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樹萍 謝淑萍 蔣云娣 陳锃麗
近年來,在癌癥病因學的探討中,心理社會因素日益受到關注。惡性腫瘤患者焦慮抑郁情感障礙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良性疾病患者[1]。癌癥患者的心理障礙相當普遍,影響因素具有綜合性及復雜性,而這些因素又含有社會性、軀體性特征[2]。惡性腫瘤患者在患病后的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是影響患者健康的重要因素[3]。癌癥患者不僅承受著軀體疾病的痛苦,更重要的是承受著心理性痛苦,影響常規(guī)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為了解癌癥患者情緒狀況以及社會支持對情緒的影響,筆者對本院癌癥住院患者進行了調查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2008年 4~11月,本院放療科入院 1周以上的患者 100例。納入標準:經細胞學、病理組織學確診患有惡性腫瘤并同意參與此項調查。其中男 57例,女 43例。最小年齡 46歲,最大年齡 67歲,平均年齡 54歲。樣本中肺癌 36例,食管癌20例,乳腺癌 13例,鼻咽癌 11例,直腸癌 7例,宮頸癌 7例,惡性淋巴瘤 6例。文化程度:大學及以上 13例,中學 45例,小學 42例。
2.1.1 焦慮自評量表(SAS)[4]用于測評焦慮患者主觀感受的自評量表,它含有 20個項目,分為四級評分,主要統(tǒng)計指標為總分。分值越高,焦慮程度越嚴重。
2.1.2 抑郁自評量表(SDS)[4]SDS用于衡量抑郁狀態(tài)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評定時間跨度為最近一周。有 20個條目,四級評分。分值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嚴重。
2.1.3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4]該量表包括客觀支持(3條)、主觀支持(4條)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條)等三個維度。
采用隨機取樣的方法,由專業(yè)調查者進行問卷調查,先對患者作必要的解釋后讓患者本人填寫三個量表。特殊情況不能親自填寫的由調查者按被調查者真實意圖填寫,并負責問卷回收。本調查發(fā)放問卷 100份,回收問卷 100份,有效率為100%。
所有數據資料輸入 SPSS 11.5軟件包,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及相關分析。α=0.05。
焦慮以 SAS評分 40分為標準,抑郁以 SDS評分 41分為標準[4],經統(tǒng)計可發(fā)現(xiàn)本次調查中癌癥患者的焦慮率為62%,抑郁率為 56%,其中 49%的患者同時具有焦慮、抑郁癥狀,結果見表 1。
表1 100例患者焦慮、抑郁的統(tǒng)計結果
表2 社會支持統(tǒng)計結果
表3 焦慮、抑郁與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
從表 3可以看出,抑郁、焦慮與社會支持總分及主觀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的相關呈顯著負相關,而與客觀支持的相關未達到顯著水平。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癌癥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率較高,分別達到了62%,56%,共病率達到 49%。國內外對癌癥患者進行抑郁、焦慮的評估研究,結果顯示,抑郁癥、焦慮癥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9.34%~55%和29%~78%,且近年有增高的趨勢。盡管癌癥患者中抑郁、焦慮發(fā)生率很高,臨床工作中對焦慮、抑郁的識別和重視程度并不高。不僅醫(yī)護人員沒有對患者的負性情緒引起足夠的重視,患者本人雖然對負性情緒帶來的痛苦難以拒絕,但也很少積極去尋求幫助途徑。這就要求醫(yī)護人員在工作中要密切關注患者情緒變化,主動提供支持,并做好健康教育。
研究證實,社會支持與應激引起的負性情緒呈負相關[5]。本次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對于癌癥患者來說,客觀支持如經濟支持、生活照顧等都很重要,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但更為重要的是個體在社會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實際上,雖然主觀體驗到的社會支持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但是它總是有一定的客觀基礎。支持的利用度也和負性情緒顯著負相關,負性情緒低的患者能調動社會網絡,利用他人支持和幫助[5]。
惡性腫瘤不同于一般的疾病,往往與恐懼、痛苦以及死亡相聯(lián)系,因此腫瘤病人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需連續(xù)、綜合、兼顧身心的全面醫(yī)療護理照顧[6]。
癌癥引起患者的情緒低落和生活質量下降,并導致免疫系統(tǒng)功能下降,對癌癥患者實施干預是必要的。本次調查未對調查對象作心理干預,但可據此提出一些干預對策。
4.3.1 發(fā)揮醫(yī)護人員的社會支持功能 面對患者最常見的負性情緒,醫(yī)護人員和家屬、朋友都應該而且可以提供基本的社會支持。醫(yī)護人員應主動提供或協(xié)助其尋求專業(yè)的心理治療途徑?;颊呓巧母淖円灾律?、心理處于應激狀態(tài),應以真誠的心,關心和解決患者在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護士應根據患者的情況與醫(yī)師多溝通,使用經濟、效果好、副反應少的藥物,讓患者更安心地接受治療,提高醫(yī)療質量和患者生命質量。
4.3.2 引導患者主動尋求和利用社會支持 根據研究結果,患者對社會支持的主觀感受能更有效地降低負性情緒。而癌癥患者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則顯得不夠理想,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能夠積極主動的尋求社會支持,三分之一的患者偶爾有,同時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患者從不或極少主動去尋求社會支持[7]。這表明有必要對癌癥患者進行主動尋求社會支持以及積極面對癌癥的知識教育。對患者進行認知干預和健康宣教,采用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案例示范等方法,提高患者對社會支持的感受性,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社會支持,改善情緒狀態(tài)。
4.3.3 促使患者家屬提供更有效的社會支持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將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納入到護理計劃中去[8]。對患者家屬實施健康教育,發(fā)揮家庭的社會支持作用,并調動親屬、朋友、社區(qū)等其他資源,在增強客觀社會支持的同時,注意社會支持的維度和類型,提供盡可能的最有效的社會支持。了解患者缺乏來自哪方面的社會支持,有益于醫(yī)護人員有目的地調動和利用有效的、患者所希望得到的外部資源。
[1] 王逸如,黃華蘭,應文娟,等.惡性腫瘤與良性疾病住院患者抑郁狀況及影響因素[J].南方護理學報,2004,11(4):47-49.
[2] 王妙君,黃華蘭,陳瓊芝,等.癌癥化療病人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調查[J].護理研究,2004,18(4):595-596.
[3] 吳鵬飛,強 詠,沈文香,等.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2):156-157.
[4] 陳 芳.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及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3):5.
[5] 吳志凌,周利榮.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9):58.
[6] 陳 澤,高彩琴,王桂榮.惡性腫瘤患者確診后心理狀況及皮質功能變化[J].實用腫瘤學雜志,2005,19(3):219-220.
[7] 楊智輝,王建平.癌癥病人社會支持狀況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2):171-173.
[8] 王艷華,閻成美,黃麗婷,等.乳腺癌住院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與希望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報,2007,14(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