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守誠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哲學(xué)研究所,北京 100732)
十王信仰:唐宋地獄說之成型
姜守誠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哲學(xué)研究所,北京 100732)
該文以唐宋時民間盛行的十王信仰為中心予以考釋,并結(jié)合有關(guān)道教文獻對時人喪葬禮俗及宗教信仰加以探討。筆者著 眼于從唐宋道教文化入手分析當時漢地民眾的喪葬行事和冥界觀念,將有助于深化道書文獻的理解,也有助于全面揭示所處歷史跨度下的文化背景和宗教氛圍。
十王信仰;唐宋地獄說;閻羅王;十殿真君
佛教傳入漢地初期,譯經(jīng)者多采取“格義”的方式,即以中土固有觀念及名相來比附和翻譯佛經(jīng)。其中地獄說最為典型,時人常以泰山譯稱地獄。1這種譯法,在漢魏六朝時人所譯佛典中凡有多見。如東晉沙門竺道爽撰《檄太山文》:“又太山者,則閻羅王之統(tǒng),其土幽昧,與世異靈。都使者降同神行,定本命于皇記,察都籍于天曹,群惡無細不拾,纖善小而無遺, 集魂靈,非生人應(yīng)府游。”(梁·僧佑撰:《弘明集》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3頁)又,六朝高僧釋道安(公元312或314~385年)《訓(xùn)門人遺誡九章》:“無戒食施,死入泰山。燒鐵為食,融銅灌咽。如斯之痛,法句所陳。今故誨約,宜自改新?!保ㄌ啤め尩朗乐?,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髯》卷四十八《誡勖篇·感應(yīng)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1467頁)此外,有關(guān)早期佛典中所涉泰山與地獄之關(guān)系,詳見蕭湘福:《敦煌俗文學(xué)論年》,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195~199頁。如西域安息國僧人安世高(公元2世紀時人)東漢恒帝、靈帝時所譯《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jīng)》就將佛學(xué)地獄觀與本土固有的泰山治鬼信仰融合在一起,經(jīng)文談到“五道”,其中第五道即為“泥犁太山地獄道”,又云:“四者死后,魂魄入太山地獄中,太山地獄中,考治數(shù)千萬毒,隨所作受罪?!?《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17卷(經(jīng)集部),第518頁。爾后,隨著佛教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地獄說逐漸擺脫中原舊有的理論框架而援入新說,從而建構(gòu)出一套復(fù)雜的地獄觀和善惡報應(yīng)的學(xué)說體系。3有關(guān)佛教地獄觀念之演變及詳細內(nèi)容,參見丁敏:《佛家地獄說之研究》,(臺灣)國立政治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研究所碩士學(xué)位論文,指導(dǎo)教授:羅宗濤教授,答辯日期:1981年6月。如南北朝時佛陀耶舍、竺佛念譯的《長阿含經(jīng)》卷十九《世紀經(jīng)·地獄品》:“彼有八大地獄,其一地獄有十六小地獄?!薄逗朊骷肪硎斗罘ㄒ吩疲骸胺词普?,謂之十惡。十惡畢犯,則入地獄?!?[梁]僧佑撰:《弘明集》、[唐]道宣撰:《廣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7頁。
魏晉以降,地獄說逐漸被中原民眾所接受。有關(guān)地獄之描寫,亦屢見載六朝志怪小說中。南朝宋劉義慶撰《幽明錄》載:清河貝邱人趙泰忽心痛而死,停尸十日復(fù)活,自述地獄中所見:“東到地獄按行,復(fù)到泥犁地獄,男子六千人,有火樹,縱廣五十余步,高千丈,四邊皆有劍,樹上然火,其下十十五五,墮火劍上,貫其身體”5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沉》,濟南:髯魯書社,1997年版,第199頁。,又“復(fù)見一城,云縱廣二百里,名為‘受變形城’,云生來不聞道法,而地獄考治已畢者,當于此城受更變報?!?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沉》,第200頁。此外,南齊時人王琰撰《冥祥記》亦載:“晉程道惠,字文和,武昌人也。世奉五升米道,不信有佛?!迥?,病死。心下尚暖,家不殯殮,數(shù)日得蘇。說初死時,見十許人縛錄將去?!?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沉》,第300頁。后因程氏宿福甚多而獲遣返,“將遣惠還,乃使暫兼復(fù)校將軍,歷觀地獄?;菪廊晦o出,導(dǎo)從而行。行至諸城,城城皆是地獄。人眾巨億,悉受罪報。見有掣狗,嚙人百節(jié),肌肉散落,流血蔽地。又有群鳥,其喙如鋒,飛來甚速,鴆然血至,入人口中,表里貫洞;其人宛轉(zhuǎn)呼叫,筋骨碎落。其余經(jīng)見,與趙泰、屑荷大抵粗同,不復(fù)具載?!?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沉》,第301頁。前引《幽明錄》、《冥祥記》中兩段引文雖出自文學(xué)創(chuàng)作,然亦彰顯了六朝世人對地獄之認識。值得注意的是,《冥祥記》引文中主人公程道惠“世奉五升米道,不信有佛”,卻被譏為“幼遇惡人,未達邪正,乃惑邪道”,這反映出道釋二教論爭漸趨激烈的事實。
《真誥》卷十五《闡幽微第一》記載:“凡六天宮是為鬼神六天之治也,洞中六天宮亦同名,相像如一也?!?1《道藏》第20冊,第579頁。此句后附陶弘景注云:“此即應(yīng)是北酆鬼王決斷罪人住處,其神即應(yīng)是經(jīng)呼為閻羅王所住處也。其王即今北大帝也,……凡生生之類,其死莫不隸之?!?2《道藏》第20冊,第579頁。據(jù)上述注文可知,陶弘景認為道教中執(zhí)掌冥府的北酆大帝,即指佛經(jīng)所云閻羅王。這說明陶氏開始有意識地將佛教閻羅王信仰援入道教冥府神祇系統(tǒng)中。有關(guān)人死后赴冥府之情形,《真誥》隨后亦見涉及。該書卷十五《闡幽微第一》載錄東晉楊羲手書羅酆六天宮之情況,其中談到人死后進入地下六天宮的程序,如云:“人初死,皆先詣紂絕陰天宮中受事,或有先詣名山及泰山江河者,不必便徑先詣第一天。要受事之日,罪考吉兇之日,當來詣此第一天宮耳。(此宮是北帝所治,故后悉應(yīng)關(guān)由,猶如今州縣之獄。初雖各有執(zhí)隸,終應(yīng)送臺定其刑書。)泰煞諒事宗天宮諸煞鬼,是第二天也。卒死暴亡,又經(jīng)于此。(此宮當?shù)脤V魇丈芬?,其卒死暴亡,恐文書未正,或姓名相同者,所以先來檢問之也。)賢人圣人去世,先經(jīng)明晨第三天宮受事。(后云四明公各治一宮,不知此泰煞、明晨兩宮當是何公所居?暴亡及賢圣,雖先暫經(jīng),亦猶應(yīng)詣紂絕為正也。)禍福吉兇續(xù)命罪害,由恬昭第四天宮鬼官地斗君治此中。鬼官之北斗13據(jù)日本學(xué)者吉川忠夫、麥谷邦夫等人認為:此段引文中自“鬼官之北斗”以下為錯簡。(詳見[日] 吉川忠夫、麥谷邦夫編,朱越利譯:《〈真誥〉校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第477頁注釋⑨)今采納其說。(非道家之北斗也,鬼官別有北斗君,以司生殺爾?!竦谖?、第六宮不顯所主者,恐是考責(zé)之府也。)”14《道藏》第20冊,第579頁?!肮砉僦倍贰币韵聝?nèi)容,見《道藏》第20冊,第566頁。其中“非道家之北斗也,鬼官別有北斗君,以司生殺爾。”一句訛誤、竄入《真誥》卷十三《稽神樞第二》正文中,余下文字則為該句下的小字注釋。引文中括號內(nèi)文字均為陶弘景小字附注。前引《真誥》經(jīng)文及附注中所描述的地下六宮情形,顯然在傳統(tǒng)“土府”說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較大增飾,其受佛教地獄說影響之痕跡亦是不言而喻的。在這個地下六天宮中,各宮均設(shè)有專職冥神執(zhí)掌事務(wù),從某種程度上說,《真誥》“地下六天宮”及“宮主”堪稱是道教“十王”說之雛形。
唐末道士杜光庭(公元850~933年)撰《太上宣慈助化章》卷四:“上請閻羅王門下君一人,官將百二十人”。約晉唐時《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卷十五《步虛解考品》載:“道言:吾今不忍見汝天下蒼生,福德淺薄。自從出胎世上,年七解語以來,舉手施為,出言用意,心生五毒,六賊競興,曾無善慈,唯只惡生好殺。遂被三尸注薄,七魄錄名,常以甲子庚申,奏入天曹,案內(nèi)罪滿三千。簿內(nèi)天符,降于中斗之司,勒令本命星官,收汝三魂七魄,送付泰山地獄。次落司命案中,重罪牒歸酆都,入于二十四獄。罪重不積,只在泰山十八地獄之中,晝夜鞭答,時時考撻??钷q既定,案牘分明,獄卒擎叉,曹官引過。閻羅大怒,罪故難容,各準條章,償他業(yè)債。”15《道藏》第6冊,第55頁。又,唐代牛僧孺撰《玄怪錄·杜子春》載:凡人杜子春奉命看守藥鼎丹爐,神仙以道術(shù)設(shè)幻境對他進行考驗。其中有一情節(jié)為子春魂魄在地獄中接受拷打,“將軍曰:‘此賊妖術(shù)已成,不可使久在世間?!纷笥覕刂?。斬訖,魂魄被領(lǐng)見閻羅王,王曰:‘此乃云臺峰妖民乎?’促付獄中。于是熔銅、鐵杖、碓搗、硙磨、火坑、鑊湯、刀山、劍林之苦,無不備嘗。然心念道士之言,亦似可忍,竟不呻吟。”16[唐]牛僧孺:《髯怪錄》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頁。上述引文說明,至唐代道教已將佛教的閻羅地獄觀念全盤吸收過來,略作調(diào)整和改造后、使其融入到自己的神祇學(xué)說體系中。
地獄十王信仰是佛教東傳后依附佛典而創(chuàng)的產(chǎn)物,南朝宋劉義慶撰《幽明錄》載:康阿死后三日、還蘇,自言壽命未盡不當死,被冥界府君遣還,“府君曰:‘今當送卿歸,欲便遣卿案行地獄?!惨娛z,各有楚毒,獄名‘赤沙’、‘黃沙’、‘白沙’,如此‘七沙’,有刀山劍樹,抱赤銅柱,于是便還?!?7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沉》,第207頁。這里雖談到“十獄”,然其獄名則與后世之冥府十殿不同。唐代時,佛教在中原文化熏陶下始形成完整的十王說法,并逐漸地與民間喪葬行事中修七薦亡的“七七齋”緊密聯(lián)系。18有關(guān)佛教地獄“十王”之研究,詳見石守謙:《有關(guān)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三分,民國七十四年(1985)九月,第565~618頁;蕭湘福:《敦煌寫卷〈佛說十王經(jīng)〉之探討——兼談佛、道兩教地獄十殿閻王及獄中諸神》,收入氏著《敦煌俗文學(xué)論年》,第175~250頁;江玉祥:《中國地獄“十王”信仰的起源》,載江玉祥主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第2輯,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186頁;蕭湘福:《道佛十王地獄說》,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五年(1996)版;羅世平:《地藏十王圖像的遺存及其信仰》,載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四卷(1998年12月),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版,第373~413頁。有關(guān)日本學(xué)界《十王經(jīng)》之研究狀況,詳見蕭湘福:《附錄二:日本學(xué)者〈十王經(jīng)〉方面的研究,兼論兩種〈十王經(jīng)〉的撰作年代》,載氏著《道佛十王地獄說》,第579~603頁。如敦煌寫卷晚唐沙門藏川所撰《佛說地藏菩薩發(fā)心因緣十王經(jīng)》、《佛說閻羅王受記令四眾逆修生七齋功德往生凈土經(jīng)》(均簡稱《十王經(jīng)》)就談到地獄十王說,認為十王分別職掌十殿地獄,亡魂在“中陰期”19佛教傳入中土后,不斷與和漢族文化相雜糅,從而形成一種觀念,認為:人死后三年才投胎,亡魂初入地獄到輪回轉(zhuǎn)生的這段時間屬于“中陰期”?!爸嘘幤凇币话銥樗氖盘?,每七天為一個階段。基于此,唐代民眾中形成了“七七齋”乃至“十王齋”的喪葬習(xí)俗。的頭七、二七至七七及百日、一年、三年忌時將接受所屬地獄之冥王的審判處置。20臺灣學(xué)者石守謙指出:“地獄十王信仰的內(nèi)容主要在于人死后所要面臨的審判問題上。所有人在世間所為的善惡,不論是否已經(jīng)得過賞罰,都要在冥府再經(jīng)一次嚴格而且絕對公正的判決。”(石守謙:《有關(guān)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三分,1985年9月,第569頁)有關(guān)唐代的地獄審判信仰及其投射出的俗世官僚體系和法庭制度之情況,詳見陳湘武:《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第七章“陰間判官——冥司與庶民犯罪”,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331頁。這十王分別是:一殿秦廣王、二殿初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閻羅王、六殿變成王、七殿太山王、八殿平正王、九殿都市王、十殿五道轉(zhuǎn)輪王。21杜斗城:《關(guān)于敦煌本佛說十王經(jīng)的幾個問題》,《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2期,第44~53頁;杜斗城:《敦煌本〈佛說十王經(jīng)〉校錄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北宋遼地淡癡撰《玉歷至寶鈔》22今存《玉歷至寶鈔》的兩種版本及其性質(zhì),詳見段玉明:《〈玉歷至寶鈔〉:究系誰家之善書?》,《宗教學(xué)研究》2004年第2期,第31~38頁。中《玉歷條款章句》所錄十殿閻王分別為: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閻羅天子;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轉(zhuǎn)輪王。23《藏外道書》第12冊,第789~794頁。此外,《玉歷至寶鈔》中《勿迷道人受淡癡傳玉歷筆記》所載亦同。(詳見《藏外道書》第12冊,第798頁)這里所述第八、九殿顯然有別于其他諸本(二者位置互換)。
宋元以降,道教比附佛教中地藏菩薩這位幽冥教主形象,24有關(guān)佛教地藏信仰之研究,詳見張總:《地藏信仰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而構(gòu)建出自己的地獄之主救苦天尊,25有關(guān)道教救苦天尊信仰之研究,詳見蕭湘福:《太乙救苦天尊——道教地獄教主》,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6年版。同時將地藏菩薩轄下“十王”改造為救苦天尊轄下“十真君”,即認為地獄十王乃系十位真君之化身。26南宋道士鄧有功編《上清天心正法》(卷六)曾談及“地府十殿真君”,然并未逐一列舉名諱。如宋元時《太上救苦天尊說消愆滅罪經(jīng)》云:“一七秦廣大王、太素妙廣真君;二七初江大王、陰德定休真君;三七宋帝大王、洞明普靜真君;四七五官大王、玄德五靈真君;五七閻羅大王、最勝耀靈真君;六七變成大王、寶肅昭成真君;七七泰山府君、玄德妙生真君;百日平等大王、無上正度真君;小祥都市大王、飛魔演慶真君;大祥轉(zhuǎn)輪大王、五化威靈真君?!?7《道藏》第6冊,第302頁。約略同時的《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jīng)》亦載“十殿冥官”之名號:“一七秦廣大王、太素妙廣真君;二七初江大王、陰德定休真君;三七宋帝大王、洞明普靜真君;四七五官大王、玄德五靈真君;五七閻羅大王、最勝耀靈真君;六七變成大王、寶肅昭成真君;七七泰山大王、等觀明理真君;百日平等大王、無上正度真君;小祥都市大王、飛魔演慶真君;大祥轉(zhuǎn)輪大王、五化威德真君?!?8《道藏》第2冊,第41頁。
南宋道士林靈素編《靈寶領(lǐng)教濟度金書》卷六“圣真班位品”所列“十殿真君”為“地府泰素妙廣真君,地府陰德定休真君,地府洞明普靜真君,地府玄德五靈真君,地府最圣耀靈真君,地府寶肅昭成真君,地府神變?nèi)f靈真君,地府無上正度真君,地府飛魔演慶真君,地府五化威靈真君?!?9《道藏》第7冊,第65頁。該書卷四十一“十真君醮儀”亦談到“地府十殿真君”,并將十位真君設(shè)置于北陰玄天酆都大帝屬下,其謂:“上啟北陰玄天酆都大帝,地府泰素妙廣真君,陰德定休真君,洞明普靜真君,玄德五靈真君,最勝耀靈真君,寶肅昭成真君,神變?nèi)f靈真君,無上正度真君,飛魔演慶真君,五化威靈真君?!?0《道藏》第7冊,第213頁。同卷又云:“志心奉請北都泉曲府第一殿秦廣大王、泰素妙廣真君……志心奉請北都泉曲府第二殿初江大王、陰德定休真君……志心奉請北都泉曲府第三殿宋帝大王、洞明普靜真君……志心奉請北都泉曲府第四殿五官大王、玄德五靈真君……志心奉請北都泉曲府第五殿閻羅大王、最勝耀靈真君……志心奉請北都泉曲府第六殿變成大王、寶肅昭成真君……志心奉請北都泉曲府第七殿太山大王、神變?nèi)f靈真君……志心奉請北都泉曲府第八殿平等大王、無上證度真君……志心奉請北都泉曲府第九殿都市大王、飛魔演慶真君……志心奉請北都泉曲府第十殿轉(zhuǎn)輪大王、五化威靈真君……”。31《道藏》第7冊,第213~214頁。
約宋元時造作的道書《地府十王拔度儀》談到北陰天君酆都大帝在其僚屬“十位真君”分司佐治下,執(zhí)掌“諸大地獄,校量善惡,拷掠魂神。應(yīng)是亡攻之人,遍須經(jīng)詣?!?2《道藏》第3冊,第597頁。這十位真君各自職司冥府中一宮(即地獄),亡人分別于一七、二七至終七及百日、一年(小祥)、三年(大祥)依次赴十獄中,由獄主真君審訊判罰后、承受各獄之拷打和苦痛,如謂:“焚香供養(yǎng)冥府第一宮泰素妙廣真君,世人所謂秦廣大王。其中地獄,長蛇吐焰,鐵狗噴煙。亡人一七,先到此宮。……焚香供養(yǎng)冥府第二宮陰德定休真君,見世名曰初江大王。其中地獄,刀山劍樹,火翳寒冰。亡人二七,須詣此宮?!傧愎B(yǎng)冥府第三宮洞明普靜真君,世人所謂宋帝大王。其中地獄,吞火食毒,屠割身形。亡人三七,須詣此宮?!傧愎B(yǎng)第四宮玄德五靈真君,世人所謂仵官大王。其中地獄,負沙運石,無有休息。亡人四七,須詣此宮?!傧愎B(yǎng)冥府第五宮最圣耀靈真君,世人所謂閻羅大王,乃北陰天君之上佐,諸大地獄之總司,號同九幽,位齊五斗。亡人五七,當至此宮。……焚香供養(yǎng)冥府第六宮寶肅昭成真君,世人所謂變成大王。其中地獄,金釘拔舌,鐵斧刳胸。亡人六七,當詣此宮。晝夜拷魂,被受諸苦?!傧愎B(yǎng)冥府第七宮泰山玄妙真君,見世名曰泰山大王。受上帝敕命,佐理北陰,晝居?xùn)|岳、夜入冥府。亡人終七,須詣此宮??蕉ㄒ蚓墸A孔锔??!傧愎B(yǎng)冥府第八宮無上正度真君,世人所謂平等大王。其中罪人,手抱銅柱,身臥鐵床。死經(jīng)百日,方到此宮。罪業(yè)大深,拘留此獄?!傧愎B(yǎng)冥府第九宮飛魔演化真君,世人所謂都市大王。其中地獄,鋸解鑊湯,萬死千生,無有休息。死經(jīng)周歲,方詣此宮。……焚香供養(yǎng)冥府第十宮五靈威德真君,見世名曰轉(zhuǎn)輪大王。應(yīng)諸罪魂,死經(jīng)大祥,方至此宮。”33《道藏》第3冊,第597~599頁。最后,經(jīng)末又云:“向來演說天尊偈頌、十王真君名號,功德圓成,超度亡過某人往生天界。”34《道藏》第3冊,第599頁。
南宋道士呂元素編《道門定制》卷三“第九十狀”引《太一天尊醮儀》中所言“十王真君”:“地府大素妙廣真君,地府陰德定休真君,地府洞明普靜真君,地府玄德五靈真君,地府最勝耀靈真君,地府寶肅昭成真君,地府等觀明理真君,地府無上正度真君,地府飛魔演慶真君,地府五華威德真君?!?5《道藏》第31冊,第689頁 。
又,南宋蔣叔輿編撰《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卷三十八“醮筵圣位”列有七位地府真君:“地府大素妙廣真君,地府陰德定休真君,地府洞明普濟真君,地府玄德五靈真君,地府無上證度真君,地府飛魔演慶真君,地府五化威靈真君?!?6《道藏》第9冊,第598頁。這里缺少三位真君——“地府最圣耀靈真君,地府實肅昭成真君,地府神變?nèi)f靈真君”,當系脫漏。該經(jīng)卷五十三又載:“泰素妙廣真君秦廣大王,陰德定休真君初江大王,洞明普靜真君宋帝大王,玄德五靈真君五官大王,最勝耀靈真君閻羅大王,寶肅昭成真君變成大王,等觀明理真君泰山大王,無上正度真君平等大王,飛魔演慶真君都市大王,五化威靈真君轉(zhuǎn)輪大王?!?7《道藏》第9冊,第689頁。上述兩種說法均見載于《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然卷三十八所言較接近《道門定制》,卷五十三則近似《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jīng)》。這說明《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中“十殿真君”的說法或來源于不同版本。
此外,明初《靈寶無量度人上經(jīng)大法》38《靈寶無量度人上經(jīng)大法》原題“天真皇人撰集”。據(jù)學(xué)者考證,認為此經(jīng)系明初靈寶派編纂。(詳見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修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1年版,第154~156頁)卷四十七“冥官堂圣位”載錄法事時所需設(shè)置的諸路冥官牌位,其中十殿真君為“一七太素妙廣真君;二七陰德定休真君;三七洞冥普靜真君;四七玄德五靈真君;五七勝耀明真君;六七寶宿昭成真君;七七泰山正道真君;百日無上正度真君;小祥飛魔演慶真君;大祥五化威靈真君?!?9《道藏》第3冊,第880頁。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萬歷續(xù)道藏》本《搜神記》40《萬歷續(xù)道藏》本《搜神記》,卷首引言:“(湘)歲萬歷紀元之癸巳,來止陪京,為批閱書記,得《搜神記》于三山富春堂?!保ā兜啦亍返?6冊,第250頁);經(jīng)末落款云:“大明萬歷三十五年,歲次丁未,上元吉日,正一嗣教凝誠至道闡髯弘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張國祥奉旨校梓”。(《道藏》第36冊,第294頁)卷三“十地閻君”條載:“一殿閻君秦廣王蕭;二殿閻君楚江王曹;三殿閻君宋帝王廉;四殿閻君五官王黃;五殿閻君閻羅王韓;六殿閻君變成王石;七殿閻君泰山王畢;八殿閻君平等王于;九殿閻君都市王薛;十殿閻君轉(zhuǎn)輪王薛?!?1《道藏》第36冊,第269頁。經(jīng)文中說“十地閻君”乃系“地藏王菩薩”屬下,故顯然其屬于佛教神祇系統(tǒng)。不過,這里將每位閻君均配以中土人物姓氏,此舉標明地獄“十王”信仰本土化的加強。42清代俞樾撰《茶香室年鈔》卷十六“十殿閻王”條中談到“閻羅王”、“泰山王”、“轉(zhuǎn)輪王”、“宋帝王”、“五官王”稱謂,其他五位閻王則未見言及。俞氏并作按語云:“十王之說不知起于何時,……按十殿閻王之說,至今猶沿之,故 此論,以資辨證?!保ㄇ濉び衢凶骸恫柘闶夷赈n》卷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349~350頁)另據(jù)清人黃斐默輯《集說詮真》“十殿閻王·閻羅王”條引《玉歷鈔傳閻王經(jīng)》所載十王分別為第一殿秦廣王蔣、第二殿楚江王歷、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呂、第五殿閻羅天子包、第六殿卞城王畢、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黃、第九殿平等王陸、第十殿轉(zhuǎn)輪王薛。43[清]黃斐默輯:《集說詮真》(第二冊),載王秋髯、李豐 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匯編》第一輯第22冊,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9年版,第299~307頁。今翻檢《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民間寶卷》收錄的舊刻本《呂祖師降諭遵信玉歷鈔傳閻王經(jīng)》(一卷),卷首插圖中所繪“十王”殿畫面中每殿匾額中所題文字(如“一殿秦廣王蔣”、“二殿楚江王 ”等),均與《集說詮真》引文相同。然而,該經(jīng)正文中卻未言及“十王”姓氏,僅云“第一殿秦廣王”、“第二殿楚江王”等。(詳見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112冊(《民間寶卷》第十二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版,第52~67頁)
綜上所述,我們將歷代典籍所載地獄十王(十殿真君)的稱謂及排序以圖表形式予以歸納。(詳見附表二“歷代典籍所載地獄十王(十殿真君)稱謂及排序”44臺灣學(xué)者蕭湘福先生亦列“歷代典籍所見十王名號表”,可供參考。(蕭湘福:《敦煌俗文學(xué)論年》,第238~239頁)然蕭氏繪表以佛典為主,疏漏較多。筆者重制新表、略其所詳,意在增補其未見載錄的七種道書,并對諸本中所見十王(十真君)之異名予以分析。
據(jù)上述表格內(nèi)容加以研讀,我們可以得出幾點看法:
(一)有關(guān)冥府十殿之排序,除《玉歷至寶鈔》、《玉歷鈔傳閻王經(jīng)》外,其他諸本均為:一殿秦廣王、二殿初(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仵)官王、五殿閻羅王(閻羅天子)、六殿變(卞)成王、七殿泰山王、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轉(zhuǎn)輪王。而《玉歷至寶鈔》、《玉歷鈔傳閻王經(jīng)》為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余下八個冥殿閻君則同他本。這種分歧在清代盛行的民間寶卷中尤為明顯。如清抄本《觀音游殿寶卷》45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110冊(《民間寶卷》第十冊),第396~402頁。、清刻本《地藏寶卷(甲種)》46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110冊(《民間寶卷》第十冊),第609~613頁。、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孚保佑帝君十王卷》47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111冊(《民間寶卷》第十一冊),第4~5頁。、清光緒乙巳年仲春重刊本《玉律寶卷》48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113冊(《民間寶卷》第十三冊),第86~104頁。、舊抄本《王大娘游十殿寶卷》49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116冊《民間寶卷》第十六冊),第290~295頁。等皆同《玉歷至寶鈔》所言第八殿為都市王、第九殿為平等王,而其他寶卷(如舊抄本《混源寶燈提孤施食科儀》50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106冊(《民間寶卷》第六冊),第208頁。、舊抄本《薦亡品經(jīng)》51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109冊(《民間寶卷》第九冊),第114~115頁。、舊抄本《薦亡品懺》52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109冊(《民間寶卷》第九冊),第245~247頁。、舊抄本《薦亡表折》53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109冊(《民間寶卷》第九冊),第321頁。、《地藏王菩薩執(zhí)掌幽冥寶卷》54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110冊(《民間寶卷》第十冊),第509、504頁。(圖版有錯頁)等)則沿襲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的說法。
(二)道書所見“十殿真君”中尊號稱謂之歧說最多者,當首推第七殿泰山王。如《太上救苦天尊說消愆滅罪經(jīng)》中云“泰山府君玄德妙生真君”;《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jīng)》和《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卷五十三)分別云“泰山大王等觀明理真君”、“等觀明理真君泰山大王”;《靈寶領(lǐng)教濟度金書》中云“太山大王神變?nèi)f靈真君”;《地府十王拔度儀》中云“泰山大王泰山玄妙真君”;《道門定制》中云“地府等觀明理真君”;《靈寶無量度人上經(jīng)大法》中云“泰山正道真君”??梢哉f,幾乎每種道經(jīng)中所載七殿泰山王的尊號均不相同。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佛教傳系各本(如《十王經(jīng)》、《玉歷至寶鈔》、《搜神記》等)卻并無異說,均作“太(泰)山王”。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或可推究到泰山王之前身——泰山府君,原本就是一位重要的道教神祇,歷代道書中對其多有見載,且說法不一、各有偏重。故“十殿真君”中第七殿泰山王的尊號頻多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表中所載冥府十王之尊號中個別文字存有差異:如第二殿初江王,《玉歷至寶鈔》、《搜神記》、《集說詮真》作“楚江王”,其他諸本均作“初江王”。第三殿宋帝王,《靈寶無量度人上經(jīng)大法》作“洞冥普靜真君”,他本則作“洞明普靜真君”。第四殿五官王,《地府十王拔度儀》作“仵官大王”,他本均為“五官王”。第五殿閻羅王,《地府十王拔度儀》作“最圣耀靈真君”、《靈寶無量度人上經(jīng)大法》作“勝耀明真君”,其他各本作“最勝耀靈真君”。第六殿中《玉歷至寶鈔》、《集說詮真》作“卞成王”,他本作“變成王”;又此殿真君《靈寶無量度人上經(jīng)大法》作“寶宿昭成真君”,其他道書均作“寶肅昭成真君”。第八殿平等王,僅《靈寶領(lǐng)教濟度金書》、《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作“無上證度真君”,其他諸本作“無上正度真君”。第九殿都市王,《地府十王拔度儀》作“飛魔演化真君”,他本均作“飛魔演慶真君”。第十殿轉(zhuǎn)輪王,《太上救苦天尊說消愆滅罪經(jīng)》、《靈寶領(lǐng)教濟度金書》、《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靈寶無量度人上經(jīng)大法》均作“五化威靈真君”,而《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jīng)》作“五化威德真君”、《地府十王拔度儀》作“五靈威德真君”、《道門定制》作“五華威德真君”。這些文字上的細微差別,多是由于傳抄時訛誤所致,抑或系同音假借。
(四)在對冥府十王的稱呼上,佛系諸經(jīng)均稱作“秦廣王”、“宋帝王”、“平等王”等,而道經(jīng)中則多稱之為“秦廣大王”、“宋帝大王”、“平等大王”等,后者更多地帶有口語化色彩。
檢閱文獻可知,閻羅王信仰傳入中原后,其原型亦改由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擔(dān)任。
其一,隋朝武將韓擒虎。據(jù)《隋書·韓擒虎傳》載:韓擒虎死前“其鄰母見擒虎門下儀衛(wèi)甚盛,有同王者,母異而問之,其中人曰:‘我來迎王?!鋈徊灰姟S钟腥思埠V,忽驚走至擒虎家曰:‘我欲謁王?!笥覇栐?‘何王也?’答曰:‘閻羅王?!芑⒌茏佑麚橹?,擒虎止之曰:‘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死已足矣?!?qū)嫾矓?shù)日竟卒,是年五十五。”55[唐]魏徵等:《隋書》卷五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341頁。由此可見,這里所言閻羅王乃由隋朝大將韓擒虎死后來擔(dān)任,似取其威猛果敢之意。此外,敦煌變文《韓擒虎話本》中亦談到韓擒虎奉天符之命作陰司之主。56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集》卷二,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7年版,第205~206頁。
其二,唐代相國杜邠公(即杜悰)。唐代杜光庭撰《道教靈驗記》卷十五“杜邠公黃箓醮驗”載云:“相國杜邠公,幼履顯榮,歷居大任,名藩重鎮(zhèn),皆載領(lǐng)之。年九十余,薨于荊渚。是夕,中使楊魯周,自五嶺使回,止于傳舍。一更之后,風(fēng)勢可懼,敲磕擊觸,若兵甲之聲,人人股慄,莫知所以。魯周朝騎所倦,尋亦成寐。夢四衡之內(nèi),師旅充斥,不通人行。問其故,皆曰:‘迎閻羅王,今夜四更去?!謫枺骸跏呛稳耍俊?‘此州大將,官高年長者是?!扔X,召驛吏問之。時公不豫半日矣,官高年長者、首冠眾人,疑其必有薨變。是夕四更,果去世矣。……明年春,女妓間有暴殞而蘇,傳公之命云:‘我今居閻羅之任,要作十壇黃箓道場,以希退免。令送錢三百萬,圖、幙各二百事……’”。57《道藏》第10冊,第853頁。這里,杜悰乃以“官高年長”被迎任閻羅王之職,而杜氏則“以希退免”、顯然不愿作冥官。
其三,北宋政治家寇萊公(即寇準)。據(jù)宋張師正撰《括異志》卷四《王待制》載:“天章閣待制平晉公質(zhì)之謫守海陵”,其屬下監(jiān)軍亡母返陽世逗留五天,“平晉公朝服往拜,而以常所疑鬼神事質(zhì)之,皆不對,曰:‘幽冥事泄,其罰甚重,無以應(yīng)公命。’平晉又問:‘世傳有閻羅王者,果有否?復(fù)誰尸之?’曰:‘固有,然為之者亦近世之大臣也?!埰涿?,則曰:‘不敢宣于口。’公乃遍索家藏自建隆以來宰輔畫像以示之,其間獨指寇萊公曰:‘斯人是也?!?8[宋]張師正:《括異志》卷四,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42頁。又該書卷八《寇萊公》條載:“寇忠愍初湘第,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時唐郎中渭方為郡,夕夢有告云:‘宰相至?!扑贾翰宦動性紫喑鲦?zhèn)者。晨興視事,而疆吏報寇廷評入界。唐公敬愕,出郡迓勞,見其風(fēng)神秀偉,便以公輔待之。仍出諸子羅拜。唐新飭韉 ,致廳之左??芗葰w,其子拯白其父曰:‘適者寇游目此,宜即送之?!芄冄佬#骸稳酥矣耍俊鞂σ裕骸男悴?。’既而力為廷譽,拯于孫漢公 等甲成名。”(宋·張師正:《括異志》卷八,第92~93頁)又《宋人軼事匯編》卷五“寇準”條載寇氏妾蒨桃臨終竊語曰:“公(按:寇準)當為世主者閻浮提王也?!庇衷疲骸翱軠首?,有王克勤者,見公于曹州境上。問從者,曰:‘閻羅處政?!?9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匯編》卷五,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206頁。這里將閻羅王人選定為宋真宗朝任職宰相之寇準,或取其忠肅耿介之意。60《通俗編》亦載:時人在驛舍旁懸掛寇準像,并書“今作閻羅王”字樣。
其四,北宋清官包拯、范仲淹。據(jù)《宋史·包拯傳》載:“(包)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wù)呓詰勚?。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61[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三一六,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0317頁。又,宋人龔明之撰《中吳紀聞》卷五“范文正為閻羅王”條載:“曾王父捐館,至五七日,曾王妣前一夕夢其還家,急令開篋笥,取新公裳而去。因問之曰:‘何怱促如此?’答曰:‘來日當見范文正公,衣冠不可不正也。’又問:‘范公何為尚在冥間?’曰:‘公本天人也,見司生死之權(quán)?!扔X,因思釋氏書,謂人死五七,則見閻羅王。豈文正公聰明正直,故為此官邪!”62[宋]龔明之撰,孫菊園校點:《中吳紀聞》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頁。前述這兩段引文中言及閻羅王系北宋清官包拯抑或范仲淹,當取其廉潔無私、耿直諫言及斷案公正之意。
其五,林衡。據(jù)《夷堅志》丙志卷一“閻羅王”條載:“林衡,字平甫,平生仕宦,以剛猛疾惡自任。嘗知秀州,年過八十,乃以薦被召,除直敷文閣。既而言者以為不當?shù)?,罷歸。歸而病,病且革,見吏抱案牘來,紙尾大書閻羅王林,請衡花書名。衡覺,以語其家:‘前此二十年,蓋嘗夢當為此職,秘不敢言,今其不免矣?!胰藨n之,少日遂卒。卒之夕,秀州精嚴寺僧十余人,同夢出南門迎閻羅王。車中坐者,儼然林君也?!?3[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丙志卷一,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70頁。文中“林衡”被迎為閻羅王,系以“剛猛疾惡”而昭著。
綜上所述,隋唐以迄北宋的幾百年間,閻羅王這一冥界神祇形象先后出現(xiàn)過韓、寇、包、范、林等不同人物原型。64此外,唐宋志怪小說中亦不乏見載有其他閻羅王之原型。如唐代張讀《宣室志》輯佚“冊立閻波羅王使”條中“郄惠連”(唐·李冗撰:《獨異志》、唐·張讀撰:《宣室志》,張永欽、侯志明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83~185頁);南宋洪邁《夷堅志》丙志卷七中“周莊仲”((南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丙志卷七,第425頁);《湖海新聞夷堅續(xù)志·后集》卷二“華顧為閻王”條中“華顧”(無名氏撰:《湖海新聞夷堅續(xù)志·后集》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11頁)。推究其因,或系如《河?xùn)|記·崔紹》所云“(崔)紹復(fù)咨啟大王:‘大王在生,名德至重,官位極崇,則合卻歸人天,為貴人。身何得在陰司職?’大王笑曰:‘此官職至不易得,先是杜司徒任此職,總濫蒙司徒知愛,舉以自代,所以得處此位,豈容易致哉?’紹復(fù)問曰:‘司徒替何人?’曰:‘替李若初。若初性嚴寡恕,所以上帝不遣久處此,杜公替之?!?5(唐)牛僧孺、李復(fù)言:《髯怪錄·續(xù)髯怪錄》,程毅中校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33頁。此條故事,據(jù)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考證當為柳宗元《河?xùn)|記》佚文。這里說的閻羅王乃崔紹親家,據(jù)其所云:之前已有多人任過閻羅王之職,說明閻羅王作為冥界主宰者同世俗官職一樣也是有任期、可輪替的。前引《道教靈驗記》“杜邠公黃箓醮驗”條引文末亦云:死后任閻羅王的杜悰,因享十壇黃箓大醮道場而被“天帝”擢遷為“他國之王,免冥官之任矣。”66《道藏》第10冊,第853頁。這就更加印證了古人持有閻羅王等冥官亦有輪替、擢貶之說法。
(責(zé)任編校:王晚霞)
C912.66
A
1673-2219(2010)09-0081-07
2010-03-23
姜守誠(1975-),男,山東煙臺人,哲學(xué)博士、歷史學(xué)博士后,曾先后在北京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和(臺灣)成功大學(xué)歷史學(xué)系從事兩屆博士后研究,現(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