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東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時空、信息、熵、環(huán)境和全球化
——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研究的跨學科思考
王旭東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世界史學科發(fā)展至21世紀的今天,實際已經(jīng)升華到這樣一個階段,即: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的大尺度宏觀研究,可以具有(認識論意義上則必須具有)一種嶄新的全球視野。這種全球視野,不僅強調人類歷史的有機整體性,而且更為強調人類同其賴以存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可割裂的有機整體性和互動性。如此便要求史學工作者在整體史意義上就某些基本或重要的問題(諸如:社會時空在歷史進程中的壓縮問題,信息的客觀存在及其同歷史學主客體的關系問題,人類和環(huán)境的互動問題,全球史中的廣義全球化演進的基本特點和規(guī)律問題,等等)給予跨學科的理論思考和新探索。
史學理論;跨學科;整體史;全球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時空;信息;熵增
從整體的世界史看,全球化現(xiàn)象有狹義和廣義的區(qū)分。狹義的全球化指以1985年T.萊維特(Theodre Levitt)首次將“Globalization”概念運用于經(jīng)濟學領域為標志所揭示的二戰(zhàn)后迄今發(fā)展著的經(jīng)濟全球化,以及由此擴展到政治和文化生活等領域的當代社會全球化現(xiàn)象。然而對于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而言,廣義的全球化不僅客觀存在,且長期受某種潛在自然規(guī)律的作用,空間上由點到面再覆蓋至全球,從特殊上升為普遍意義的世界歷史宏觀進程。在此,筆者不打算就狹義全球化問題展開討論,而是擬就與人類社會歷史的宏觀發(fā)展密不可分的廣義全球化及其相關的時空、信息、熵和環(huán)境等問題,嘗試作一些跨學科的思考。
亞里士多德和牛頓相信絕對時間,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終結了絕對時間的觀念,并將時間與空間連接成不可分割的時空整體。為能更好地理解這一轉變,當代著名量子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在其《時間簡史》第二章中特地舉出事例來予以說明:“假定在火車上我們的乓乒球直上直下地彈跳,在一秒鐘前后兩次撞到桌面上的同一處。在鐵軌上的人來看,這兩次彈跳發(fā)生在大約相距100米的不同的位置,因為在這兩回彈跳的間隔時間里,火車已在鐵軌上走了這么遠……事件的位置以及它們之間的距離對于在火車上和鐵軌上的人來講是不同的?!雹偈返俜摇せ艚?《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許明賢、吳忠超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7、29頁。霍金的這一例子啟示我們,時空具有相對性這一點,不僅存在于客觀世界,而且也映射到人的主觀意識之中。自然科學努力探索和驗證的時空如此,惟人類才會具有和感知到的社會時空也是如此,后人回首前世事件而從中感受的“歷史的”社會時空更是如此。
社會時空是人類歷史得以構成的基本要素(當然還有其他如人等要素)。而立足于全球視角看待人類社會發(fā)展問題,我們會發(fā)現(xiàn)工業(yè)革命以來的世界歷史,在兩個方面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其中之一表現(xiàn)在空間上,世界各地交往的地理距離因交通工具的發(fā)展而在迅速地拉近,人類社會的全球性的意識隨之而形成。另一個方面則表現(xiàn)在時間上,世界各地發(fā)展的單位時間被急劇地壓縮,人類社會前進的步伐也因之邁上了加速度軌道。如此變化的作用之下,那些曾經(jīng)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緩緩消長的部落、民族或國家的盛衰問題,不僅會在頃刻之間便有了境遇迥異的結局,而且局部的震蕩所產(chǎn)生的影響也一定會是全球性的。
造成世界歷史上的社會時空如此改變的第一推動力,自然要歸結于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但若深究,我們或許更應看到,能夠讓科學技術進步的成果成功地融入社會,在社會各個領域、各個角落引發(fā)鏈鎖式的反應,并予以放大、衍生甚至轉化,而且還能不斷地被傳承下去的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似乎應在于信息的作用,以及信息處理技術進步對這種作用的不斷且無止境地強化。
其實客觀的自然界,始終都在向我們提示信息對于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所具有的重要性。這一點從我們自身便能清楚地獲得驗證。人,似乎天生就是為了信息和信息的處理而構造的,比如,感官(眼、耳、鼻、口、舌、膚等)——為的是獲取外界信息并與外界實現(xiàn)信息的交換;神經(jīng)或經(jīng)絡(生命科學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其客觀存在)——為的是傳遞獲取到的體外信息,或輸送體內的信息;大腦——則為的是綜合處理人體獲得的各類外部和內部信息,并據(jù)此發(fā)出該如何應對的指令……一個自然人具備的所有這些獲取、傳導和處理信息的功能,也可以推及其他各類動物,甚至這種推及還可以擴展到整個生物界。如今新興的信息生物學(Infor ma2 tion Biology)的研究成果已經(jīng)證實,即使是植物或微生物,也還是同樣具有著相應的信息處理能力的。
無處不在的信息惟有處于人類社會,才可能被用以非生物學方式來表達,并被有意識地借助通訊工具遠程傳播和衍生利用。信息表達的生物學方式,主要指生命體原本具有的聲音(人類說話和動物發(fā)聲)、表情、肢體動作、膚色改變(如變色龍)等用于信息的表示或直接傳達。這種方式表達的信息,傳播上受到了時空的局限。而信息表達的非生物學方式,則是人類某種社會屬性行為的延展,即指運用書寫、繪畫、計算、印刷、擊鼓鳴號、烽火臺、驛道、郵車、電報、電話、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來表述或傳達信息的方式方法或手段。這些社會意義上的、非生物學方式的信息表達,不僅可以擺脫時空的制約,而且構成了信息跨時空傳播的基礎。
在此可以假設一旦沒有了信息將會怎樣?沒有信息,人將無法生存;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社會也將無以為社會。同樣,倘若沒有了信息記錄或遺存,歷史更將是無以為歷史。事實上,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客觀存在著的信息及信息溝通的作用,才令我們人類有了時空的感覺和認識,也才能夠形成今天我們所看到、所感受的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冠以“全球化”名銜,實為世界歷史時空壓縮之方方面面、點點滴滴。
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客觀歷史現(xiàn)象,全球化概念不論從哪種角度給出怎樣的定義,就人的主觀認知而言,圍繞其展開的各種各樣的理論闡述,實際上都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世界各地人們的知識系統(tǒng)在信息層面發(fā)生碰撞并實現(xiàn)了互通互聯(lián),進而形成的將某種局地性質的全局辨識,擴大到了全球范圍的結果。這種認識論意義上的變化,是客觀實在中的社會演化過程在人類思維的時空架構中所激起的必然反應。
由于信息的碰撞反映出信息的流動,而信息的流動則依賴于“人+工具(信息傳播手段)”所代表的物質世界的質和能的流動,故而借用自然科學視角,以熱力學理論看待動態(tài)的人類社會發(fā)展演變的客觀實在就會發(fā)現(xiàn),歷史上所發(fā)生的任何一類全球化,完全可以視之為某種熵增的過程。何謂“熵”?根據(jù)熱力學理論的解釋,熵(Entropy)是熱力學第二定律里不能再被轉化作功的能之總和的測量單位。①“熵”(Entropy)概念由德國物理學家R.克勞修斯(Rudolf Clausius)于1850年首次提出?!癳ntropy”,Encyclopadia Britannica. Encyclopadia Britannica 2009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Chicago:Encyclopadia Britannica,2009.熵的增加就意味著有效能的減少。能的平均狀態(tài)是熵值達到最大的狀態(tài),意味著將不再有任何的自由能可供汲取/補充或進一步地發(fā)揮作用了。對此,熵的揭示者、19世紀德意志物理學家魯?shù)婪颉た藙谛匏?Rudolf Clausius)指出:“世界的熵(即無效能的總和)總是趨向于最大的量?!雹贘.里夫金、T.霍華德:《熵:一種新的世界觀》,呂明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30頁。無效能的總和總是趨于最大化,這一熵的原理對于我們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全球化現(xiàn)象,具有重要的啟迪價值。
熵概念的提出被認為是向以牛頓力學為基石的經(jīng)典科學提出的革命性挑戰(zhàn)。依據(jù)熱力學第一定律宇宙中的物質和能是守恒的,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據(jù)此我們曾錯誤地把“物質不滅”簡單替換成了“能量永存”甚至是“資源永存”,以為自身的廢棄物會在不久的將來某個時期里,被再次轉換、復原成新的可供人類社會使用的“資源”。以至在工業(yè)化時代開始后的不長一段時間里,人類社會就大膽、放心、肆無忌憚地任意消耗起地球上歷經(jīng)40多億年滄桑才得以累積起來的天然資源。然而,熱力學的第二定律——熵增的定律卻在無情地向我們揭示,物質和能只會沿著一個趨向轉換,即:從可利用到不可利用;從有效到無效;從有序到無序,而其最終的歸宿則是“平衡態(tài)”下的死寂。根據(jù)熵的定律,無論宇宙還是地球或是任何局部的地方,所建立起來的任何秩序,都必然要以其周圍環(huán)境更大混亂的付出為代價的。應該說,熱力學這一熵增定律的被發(fā)現(xiàn)意義重大,其從根本上宣布了“科學圣經(jīng)”——牛頓力學的終結。愛因斯坦將此熵增定律譽之為整個科學的首要定律。①J.里夫金、T.霍華德:《熵:一種新的世界觀》,呂明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頁。曾以證實愛因斯坦相對論而名彪史籍的英國天體物理學家阿瑟·愛丁頓(Arthur Stanley Eddington)也認為:“從科學的哲學觀點來看”,“與熵相連的概念一定會被當作19世紀對科學思想的偉大貢獻。因為它標志了對科學需要加以注意的任何事物都是用對客體的微觀解剖來發(fā)現(xiàn)的這樣一種觀點的反動。”②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1、28、46、29頁。耗散結構理論創(chuàng)始人、并因此成為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伊·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則進一步指出了熵增定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科學進步的推動。他在自己的獲獎著作中寫道:在熵增定律影響之下,今日科學關注的焦點,正從“實體”轉移到“關系”,轉移到“信息”,轉移到“時間”上來。③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1、28、46、29頁。
當然,在生命領域直接套用熱力學這一著名的“熵”概念應顯不妥。因為,熵增定律把自然的演變納入到從有序到無序的解釋框架之內,但現(xiàn)實的生命世界展現(xiàn)給我們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生物界或人類社會的進化,完全屬于簡單之中出現(xiàn)的復雜——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不斷繁復的結構化(有序化)過程。這樣一種存在于客觀世界里的結構化過程,便向熵增定律提出了難題,即:結構能再從無序中產(chǎn)生嗎?對此,普里戈金所作的突破性新探索給予的答案是肯定的。他明確指出,20世紀晚近的科學研究在這個問題上已經(jīng)有了重大突破,非平衡(即物質和能的流)可能是形成有序的源泉。④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1、28、46、29頁。由此進一步闡述,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推進,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清楚,“在遠離平衡態(tài)的地方,一些新型的結構可能自發(fā)地出現(xiàn)”;“遠離平衡的條件下……可能得到從無序、從熱混沌到有序的轉變。可能產(chǎn)生一些物質的新力學態(tài),反映了給定系統(tǒng)與其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態(tài)”。他把這些“新力學態(tài)”的結構叫作“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以此“強調耗散過程在這些結構的形成中所起的建設性的作用”,并且還認為,“遠離平衡態(tài)時”能夠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機制,對應著發(fā)生各種各樣耗散結構的可能性”。⑤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1、28、46、29頁。
普里戈金的耗散結構理論對熵增定律所作的進一步發(fā)展,實際上為后者的基本原理適用于生命領域即生物系統(tǒng)乃至人類社會,以便能更好揭示事物的復雜性規(guī)律,提供了科學闡釋學上的準備。生物系統(tǒng)恰恰屬于某種遠離平衡態(tài)的開放系統(tǒng)。作為自然人個體遵循某種組織規(guī)則聚集而成的生物系統(tǒng)集合——人類社會,較之生物單個自然體而言,則更是一個遠離平衡態(tài)的、生物的復合型開放系統(tǒng)。但凡開放性的系統(tǒng)都擁有一個最基本特征,便是系統(tǒng)自身的維持和發(fā)展必須從系統(tǒng)之外的環(huán)境那里汲取物質和能,用以補充自身因發(fā)展所耗散掉的物質及能。這一特征同樣也被人類社會所具有。如此便表明,我們完全有可能將“熵定律―耗散結構”這樣的理論引入到人類社會的研究領域,用以探討和闡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某些規(guī)律性問題,諸如人類同其外在環(huán)境之互動關系,或各種類型的全球化等。
自然科學的進步令我們得知,地球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tǒng),而人類社會則是這一封閉系統(tǒng)中的開放系統(tǒng)。人類社會同地球之間的關系,便是人類同環(huán)境的關系。為此,通過熵定律和耗散結構理論整體地考察全球的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的形成與發(fā)展不僅呈現(xiàn)出一種自組織化(self-organization)過程,而且這種自組織化過程其實是建立在不斷突破其同環(huán)境之間的局部“平衡態(tài)”(普里戈金的概念),以擴散重構(新條件下的有序)的演化模式,與其環(huán)境達到某種全局意義上的新“非平衡態(tài)”的過程。新的非平衡態(tài)會成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又一個新起點,而最終趨向則是在地球―環(huán)境這一封閉系統(tǒng)中達到整體的“均質化”或“均衡化”。這就是人類同環(huán)境之間經(jīng)自然法則確立起來的某種互動關系,即:不間斷地由非平衡態(tài)1→平衡態(tài)1→非平衡態(tài)2→平衡態(tài)2→非平衡態(tài)3……最終走向“非平衡態(tài)n→平衡態(tài)n”的螺旋式熵增過程。
盡管受到時間不可逆性(普里戈金稱其為“無限大的熵壘”⑥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1、28、46、29頁。)的制約,從而令熵增成為某種必然的趨勢,但由于非平衡的客觀存在,以及其產(chǎn)生具有著隨機性,故這一過程極可能發(fā)生突變。眾所周知的生物個體成長過程中的出生與死亡,是如此;物種進化過程中變異促成的新物種誕生,亦是如此。具體到人類社會,這樣的臨界突變也在某種程度上以宏大尺度支配著社會的發(fā)展。比如歷史上的農(nóng)耕時代,當居住點周邊的土地和食物資源消耗殆盡的時候,人類總是會毅然決然地向遠離周邊的那些生活資源尚且富庶的地方遷徙。這種形成于史前早期的人類習性,同樣可以在人類的游牧社會和工業(yè)社會當中看到。在游牧社會,人口的流動受制于所馴養(yǎng)動物的習性,因而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到了工業(yè)時代,地球資源客觀分布上的差異和資本對利潤的追逐,導致強國向海外擴張和對殖民地的掠奪在全球范圍鋪開。不論是自古至今的人類拓荒,還是長期以來世界人口當中各個人種的移民乃至雜居混血,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在宏觀層面上存在著不斷地由非平衡態(tài)到平衡態(tài),再由平衡態(tài)轉向新的非平衡態(tài),以辯證互促的模式周而復始地從局部走向全局,最終趨向整體的均質化或均衡化的熵增進程。世界歷史意義的全球化,正是在地球的物質均質化和能的均衡化,這樣一種全局性的熵增過程當中逐步地得以凸顯。
全球化的現(xiàn)象是熵增這一自然法則作用于人類社會的一種表達式。據(jù)此考察過往的世界史,我們會看到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或仍在持續(xù)呈現(xiàn)著的全球化進程,宏大尺度上至少可以歸納出三種類型的平衡態(tài)趨向,即:人口的、物質的和信息的全球流動平衡態(tài)趨向。而正是全球化的這三種主要類型的平衡態(tài)趨向,對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石即地球上自然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熵增過程,給予了某種意義的強化。
(一)人口的全球流動平衡態(tài)趨向
最為基礎性的全球化進程,屬于第一種類型的平衡態(tài)趨向,即人口的全球流動。盡管遠古人類由非洲走向世界各地的各個具體環(huán)節(jié)在時間上難以最終確定,但總體上的人類人口流動最早時間,根據(jù)最新人類學或考古發(fā)現(xiàn)還是能夠前推至200萬年以前的。當然,現(xiàn)代人類是否僅源于非洲,目前尚存疑問。①人類起源問題目前尚無定論,學術界至今仍存多種假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兩大截然不同的觀點:1)人類走出非洲假說;2)多中心起源假說。筆者贊同走出非洲說。但不論“人類走出非洲”的假說,亦或是“多中心起源”的假說,自人類形成過程的最初時期到1500年以后的近代,隨著人口向世界各地的逐步擴散,人類漸漸認識、修正并證實了自己所能接觸或感知到的客觀上的空間世界。事實上,人口的全球流動就宏觀意義而言迄今都未曾中止過。
人口的全球流動具有熵增性質這一點,可以從人類基因研究的一項重要進展那里獲得依據(jù)。這項進展是,人類基因組國際科研組織機構HUGO(Human Genome Organization)的“泛亞SNP計劃”(Pan-Asian SNP Consortium)②“泛亞SNP計劃”(Pan-Asian SNP Consortium)是一個由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里的亞洲國家科學家聯(lián)合進行的大型國際合作研究計劃,首要目標之一在于解決與亞洲人群歷史和復雜疾病研究相關的一些基本問題。截至2009年底,參加該項目的科學家已達90多位,分別來自中國、中國臺灣、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等10個亞洲國家和地區(qū)。計劃中關鍵性質的研究對象SNP即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ingle mucleotide polymorphism),主要指在基因組水平上由單個核苷酸的變異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態(tài)性,屬人類可遺傳變異中最常見的一種,廣泛存在于人類基因組當中。發(fā)表在2009年12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即:論文“亞洲人類遺傳基因多樣性圖譜”(Mapping Human Genetic Diversity in Asia)。該成果運用信息生物學方法,對73個亞洲和2個非亞洲人群中1928位代表性個體身上采集到54794個遺傳基因變異樣本,進行了深入研究。③The Hugo Pan-Asian SNP Consortium,et al.,Mapping Human Genetic Diversity in Asia,Science,Vol.326,11 December 2009,pp. 1541,1544,1543、1544、1545.在分析了其中的相關性之后揭示,史前時期亞洲區(qū)域人口流動的基本特點在于:1)人口遷徙在地理空間上的主流走向是由低緯度區(qū)域流向高緯度區(qū)域;2)各族群的祖先同源;3)從新獲取到的基因變異聚類分析譜系樹,④The Hugo Pan-Asian SNP Consortium,et al.,Mapping Human Genetic Diversity in Asia,Science,Vol.326,11 December 2009,pp. 1541,1544,1543、1544、1545.以及項目研究者就基因變異(SNP)探索未能找到以往認為的人類走出非洲先后經(jīng)歷兩波向東亞大陸殖民的任何證據(jù)而做出的闡釋,清晰地為我們重新勾勒了現(xiàn)代亞洲人始祖走出非洲之后,歷經(jīng)數(shù)百萬年的擴散、殖民、往返遷徙以及定居融和的基本路徑。根據(jù)這一研究,我們現(xiàn)在首先能夠明確的是,從非洲到亞洲,然后進一步地分散到了世界各地,這應該才是史前人類人口流動的主脈。而如此全球范圍的人口流動當中,亞洲的主干走向已經(jīng)明晰,即:非洲→阿拉伯半島→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東亞大陸南部→東亞大陸北部(直至進入阿爾泰地區(qū)和西伯利亞)。⑤The Hugo Pan-Asian SNP Consortium,et al.,Mapping Human Genetic Diversity in Asia,Science,Vol.326,11 December 2009,pp. 1541,1544,1543、1544、1545.人類在史前這逾百萬年的漫漫光陰里,不懈地用自己的雙腳去踏寫如此恢宏的壯舉,究其最為原始的推動力,應該在于自然人個體和種群本能具有的生存/繁衍需求的驅動。這種需求,同以人的聚居地為中心、人的每日活動半徑為范圍而圈定成的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確立起了趨向某種供求平衡的“人―環(huán)境”交互作用。作為開放系統(tǒng)的自然人個體,維系自身的生命周期無疑是要從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不斷地汲取物質和能;而人類群體——“社會”,無論種族的、部族的還是文化/社會學意義上的,則當然也是完全依賴自然環(huán)境所給予的物質和能量方可維系。
考察世界人口流動的早期史我們還發(fā)現(xiàn),每當人類遷徙至一個新地域時,其同當?shù)丨h(huán)境的關系便會有一個初始的開端。這里所說的初始,是指因客觀資源尚未被人類有意識地開采,而環(huán)境中原本就有的物質及能的存量相對“大于”人口需求的某種“正向的”非平衡狀態(tài)。這里“正向”的含義,即“正的熵產(chǎn)生”(diS)①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頁?!缸匀画h(huán)境的物質和能,是由外向內地從環(huán)境進入到人類社會(生物)系統(tǒng)中來。當然,初始的“正向”非平衡,肯定會因為人這一變數(shù)的作用而發(fā)生改變。也就是說,每當人口數(shù)量因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而有所增長的時候(與此同時,暫且沒有發(fā)生傳染病、自然災害、戰(zhàn)爭,或是人自身有意識的節(jié)育尚未普遍成社會行為),人類對環(huán)境中的物質和能的索取/消耗便也必然會隨之增加。其結果則是改變了初始階段里單位環(huán)境的物質和能的存量,“大于”人口需求這一“正向”非平衡態(tài),令人類同當?shù)丨h(huán)境的關系逐步趨向并最終導致平衡態(tài)的出現(xiàn)。鑒于“人”這一變數(shù)自身具有的主觀能動性,人類同環(huán)境之間的交互過程并不會就此了結,而是達到平衡態(tài)之后,還要繼續(xù)推向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新階段便是,人口增長促使膨脹了的社會對物質和能的需求總量,突破了人口聚居地單位環(huán)境所能提供的極限,從而迫使人類再次地邁開遷徙的腳步,由此便形成了人口的新一輪遷徙或流動。
人類學及考古學的研究均已探明,人類社會在自然狀態(tài)下解決“人滿為患”問題的通常做法,是結構化的分解,即以大化小、以整化零、分居他處。即大的聚居群體會自動分離出若干多個小族群,爾后這些分離開的人口便告別原來的生活居住地,遷往新的未開拓陌生地域。人類人口正是如此地由原來的密集區(qū)向周邊區(qū)域不斷擴散開來的。人口學家的研究表明:“在11000年到12000年前,漁獵人群在各個地方安居,隨后顯著的人口增長迫使他們擴大采集范圍……從9000前開始,獵手和采集者被迫進一步擴大食物的范圍……開始向農(nóng)業(yè)過渡?!薄稗r(nóng)業(yè)是各種行為的總和……包括空曠土地的開墾”。②馬西姆·利維巴茨:《繁衍:世界人口簡史》,郭峰、莊瑾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6-97,101,102,1、26-28,103-106頁?!坝捎诳臻g的可用性,農(nóng)業(yè)人員不斷地從小亞細亞移民到歐洲,建立了新的定居點”;“同樣,游牧民族攻擊羅馬帝國東部邊界所帶來的壓力必定可以歸于空間和資源的掠奪”。③馬西姆·利維巴茨:《繁衍:世界人口簡史》,郭峰、莊瑾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6-97,101,102,1、26-28,103-106頁。其指出,“顯然,人口擴張帶來的對資源需求的增加,在某種程度上通過開墾土地、在海拔更高的地區(qū)定居和向代價很高的土地轉移……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④馬西姆·利維巴茨:《繁衍:世界人口簡史》,郭峰、莊瑾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6-97,101,102,1、26-28,103-106頁。
人口由密集之地流向稀疏之地,實際上構成了普里戈金耗散結構理論所揭示的某種“反向的”非平衡態(tài)。這里所謂“反向”的含義,即“負的熵流”(deS)⑤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頁?!溉祟惿鐣?生物)系統(tǒng)將自身的熵(以人口為表征的物質和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由內向外地排出舊有系統(tǒng)(人類系統(tǒng)在時空架構上的不斷擴展),從而持續(xù)增加著人類社會周圍環(huán)境的熵值。人類系統(tǒng)施加在環(huán)境上的“負的熵流”可以區(qū)分為兩大類,其一,是人口分布的覆蓋在地球環(huán)境層面上的擴展——人類社會所占據(jù)的地理空間的擴大;其二則是,人類群體的廢棄物如垃圾(現(xiàn)代社會里還包括難以或不可降解的人工/化學合成品廢料)向環(huán)境的釋放/排泄。
第一類的負熵流,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可以說是長期持續(xù)著的。據(jù)人口學的估算和不完全統(tǒng)計,全球人類人口數(shù)量的增長大致為,舊石器時代約為100萬,新石器時代約為1000萬,青銅器時代約為1個億,公元元年約為2.52億,1000年約為2.53億,1500年約為4.61億,1800年約為9.54億,1900年約為16.34億,2000年約為60.55億;世界人口的年增長率大致為,公元元年至1750年是0.06%,1750年至1950年是0.59%,1950年至2000年是1.75%。⑥馬西姆·利維巴茨:《繁衍:世界人口簡史》,郭峰、莊瑾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6-97,101,102,1、26-28,103-106頁。亞洲地區(qū)人口數(shù)量的增長具有代表性,其在公元元年約為1.742億,1000年約為1.829億,1500年約為2.838億,1600年約為3.785億,1700年約為4.018億,1820年約為7.104億。⑦AngusMaddison,The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OECD 2001,pp.238,235.人口增長的同時,則是其成規(guī)模的遷徙或流動。僅以中世紀至工業(yè)革命期間的歐洲為例,便先后發(fā)生過三次大的移民潮:1)11世紀至13世紀,德意志人向易北河以東地區(qū)的殖民;2)16世紀至18世紀,伊比利亞人向中美洲和南美洲移民,不列顛島群島居民向北美洲移民,荷蘭人和法國人向遠離本土的各自的海外定居點或殖民地移民;3)俄羅斯人向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qū)的移民。⑧馬西姆·利維巴茨:《繁衍:世界人口簡史》,郭峰、莊瑾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6-97,101,102,1、26-28,103-106頁。其中如,南美洲巴西地區(qū)的歐洲裔人口數(shù)量,在移民潮的推動下有了很大提升,1600年還僅3萬人,1700年便增至10萬人,到了1820年達到150萬人,而1870年則更加猛增到370萬人;而中美洲的墨西哥,麥迪遜估計其人口數(shù)量的增長,在1600年為250萬人,1700年為450萬人,內有相當數(shù)量的人口是來自歐洲伊比利亞地區(qū)的移民。⑨AngusMaddison,The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OECD 2001,pp.238,235.19世紀以來,歐洲人口流向美洲呈加速態(tài)勢,1846年至1932年間,歐洲移民前往美國的人口約3420萬,阿根廷和烏拉圭710萬,加拿大520萬,巴西440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350萬,古巴90萬。①馬西姆·利維巴茨:《繁衍:世界人口簡史》,郭峰、莊瑾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5,244,245頁。將我們的視線再轉向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地區(qū),在公元元年至1000年期間,廣袤的土地上人口數(shù)量始終沒有超過10萬人;1500年和1600年,人口數(shù)量均為20萬人;但到了1700年,人口數(shù)量開始上升至30萬人,此后由于俄羅斯移民持續(xù)地涌入,使得西伯利亞地區(qū)人口在1820年達到144.3萬人,1870年則進一步增至327.2萬人。②AngusMaddison,The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OECD 2001,pp.232.全球人口的增長,直接增加了人類對食物需求的總量,進而則導致全球耕地和生活占地面積的持續(xù)擴大。據(jù)估算,全球的農(nóng)田在1700年至1980年,增長了6倍。③馬西姆·利維巴茨:《繁衍:世界人口簡史》,郭峰、莊瑾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5,244,245頁。統(tǒng)計資料顯示,在20世紀80年代這10年,田地增長1.8%,牧場增長2.4%,“其他土地”增長5.5%,森林和林地面積卻下降了7.8%。1990年前后,全球總面積為1.304億平方公里的土地當中,有11%被用作農(nóng)田,25.8%被用作永久牧場,29.9%是森林和林地,33.3%屬于所謂的“其他土地”(荒地、非牧場草地、濕地、人類建筑區(qū)域等)。緊隨人類耕作用地及生活占地不斷擴充的后果則是,地球上生態(tài)植被等一些自然形成的諸環(huán)境平衡因素,不斷遭到人為干擾、破壞,乃至摧毀。如僅在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人類就以每年0.4%的速度持續(xù)砍伐著寶貴的森林。④馬西姆·利維巴茨:《繁衍:世界人口簡史》,郭峰、莊瑾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5,244,245頁。
至于第二類的負熵流,即人類群體向環(huán)境的釋放/排泄的廢棄物,則僅是步入19世紀之后,才真正凸顯為全球性問題。比如在法國的巴黎,1872年,市民人均每天丟棄200克垃圾;1922年,每天丟棄700克垃圾; 1994年,每天所丟棄的垃圾便達到1.6公斤。全巴黎每天產(chǎn)生的家庭垃圾平均約達2800噸,并且這個數(shù)字還在以每年2%—3%的速度不斷遞增。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整個法國,每年需要清除的生活垃圾多達2000萬噸,大件廢棄物多達600萬噸。而在美國,居民人均每日丟棄垃圾的數(shù)量約為2公斤。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丟棄的塑料、紙箱、罐頭盒、玻璃瓶等數(shù)量大幅度增長。占世界人口20%的工業(yè)國家在消耗著80%的紙張和鋁,用75%的石油生產(chǎn)塑料。與此同時,1985年至1990年,有證據(jù)顯示奧地利、比利時、意大利、聯(lián)邦德國、瑞士等國可能將逾500萬噸的垃圾運往東歐地區(qū)。而僅1989年一年,工業(yè)化國家就被指責可能將20%的有害垃圾運棄至發(fā)展中國家。⑤卡特琳·德·西爾吉:《人類與垃圾的歷史》,劉躍進、魏紅榮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6、22、7、24、33頁。
總之,人類定居和遷徙的行為同自然環(huán)境所形成的diS和deS之間的互相轉換,構成了一種宏觀層面上的循環(huán),即:“正向非平衡態(tài)→平衡態(tài)→反向非平衡態(tài)”,緊接之后又開始新一輪的“正向非平衡態(tài)→平衡態(tài)→反向非平衡態(tài)”……如此循環(huán)往復,驅動著整個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tǒng)(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互),由總體的非平衡態(tài),漸進趨向于總體的平衡態(tài)。
(二)物質的全球流動平衡態(tài)趨向
宏觀考察地球形成以來的歷史,第二種類型的平衡態(tài)趨向是物質的全球流動。地球上的物質流動,內涵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物質流動,既包括自然環(huán)境中物質系統(tǒng)本身的自組織演化、物質交換和遷移,如地球內部的地?;顒?、地殼的板塊運動、火山噴發(fā)、泥土流失和沙塵飄落、大氣圈和水圈的流轉、生物圈(含人類自身)的擴張與退縮等;又包括人類在以生存和繁衍為先決的主觀意志驅動下,對自身之外環(huán)境的擾動,以及擾動所造成的自然界物質(自然資源等)在不同時空框架中的遷移和消長。狹義的物質流動,單指廣義內涵中的后者,即人類擾動行為所造成的自然界物質在地球上的遷移。
人類追求物質流動的夢想,可以上溯至遠古時代。曾一度活躍于兩河流域南部沖積平原的蘇美爾人對輪子的發(fā)明;中國古代秦始皇所推行的“車同軌”制度等,都不外是這一追夢的具體寫照。而歷史上早期城市里那些對物資交換的買賣需求,以及人類遠途貿易的實踐,則成為物質的流動得以跨地域運轉的推力。
人類對自然界的擾動行為所帶動的物質在全球范圍的流動,首先反映在農(nóng)業(yè)革命(當然也延展至其所開啟的整個農(nóng)業(yè)時代)和與之相伴而逐步發(fā)展起來的畜牧業(yè)方面。農(nóng)業(yè)革命最早幾個發(fā)祥地有:1)西亞和北非東部尼羅河流域地區(qū)(兩河流域、地中海東海岸地區(qū)和尼羅河流域);⑥20世紀中葉以來一系列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中近東和中亞的高原地帶是農(nóng)業(yè)最早發(fā)源地,之后向周邊的低地平原傳播或擴散,從而改寫了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和埃及尼羅河流域為農(nóng)業(yè)文明發(fā)祥地的舊理論。見I.E.S.Edwards,By edited,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Third Edition,Vol.1,Part 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p.251.2)中國長江以北和東南地區(qū);3)北美大陸墨西哥一帶;4)南美大陸秘魯?shù)貐^(qū);5)東南亞地區(qū);6)西非地區(qū)等,由于自然環(huán)境、氣候條件、動植物物種資源等不同,還有人類社會在各地的發(fā)展有所先后,致使這些發(fā)祥地起始和日后進步也就存在著時間和水平上的差異。而正是這種差異,為物質的流動提供了某種物理學上稱之為勢能即類似落差的驅動力。
人類馴化了的植物/動物的物種,隨著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人口的流動,逐漸地散布到世界各地。如史前時期,原生于西南亞地區(qū)的小麥、大麥、豌豆、小扁豆;東亞或非洲的大米和小米,都被流動的人口先后傳入印度次大陸,其中可以確定的是公元前2000年中期,稻米文化就已在次大陸各地蔓延。①Chris Gosden&Jon Hather,Edited by,The Prehistory of Food:Appetites for chang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9,pp.137, 139;pp.127,132;p.127;pp.137,138.數(shù)千年后的16世紀,原產(chǎn)自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馬鈴薯則被流動的人口帶到了歐洲,該世紀末即1590年或稍早一些,又被引入不列顛群島的愛爾蘭地區(qū)。②Chris Gosden&Jon Hather,Edited by,The Prehistory of Food:Appetites for chang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9,pp.137, 139;pp.127,132;p.127;pp.137,138.同樣也是流動人口的攜帶及傳播,馴化于西亞新月沃地的小麥在19世紀早期,首次被引入新西蘭的毛利人聚居地。③Chris Gosden&Jon Hather,Edited by,The Prehistory of Food:Appetites for chang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9,pp.137, 139;pp.127,132;p.127;pp.137,138.以上這些人們常見植物在全球范圍的擴散表明,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人口的流動,便會有人為的物質流動。更值一提的是,具備生命力的物質(如動植物)的流動,通常都會給流入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社會帶來程度不等的影響。比如印度次大陸逾二萬種本土野生植物中,可供人類食用的有778種,經(jīng)歷不同時期先后馴化了約80種,其中有33種早在鐵器時代之前就已被馴化了??汕∏∈巧厦嫣岬降哪菐讉€屈指可數(shù)的史前時期物種的流入,在成為印度次大陸當?shù)厝丝谥魇车倪^程中導致了過去近5000年來該地區(qū)人類的整個社會存在系統(tǒng)的改變。④Chris Gosden&Jon Hather,Edited by,The Prehistory of Food:Appetites for chang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9,pp.137, 139;pp.127,132;p.127;pp.137,138.由此不難推斷,人類自主的擾動行為所引發(fā)的物質流動,會給整個地球帶來怎樣的深遠影響。
除了作為食物的動植物資源外,因人類的擾動行為而跨地域流動的還有一些非食物用途的物質,如各類金屬礦藏(社會早期便開采的銅、鐵、鉛等,用其制作成器具并通過貿易傳往他處)、石材、陶土、煤等。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早于公元前3000年前,就已同周邊地區(qū)進行非食用物品的遠途貿易了。古希臘文明史上的地中海東西部地區(qū)之間非食用物品的海上貿易運輸,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以遠。在各類非食用物品中,作為化石燃料的煤,被人類所使用的記錄最早能追溯到距今3000年前。公元前11世紀,中國已經(jīng)用煤冶煉青銅;公元13世紀,英格蘭開始成規(guī)模開采煤并將其銷往遠方。⑤巴巴拉·弗里茲:《煤的歷史》,時娜譯,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頁。這以后,煤逐漸在全球范圍被大量開采和使用,不論作為御寒還是作為動力,其所實現(xiàn)的由物質向能的轉換,在近代世界歷史上起到了其他物質難以匹敵的作用。
跨地域貿易過渡到世界性貿易,是客觀世界的物質因人為作用而在全球范圍流動的具體表現(xiàn)。自16世紀起,歐洲的帝國貿易公司便在歐亞兩大洲之間建立起更為廣泛的物質流動貿易網(wǎng)絡。以工業(yè)革命前夕的荷蘭為例,其進出口貿易額的變動情況,便折射出跨地域貿易走向世界性貿易的趨勢:1)進口自歐洲地區(qū)——1650年代約為1.25億荷蘭盾,1720年代約為0.84億荷蘭盾,1770年代約為1.05億荷蘭盾;進口自其他地區(qū)——1650年代約為0.15億荷蘭盾,1720年代約為0.24億荷蘭盾,1770年代約為0.38億荷蘭盾。2)出口至歐洲地區(qū)——1650年代約為1.15億荷蘭盾,1720年代約為0.83億荷蘭盾,1770年代約為0.92億荷蘭盾;出口至其他地區(qū)——1650年代約為0.05億荷蘭盾,1720年代約為0.07億荷蘭盾,1770年代約為0.08億荷蘭盾。以上兩組數(shù)字的比較可以看出,荷蘭在歐洲大陸內部的進口貿易在下降,而基于遠洋海運、面向世界其他地方的進/出口貿易卻在增長。⑥AngusMaddison,The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OECD 2001,pp.81,64.歐洲對稀有礦產(chǎn)物質如黃金和白銀擁有量的變動,從金融角度反映出1500年以來物質全球流動的增幅情況。據(jù)測算,從美洲到歐洲的金銀裝船噸數(shù)分別為,1500年至1600年,黃金約為150噸,白銀約為7500噸;1600年至1700年,黃金約為158噸,白銀約為26168噸;1700年至1800年,黃金約為1400噸,白銀約為39157噸。約300年來歐洲列強的人為掠奪,使得美洲流向歐洲的黃金和白銀的裝船總噸數(shù),竟然分別高達2708噸(黃金)和72825噸(白銀)。⑦AngusMaddison,The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OECD 2001,pp.81,64.
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生和隨后的近代工業(yè)化,構成了迄今物質流動史上的最重要篇章。因為不到300年時間里,人類社會憑借著科學進步所創(chuàng)造的巨大生產(chǎn)力,以及工業(yè)社會形成的強大發(fā)掘、加工、制造和輸送的能力,實現(xiàn)了地球上的物質(各種物質的原生態(tài)、資源態(tài)、合成態(tài)或衍生態(tài),包括煤炭、石油、金屬礦產(chǎn)、動植物、農(nóng)產(chǎn)品、工業(yè)品……)在全球范圍的快速流動。其中,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人類社會運輸工具及手段的變革,對于物質的影響毋庸置疑是至關重要的。眾所周知,蒸汽機車于1814年在英國被發(fā)明出來。1826年,在英格蘭北部開始將其用于鐵路運輸。1890年,大英帝國鐵路網(wǎng)里程總數(shù)達到了27680公里。與之相比,美國則于19世紀30年代鋪設了首批短途鐵路;1847年至1860年,鐵路里程數(shù)從不足8000公里增加到48279公里,大大超過了英國;到了19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全美國已經(jīng)基本完成了國家鐵路網(wǎng)絡的覆蓋布局。①阿爾弗雷德·D.錢德勒、詹姆斯·W.科塔達:《信息改變了美國:驅動國家轉型的力量》,萬巖、邱艷娟譯,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版,第9-10頁。對此,經(jīng)合組織(OECD)出版的經(jīng)濟史專著《世界經(jīng)濟:千年透視》(The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2 tive)指出,正是鐵路的發(fā)展使得美國西部開發(fā)成為可能,從而釋放出了北美大陸所蘊含的巨大經(jīng)濟潛力。②AngusMaddison,The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OECD 2001,pp.19,95.由此可見,鐵路網(wǎng)在世界各地的建設和跨地域擴展,為物質快速流動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工業(yè)革命后的大英帝國被冠之以“日不落帝國”,不僅因為其殖民地或勢力范圍覆蓋到了全球,更在于其擁有著環(huán)球掠奪、調動、輸送物質資源的能力和實際手段——龐大的遠洋艦隊和商船隊。這樣一種加速物質流動的能力,被隨后發(fā)展起來的許多工業(yè)化強國所沿襲。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擁有的蒸汽動力船裝載總量,1820年約為2萬噸,1850年約為80萬噸,1900年約為2240萬噸,1913年約為4170萬噸。③AngusMaddison,The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OECD 2001,pp.19,95.遠洋運輸能力的提升,極大地增進了工業(yè)化國家或地區(qū)全球范圍的貿易往來。僅以19世紀的世界貿易為例,1820年至1850年,貿易額年增長速度約為2.3%;而1850年至1870年,這個數(shù)字便達到了5%。④戴維·赫爾德等:《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楊雪冬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219、228-229頁。
關貿總協(xié)定(GATT)框架確立之后,由于全球貿易體系的形成和日臻完善,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物質產(chǎn)出陸續(xù)地被用作了環(huán)球貿易,如農(nóng)業(yè)初級產(chǎn)品中的大米和小麥,在20世紀的下半葉便有了正式的全球市場。在被經(jīng)濟學家稱作“黃金時代”的1950年至1973年間,世界總體貿易的增長大大超過了產(chǎn)出,其以年均5.8%的增速加快了物質的全球流動。及至20世紀80年代末和整個90年代,產(chǎn)品加工/制造的外包為新特征的跨國制造和貿易,構成了經(jīng)濟全球化浪潮中日益加速的物質全球流動的主脈之一。⑤戴維·赫爾德等:《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楊雪冬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219、228-229頁。
回顧物質在全球流動的歷史,我們會看到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現(xiàn)象,即:不論何種物質(食物或非食物),其流動趨向都會是從高密度區(qū)(產(chǎn)地)向低密度區(qū)(非產(chǎn)地)流動。這一現(xiàn)象充分顯露出世界所具有的熵特性本質??傊?物質的全球流動平衡態(tài)趨向,給我們這個地球帶來的變化應該說是巨大而深遠,其既加快了社會現(xiàn)代化的進程,當然也同步加速了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
(三)信息的全球流動平衡態(tài)趨向
目前的信息時代,實際上反映出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第三大類型的平衡態(tài)趨向,即信息的全球流動。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曾先后出現(xiàn)了5波影響深遠的社會信息化重大變革:第一為語言的形成;第二為文字的使用;第三為印刷術的發(fā)明;第四為電報、電話、無線廣播、電視和衛(wèi)星通訊等一系列通訊/廣播電子技術的問世;第五則是微電子化、個人電子計算機化和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化等綜合應用之遠程的信息和通信處理技術(I CT)的誕生。而正是最近這第五波的變革,將當代世界推向了全面的社會信息化(infor matization of society)。
1.社會信息化史上的第一、二、三波重大變革:語言、文字和印刷術
考古發(fā)現(xiàn)和人類學研究揭示,人類至少是在距今40萬年至50萬年前,開始逐漸形成了口頭語言??谡Z的出現(xiàn)及其日臻完善,讓人與人之間能夠較好地表達和溝通,增進了人類的社會屬性。在此之后出現(xiàn)的書寫這種方式,則應該起源于原始的繪畫表達(如巖畫),故而繪畫可以被看成是人類最早的信息記錄方式。原始繪畫經(jīng)歷了由具象到抽象、再被符號化的過程,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社會歷史上最早的那些表形、表聲或表意的文字符號,其具代表性的如古埃及文明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文明的楔形文字、華夏文明的方塊字等。
人類的信息表達尚在口語階段時,僅憑口口相傳,信息的存在和傳播均是短暫且影響范圍也是極為有限的。文字的出現(xiàn),表明人類開始掌握并運用了記錄信息的技術(盡管很原始),從而得以讓信息被固化在某種物質上,使之能夠內容保全地散布開來或流傳給后人。當然,印刷術的出現(xiàn)更是極大地方便了信息的記錄、散布和流傳。但有一點須指出的是,在公元18世紀以前,所有這些關于信息的表達、記錄和傳播等技術上的進步,都還只是漫漫歷史長河中某種極為緩慢的過程而已。甚至到了18世紀初,遠距離通訊的最快方式除飛鴿傳書外,依舊還得靠數(shù)千年古老歲月不曾被替代的手段——騎馬送信來實現(xiàn)。事實上,不論是使用烽火還是使用信鴿;不論是使用馬拉郵車還是使用越洋航行的帆船,在歷史上始終都無法完全實現(xiàn)信息在全球范圍直接而快捷地流動。
2.社會信息化史上的第四波重大變革:電報、電話、無線電廣播、電視和衛(wèi)星通訊
然而自18世紀末起,數(shù)千年未曾換顏的信息流動方式,卻因一種類似今天電報的快速傳送信息方式——視覺快遞的問世而引發(fā)的信息技術革命所改變。1790—1793年間,法國牧師沙普(Claude Chappe)發(fā)明了一種技術史上稱之謂“沙普遠報”(Chappe telegraph)可視信息傳遞系統(tǒng),并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起了史上第一條“沙普遠報線路”。①查爾斯·辛格等主編:《技術史》第4卷,辛元歐主譯,上??萍冀逃霭嫔?004年版,第437-441、443-444、446頁。1838年,第一條電磁電報線路在法國的帕丁頓和西德雷頓之間鋪設;②查爾斯·辛格等主編:《技術史》第4卷,辛元歐主譯,上??萍冀逃霭嫔?004年版,第437-441、443-444、446頁。而1851年,史上第一條海底通訊電纜也鋪設成功。幾乎與歐洲同步,美國的莫爾斯也在1835年前后獨立制成了電報,并為之設計出簡便易用的莫爾斯電碼。1842年底,美國國會決定投資3萬美元著手架設華盛頓至巴爾的摩的電報線路。③查爾斯·辛格等主編:《技術史》第4卷,辛元歐主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37-441、443-444、446頁。電報的使用及其專線的架設,使得人類社會首次實現(xiàn)了信息在兩點之間(發(fā)送端至接收端)準確無誤地遠距離快速傳遞。不過,這種靠電報做到的信息快速流動,因為受制于信息編碼、發(fā)報技巧等專業(yè)要求和對專線輸送的依賴,故而其流動范圍也僅局限在電報線路所及之地。同有線電報相比,有線電話的發(fā)明實際上更令世人振奮。1861年,首部實用電話裝置在法蘭克福被賴斯(J.P.Reis)制作出來。隨后在1876年3月7日,移居美國的蘇格蘭人貝爾(Alexander G.Bell)使用自己發(fā)明的電話傳送了劃時代的第一句:“沃森先生,過來一下,我想馬上見到你!”④I.McNeil,by Edited,An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Routledge 1990,pp.719,726.這以后在1884年,美國建成了第一個城市電話通信網(wǎng)絡。就信息流動而言,電話的出現(xiàn)使人們擁有了比電報方便許多且用自然語音便可遠距離直接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且這種手段是實時互動性質的,比電報減少了人工送達環(huán)節(jié),為此自然促進了信息的流動。據(jù)統(tǒng)計,全美國在用電話數(shù)1877年為9000部,1880年增至48000部,1885年便達到156000部,及至1899年則已高達1005000部;⑤B.R.米切爾編:《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tǒng)計·美洲卷1750-1993年》,賀力平譯,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30、809頁。而英國擁有的電話數(shù)在1894年為1800部,1899年增至2200部,到了1921年達到美國1899年的水平即1005000部。⑥B.R.米切爾編:《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tǒng)計·美洲卷1750-1993年》,賀力平譯,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30、809頁。然而,首次能真正令整個世界不拘地點和距離而幾乎同步獲得信息的方式方法,是19世紀末問世的無線電收發(fā)技術。1887年,德意志物理學家赫茲(Henrich Hertz)進行了史上第一次收發(fā)無線電訊號的嘗試。此后,信息的流動模式突破了傳統(tǒng)物質形態(tài)的局限,實現(xiàn)了從有線到無線、從有形到無形地發(fā)散傳播的歷史性跨越。這一跨越,為日后人類將人工信息覆蓋到全球預示出廣闊的前景。
對于信息的全球流動,20世紀的到來無疑開啟了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的極為重要階段。在此之前,信息領域里的變革集中在信號的傳輸動力(人力、畜力、蒸汽力、電力)、傳輸介質(空氣、巖石、陶片、泥板、莎草、竹簡、羊皮、紙、導線內的電信號、電磁波)、傳輸方式(口耳相傳、書信、電報、電話、無線電)和傳輸內容(口頭語言、繪畫和書面文字、字符―電報編碼、語音)等四個方面。然而進入20世紀之后,這種技術性質的變革則進入到新興領域并向縱深發(fā)展。
首先是無線電通訊廣播的實現(xiàn)。1901年12月12日,意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G.Marconi)成功進行了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報信號發(fā)送和接收。⑦查爾斯·辛格等主編:《技術史》第5卷,遠德玉等主譯,上??萍冀逃霭嫔?004年版,第156-157頁。1906年12月24日,由加拿大移居美國的雷吉納德·菲森登(Reginald Fessenden)運用載波(carrierwave)和超外差(superheterodyne)原理,在馬薩諸塞州進行了史上第一次語言和音樂的無線電廣播嘗試,將信號的無線電傳輸方式由點對點模式(point-to-point),改變?yōu)閺V播即單一發(fā)射源對眾多接收設備的模式。⑧I.McNeil,by Edited,An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of Technology,Routledge 1990,p.726.“Fessenden,ReginaldAubrey”,Encyclop?diaBritannica.Britannica .Encyclop?dia Britannica 2009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Chicago:Encyclop?dia Britannica 2009.同年,美國發(fā)明家亨利·鄧伍迪將軍(Henry H.C.Dunwoody)同他人合作,發(fā)明了毋需專門能源便可收聽無線電波信號的小裝置——“碳化硅礦石檢波器”⑨俗稱方鉛礦,用其作為檢波器制成的無線電信號接收裝置又稱為“礦石收音機”(Crystal radio),20世紀50-60年代在我國青少年無線電愛好者中很是流行,筆者也曾動手裝配并使用過。,并為其申請了專利。⑩I.McNeil,by Edited,An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Routledge 1990,pp.719,726.簡便易用的礦石檢波器問世,激起社會大眾愛好無線電的熱情,紛紛動手制作無線電接收裝置。??Colin A.Hempstead,et al.,by Edited,Encyclopedia of 20th-Century Technology,Routledge 2005,pp.640,175-176.?Daniel R.Headrick,Technology:A World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p.119.由此,廣播設備和收音機之間便開始了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歷程。1920年11月2日,美國匹茲堡的西屋公司(Westinghouse Company)KDKA無線電臺播發(fā)了第一個節(jié)目,即向聽眾公布了有關哈丁·考克斯(Harding Cox)選舉的結果。KDKA電臺的此次首播,標志著一個全新的無線廣播時代的降臨。??Colin A.Hempstead,et al.,by Edited,Encyclopedia of 20th-Century Technology,Routledge 2005,pp.640,175-176.?Daniel R.Headrick,Technology:A World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p.119.這以后的1922年11月14日,英國廣播公司(BBC)開始實施每日無線廣播的計劃;1926年,美國無線電廣播公司(RCA)正式組建了全國廣播網(wǎng)。統(tǒng)計顯示,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已經(jīng)約有2/3的家庭擁有了自己的收音機。??Colin A.Hempstead,et al.,by Edited,Encyclopedia of 20th-Century Technology,Routledge 2005,pp.640,175-176.?Daniel R.Headrick,Technology:A World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p.119.
其次是電視廣播的問世和發(fā)展。電視技術把遠程傳遞的信息類型及內容,拓擴到了活動的、聲像并舉的多媒體信號領域。1908年,俄羅斯的鮑里斯·羅辛(Boris Rosing)制作出史上首臺電視接收器。1923年前后,英、美、法、德等國開始加快對電視技術的研發(f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貝爾德(Baird)、美國的查爾斯·詹金斯(Charles Jenkins)、法國的埃德溫·貝林(Edwin Belin)、僑居德國的匈牙利人德奈什·馮·米哈里(Denes von Mihaly)等。1927年4月,美國貝爾實驗室在華盛頓和紐約進行了首次電視音像節(jié)目無線電傳送的嘗試。1936年11月2日,英國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公開的電視實況轉播。1949年,人們在城市的社區(qū)里嘗試用同軸電纜傳輸電視信號,有線電視(CAT V)就此出現(xiàn)。1953年,電視的無線廣播技術有了新突破,微波被用于信號的中繼傳輸,令電視信號能夠傳送得更為遙遠。1962年,新興的衛(wèi)星通訊技術被美、英、法三國首次引入電視廣播領域,從而為電視節(jié)目播至全球各地提供了可能。①Colin A.Hempstead,et al.,by Edited,Encyclopedia of 20th-Century Technology,Routledge 2005,pp.819-821,844-845.
第三是衛(wèi)星廣播/通訊工程的實施。1945年10月,英國雷達專家和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首次提出利用人造衛(wèi)星實現(xiàn)全球通訊和廣播的構想。1957年10月,史上首顆人造衛(wèi)星由蘇聯(lián)送入太空,預示著人類衛(wèi)星通訊時代即將到來。1963年2月、1963年7月和1964年7月,美國先后發(fā)射了三顆地球同步軌道衛(wèi)星,即Syncom I/II/III,其中頭一顆發(fā)射失敗。1964年8月,衛(wèi)星Syncom II向全世界電視直播了東京奧運會比賽盛況,同年,第一個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也在美國海軍開始服役。突破傳統(tǒng)通訊范疇的導航衛(wèi)星投入運行,實際上向世人揭示了信息技術革命正向更廣泛領域蔓延這一必然趨勢。②Stojèe Dimov Ilcˇev,GlobalMobile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Springer 2005,pp.5-6,7,8.
截至20世紀60年代,信息傳輸技術的進步已經(jīng)能讓置身一地的人們,憑借有線電流或無線電磁波的力量,運用電報、電話、電傳、傳真、收音機、電視機和通訊衛(wèi)星等信息工具,傳送及獲取到遠在世界各地的文字、聲音、靜止圖像及動態(tài)視頻影像等信息了。
3.社會信息化史上的第五波重大變革:微電子化、個人計算機化和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化
20世紀里,與信號傳輸領域的發(fā)展近乎同步的還有信號處理技術方面的一系列變革。這些變革表現(xiàn)在互為促進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謀求信息設備元器件的固化、微型化和集成化;另一方面則是追求改善或持續(xù)提高運算能力,以求擴大運算的應用功能和拓展其應用領域。
在信息設備元器件的固化、微型化和集成化方面,首先是不能忽略半導體晶體管問世及開發(fā)應用。此前的真空電子管對電信號的處理,是在玻璃封閉的真空環(huán)境中,固體物質外部即若干電極之間進行的;而半導體晶體管的信號處理,則完全是在固體物質如鍺、硅的內部加以實現(xiàn)的。20世紀30年代,美國貝爾公司著手半導體晶體管的研制工作。1947年,貝爾電話實驗室威廉·肖克萊(W illiam Shockley)小組研制出第一只取代真空電子三極管的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1954年,美國德州儀器公司開發(fā)出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③Colin A.Hempstead,et al.,by Edited,Encyclopedia of 20th-Century Technology,Routledge 2005,pp.819-821,844-845.其次,集成電路的研制成功,將信息技術革命的創(chuàng)新推向模塊化和微型化階段。早在1952年,英國皇家雷達學會的工程師杜默(G.W.A.Dummer)就曾預言,晶體管之后的未來電子設備,“將是一個看不見連接線路的固體模塊”。1958年,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的基爾比(Jack Clair Kilby)研發(fā)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integrat2 ed circuit,縮寫I C),被看成微電子時代降臨的標志。因其引發(fā)了20世紀60年代“小型化革命”(miniaturiza2 tion revolution),使人類的信息技術實踐深入到宏觀世界的另一端——微觀世界,故而歷史意義遠大于集成電路問世本身。20世紀的60年代,集成電路開始用于航天器和導彈的制導系統(tǒng),隨后其產(chǎn)量便有了極大幅度提升。據(jù)統(tǒng)計,集成電路產(chǎn)量在60年代為10枚,70年代為1000枚,80年代便超過了10萬枚。④Colin A.Hempstead,et al.,by Edited,Encyclopedia of 20th-Century Technology,Routledge 2005,pp.436-437,845.作為信號處理技術的核心元器件,集成電路芯片的如此發(fā)展增進了社會各個領域信息處理基于計算機(器)應用的微電子化、程序化和智能化。1978年,美國有56%的集成電路芯片用于制造計算機,9%用于通訊設備,11%用于工業(yè)和測試設備;1983年,用于計算機的集成電路芯片所占比例雖然降至48%,工業(yè)及測試設備的使用比例變?yōu)?%,但投放到各類通訊設備的比例卻增加到13%;前后兩個時期,政府消費的芯片比例都是13%,個人消費的比例卻從9%升至11%;后一個時期即1983年,集成電路芯片消費量近乎為1978年的3倍。⑤阿爾弗雷德·D.錢德勒、詹姆斯·W.科塔達編:《信息改變了美國:驅動國家轉型的力量》,萬巖、邱艷娟譯,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210頁。這些數(shù)字的變化表明,在總量大幅增長前提下,集成電路芯片的使用正在向1)計算機之外以通訊為基礎的更廣泛領域擴散;2)個人生活消費領域擴散。
人類社會運算能力的提升和運算應用功能的拓展,是在硬件不斷創(chuàng)新基礎上加以實現(xiàn)的。數(shù)字演算工具的歷史可以溯及久遠,如計算器的遠祖——中國的算盤,便誕生于距今逾1800年的漢代。近代計算機(器)的發(fā)明,起步于17世紀。1642年,帕斯卡(B.Pascal)發(fā)明出首臺能進行加法運算的計算機器。1820年前后,可以進行四則運算的“科爾馬”(Col mar)機械計算器被制作出來。到了20世紀上半葉,科技進步為人類研制出真正意義的計算機創(chuàng)造了條件。1941年,首臺機電式數(shù)字運算計算機在德國問世。爾后,美國于1944年,英國于1948年,而瑞典則于1950年,相繼研制出了各自的機電/電子數(shù)字運算計算機。
在20世紀上半葉,信號處理裝置進步的主流還僅限于解決或改進信息的加載發(fā)送和接收重現(xiàn),如電傳對編碼信息的處理,傳真對成像信息的處理,無線電廣播設備和收音機對音頻信息的處理,電視廣播設備和電視機對視頻信息的處理等,并且這些信息處理基本上也就是模擬信號上的復制而已。但是到了20世紀中葉,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和相關設備的研制成功,人類沖破了信號處理原有的局限,開始能夠高效地對內容即信息本身展開了處理。比如,美國于1945年研制成功的史上首臺用真空管裝配起來的電子計算機EN I AC(電子數(shù)字積分計算機),在擔當核物理(氫彈)模擬試驗研究的計算任務之后,開機運行僅用2小時便得出了答案。若按傳統(tǒng)方法來計算,其結果的獲得則需100名工程師埋頭運算上整整一年。EN I AC的成功應用,為世界揭開了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帷幕。另一臺誕生于1950年的史上首臺用晶體管裝配起來的計算機UN I VAC-1(通用自動計算機),在標志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進入了第二代的同時,作為史上首臺商業(yè)化的電子計算機被應用到社會科學領域:1)1951年用于美國社會的人口調查,成為使用計算機統(tǒng)計人口的首次嘗試;2)1952年用于美國總統(tǒng)選舉的預測分析,其結果提前告知世人艾森豪威爾將在競選中獲勝。與此同時,歐洲的計算機應用也擴展到了新領域,如英國劍橋大學于1951年研制成功的名為LEO(Lyons Elec2 tronic Office)的計算機,便在1953年被用于倫敦的一家面包連鎖店,這一事件成為電子計算機進入商業(yè)銷售領域的標志。從信號的處理到信息的處理,是信息技術領域里的一次意義極為深遠的歷史性革命,從某種角度上反映出信息的全球流動平衡態(tài)趨向,因處理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而正開始蔓延或深入到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①Colin A.Hempstead,et al.,by Edited,Encyclopedia of 20th-Century Technology,Routledge 2005,p.107,188,192,200.特雷弗·I.威廉斯主編:《技術史》第7卷,劉則淵等主譯,上??萍冀逃霭嫔?004年版,第343-345頁。應用的擴大必然帶動相關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1965年,美國的計算機擁有量便超過20000臺,已經(jīng)遙遙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而同年,整個西歐則擁有計算機5000臺,蘇聯(lián)加上東歐卻僅有2000臺。70年代末,全球信息產(chǎn)品制造領域的總產(chǎn)值達到了2600億美元。與信息設備硬件發(fā)展同步前行的則是被稱為計算機靈魂的軟件技術。20世紀40年代后期,美國海軍的霍珀(Grace Hopper)提出開發(fā)程序語言的設想。50年代初,軟件費用占全部系統(tǒng)費用的5%到10%;1970年,其費用所占比重便達到70%左右。與之相反,則是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xiàn)和計算機產(chǎn)量的增長,計算機硬件成本逐步下降。②特雷弗·I.威廉斯主編:《技術史》第7卷,劉則淵等主譯,上??萍冀逃霭嫔?004年版,第323,325頁。另見http://www.xs.zj.cn/ sm/xxyd/xxhjczs/dez/t20061117_37743.htm事實上,也正是微電子技術的創(chuàng)新、計算機編程語言的簡化和硬件成本的下降這三個重要因素的共同推動,才使得個人計算機(PC,俗稱臺式機)不僅在20世紀70年代問世,而且還以未曾有過的迅猛勢頭開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個人計算機化時代”。統(tǒng)計顯示,從70年代中期至1988年,全球的個人計算機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2億臺。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個人計算機擁有量更是進一步增長,如1994年,歐洲擁有約3500萬臺;北美地區(qū)的擁有量則高達7000多萬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約有3100萬臺甚至被使用者個人安置在了家里。③阿爾弗雷德·D.錢德勒、詹姆斯·W.科塔達編:《信息改變了美國:驅動國家轉型的力量》,萬巖、邱艷娟譯,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頁。
20世紀末迅猛發(fā)展起來的計算機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移動電話(手機),及其覆蓋全球的應用普及,實際上為人類開啟了一個面向未來的信息流動“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化”時代。以越洋海底電纜/光纜、直接廣播衛(wèi)星(DBS)/全球衛(wèi)星定位-導航系統(tǒng)(GPS&GNSS)/天基衛(wèi)星鏈網(wǎng)(Satellites Space Link Net works,SSLK)、陸基計算機光纖寬帶專網(wǎng)、多頻率無線電廣播/移動通訊網(wǎng)、城鄉(xiāng)固定電話線路網(wǎng)和有線電視網(wǎng)等組合而成的信息快速流動通道,在歷史進入21世紀之后的今天,不僅已經(jīng)能夠將信息送達到整個地球的任意角落,而且還讓持有或使用計算機、手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絡的每一人都變成了信息終端,成為信息制造/發(fā)布者和接受者。這樣一種信息流動的平衡態(tài),應該說是在經(jīng)歷了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10年代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基礎上初步達到的。典型如發(fā)達國家,其在90年代中期就已有相當多的家庭是全球綜合信息網(wǎng)絡的某一類終端,并開始成為這一龐大網(wǎng)絡的信息處理(編制和發(fā)布)節(jié)點。1995年,美國家庭99%至少擁有1臺收音機, 98%至少擁有1臺電視機,94%至少擁有1部電話,81%至少擁有1部錄像機,63%可以享受有線電視服務。①阿爾弗雷德·D.錢德勒、詹姆斯·W.科塔達編:《信息改變了美國:驅動國家轉型的力量》,萬巖、邱艷娟譯,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版,第257、262-264頁。1993年底,美國24%的家庭(2260萬戶)擁有了個人計算機,其中約380萬戶(占擁有計算機家庭總數(shù)的17%)在1994年定購了上網(wǎng)接入/在線服務;1993年,互聯(lián)網(wǎng)上僅有150個站點,1997年底則達245萬個站點;1997年美國的上網(wǎng)/在線服務用戶數(shù)量增長至1900萬,這些用戶平均43%的上網(wǎng)時間用于信息交流——電子郵件和在線聊天,57%的上網(wǎng)時間用于獲取信息和娛樂——瀏覽各類網(wǎng)站(所謂“網(wǎng)上沖浪”)。②阿爾弗雷德·D.錢德勒、詹姆斯·W.科塔達編:《信息改變了美國:驅動國家轉型的力量》,萬巖、邱艷娟譯,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版,第257、262-264頁。據(jù)美聯(lián)社2005年12月7日報道,世界上運行于太空的人造衛(wèi)星總數(shù)接近800顆,其中有413顆屬于美國,382顆分屬其他國家,而高懸于19000公里開外的這些衛(wèi)星對地球所實施的覆蓋,實際上已經(jīng)能夠將任何信息送達全球的任何一個角落。③KATHER INE SHRADER,U.S.SatellitesOutnumberRestofWorld,Associated PressW riter,Dec 7,2005,http://www.breitbart.com/article. php?id=D8EBKGNGC&show_article=1.發(fā)展中國家的典型代表是中國,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0年6月,移動電話用戶達7.96億戶,④古曉宇:《中國電話用戶數(shù)突破11億,移動用戶達7.96億戶》,《京華時報》2010年6月28日。手機網(wǎng)民用戶達2.77億,⑤中國新聞網(wǎng):“中國手機網(wǎng)民用戶達2.77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潛力巨大”,2010年7月15日,http://www.chinanews.com.cn/it/2010/07-15/2404142.shtml各類網(wǎng)民總規(guī)模達4.2億。⑥中國新聞網(wǎng):“中國手機網(wǎng)民用戶達2.77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潛力巨大”,2010年7月15日,http://www.chinanews.com.cn/it/2010/07-15/2404142.shtml
以上社會信息化史的五波重大變革及隨之而來的發(fā)展表明:1)人類社會的信息流動,經(jīng)歷了由“點”(發(fā)送與接收這兩個端點)到“線”(一系列的中繼站點)再到“面”(通訊網(wǎng)絡),進而發(fā)展到今日能夠通過輻射狀、多層面、立體交叉式的綜合網(wǎng)絡系統(tǒng)(海底電纜網(wǎng)、無線廣播/通訊網(wǎng)、軌道同步衛(wèi)星廣播/通訊/定位網(wǎng)、計算機有線/無線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實現(xiàn)其最終對整個地球的全面覆蓋性質的快速流動,這一發(fā)展演進和擴散開來的過程,凸顯出熵增的平衡態(tài)規(guī)律所起的支配作用。2)人類社會的信息在全球的流動,是以人口的全球流動和物質的全球流動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為前提和基礎的。倘若沒有人口通過流動散布到世界各地,間距不斷擴大的發(fā)送和接收信息的兩個或多個乃至N個端點的分布局面就不可能出現(xiàn)或形成;倘若沒有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所促成的物質向世界各地的擴散/流動,人與人之間任何遠距離的信息流動(溝通)都將無法實現(xiàn),信息的全球流動更是無從談起。反之,亦由于信息流動方便了遠距離溝通、交流和經(jīng)貿信息的交換,使得社會時空在信息層面被大大壓縮,從而促進了人口和物質的全球流動。
綜上所述,就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研究中的社會時空壓縮、信息的客觀存在及其同歷史學主客體關系、人類和環(huán)境互動等基本理論問題加以跨學科思考,應當能令我們對世界歷史進程中存在的全球化現(xiàn)象——不論廣義還是狹義,有了全新且更為深刻地認識:
第一,三種類型即人口、物質和信息的全球流動平衡態(tài)趨向,共同組合成為地球上物質與生命演化的最基本的脈動,而如此之脈動,當然構成人類社會得以演化和不斷發(fā)展的基礎。
第二,人類社會在全球的演化與發(fā)展,由于受到熵增這一客觀世界自然規(guī)律的支配,其具體呈現(xiàn)的整體性趨向,實質都是在把局部的問題全局化;個別的問題普遍化;個性的問題共性化;多重的問題單一化;從而使得地球上任何一個領域里的任何一個微小的局部,都同全球的整體命運緊密而有機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第三,全球化是從局部走向全局的均衡化或均質化過程,這一過程不僅令過去的人類將人口散布到世界各地,足跡踏遍全球,甚至還讓人類社會進步過程中的生活方式和發(fā)展模式的現(xiàn)代化,也呈現(xiàn)出全球趨同的走勢。并且同時發(fā)生著的還有,使全球的資源趨于同步消耗,如動植物物種的大量消弭、化石燃料儲量的普遍快速減少,等等;全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趨于同步惡化,如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的全球化、傳染性疾病或污染引發(fā)的毒理性疾病的全球化……事實上,整個人類社會各類問題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均讓地球上的多樣性——不論是生物的還是社會文化的(廣義層面如種族、民族、地域、歷史),陷入瀕危的境地。
總而言之,21世紀的人類正面臨著地球生態(tài)危機。在此時代背景下,就世界歷史上的關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些重大問題如全球化進程等,展開規(guī)律性等宏觀層面探索之時,嘗試將跨學科的思維、方法、手段和成果整合到史學研究領域,對我們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歷史,應該說具有特殊意義。
(責任編輯:蔣海升)
K091
A
1003—4145[2010]11—0044—12
2010-08-01
王旭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世界生態(tài)環(huán)境史、信息化歷史學方法論、社會信息化史研究。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環(huán)境、瘟疫和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研究”(04BSS009)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