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向麗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清水溢濃情
——論凌鷹《放牧流水》的散文特色
薛向麗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凌鷹在散文《放牧流水》里,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純凈自然的鄉(xiāng)土鄉(xiāng)情圖,演繹了如蓮花般綻放、輪回的種種親情,他俯身隨意揮灑的藝術(shù)碎片卻也泛著點點理性的光輝。從他的這些涓涓的藝術(shù)溪流中,人們時時能體會到他深沉濃郁的真情摯愛和他博大寬廣的人文襟懷。
《放牧流水》;鄉(xiāng)情;親情;文化;藝術(shù)
在凌鷹的筆下,再普通不過的“草樹”也被他寫得情趣盎然,“秋冬季節(jié),總會有牧童將牛牽到‘草樹’下偷吃被陽光烤得噴香的稻草。然后,這牧童便要騎在牛背上或坐在金色‘草樹’下哼著五音不全的曲調(diào),放眼去讀稀薄陽光里麻雀或畫眉的嬉戲。”(《草樹》)不是滿懷深情和細膩敏感的人,是看不到這一幅溫馨純凈的鄉(xiāng)村牧牛圖的。更奇的是他還能聽到作物生長的聲音和農(nóng)民的心跳,從而升華出自己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白魑镞@種從溫熱的生命體內(nèi)發(fā)出的聲音恰好與他們的心跳組成一曲生命的和鳴。這些作物的魂靈里蘊藏著一種與他們的思想互通的元素……他們就這樣久久地溶入作物生長的氛圍之中,讓人難以分辨哪些是作物,哪些是人?!保ā蹲魑铩罚┰谒墓P下,一草一木皆有感情,人和植物是可以相互溝通交流的。再看,一個特具地域風情的鹽簍,通過凌鷹醇厚的寫作功力和豐富綿長的想象力,跨越了時空局限,在歷史的古道自由穿梭,浸透出人世間的滄海桑田之變,折射著幾百年來的湘南人為生存做出的頑強抗爭的堅韌力量??戳肆楮椛⑽睦锏倪@個鹽簍,再去讀他在十八歲的時候在當時的《湖南文學》發(fā)表的小說《鹽路》,體會將更能深刻一些。因為鹽路上的心酸和艱難,凌鷹是有所耳聞和感觸的,有這么個鹽簍和鹽簍背后真實而又傳奇的故事,那篇小說才會那么觸動人心、直逼人性。所以,欲深刻理解一個小說家的小說,去看看他的散文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凌鷹的散文僅僅停留在以上幾處山水風情的渲染上,那未免有點簡單俗套了。古人云:“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同烏合”?!捌堃庀炔涣?,止以文采辭局繞前捧后,是言愈多理愈亂”。這些對于散文的創(chuàng)作來說無疑也是適用的。凌鷹突破了傳統(tǒng)對于鄉(xiāng)土的浮泛而談,試圖在這些景物中找出生命的質(zhì)感,挖掘出靈魂深處的多樣內(nèi)涵。他筆下的“槽門”猶如一位禪師,不管世間風云如何幻化,都那樣靜觀村莊里的生命如蓮花般輪回。一垌明麗的火焰,一條斑駁的官道,一棵被砍到的古樹,它們到底在歷史長河中承受了什么?“寬闊的田垌作為一種無邊無際的生命意象,使我在那個時候根本無法解讀,它需要一個人用一生去體味?!保ā兑慧砘鹧妗罚┥⑽闹灾挥型ㄟ^對生命的開掘,才能擺脫膚淺和平庸,因為“如果要使自己作為一個生命活動的投影活符號呈現(xiàn)出來,必須使自己成為一種與生命的基本形式相類似的邏輯形式”。
在他的這一輯《水墨湘南》中,我們時時能透過眼前的景物感受到凌鷹那種靈動的、深沉綿長的情思,那種飄逸悠長的文字,那種遒勁堅韌的內(nèi)涵,那種熾熱醇厚的感情。
在第二輯《蓮花輪回》中,他盡情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濃濃的親情圖。古往今來謳歌親情的散文,何其之多,古人有之,“五四”有之,當代更是不乏其人。有以行動取勝,有以片語回響。朱自清筆下父親的一個“背影”,留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那一舉一動都讓我們親切而又酸辛。而在這里,我卻看到了父親的另外一種闡釋方式——“父親是一條魚”,別出心裁、奪人耳目?!皟芍槐让缀Y還要大的魚盆將干瘦細小的父親夾在中間,彷佛不是父親挑著它們,而是它們擁著父親在行進。父親瘦弱的身影在黑沉沉的夜色里猶如那覓食的蝙蝠……”這樣的背影,讓人鼻子不自地一酸,為這天下所有用自己瘦弱的肩膀顫巍巍地挑起家庭重擔的山一樣的父親們!“站在池畔,我看見養(yǎng)了大半輩子魚的父親倒映在水中的朦朧身影瘦小得像一條魚影”。如果說從這里我們能得知“父親是一條魚”的由來的話,那么“我應該回來好好呵護母親的這朵微笑,讓母親在含著微笑的睡夢中也夢見父親化作一條水中游動的魚,然后待母親醒來,我再告訴她:既然父親是一條魚,只要這個世上還有一滴水,父親就永遠活在水中?!?(《父親是一條魚》)結(jié)尾徹底把主題升華,和一般直白的抒情所達到的藝術(shù)效果有著天壤之別。
當代散文家林非指出:“一切出于真摯和至誠,才是散文創(chuàng)作唯一可以走的路?!眰€人認為,無論散文怎么發(fā)展,寫法怎么變化,這一條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沒有真情真性支撐的文字,無論文字多么綺麗絢爛,結(jié)構(gòu)多么前衛(wèi)另類,也只是文字游戲。只有那些飽含大情大愛的至真至純的文字,才能走進人們的心靈深處。
對于一個作家來說,最苦惱的恐怕就是寫法老套、固守模式、毫無新意。所以,對于新散文的提倡,作家們的呼聲很高,并紛紛嘗試打破散文的舊規(guī)范、舊套路,筆隨心動、心隨神移,猶如放開韁繩,任由駿馬在無垠的草原上馳騁。這樣,馬兒跑起來順心,觀眾看起來也心情舒暢。凌鷹的這類新散文,運筆靈動、行文自如,以傳神細節(jié)打動人、以象征哲思賦予神韻,真情兼具,文化底蘊豐厚,其中不乏典范之作。
在《放牧流水》這一輯中,有很多篇目屬于文化散文。我們認為這是最見功力的一輯,完全是靠廣博的文化積淀和深厚的語言功底在布局謀篇。湖南江永古代女子用那一腔腔百折柔腸、一縷縷如云情絲織就的女書,竟也充滿了豌豆花的神韻。“我們只有在沉默中傾聽,才能感知到這個不大的、甚至是非常弱小的女性世界的存在,才能感知到這個弱小的語言王國無可窮盡的甜潤與苦澀?!保ā侗^的女書》) 那浣紗的女子用女書對話、歌吟的奇妙之音,至今回蕩在湘南永州大地。在凌鷹奇異豐富的想象力和他那溫婉清麗的語言氛圍中,他用詩性的語言抒寫和挖掘了曠世奇絕的女書文化和歷史底蘊文化。
《放牧流水》這一篇,是凌鷹用當代的視覺對《詩經(jīng)》中那首愛情詩之祖的別樣翻唱?!榜厚皇缗雍缅稀?。然而,在凌鷹筆下,心中的淑女就在眼前,卻沒有了古人大膽追求的勇氣。因為“我不敢輕率地打開,我怕讀到這部偉大的經(jīng)典最前面的那首詩,我怕那水鳥的鳴叫和那些來自某個古老的村莊的民間淑女那多情的歌謠擊碎我那尖銳而又脆弱的愛情。” 然而,是什么造成了現(xiàn)代人的愛情比古人更多的彷徨猶豫和精神內(nèi)壓?“突然不見了那白色的水鳥和那些穿水紅羅裙的民間淑女,這河洲竟靜得出奇的空寂和靜謐。而不遠處的那些民工正在用一種很現(xiàn)代的機器往河里淘挖河沙卵石的聲音此刻顯得那樣的尖銳和渾濁?!睆倪@里,凌鷹似乎想告訴人們:正是那逐漸侵入的現(xiàn)代物質(zhì)文明打破了愛情的最真最純的狀態(tài)。 批評界人士陳劍暉說,“散文的文化本體性要求散文作家不僅要以獨到的眼光對歷史文化進行重新審視描繪,并在這種審視描繪中創(chuàng)作性地構(gòu)建民族文化性格,而且,散文的文化本體性還要求作家在視通萬里,思接千載的同時,還要具備現(xiàn)實的情懷,要有一種強烈的文化批判性格?!焙翢o疑問,在這一點上,凌鷹做得非常到位。
凌鷹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不僅觸及到華夏幾千年文化底蘊,而且還能從眼前所見所聞引發(fā)智者的哲學沉思;不僅拷問事物的淵源,而且還探索生命的終極價值和生死輪回命題。面對四億多年前的大海給人類留下的褐紅的碎片,凌鷹首先揭示其深厚的文化真義,“這些碎片所呈現(xiàn)出來的深沉的褐紅,固然可以用地質(zhì)學中有關(guān)石頭所包容的礦物元素來詮釋,但我覺得它們所承載的,更是一種文化元素。這種文化元素不僅將史前蠻荒的文明留存下來,而且還激活了我們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深度拷問?!保ā豆藕5乃槠罚┐┰皆谶@么一片“紅石林”中,凌鷹是最忙碌的,他在不斷進行理性探究的同時,還沒忘記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而‘紅石林’的祖先就是那座史前的大海,見證這座大海本來面目的,惟有我們當時還在樹上跳來跳去的祖先。也許,我們的祖先曾經(jīng)就在這片古老的大海的邊緣采摘過種種我們無法知曉的野果?!边@樣奇妙有趣的聯(lián)想的背后卻是進化論的支撐,這樣就使想象不會流于輕飄的異想天開,而使之具有了厚重的宇宙感。之后,還有一個小插曲,游歷過程中看到一個電視劇劇組拍攝廝殺場面,凌鷹也能機智地抓住契機,巧妙聯(lián)想,“這些虛擬的鏡頭,定然會讓人們認知到,這片文化厚土,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怎樣野蠻的踐踏與撕剝,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怎樣的血腥捍衛(wèi)和呵護,曾經(jīng)飄蕩過怎樣的風雨與悲歌?!边@是具有強大的歷史滄桑感與民族責任感的深切呼喊。最后凌鷹讓自己理性的目光搭上想象的航班,漂洋過海,直達死海。航程如此選定的原因,凌鷹這樣告訴我們:“我的目光之所以能暢通無阻的抵達這座遙遠的死海,是因為死海同樣留給了世人一堆文化的碎片?!痹谶@里,我最大的體會就是,隨處可見凌鷹把想象思維與理性思維的完美融合一次次推向極致。這對于一個好的作家來說,是一種深遠博大的境界,因為這要求他不僅要有科學家嚴肅謹慎的態(tài)度,還要有藝術(shù)家靈動飄逸的情思。
杜甫、柳宗元等文壇巨匠那種“所到之處皆愛詩歌抒懷”的嗜好讓位于湘江河畔的長沙驛首先在中國的文化長廊里占得一席之位,如果說,“長沙驛站直接連接了了湘江的初唐景象和盛唐繁華”的話,那么,上個世紀50年代末,考古史上對光彩照人的釉下彩瓷發(fā)源地的探究結(jié)果,則把長沙的銅官窯在對歷史整合中重新歸位。到了清朝,湖南可以通達湖北、廣西、貴州、廣東、江西五個省地,湘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湖南境內(nèi)的每一條驛道都與湘江有著緊密內(nèi)在的勾連。因為,每一條驛道都通達長沙。通達長沙就等于通達湘江?!绷楮椨蒙⑽墓P法給我們講解了湘江江畔的文化和其重要歷史地位之后,又開始給我們描摹與湘江有著親密的血緣關(guān)系的洞庭湖,探究“洞庭商幫”的發(fā)展演變,場面直接切換到現(xiàn)代的大都市上海,作為從“洞庭商幫的子嗣”而變?yōu)槌錆M優(yōu)越感的上海正宗市民,“他們到底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家族歷史,又有多少人想過他們的祖先曾經(jīng)照亮過這片無邊的澤國?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祖先從黃河長江匯聚洞庭、匯聚湘江的文化背影與商業(yè)背影,在很大程度上大寫了洞庭與湘江文化的鼎盛與輝煌呢?” 濃郁的民族憂患意識和深沉的歷史意識催人深省。
羅列歷史材料容易,撰寫歷史教科書也容易,浮想聯(lián)翩地寫散文也不難,但用散文筆法來組織安排瑣碎的歷史資料,寫得富有歷史氣息的同時又能寫得典雅有致,讓人讀起來酣暢淋漓的同時還能感覺到作者一氣呵成之態(tài),那不是一般作者所能達到的標準。從這一點來說,湘江應該以有凌鷹這樣的兒子而驕傲,他不僅對湘江的過去和未來如數(shù)家珍,還能用精湛的文字將湘江的容顏真相和精神品質(zhì)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當然,這一切歸功于“意識流”這一手法了,所有的生硬粗糙的材料竟能被意識調(diào)動安排得如此妥帖!妙哉!這是新散文的一種成功實踐,徹底顛覆了散文界的傳統(tǒng)寫法。
面對著一條千年前的河流殘骸,作者的思緒是怎樣飛揚的呢?剛看到這一河流的時候,疑問便產(chǎn)生了:“那一千年前的激流是怎么漸漸地細瘦成現(xiàn)在的一泓清音呢?”當真正走進它時,自己腳下踩的竟然大多是石頭而不是水,從而顛覆了自己對河流的的一貫認識。接著抬眼看去,河流兩岸是兩座大山,由大山的名字引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因為人類的存在,所有的傳說才有了她無窮的生命力,是人類的想象在喂養(yǎng)著每一種傳說,直到地老天荒?!?(《對一條河流的狂想》)低頭看看滿河的千鈞巨石,再抬頭看看兩面的山峰,想象著那像房子大的巨石從山上滾落,與流水發(fā)出轟隆巨響。由這一巨響,聯(lián)想到科洛非最著名的交響樂《大峽谷》,居然發(fā)現(xiàn)了科洛非的一個巨大的音樂敗筆,因為“在科洛非的《大峽谷》里,卻沒有這樣一段石破天驚的樂章,卻沒有這樣一種空前絕后的悲壯,而只是一種平庸的唯美和抒情”。凌鷹能如此發(fā)現(xiàn)前人所未發(fā)現(xiàn)的,說出世人所不敢說出的,這該需要一種怎樣的才情和氣魄?最后再一次望著一泓泓流水在石縫中艱難穿梭,想象到“這樣的流水讓我真有點懷疑她不是一泓流水,而是時光的眼淚”。睿智的凌鷹用這一絕妙的修辭巧妙地回答了最先的疑問。也許是想明白了這些,所以凌鷹才有了這樣的大徹大悟:“醒來的時候,天空已經(jīng)漸漸地黑了下來,可我的內(nèi)心,卻在這個黃昏的河流里,漸漸地開始明亮?!保ā秾σ粭l河流的狂想》)
同樣地由一條河流引發(fā)的思考,同樣地是靠豐富的聯(lián)想在組織材料,但這一篇《對一條河流的狂想》和《湘江意識流》卻有著很多不同。湘江因為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在面對它的時候,意識的流動遵循著歷史的脈絡,或者說和歷史事件有著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所以靈動飄逸的想象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意識。而《對一條河流的斷想》所面對的卻是一條缺乏歷史記載、沒有準確來龍去脈的河流,對于它的思考就完全靠作者的才情了。從河流—山峰—音樂—河流,想象豐富狂放,卻收放自如,并不顯得雜亂無章,這正是凌鷹文化散文的功力所在。
世界上的任何兩種藝術(shù)形式在本質(zhì)上都是相通的,都是用自己獨特的感觸去表達自己內(nèi)心對主觀和客觀世界的深切體驗,只是使用的工具不同罷了。對于文學和繪畫來說,更是如此。文學家用文字來說話,畫家用色彩和線條來表意。對于凌鷹來說,家鄉(xiāng)是養(yǎng)育自己的沃土,更是讓自己精神放飛的家園,那里的一草一木皆含詩情,那里的一山一水皆能有所感悟,那里的父老鄉(xiāng)親皆能牽動自己的神經(jīng)。帶著這一方熱土的熾愛,凌鷹把這一切都攬于筆下,精彩捧出,他是鄉(xiāng)土文學當之無愧的的優(yōu)秀代表。而遠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哈茲福德小鎮(zhèn),有一位從步入畫壇起就矢志不渝地堅守自己的懷鄉(xiāng)寫實風格的畫家安德魯·懷斯,他飽含感傷而濃郁的鄉(xiāng)情用畫筆把村莊內(nèi)的一草一木、親人好友推向了世界,引起了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的轟動。我們了解兩人在藝術(shù)實質(zhì)上的相通之處,就不難理解凌鷹何以說“沒有鄉(xiāng)愁的人是不適合讀懷斯的畫的”,因為他們在懷鄉(xiāng)這一點上有著高度一致的共鳴。
等凌鷹漸漸走進懷斯的村莊,越發(fā)對懷斯老人產(chǎn)生了敬仰和膜拜?!斑@個80多歲的老人的步態(tài)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它們舒緩輕盈而又漫不經(jīng)心,顯得矯健而又自信?!蓖ㄟ^這些富有感情的敘述,我們分明看到了一個終生固守著自己的鄉(xiāng)村的藝術(shù)大師對故土矢志不渝的熱愛,外界的干擾和誘惑在他面前絲毫不起作用,懷斯老人的那種曠達瀟灑的人生風采躍然紙上。
列夫·托爾斯泰在《藝術(shù)論》中反復談到,衡量一部作品是真正的藝術(shù),還是藝術(shù)的贗品,關(guān)健就在于藝術(shù)的感染力。感染力強,就是真品,否則,就是贗品。對于懷斯的名畫《1946年的冬天》不知道感染了世界多少駐足在畫前的男女老少。但是,對于懷斯,凌鷹體會得更是刻骨銘心,因為他和懷斯有著共同的喪父經(jīng)歷。就如沒有失戀過的人,永遠不能真正體會到賈寶玉痛失林妹妹的那種萬念俱失的切膚之痛;沒有過寄人籬下日子的人,永遠不能真正理解林妹妹何以在賈府里暗自垂淚??戳藨阉沟牧硪环嫛犊他愃沟倌鹊氖澜纭?,內(nèi)心被深深地震動,但再讀一下凌鷹對畫面的解讀,憂傷痛苦更加一重,那種深深的憂傷、悲痛,令稍有憐憫之心的人都不忍再讀。正是由于“散文是與人的心性記憶力最近的一種文體”,凌鷹有著懷斯那樣的始終不渝、固守精神家園的特質(zhì),所以才能對懷斯的畫有種伯牙子期式的知音解讀。如若讓他們兩位互換工具,讓懷斯用散文去抒寫鄉(xiāng)土鄉(xiāng)情,讓凌鷹用畫面去展示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親人鄰友,或許能相得益彰也未可知。
對于祁劇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地方劇種,它的魅力可以通過凌鷹的筆端讀得出來。左宗棠竟然能在血雨腥風的戰(zhàn)火中,一直把祁劇戲班帶在身邊?!霸谀莻€奄奄一息的朝代,一曲祁劇的聲腔居然喂養(yǎng)了一支軍隊的精神,撐起了一支軍隊的士氣!”(《祁劇》)對于具有璀璨歷史的祁劇藝術(shù),作者小時候就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那個時候,家鄉(xiāng)小鎮(zhèn)一家劇院唱祁劇《嫦娥奔月》,整個劇院座無虛席。家家還以祁劇祝壽為榮,到如今,用祁劇祝壽的情景只成了作者記憶的碎片,連以唱祁劇聞名鄉(xiāng)里的表姐也“只是在偶爾的時候,她也會唱一段祁劇,似乎是對已然陌生的祁劇一點一點的重溫,又似乎是對漸行漸遠的祁劇一種徒勞的挽留”。(《祁劇》) 在作品的結(jié)尾部分有這么兩句發(fā)問:“人們?yōu)槭裁匆駞挆壌迩f和農(nóng)田一樣厭棄祁劇呢?人們又為什么不可以像厭棄村莊和農(nóng)田一樣厭棄祁劇呢?” 這樣的追問,到底是凌鷹懷揣歷史,替祁劇鳴不平,還是心系當下,為今人拋棄傳統(tǒng)而追隨時尚的客觀指認呢?等看到最后一句“只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是否還會想到左宗棠?想到那個終身酷愛祁劇的湖湘子弟?如果想到了,我們不妨向他打聽一下,天山腳下還有祁劇嗎?” 我們不禁松了口氣,原來虛驚一場,幽默的凌鷹虛晃一招、故設陷阱,迷惑人的思路。對歷史的憂患意識,對拯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shù)情懷,是我們?nèi)说乐髁x作家必不可少的素質(zhì)之一,至真至純至誠的凌鷹怎么能缺失呢?
不同的地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文化,而從小浸染其中的作家難免就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如果僅從風土人情來看,毫無疑問,凌鷹是具有鮮明湖湘特色的作家;如果僅看前幾輯的話,我們不妨把凌鷹當做“婉約派”散文家,因為他善用長句、多用修辭、清麗的文字背后多含憂郁感傷之情;如果,僅僅看他那些文化散文的話,又覺得凌鷹又有“豪放”之風,面對殘留的文化軌跡,憂患歷史的同時,凌鷹又總能以無人能比的氣魄在其中找出現(xiàn)狀的亮色來,給人一種希望。細細想來,好像沒一個概念能完整準確地概括凌鷹的全部散文了,但又想到,把作家定位那么準確又有什么意義呢,只要能寫出好作品,能陶冶情操,催人深思,就是個優(yōu)秀的作家。總覽這部散文集,凌鷹的散文,詩意十足的表層下是淵博夯實的學識根基,遠看猶如清清流水順勢而下,從遠古緩緩流淌至今,所經(jīng)之處,魚兒在自由自在地游動,莊稼在滋滋生長,村婦在哼歌勞作。而清水過后,再去細看,卻是別有洞天,那曠達清幽之處,正是凌鷹的散文引人仰天深思之境。
[1]凌鷹.放牧流水[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
[2]沈以貞.中國當代散文藝術(shù)演變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3]陳劍暉.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gòu)[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4]蘇珊·朗格.藝術(shù)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5]雷達.雷達散文·后記[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責任編校:王晚霞)
Clean Water Overflow W ith Passion——On Ling Eagle "Grazing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Prose
XUE Xiang-li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nxi 710062,China)
Ling Ying show an increase to the pure natural local nostalgia map for us, and interpreted as the lotus blossom, and all the affection of reincarnation in his essay "grazing flow".He leaned over arbitrary sway of art pieces but also little reason for the
brilliant glow ing. From his art these tiny streams, we can always feel deep rich Ling Ying True Love, and his broad broad human
bosom.
"grazing water";nostalgia;fam ily;culture;art
I207
A
1673-2219(2010)09-0045-04
2010-06-18
薛向麗(1981-),女,河南洛陽人,陜西師范大學2008級文藝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創(chuàng)作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