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這是我國中醫(yī)先賢率先提出防治疾病的先進理念,具有極其超前的認識,成為后世醫(yī)家的圭臬。當前世界醫(yī)學,已經從單一的生物醫(yī)學模式,轉變?yōu)樯铩鐣睦磲t(yī)學模式,為“治未病”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我們理應與時俱進,在實踐中開拓創(chuàng)新,為人類健康服務。
一般而言,“治未病”主要是指防病健身,但從臨床實踐來看,“治未病”的理念在防治疾病于未生、未成、未發(fā)、未傳和未變等多方面還能起到不容忽視的指導作用。現僅從中醫(yī)學臨床角度,談談對“治未病”理念的幾點感悟。
多種疾病的發(fā)生,常有從隱到顯,從微到著的過程,與現今所謂之“亞健康”的第三狀態(tài)類同,表現有多系統(tǒng)的生理和心理癥狀,因查無任何客觀依據,而難以視為病人,屬于無病可辨,有證無病的一類,但已偏離了“形與神俱”、形神合一的健康狀態(tài),從功能失調而漸至于形體病損。發(fā)展到神傷則形傷的地步,這類病情多源于中醫(yī)所稱之“郁”,癥狀紛繁復雜,疑似難辨,總在于因氣機之失調,升降之逆亂,導致形體的病變。
筆者在臨床接診的這類對象中,常常自訴所苦甚多,而遍查無據,故多從“疑病多郁”治療,其中少數患者,跟蹤調治,有在五、六年后,查出異常情況者,如高脂血癥、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癥及高血壓等。由神病而至形病。為醫(yī)者就必須“治其未生”,調神以養(yǎng)形,使形體保持正常的功能狀態(tài),采取多種養(yǎng)生防病措施。把疾病控制在未病之先。
另外,我還意識到,即使屬于形體實質性的病變,也有一個從功能失調到有形可征的演變發(fā)展過程。以腫瘤為例,從中醫(yī)病理學知識分析,其病理基礎主要為“痰瘀郁毒”互結所致,它的形成多是在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逆亂,郁而不伸的基礎上,氣不布津而痰凝,氣結血阻而成瘀,痰瘀久郁,釀生“癌毒”,無形之毒與有形之痰瘀互結,而病及形質,傷及臟腑,耗損正氣,因實致虛,甚則癌毒走注,輾轉傳變,難以逆轉。若能“發(fā)于機先”,以理氣解郁為基礎,參以化痰消瘀,散結解毒(攻毒)。視病位病理特點而復合相應治法,視臟腑虛損性質而扶正補虛,似可起到超早期治療的作用,若能參照現代檢測,更可為“治其未生”提供客觀依據。
所謂“未成”,是指疾病已有潛在的致病因素,一定的發(fā)病基礎,但尚處于萌芽階段,病情較輕,病位較淺,病證隱蔽而不典型,未構成明確的證或病,可以稱之為“潛證”或“潛病”。其中現代檢測所發(fā)現的“潛病”,更是向醫(yī)學界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茲舉例為證:
患者某,女,50歲,2006年11月1日初診,消瘦3個月,體重下降10多公斤,住某綜合醫(yī)院多方系統(tǒng)檢查,糖蛋白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50﹥150 KU/L,持續(xù)居高不降,CT增強掃描,生化等均無異常。癥見形體消瘦,稍有頭昏、納差、胃脹、寐差早醒,四肢肌肉瞤動,腿酸,兩手手指麻脹充血發(fā)紅,口唇干裂疼痛,居經三月近潮,血多有塊,舌苔淡黃薄膩,質暗,脈小滑。證屬心脾兩虛,肝腎不足,氣血虧乏,風濕阻絡,乃舍病從證治療,服中藥湯劑后,CA50遞降,偶有上下波動,經一年半恢復正常,CA50為20.3 KU/L。跟蹤調治鞏固,最近CA50為15.3 KU/L,體重亦見復常。
上例提示中醫(yī)的辨證治療,可以補現代“辨病”的不足,發(fā)揮“治其未成”的獨特優(yōu)勢。
在內傷類疾病中,常有發(fā)作與緩解反復交替的特點,與先天稟賦素質有密切的關系。在中醫(yī)防治措施上,既有非特異性的、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多種養(yǎng)生療法,也有特異性的針對疾病及個體調養(yǎng)的多種措施,如冬令進補,服食膏方等,多類人士常因身感收益,而口碑載道。
以哮喘為例,中醫(yī)的治療原則是發(fā)時治標,辨寒、熱、痰施治,平時治本,分肺、脾、腎調補。治標強調“風痰”夙根,治本強調補腎培元,以杜生痰之源,治標之中寓有治本之理,治本之中又能顧標,其中強調治本尤重于治標,治法雖然要因人因證而異,但總以提高患者體質,改變過敏素質為要求,達到減輕、減少以至控制發(fā)作的目的。還可配合多種綜合治療手段,提高療效。如針灸,冬病夏治的穴位敷貼,中藥冬令進補膏方、丸劑等,通過長期實踐考驗,確有不容置疑的療效,顯示中醫(yī)藥的特色和優(yōu)勢。我們據此理念和經驗,已申報為“十一五”科技列項課題。其他如對癲癇,慢性乙肝等病的治療,亦多有獲得穩(wěn)定控制者。
傳與變似屬同義,而析之有別。傳是指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普遍性;變是指疾病演變中的特殊性。
溫病衛(wèi)氣營血、三焦的傳變規(guī)律是其普遍性,但“逆?zhèn)餍陌笔瞧涮厥庑?,且可因病而異,有的病到氣而不再內傳,有的病必然入營、入血。如我們在出血熱的臨床研究中,認識到“病理中心在氣營,重點為營血”,提出“到氣就可氣營兩清”,采用清氣涼營治法,不再絕對拘泥于氣營的分層施治,通過先期治療,起到熱退病輕,縮短病程,減少病期傳變,減少轉證現象,提高越期率,阻止內陷營血,降低了病死率等效果。
《金匱要略》說“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根據臟腑之間的生理病理關系,提出治肝補脾,防止傳變的原則。結合臨床治療肝病而言,無論肝體,肝用之病,都要重視治脾,辨其虛實,或補或運。對乙肝的治療,采用健脾疏肝,補脾養(yǎng)肝,培土泄木等法能有助于“治其未變”,阻止進一步突變,形成鼓脹、癥積,有防患于未然的防治作用。
綜上所述,中醫(yī)“治未病”的理念,不僅在預防醫(yī)學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優(yōu)勢,豐富的內涵,進一步開拓的空間,而且對臨床醫(yī)學的防治,亦有現實的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