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慧
(廣西民族師范學(xué)院外語系,廣西龍州 532420)
人類在長期對動物進(jìn)行觀察,馴化及使用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許多以動物為喻體的生動的比喻,英漢語皆然。本文擬從文化的角度,探討包含動物詞匯的英語習(xí)語翻譯成漢語的方法。
這種情況下,動物詞在兩種語言中是基本對等的,最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直譯法了,見驢譯驢,見馬譯馬,源語中的文化意義和概念意義在譯文中就能得到同時傳遞,英語本族語和漢語本族語讀者都能得到相同的感受。如you stupid as ass!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 譯文:你這頭蠢驢!怎么會干出那種事來?類似的例子還有:as clever as a monkey如猴子一樣聰明;as slow as a snail慢如蝸牛;as pure as a swan如天鵝一般圣潔;eat like a wolf狼吞虎咽;as fat as a pig胖得像頭肥豬;He just parrots what other people say他只會鸚鵡學(xué)舌。
但是,這種情況必竟是很少的,因為英漢兩種語言差異具大,大量的習(xí)語是不能用直譯法的。如若不然,翻譯也就不會成為一種顯學(xué)了。
翻譯實際上是兩種文化的轉(zhuǎn)換,因此,我們應(yīng)該盡量把源語中的文化內(nèi)涵傳遞給譯入語的讀者。如“望子成龍”,不能直譯成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因為“龍”在中西文化中的內(nèi)涵是大相迥異的。龍是一種虛擬的動物,在中國神話中龍可以說是最有代表性的象征,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漢民族自古就崇拜龍神,龍王等,現(xiàn)代國內(nèi)外的炎黃子孫都自稱是龍的傳人。龍又象征帝王之相,歷代帝王自稱是“真龍?zhí)熳印?,其子孫是“龍子,龍孫”,漢語里有望子成龍,龍習(xí)鳳舞,龍騰虎躍,龍鳳呈祥等群眾喜愛的吉祥成語。但在英語中,“dragon”卻是口噴火焰的怪物,是邪惡的象征。在英國最古老的史詩Bewolf中,dragon就被視為邪惡,最終被英雄所消滅。所以,dragon和龍絕對不可直接互譯,因為英漢兩種語言的本族語讀者讀到對方的這個詞時,會產(chǎn)生完全相反的感受。此時,意譯法是唯一的選擇,只有舍棄相對次要的概念意義才能保證主要意義——文化內(nèi)涵的準(zhǔn)確傳遞。因此,“望子成龍”通常要意義為以下幾種譯文:
1)to long to see one’s son with success in life.
2)to long to see one’s son 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3)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
4)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又如,亞州“四小龍”不能譯成“four dragons”,而可譯為“four tigers”。所以,在翻譯時,一定要注意傳遞出譯出語的文化內(nèi)涵,這樣譯入語的讀者才能得到與譯出語讀者相同的感受。
如Tom is a pig.豬在英漢文化中都有骯臟的聯(lián)想意義,此外,豬在英語文化中還象征貪吃,在漢語文化中還象征愚蠢。此時,采用直譯法或意譯法各有千秋,同時,也各有其缺憾。因為,要么譯文在丟失一部分文化意義時平添了另一種文化意義,要么文化意義得以保存,但概念意義完全丟失,失去了原文中概念意義與文化意義相結(jié)合的平衡美。此時,一個權(quán)宜的譯法是用增詞法對其文化意義加以限定,譯為“湯姆像頭豬,又臟又貪吃”。這樣,讓兩種語言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傳遞。
由于英漢民族不盡相同的審美觀念,生活經(jīng)驗中存在著某種相似之處,故而可以賦于不同的動物以相似的聯(lián)想意義,于是動物詞語中就出現(xiàn)了“形不同”卻“意相似”的現(xiàn)象。如英語中的“l(fā)ion”和漢語的“虎”。英漢兩種文化中獅子,老虎都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征。在英語國家,“l(fā)ion”是百獸之王,是威武雄壯的象征,有as regal as a lion,as majestic as a lion的隱喻。12世紀(jì)后期英王查理一世勇武大膽而被稱為lion-hearted.而在漢民族中引起同樣聯(lián)想的不是獅子而是老虎。漢語習(xí)語中有“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又有“虎將”,“虎勁”“虎威”“虎頭虎腦”等比喻。其次,漢語中的牛和英語中的“horse”也相對應(yīng)。由于中國人常用牛來耕地,古代中國人喜歡用牛來設(shè)喻,如“像老黃牛一樣干活”,或“強(qiáng)壯如?!钡龋欢藙t相應(yīng)地說“to 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此時,譯者的主要目的還是移譯源語的文化意義,譯者可以采用代換法或意譯法,如to place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應(yīng)用替代法譯為置身虎穴,或用意譯法譯為身處險境;a dead lion如果直譯為一只死獅子,中國人會認(rèn)為它只不過是一只死了的動物而已,這時可代換譯為紙老虎,或意譯為一個外強(qiáng)中干的人。
此外,常見的英漢內(nèi)涵意義一致的動物還有漢語中的雞和英語中的“goose”.如中文習(xí)慣說“雞皮疙瘩”,“殺雞取卵”,而英語中卻是“gooseflesh”,“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對于這種意似形不同的動物詞匯,翻譯中一般還可采取轉(zhuǎn)譯手法,即用譯語中內(nèi)涵意義一致的動物詞語來代替源語。如:a lion in the way攔路虎;a donkey in a lion’s hide狐假虎威;a drowned rat落湯雞;a rat in a hole甕中之鱉;as timid as a hare膽小如鼠;a black sheep害群之馬;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驢非馬;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熱鍋上的螞蟻;to talk horse吹牛;to 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趕鴨子上架;One should not twist the lion’s tail.老虎屁股摸不得;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寧為雞頭,勿為牛尾;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not make him drink.牛不喝水強(qiáng)按頭。
請看如下句子:He has only untutored strength,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該句中a bull in a china shop是英語成語。如果把它譯成像瓷器店里的一頭公牛,而不用任何說明,中國讀者肯定不能理解其表面文字的內(nèi)在涵義。因為bull(公牛)一詞在漢語中只是一種動物而已,沒有什么文化意義。此時譯者應(yīng)該從移譯文化意義的主要目的出發(fā),既可用意譯法傳遞其文化意義,譯為他有力氣,可是沒有經(jīng)過訓(xùn)練,動不動就闖禍。也可用增詞法譯為他有力氣,可是沒有經(jīng)過訓(xùn)練,像一頭鉆進(jìn)瓷器店里的公牛,一動就闖禍。這樣讀者就能領(lǐng)略a bull in a china shop中bull這一動物詞所具有的異國情調(diào)。
以上簡略談了含有動物詞匯的習(xí)語的英漢互譯。從中可以看出,英漢語言都含有大量的包含動物詞匯的習(xí)語,我們在英漢互譯時,要注意從文化的角度,譯出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讓譯入語的讀者充分理解源語的意義,獲得和源語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1]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 [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7.
[2]譚載喜.文化對比與翻譯 [J].中國翻譯,1988,(5):16-2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面面觀 [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9.
[4]陳文伯.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 [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2.
[5]蔣磊.英漢習(xí)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 [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0.
[6]陳伯松.英語習(xí)語概論 [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