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忠
(上海理工大學,上海 200093)
高校精細化教學管理的探索與實踐
李四忠
(上海理工大學,上海 200093)
精細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規(guī)管理的基礎上,將社會分工和服務質量精細化,并將常規(guī)管理引向深入的思想和管理模式。精細化教學管理是“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體體現,是現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本文結合實踐探索,對高校精細化教學管理的理論和實施途徑進行了探討。
高等教育;精細化管理;教學管理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成就。來自教育部的數字顯示,早在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規(guī)模就達到64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0%以上,這是一個非??上驳淖兓?。但與此伴的是,高等教育的質量滑坡問題也受到了全社會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和重視。盡管對高等教育質量滑坡之說有不同看法,但強調高等教育由數量擴張轉向內涵發(fā)展的呼聲確是一浪高過一浪,認為“重構大學理念,建立現代高等教育質量管理體系迫在眉睫”。精細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規(guī)管理的基礎上,將社會分工和服務質量精細化,并將常規(guī)管理引向深入的思想和管理模式,精細化教學管理是“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體體現,是現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中國大學正處于一個多變、復雜的環(huán)境之中,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和來自國內同行的競爭,為了取得更大的主動性和優(yōu)勢地位,不斷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有必要進行理念的創(chuàng)新和管理方式的改革。精細化管理方式不失為當前的一種選擇。具體來說,高校管理精細化的意義主要體現在:(1)降低成本費用,提高資源利用率。高校的資源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源、物質資源、金融資源、信息資源和關系資源等方面??偟膩碚f,高校的資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資源并不等同于可調動的資源。從金融資源來看,公辦高校目前主要有財政撥款、學費收入和科研收入等方面。為了學校的建設,學校還普遍采用貸款方式來籌集資金,由此導致償還貸款壓力較大,財務風險較高。因此高校普遍存在一個帶有共性的問題,即如何增收節(jié)支,提高資源利用率。(2)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做正確的事就是方向要把握準確,這樣可以改進效能;正確地做事就是要提高工作水平,這樣可以改進效率。具體來說,就是要使高校的大小決策和計劃周密、正確、準確無誤。比如,高校新設置專業(yè)就體現了效能的高低,假若不慎選擇了一個缺少社會需求的新專業(yè),這就做了不正確的事。在這種情況下,正確地做事比不正確地做事可能帶來的損失更大。正確地做事即高效率做事,如果高校為新設專業(yè)在短期內引進了大量的師資和采購了大量的儀器設備,只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所以,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切斯特·巴納德(Chester Barnard)認為: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做正確的事情,而不是正確地做事情。(3)提升執(zhí)行力,做到執(zhí)行到位。這是精細化管理的主要任務,通過運用剛性手段和綜合措施,克服小農意識的負面影響,戰(zhàn)勝惰性、馬虎、偷懶、偷利對高校的侵害,從而提高執(zhí)行力和效率。汪中求指出:我們決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zhàn)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zhí)行者;決不缺少各類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對規(guī)章條款不折不扣的執(zhí)行。高校教師作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很多優(yōu)點,但也有些教師存在重謀略、輕規(guī)則的思想。同樣,高校管理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人情。在管理中,人情味較濃。人們在處理一些問題的時候,常常是以情、理、法的順序來考慮,而不是以法、理、情的順序來對待,長此以往,一些管理制度就形同虛設。實施精細化管理,關鍵是要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執(zhí)行力薄弱、執(zhí)行不到位的問題。(4)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而重要的職能,在這三大基本而重要的職能中,人才培養(yǎng)顯然是第一位的。近年來,大學生就業(yè)矛盾日顯突出,這種現象雖說與前幾年高等教育招生規(guī)模過度擴張有關,但更與我們培養(yǎng)出的學生質量不高、難以滿足社會多樣化發(fā)展的需求有關,結構性矛盾突出就非常明確地說明了這一點。解決人才培養(yǎng)質量問題,就必須下大力氣解決我國高校專業(yè)設置偏窄、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僵化、人文精神教育不足、人才培養(yǎng)體系及模式與創(chuàng)新能力不相適應等諸多影響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大問題。應該說,教育部啟動的新一輪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評估對于促進我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的改進和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我們平時的日常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如果說在在校生較少的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高校的教學管理憑著感覺和經驗就足以應付的話,那么,在在校生急劇增多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校的教學管理僅僅憑著感覺和經驗顯然是難以適應的。為了提高教學管理質量,歸根結底是為了提高辦學質量尤其是人才培養(yǎng)質量,實行精細化管理就成為高校教學管理的勢所必然。從某種意義上講,實行精細化教學管理是社會分工和服務質量精細化對現代教學管理的必然要求。走內涵發(fā)展之路,就必然也必須向管理要質量,實行精細化管理則是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理想選擇。
精細化管理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最早出現在企業(yè)管理領域。20世紀90年代,精細化管理從企業(yè)延伸到教育領域,成為教育管理的一種重要理念、模式、文化和方法。教學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高校畢竟不同于企業(y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作為企業(yè)的精細化管理不能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移植到高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來,而必須結合高校自身的特點善加利用,以期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學管理效果。精細化管理是通過規(guī)則的系統(tǒng)化和細化,運用程序化、標準化、數據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組織管理各單元精確、高效、協(xié)同和持續(xù)運行。即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把簡單的事情流程化;把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把定量的事情信息化。
本文所說的高校教學精細化管理,既是指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或管理方法,更是指由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組成的既有有機聯系而又有所區(qū)別的多層次的復合體。具體而言,其基本內涵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其一是指一種管理理念,精細化管理要求高校教學管理中,高標準、嚴要求,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細,把細事做透,養(yǎng)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職業(yè)態(tài)度和職業(yè)習慣;其二是指一種管理模式,管理者要以精心的態(tài)度,精細地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將教學管理任務具體化、明確化,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管理的成本,達到管理效益最優(yōu)化;其三是指一種管理文化,在高校教學管理中注意創(chuàng)設一種有利于激發(fā)廣大教職員工主人翁意識,調動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人人心情舒暢的良好文化氛圍,這樣的氛圍有利于人們自覺履行崗位職責,抱著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其四是指一種管理方法,精細化管理通過對崗位職責的系統(tǒng)化和細化,運用程序化、標準化和數據化等科學、有效的手段,引導教職員工能夠自覺遵守崗位職責的規(guī)范和要求,使教學管理能夠走上精確、高效、協(xié)同和持續(xù)運行的軌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管理的質量和效益。
高校精細化教學管理實施原則:(1)專業(yè)化。專業(yè)化保證了做事的準確性,運用專業(yè)的知識和方法進行實際的操作,提高工作的質量和工作水平。精細化管理對全校教職工的能力和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對教職工的專業(yè)化培訓來保證工作實施的準確無誤。精細化管理要求教職工有更專業(yè)的專業(yè)意識、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素養(yǎng)。(2)標準化。標準的內容、方法和程序是精細化管理的基礎。通過標準的指導性文件明確職責,實施教學管理的統(tǒng)一化、標準化,精細化管理的標準化正是以標準來應萬變,從而保證管理的質量。(3)程序化。把工作進行細分,明確工作程序,規(guī)范操作環(huán)節(jié),突出重點,優(yōu)化流程,減少工作失誤,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4)數據化。“用數據說話”往往是實施管理的有效方法。完整、準確的數據可以反映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現狀,通過對數據的有效分析可以對管理教學管理工作提供決策依據。應確保教學管理各個環(huán)節(jié)數據統(tǒng)計的準確性、實時性,并通過數據的分析來衡量教學管理工作質量,有助于實現對普通高校學生在校期間全過程的規(guī)范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完整的高校學生數據信息庫,促進宏觀管理決策,促進高校學生誠信體系建設。(5)信息化。就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對教學管理過程和結果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對教學管理信息進行發(fā)布、存儲和交換等。實施信息化管理對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教學信息格式標準化,各系統(tǒng)之間數據統(tǒng)一,數據結合緊密,數據的交換和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保證教學管理的質量,實現學生、教師、管理人員多方的交流與溝通。(6)人本化。教學精細化管理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圍繞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引導全體教職工清楚認識到精細化管理理念,培養(yǎng)教職工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管理中體現“用心教學,真心服務”的教學思想,為最終實現學生個性化教育服務。在完善規(guī)范的規(guī)章制度下,學校進行嚴格法治管理和制度管理的同時,也需要通情達理、合情合理的“人治”,人性化的關懷,需要彼此的相互了解、相互溝通和情感交流,使精細化和人性化和諧結合。
總之,高校教學的精細化管理是指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態(tài)度認真落實教學細節(jié)管理,實現教學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的一種現代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建立在規(guī)范管理基礎上,對學校教學管理的科學提升。從一定意義上講,精細化管理是一種過程,是一種理想追求。是在常規(guī)管理基礎上,將社會分工和服務質量精細化,并將常規(guī)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種現代教學管理模式。
如前所述,雖然精細化管理最早出現于企業(yè)管理領域,但高校教學管理精細化并不是企業(yè)管理精細化的簡單移植或復制。與企業(yè)不同,高校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優(yōu)秀的高級專門人才而不是某種物化的產品?!皩W校無小事,事事皆育人”。正因如此,高校教學實行精細化管理要想取得理想的預期效果,必須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是一個符合時代潮流、符合民心的執(zhí)政理念。如同各行各業(yè)都要堅持“以人為本”一樣,具體到高校的教學管理,就更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再具體一點說,就是高校的教學管理應該堅持以服務教師和學生為本。這是由高校教學管理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按髮W不是政府機關和行政組織,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事業(yè)單位,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學術組織。大學的領導既要尊重思想自由,勇于發(fā)揚民主,又要善于集中意志。沒有民主自由辦不好事情,沒有集中意志也辦不成事情?!苯虒W管理人員作為政策的具體執(zhí)行者,他們必然要和面廣量大的教師和學生打交道。俗話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泵總€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獨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實行精細化教學管理,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做到“以禮相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比如現在不少高校都有新校區(qū),在安排課務的時候就要盡可能地從方便教師的角度去考慮;安排監(jiān)考的時候,也要盡量照顧那些年老體弱和孩子很小的教師;在向教師反饋學生的教學評價意見尤其是負面評價意見時,既要有藝術地把問題說到位,又要照顧到教師的情面和自尊心。實踐證明,只有從每個教職員工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實際出發(fā)實施精細化教學管理,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才能真正使管理富有針對性,取得實效。概而言之,實行精細化教學管理,就要求進行管理人員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精在作風上、細在細微處、化在過程中,換言之,就是在管理作風上要追求精益求精,在管理環(huán)節(jié)上要注重細小環(huán)節(jié),在管理理念上要突出全程服務。
其二,必須注意調動廣大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精細化管理是一個“層次從低級到高級,方式從粗放到精細,員工意識從不自覺到自覺,行為從不習慣到習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長期、復雜而艱巨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和學生既是高校教學精細化管理的對象、載體和參與者,又是高校教學精細化管理的主體和實施者,高校教學精細化管理要想取得實效,沒有廣大師生的參與是難以想象的??梢?,精細化教學管理不只是學校領導和管理者的事,而且是學校全體師生的事情,是一個全員參與的過程,如果缺乏全體師生的積極參與或參與不到位,精細化管理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其效果可想而知。推行精細化管理需要師生主觀上的認同,客觀上的積極配合。如果師生對推行精細化管理的認識不到位,積極性不高,即便管理者以頻繁的檢查、評比等“剛性管理”手段強制規(guī)范師生的行為,師生往往也是表面上服從而內心抵觸,精細化的管理措施顯然就難以真正落實到位。特別是在實施精細化管理初期,由于認識上的不到位,行為上的不習慣,的確會給管理人員和師生增加很多負擔,工作量增加,“舒適度”下降,師生表面上服從而內心抵觸的情況更容易出現。由此不難看出,與粗放型管理相比,精細化管理對師生員工的素質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因此,高校實行精細化教學管理必須注意調動廣大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統(tǒng)一思想認識,營造良好環(huán)境,建立制度保障,讓每位師生員工都能心悅誠服地參與到精細化管理中來,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精細化管理的目標。
其三,必須力戒繁瑣哲學。提出“細節(jié)決定成敗”的我國學者汪中求先生認為,精細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實行剛性的制度,規(guī)范人的行為,強化責任的落實,以形成優(yōu)良的執(zhí)行文化。對于管理來說,這一點無疑十分重要。但是凡事都過猶不及,弄不好就會走向人們善良愿望的反面。因此,在實行精細化教學管理過程中,必須力戒繁瑣哲學,防止盲目追求“細致入微”和“巨細無遺”,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那種希冀用不斷細化的規(guī)章制度卡控師生工作、學習、生活的每一環(huán)節(jié),把學生當成流水線上的一個個零件和等待組裝的產品,把教師當作流水線上按照規(guī)范操作忙碌的工人,不僅與以人本為前提的精細化管理的初衷不符,也是與教學管理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的精神相悖的。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現在有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就是喜歡把一切數量化,拿數字大做文章,比如說上課數量化、科研成果數量化、考核評估數量化等等,很多人甚至片面地認為精細化管理就是數量化管理,使得量化管理的作用被無限擴大,讓原本簡單的數字代表了過多的“意義”,承載了過重的期望,陷入了誤區(qū)而不能自拔。精細化管理的基礎是落實責任,它重視量化是為了將責任具體化、明確化,使每個人、每個環(huán)節(jié)、每級組織都能準確到位地履行職責,精細化:高校教學管理的理想追求是從而提高質量和效率,促進效益最大化。高校作為一種學術組織,更需要營造一種寬松的人文環(huán)境,尤其是科學研究,既要鼓勵成功,也要允許失敗,特別是高校的專家學者,“他們從事的是以個體為主的腦力勞動,有著充分的自由自主空間。對于腦力勞動的管理,既不能采取計時制,也不能采取計件制,更無法進行過程監(jiān)控,主要是看成果、看效果?!?/p>
其四,必須鼓勵科學創(chuàng)新。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認為:行之有效的創(chuàng)新在一開始可能并不起眼。而這不起眼的細節(jié),往往就會造就創(chuàng)新的靈感,從而能讓一件簡單的事物有了一次超常規(guī)的突破。在實施高校精細化管理過程中,要注意把規(guī)范性和創(chuàng)新性相結合。規(guī)范性方法、程序、步驟是基礎,而創(chuàng)新性方法、技巧、手段是發(fā)展;規(guī)范性是精細化的表現形式,而創(chuàng)新性則是精細化的方向和動力。高校精細化教學管理要求人們要努力克服一切憑經驗辦事的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傳統(tǒng)思維,用創(chuàng)新的理念和思維對教學管理工作的流程和組織系統(tǒng)等進行持續(xù)的改進和不斷的優(yōu)化,從精細化管理的視角,運用精細化的管理方式、方法,按照“哪里不合理,就從哪里人手”的原則,對教學管理工作的現狀進行自我診斷,認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改進措施,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
在精細化管理要體現“于細微處見精神”。必須:
1. 培養(yǎng)精細化管理意識夯實基礎
加強培訓工作,提升學習能力,實施精細化管理,我院強調學院要提升其競爭優(yōu)勢,教師要發(fā)展,必須實施精細化管理,把對工作的要求更多地通過提高職業(yè)素質、職業(yè)技能,固化到每個人的工作習慣之中。通過教職員工的職業(yè)化來實現管理的精細化。通過專家指導、專題講座、專業(yè)培訓、參觀學習等形式,培養(yǎng)教職工的精細化觀念和意識,讓全體教職工清楚地認識到精細化管理是有利于學校發(fā)展、工作推進、學生培養(yǎng)、自身成長的管理方式,倡導“關注細節(jié)、精益求精”、“細節(jié)決定成敗”、“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的精細化管理理念。
2. 強化細節(jié)意識,明確管理目標和崗位職責
我院精細化教學管理強調細節(jié)管理,細化工作任務,我們在精細化教學管理實踐中,根據教學管理的職能范圍,完善了教學管理組織機構,設置了教學運行管理、實踐教學管理、教學質量監(jiān)控等管理環(huán)節(jié),每個崗位都有明確具體的管理職責,把教學管理的主要內容細化到了每一個工作崗位上,每一項工作任務中,做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
3. 完善工作流程,健全管理制度,加強考核監(jiān)督
教學活動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師生相互配合的教學過程,考慮整體流程的各個銜接點和流程的配合,制定和完善了相應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并將之付印成冊,發(fā)放給全院教師和學生。如《教師調、停課制度》、《學生學籍管理制度》、教師成績登錄流程、學生成績查詢流程等。在管理過程中,強調考核監(jiān)督:(1)對學院現有的教學管理制度和質量管理文件實施細化,結合學院的工作目標和管理要求制訂符合工作實際的管理標準,制訂與教學管理制度配套的管理細則,使教學工作標準更加有利于學院管理目標的實現,既切實可行,又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和有效性。(2)優(yōu)化和細化教學管理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程序,使工作過程得到進一步規(guī)范,強調工作程序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立計劃管理、教學實施、學籍管理、教務管理、證書管理和教學檢查等教學管理環(huán)節(jié)有序的工作流程,并突出操作性和實效性,以提高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3)細化教學管理崗位職責,明確教學管理部門、管理人員和教學人員在管理體系中的責任。明確教學管理各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職責,細化崗位工作標準,使各項教學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實。(4)建立教學管理的監(jiān)督檢查機制,將教學管理工作質量納入教學檢查和教學總結,并建立教學管理投訴制度,使教學管理質量得到提高。
4. 強化科技意識,實現精細化教學管理的現代化、信息化
在精細化教學管理實踐中,我院引進開發(fā)了基于校園網的現代化教務網絡管理系統(tǒng),利用現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實現了教學計劃、課表編制、學籍管理、實踐教學管理、教學質量考評、教學資源、教材管理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精細化管理。我院以定期為全院教師開設教學管理制度解析和教務網絡管理系統(tǒng)使用培訓班、每學期舉辦一次教學管理干部培訓班、在新生入學后開設教學管理制度解析課程、為學生進行專題講座等形式,系統(tǒng)全面地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教務網絡管理系統(tǒng)使用的培訓,使精細化管理落到實處。
5. 明確教學管理各環(huán)節(jié)的數據范圍,通過數據分析對管理工作進行評價,并找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
1)計劃管理數據;教學管理,專業(yè)教學計劃中的總學時數、開設各類課程數、理論和實踐課程時數及比例;學期各類教學時數;學期任課教師人數、名單和承擔課程;年度、學期和月度系(部)、教研室、教師授課時數;外聘教師授課時數;2)學籍管理數據學期、月度各專業(yè)、班級學生人數;學生學籍變更人數及情況;年度學生取得畢業(yè)、結業(yè)證書數;3)考試與成績管理數據學期各專業(yè)、班級期末考試、考查課目;各專業(yè)、班級學生考試、考查成績統(tǒng)計及分析;期末和畢業(yè)前補考人數、考試成績統(tǒng)計分析;4)證書管理數據年度、學期各專業(yè)參加各類證書考試科目;學生參加各類證書考試人數;學校、系(部)、班級參加各類證書考試通過率;5)教學檢查數據學期、月度教學事故發(fā)生情況;學期學生網上評教情況;年度、學期教師參加教科研、精品課程建設和試題庫建設項目;年度、學期教師撰寫各級論文情況;6)教材管理數據學期各類教材庫存量;學期教材領用、發(fā)放記錄;年度教材使用情況;各類教材使用比例。建立教學數據管理系統(tǒng),規(guī)范各類數據申報范圍和時限。根據教學管理各環(huán)節(jié)的數據范圍,落實各管理崗位保持或提供的數據內容,并將其納入月度、學期考核。建立教學管理年度、學期和月度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機制,為學院實施科學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1] 汪中求. 細節(jié)決定成敗[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39 -401
[2] 汪中求,吳宏彪,劉興旺. 精細化管理[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110 - 1141
[3] 溫德誠. 精細化管理11[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72 -791
[4] 孫念懷. 精細化管理Ⅲ[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18721951
[5] 周三多,陳傳明. 管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922611
[6] 李國慶,申衛(wèi)革. 對理性教育的思考[J ]. 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231
[7] 吳志宏. 教育管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學管理
[8] 史秋衡,劉麗麗. 認同危機: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隱憂[J]. 中國高等教育,2007(24):25 -27
[9] 任彥申. 大學管理的誤區(qū)[J]. 中國高等教育,2007(24):1
[10] 周濟.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促進教育事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科學發(fā)展——周濟部長在教育部2009 年度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Exploring Fine Teaching Management at Universities
Li Si-zho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Based on routine management, fine management goes to every detail in social classification and services. Fine teaching management manifests “educating through teaching, educating through service and educating through management”, a symbol of modern management. The paper taps the measures in fine teaching management at universities.
University;fine management;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