三者并不是線性的邏輯“論斷”組合,而是縝密一體的“思想體”、“理論體”的三個基本維度。
從“道”和“自然”的概念意義上看,老子的自然倫理思想是一種“自然理性”。然而,從其形而上學的哲學實質(zhì)看,則是一種“文化理性”。老子以及莊子等道家思想家獨特的自然倫理思想,既不同于中國絕大多數(shù)思想家的哲學倫理思想,更不同于西方傳統(tǒng)的自然倫理思想。
其一,在哲學理性視閾上,老子將人類思考的范圍,由人生而擴展到整個宇宙,對于人生種種問題,既能從宏觀出發(fā),又能微觀地作多面的審視[1]1。
其二,在倫理學層面上,老子早已認識到,“在秩序 (Order)與善 (Goodness)之間存在著自然的親和性 (affinity)”(懷特海語)[3]他就是用統(tǒng)一的“自然”秩序來闡發(fā)人世間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其秩序。
其三,作為一種人文精神,道家的人文精神與西方的人文主義 (特別是人本主義)是不同的。西方觀念的人文主義片面地崇尚人,視人為高于一切存在之存在。而道家人文精神的重點在于崇尚和諧和廣義的善待,在于對一切存在特別是自然存在的尊重;并且,對于老子來說,“人”并不僅僅是本能地,而是理性地謀求個人之所存和發(fā)展,也謀求同類群體之所存和發(fā)展,也就是說老子在倫理價值取向上是集體性訴求性質(zhì)的。
其四,在老子的思想觀念中,“和諧”就是“至善”的別稱,老子總是關系地把握世界以及世界的萬事萬物,這種關系的辯證的哲學思想貫穿于老子的自然倫理思想始終。基本方法論意義上的關于實踐行為的辯證法思想貫穿始終,體現(xiàn)于各個章節(jié)。
其五,對于老子的看似樸素但內(nèi)涵豐富的充滿辯證法的(哲學)倫理思想,我們不應僅僅看做是臨摹自然的辯證法,而是超越了“自然辯證法”的“文化辯證法”。老子關注人與人的社會、政治關系,也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老子以自然倫理思想為主體的哲學思想體系,蘊含了關于自然 (或宇宙)系統(tǒng)生態(tài)、人與自然和人與人兩種文化生態(tài)關系的辯證法思想,蘊含了人類自身心性與行為、行為與性情的辯證法思想。在“道”與“德”辯證理性的架構(gòu)下,在從人類回溯到自然、從自然推演人事的雙重方法論向度上,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顯然有別于自然辯證法。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關系的文化意義上,在超越純粹自然向度的意義上,在超越了純粹人文向度的意義上,我們稱老子的辯證法為“文化辯證法”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總之,老子自然哲學思想和自然倫理思想中關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 (文化)關系的哲學、倫理思想,對于我們所面臨的環(huán)境危機、生態(tài)危機以至生存危機的反思具有多重的啟迪意義。其現(xiàn)實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其學理意義更是值得挖掘的。
[1]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喬治·愛德華·摩爾.倫理學原理[M].長 河,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阿爾弗萊德·懷特海.思想方式[M].韓東輝,李 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70.
On the Basic 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oretical Features of Laozi’s Thought of Natural Ethics
HAN Cai-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Laozi’s Tao has three basic doctrinal connotations:the Tao of Nothing,the Tao of Ens and of the One and the Tao of the Law.Rather than merely an ontological philosophic category concerning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it ismainly the"law"presupposing the"natural prescript".The Tao of"nature"concerning the noumenon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thought of natural philosophy concerning the"natural"law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naturalVirtue presented by Tao,particularly the ethical thought ofman acclimating nature,emulating nature and treating nature kindly,constitute the complete logical system ofLaozi’s thought of natural ethics.Considered in the logical framework of the dialectical reason of Tao and the Virtue and in the dualmethodological dimensions ofmankind going back to nature and of illating human affairs from nature,Laozi’s thought of natural ethics is pervaded with a thought of"cultural dialectics".
natural laws;natural ethics;dialectical reason;cultural dialectics
book=6,ebook=325
B223.1
A
1000-5935(2010)03-0006-07
(責任編輯 李雪楓)
2010-03-12
韓彩英(1964-),女,山西太谷人,山西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語言哲學、科學哲學及哲學的“哲學文化”重構(gòu)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