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紅
(貴州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天梯神話及其意蘊分析
楊小紅
(貴州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在我國古代神話中,有很多關(guān)于天梯的宇宙神話。絕地天通之后,人神不能隨意往來,天梯便成為人神溝通天地的主要工具。神話中常見的天梯主要由神山、巨樹等自然物充當(dāng)。天梯神話的出現(xiàn),意味著原始宗教中人神差距的逐漸加大,也體現(xiàn)出先民對永生的向往。
天梯神話;昆侖;建木;意蘊
在中國的創(chuàng)世神話中,通常認(rèn)為天地在上古之時是渾然一體、混沌不分的,人和神雜糅在一起,兩者之間可以隨意往來,并沒有上天下地的分別。但是后來卻由于某些原因,導(dǎo)致神的憤怒,于是便有了“絕地天通”,宇宙被分成了天和地兩層,人類居住在地上,而神則居于天上。至于神人隔絕的原因,根據(jù)古籍上的記載,大致都是人類的“亂德”。《尚書·呂刑》中說因為三苗無德,背棄與神的誓約,“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钡蹫榱藞髲?fù)苗民,解救世人于水火,于是派重、黎隔絕天地,“令民神不雜,于是天神無有下至地,地民無有上至天,言天神地民不相雜也。”人和神各自分開,不再有往來;《國語·楚語下》則說是因為九黎之民亂德,“民匱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yán)威……顓頊?zhǔn)苤?,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fù)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本爬锜o度的享樂,對神缺乏應(yīng)該有的祭祀,褻瀆了神的威嚴(yán),神為了重樹嚴(yán)威,顓頊于是令重司天,黎司地,絕地天通。如此一來,“宇宙既分層次,層次間則有間隔,有間隔則種種交通途徑應(yīng)運而生”[1]P160,天地分離之后,人和神再不能自由往來,自然要有一個具有連接天地、溝通人神功能的東西,這樣,天梯神話便產(chǎn)生了?!疤焯荨奔从钪骐A梯,是人、神上天下地的通道,正因為它這種溝通天地的特異功能,為其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中國宇宙神話所提到的天梯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在我國古代神話中,最廣為人知的高山型天梯就是昆侖山,也被稱作是“昆侖丘”、“昆侖之虛”。昆侖巍峨雄峻,是其他山所無以企及的。《河圖括地象》中說它“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也說“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其巨大險峻,高可通天?!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昆侖之丘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其山雖高,但最為世人熟知的還是它所擁有的神異之功能?!痘茨献印さ匦斡?xùn)》中曰:“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fēng)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fēng)雨?;蛏媳吨?,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表樦錾揭宦放实牵?jīng)過“涼風(fēng)之山”,再經(jīng)由“懸圃”就到達了天庭,即神居住的地方“太帝之居”,這里明確提出了昆侖的天梯功能。隨著這樣的逐層遞進,人的軀體也從普通人變?yōu)椤安凰馈?,進而上升到“靈”,最后變成“神”,與天上的神靈一樣具有平等的地位?!墩摵狻さ捞撈分性唬骸叭缣熘T在西北,升天之人,宜從昆侖上。淮南之國,在地東南,如審升天,室舉家先從昆侖,乃得其階。”其也明確的指出,人如果要想升天,昆侖是必經(jīng)之地。
昆侖在先民意識中的崇高神奇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關(guān)于它的具體位置,各朝各代的看法卻不一。但學(xué)術(shù)界大多能認(rèn)同的觀點是,在先民的觀念當(dāng)中,昆侖山是整個世界乃至宇宙的中心。如漢代的《河圖括地象》中記載“昆侖者,地之中也,昆侖山之橫為地軸”、“其山中應(yīng)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繞之”,“中”這個概念早在遠(yuǎn)古時候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古人所強調(diào)的“中”并不完全是今人理解的地理意義上的中心位置,更主要的還是它的引申意義。“中”在古代人的心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疤斓刂溃弁踔?,圣賢之學(xué),皆不外乎中。中者,無過不及之名……中之所在,善之所在也,故亦謂之擇善?!盵2]P38-39“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左傳·成公十三年》),在古人的思想看來,“中”擁有美善的意義,大到天地社稷帝王之業(yè),小到黎民百姓的生存,都是稟受“中”的傳承,因此對于溝通天地的重要渠道——天梯昆侖,自然也應(yīng)處在“中”的位置。
在《山海經(jīng)》中,還提到很多有著天梯功能的高山,如靈山、肇山和登葆山等等,它們同樣雄奇險峻,直達天極?!坝徐`山,巫咸、巫即、巫肦、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保ā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眾巫師從靈山上下,往來于天地之間;“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子高。柏子高上下于此,至于天?!保ā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郭璞注:“柏子高,仙人也?!保┰孀ⅲ骸把园刈友硕翘煲?,此山概山中之天梯也?!毕扇藖砘靥斓?,都從肇山這座天梯經(jīng)過;“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上下也?!保ā渡胶=?jīng)·海外西經(jīng)》)巫咸國的群巫自登葆山上天下地,自由往來。以上所提到的種種高山,雖無昆侖般在先民心中那樣神圣具體,但卻都是古代神話中所明確提到的具有天梯功能的高山。
在宇宙神話中,神樹也是常見的天梯類型,這些樹通常高可入云,直達上天。而神話所經(jīng)常提到的樹型天梯,就是建木。建木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在《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中描述得很具體:“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彼哌_七八百尺,卻沒有枝條,《海內(nèi)南經(jīng)》中又描述了它的另一種姿態(tài):“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它的樣子很奇怪,像牛,牽扯樹就有皮,就如纓帶和黃蛇一樣?!按蟾揠歼^,黃帝所為。”建木是黃帝所設(shè)的天梯,太皋就是沿著它登上天去的?!敖驹诙紡V,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音,蓋天地之中也?!保ā痘茨献印さ匦斡?xùn)》)它生長在都廣之野,是眾位天帝直達天庭的階梯。當(dāng)太陽在正當(dāng)空的時候,它卻沒有一點影子,在此地呼喊也沒有任何回音。建木和昆侖天梯相似的是,“蓋天地之中也”,亦是處在世界的中心位置,可見天梯建木和昆侖山一樣,在宇宙神話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意象,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渡胶=?jīng)》和《淮南子》等古籍中所明確表明的可以供人神往來于天地的樹型天梯,也似乎只有建木一種而已。
還有一些巨樹,同樣高達幾百里甚至數(shù)千丈,力可通天,擁有神異的功能,雖然它們也具有一定的天梯的功能,但卻沒有明確表明其天梯性質(zhì),所以不能準(zhǔn)確的稱之為天梯,例如扶桑,若木、尋木等。扶桑,在有些古籍稱“空桑”、“扶木”、“榑木”。扶桑的意思即為巨大的桑樹,《玄中記》記載:“天下之高者,有扶桑無枝木焉,上至于天,盤蜿而下屈,通三泉?!盵3]P235它是天底下最高的樹木,同樣沒有枝木,盤根錯節(jié),直通地下的“三泉”,可謂神樹?!墩f文解字》上說“桑,神木,日出所也?!彼纳衿妫€在于其與太陽的關(guān)系,它位于日出之地“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太陽經(jīng)過它升上天空,九個太陽在其下枝,另外一個居于其上?!吧嫌蟹瞿敬秩倮?,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答,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淮南子·天文訓(xùn)》中也提到太陽“拂于扶桑”,它是太陽早上出發(fā)前的休息地,是日出必須經(jīng)過的地方。關(guān)于“若木”,《荒山北經(jīng)》中說“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叭裟驹诮疚?,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淮南子·天文訓(xùn)》)《山海經(jīng)》中還指出若木是“日所入處”,太陽出來繞過天空一整天之后,若木成了它們夜間的棲息之所。但是神話中并沒有提到人或者神可以經(jīng)由其上下,其升降、溝通天地的功能也僅僅只限于太陽,所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能溝通人神的天梯。
除了以上兩種比較主流的天梯類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天梯種類,它們主要存在于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傳說中。在袁珂的《中國民族神話詞典》里,記載了很多人類假他物上天的神話。例如苗族神話中有阿陪果本緣日月樹登天,水族神話的月亮山和馬桑樹,同樣也具有天梯的功能。但與漢族的山、樹型天梯比起來,除了高達天庭外,它們并沒有任何具體的描述,也沒有其他的神異特征性。傈僳族神話《天狗吃月》中提到格士力以龍竹為天梯攀登上天,高山族神話傳說里的人類登天則是靠耕田的木耙……類似的有關(guān)天梯的記載在其他民族中還有很多。少數(shù)民族神話中的天梯,多為日常生活中常見之物,它們?nèi)鄙倭松裆?、巨樹的傳奇性,卻更具貼近現(xiàn)實生活。但是,少數(shù)民族中天梯的出現(xiàn)多是在天地隔絕之前,這與本文中論述的古代天梯神話出現(xiàn)在絕地天通之后剛好相反。
有關(guān)天梯的神話在外國的神話中也偶有提及,例如《圣經(jīng)》中提到的巴比塔,就是靠人力修建的能夠直達天庭的天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所提到的天梯,幾乎都是源自于自然界,里面涉及到的天梯都是山、樹這些自然物。它們并不是人工建造的,而是自然界原本就存在的東西。這些自然界原本就存在的東西所衍生出來的,并不是人工建造的。神話是原始先民在自然生活中生存與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而萬物有靈論是神話賴以生存和成長的宗教信仰基礎(chǔ)。“萬物有靈理論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它是指世界萬物都具有各自的靈魂。任何個體在自身死亡之后,都有一個靈魂繼續(xù)存在。其次它是指在無數(shù)個個體的靈魂中,只有某些個體靈魂能夠升格為神性系列的神靈?!盵4]P88而由自然物所充當(dāng)?shù)奶焯蒿@然側(cè)重于后面的這層含義。山、樹是人們經(jīng)常所見、極其普通之物,先民依靠自己的想象從中選擇了極少數(shù)不普通的作為天梯,并賦予它們具有超人的靈性和神性。在外國的神話當(dāng)中,也有將自然物賦予靈性并與神祗聯(lián)系起來的,最為著名的就是希臘神話中眾神所居住的奧林匹斯山。奧林匹斯山在很多方面都同昆侖山極為相似。它高大雄偉,是希臘的最高峰;在希臘人眼中,它同樣處于世界的中心位置,有著崇高的地位。但與昆侖不同的是,它并不具有溝通天神與人的天梯功能。它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靈性也僅僅是因為它是諸神的所居之地,而并非如昆侖、建木一樣是自身帶有神性的。因此我國古代的天梯神話,不僅是我國的神話中的奇葩,甚至在世界神話中,它都是獨樹一幟的。它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先民對永恒生命的渴望,同時也是宗教信仰抬高神的地位,拉開人神距離的必然產(chǎn)物。
先民無法控制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無法改變自然規(guī)律的運行(例如生老病死等等),于是便依靠頭腦中想象出來的神話來解釋這一切,并把希望寄托于這些神話當(dāng)中。他們相信通過帶有靈性的天梯能夠達到神的世界,能夠像神一樣長生不死。從這些天梯主題的神話中可以看出,人登上天梯的主要目的就是求得不死。先民對天梯神話的信仰,也正是基于對永生的渴望。天梯神話中,要么如前面《淮南子·地形訓(xùn)》中所提到的,人類通過天梯成神,和神一樣擁有不死之身,要么就是將天梯與不死之藥聯(lián)系在一起,認(rèn)為登上天梯就能采到不死之藥,如《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海內(nèi)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另外,神話中的昆侖山附近有不死樹,食其花果所煉制的丹藥,便可求得不死?!啊笊粌H是原始神話的主題,也是農(nóng)業(yè)文明產(chǎn)生以后甚至階級社會所有神話的共同主題……為初民的思想是混沌的,舉凡有利于他們生存的,他們就會向神靈祈禱;舉凡他們希望自己具有的神力,他們就會堅信神靈一定都有;舉凡他們希望逃避的災(zāi)難、瘟疫、死亡,他們都會認(rèn)為神靈可以幫助他們逃避”[5]P19,在遠(yuǎn)古時代,自然災(zāi)害頻繁發(fā)生,“據(jù)鄧氏統(tǒng)計,兩周867年間,最顯著的災(zāi)害有89次,其中旱災(zāi)30次,水災(zāi)16次,蟲災(zāi)13次。”[6]P194當(dāng)時的生產(chǎn)力極端低下,初民在災(zāi)難面前毫無招架之力,他們經(jīng)常為生老病死所苦。另一方面,國與國之間的不停征戰(zhàn)也讓先民們身心俱疲,成為死亡的另一個因素。因此,追求永生成了中國上古封建農(nóng)業(yè)時期人們的一種普遍的心理意識。他們渴望長生不死,渴望脫離生死和天災(zāi)人禍的侵?jǐn)_。對現(xiàn)實的無能為力,讓他們只有把希望寄托于那些幻想出來的神異之物。天梯神話的出現(xiàn),很顯然讓那些對死亡和災(zāi)難既懼怕又無奈的先民找到一絲慰藉。
神話拉開了神與人之間的距離,將神更加神化,人更加俗化。由于原始文化和社會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使得人們對于現(xiàn)存的世界產(chǎn)生疑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統(tǒng)治階級就用神靈愚化百姓。他們把神靈塑造得至高無上、遙不可攀,相對的人的地位就愈發(fā)低下。他們大肆鼓吹神靈的神圣性,將人和神隔離開來,溝通天地變成了統(tǒng)治階級等極少數(shù)人的專屬,和平民不再有任何關(guān)系。這樣,就顯現(xiàn)出了統(tǒng)治階級的特權(quán)神授,有利于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在天梯神話中,這種意識更加明顯。人和神的差距越來越大,登天再不像以前一樣人人都可以做到,人神溝通要通過一定的傳遞者,這些能登上天梯到達神界的并不是一般人,而必須具有神異的,如“非仁羿莫能上崗之巖”(《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像能夠射日的后羿這類絕世難遇之人才能攀上昆侖,是統(tǒng)治者有意識的將統(tǒng)治階級同普通人隔離開來。能夠溝通天地的還有一類人,就是專門負(fù)責(zé)溝通人神的使者巫覡,如前面提到的十巫和群巫等。隨著原始宗教意識的不斷發(fā)展,神靈的地位逐漸被抬高,人的地位相應(yīng)的逐漸下降。由此可見,當(dāng)時社會已經(jīng)基本脫離人人為巫的歷史階段,巫覡成了少數(shù)人的職業(yè),他們是代表人與神靈對話的唯一途徑,巫師變成平民所敬畏的職業(yè),這也是宗教發(fā)展的必經(jīng)階段。
天梯神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應(yīng)了先民樸素的宇宙觀。絕地天通之后,人再也不能隨意進入神的世界,因此天梯也不是人人可攀的,只有神和具有神異功能的人,以及溝通人神的巫師才能夠登上天梯,在天地之間自由來回。在先民的思想中,登上了天梯就可以求得不死和永生,宇宙神話中的長生不死的理論信仰為以后東漢末年道教的發(fā)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道教信奉者認(rèn)為,只要通過一定的方法就可以得道成仙,進入神的世界,獲得永生。而天梯神話中所謂服食不死之樹煉出的丹藥可以長生在道教的煉丹術(shù)中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揮。天梯神話的出現(xiàn),使人對于其能夠不死提供了較為可信的依據(jù),也為后世研究初民的宇宙觀和宗教信仰的發(fā)展提供了比較可靠的材料。
[1]謝選駿.中國神話[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2][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3]魯迅.古小說鉤沉[M].濟南:齊魯書社,1997.
[4]王增永.神話學(xué)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7.
[5]吳天明.中國神話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6]劉毓慶.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tǒng)人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I206.2
A
1673-2219(2010)09-0072-03
2010-07-02
楊小紅(1985-),女,重慶人,貴州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2008級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先秦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