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冰清,劉 燕
(1.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外語系,湖南婁底 417001;2.婁底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湖南婁底 417000)
腦筋急轉彎的關聯(lián)詮釋
蔣冰清1,劉 燕2
(1.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外語系,湖南婁底 417001;2.婁底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湖南婁底 417000)
腦筋急轉彎是一種人為創(chuàng)作的以問答形式出現(xiàn)的極具娛樂性的思維游戲和語言游戲。但從根本上來說,腦筋急轉彎是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形式,是一種語言游戲。關聯(lián)理論對腦筋急轉彎的解讀的過程就是腦筋急轉彎的受眾不斷推翻已有的舊信息構建新信息的認知過程;腦筋急轉彎的答案是最大關聯(lián)和最佳關聯(lián)碰撞產生的結果,其娛樂性源于最大關聯(lián)和最佳關聯(lián)之間的一種反差效應。
腦筋急轉彎;認知語境;最大關聯(lián);最佳關聯(lián);反差效應
腦筋急轉彎是一種人為創(chuàng)作的以問答形式出現(xiàn)的極具娛樂性的思維游戲和語言游戲,以其幽默的表現(xiàn)方式,受到大眾的廣泛歡迎。因此,學界就紛紛從思維和語言的角度對它進行闡釋并取得了一些相應的成果。如菲菲認為“急轉彎”是在正常思維,即“順思”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改變思維角度的急轉彎[1]。肖翠云認為腦筋急轉彎是利用人們的心理定勢 (無論是認知定勢還是情感定勢)來巧設“謎面”,這個謎面像一個思維陷阱,具有很大的迷惑性[2]。張先華從邏輯的角度研究了腦筋急轉彎的制作方法[3]。李繼香根據腦筋急轉彎答案與問題之間的關系,將其分類[4]。李晉霞根據產生機制的不同,從會話角度對其分類[5]。陸振勛、趙志方運用系統(tǒng)功能語法學派代表人物韓禮德的一些觀點,從腦筋急轉彎語篇意義的分析,將其劃分類型[6]。孟淑娟從語言學、傳播學、邏輯學的角度分析其制題原則[7]。朱丹總結了智力題的語言陷阱的幾種形式[8]??导噎囌摷傲四X筋急轉彎語言的幾點“狡黠技巧”[9]。周一農則對腦筋急轉彎作了抽象化的詮釋[10]。戴靜認為大量的腦筋急轉彎是以語言音義之間的巧妙關聯(lián)為創(chuàng)作動因的,還有一些是以指向語言本身為途徑來尋找答案的[11]。胡凌紅從語義、語用兩個方面闡釋了腦筋急轉彎的設置方式,并總結出腦筋急轉彎的推理模式[12]。彭有明從認知語境原型效應及建構整合理論的角度提出腦筋急轉彎有獨特的建構整合過程[13]。劉悅明從認知語境角度探討腦筋急轉彎的交際效果并總結出了腦筋急轉彎中的認知語境工作的機制[14]。所有這些成果為人們進一步研究腦筋急轉彎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仍未能揭示腦筋急轉彎作為一種語言游戲的內在本質。
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游戲泛指我們用言語和動作所完成的交流活動。所以,腦筋急轉彎也是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15]。既然腦筋急轉彎是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形式,那么它也就必須遵循言語交際的基本規(guī)則。關聯(lián)理論作為一種基本的言語交際規(guī)則理論,因而對腦筋急轉彎同樣具有很強的闡釋力。在用關聯(lián)理論闡釋腦筋急轉彎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腦筋急轉彎作為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的基本概貌。
既然腦筋急轉彎是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那么它就必須符合言語交際的基本規(guī)律。孫維張把言語交際行為涉及的方面概括為:1)言語交際行為的主體——說話人和受眾;2)言語交際行為的環(huán)境;3)言語交際行為的目的;4)言語交際行為的手段,即語言形式[16]。主體是言語交際行為的參與者;環(huán)境是言語交際行為發(fā)生的背景,任何言語交際行為都是特定環(huán)境中的行為,離開了環(huán)境就沒有言語交際行為;目的是言語交際行為的啟動因素和終極目標,沒有無目的的言語交際行為;語言形式是目的的實現(xiàn)手段,是言語交際行為主體相互連接的外在手段。以上四個方面便是言語交際的構成要素。在這四個要素中,交際目的是言語交際行為的核心,目的實現(xiàn)了,言語交際行為就宣告完成。同理,筆者仿擬孫維張,把腦筋急轉彎的構成要素分為:1)交際主體——制作者和受眾;2)交際環(huán)境——腦筋急轉彎發(fā)生的背景 (語境);3)交際目的——娛樂;4)語言形式——腦筋急轉彎問題。言語交際的目的就是交際意圖;言語交際的語言形式就是話語形式。交際目的的實現(xiàn)標志著言語交際行為的成功。
言語交際行為就是說話者將交際意圖變成話語形式并發(fā)送出去經過傳遞送到受眾那里,聽話者接收話語形式并從話語形式中尋求到說話者的交際意圖的一個過程。學者們對這一過程做出了種種描述,如 Peter B.Denes和 Elliot N.Pinson的言語鏈理論[17]。他們把言語交際的過程描述為:編碼→發(fā)話→傳遞→接收→解碼五個環(huán)節(jié)。其中編碼和解碼是心理過程,發(fā)話和接收主要是生理過程,傳遞是物理過程,這五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但相比之下,編碼和解碼更為重要一些,它們涉及言語交際行為的起點和終點。在人的言語交際行為中,所謂編碼就是主體將特定的交際意圖符號化為一定的話語形式即表達,解碼就是主體從一定的話語形式中找到特定的交際意圖即理解。如果我們忽略掉言語交際過程的其他環(huán)節(jié),只考慮編碼和解碼,那么,言語交際行為就是從特定的交際意圖開始,經過一定的話語形式,再到特定交際意圖的過程。這是兩個相互連接的過程:交際意圖→話語形式→交際意圖。對應腦筋急轉彎,就是從娛樂意圖開始,經過腦筋急轉彎問題,再到娛樂意圖的過程。這同樣也是兩個相互連接的過程:娛樂意圖→腦筋急轉彎問題→娛樂意圖。在娛樂意圖的實現(xiàn)過程中,從娛樂意圖到腦筋急轉彎問題是制作者的表達過程,從腦筋急轉彎問題到娛樂意圖是受眾的理解過程。腦筋急轉彎能夠實現(xiàn)娛樂意圖,它是一種成功的言語交際行為。娛樂意圖實現(xiàn),游戲過程中便會產生娛樂效果[18]。
關聯(lián)理論 (Relevance Theory)是 Sperber和 W ilson共同提出的有關言語交際的認知語用學理論[19]8。根據關聯(lián)理論,語言交際是明示——推理交際,交際涉及說話人和受眾對信息的處理過程?!懊魇尽笔菍φf話人而言的,它要求說話人明白無誤地向受眾表示出自己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以改變受眾的認知環(huán)境?!巴评怼笔菍κ鼙姸缘?是建立在語境基礎上的推理。在明示——推理交際中,人們總是遵循相關原則,找到對方話語同語境的最佳關聯(lián),通過推理,推斷出語境暗含,最終取得語境效果。在言語交際過程中,影響話語理解的語境要素包括:話語本身,物體場景,共有知識。但是,只有那些與語言交際密切相關的語境要素才可以構成語境。所以,話語的理解過程,就是一個找尋相關語境和尋求最佳關聯(lián)的過程。
腦筋急轉彎是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形式。從言語交際的角度來看,一則腦筋急轉彎就是一個交際行為。在這個交際過程中,腦筋急轉彎的制造者是發(fā)話者,腦筋急轉彎的聽眾是受話者。腦筋急轉彎制造者發(fā)出信息,聽眾接受信息。腦筋急轉彎也是明示——推理的交際。受眾對腦筋急轉彎制造者所發(fā)出信息的理解過程也就是通過語境要素找尋最佳關聯(lián)的過程。
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交際者的目標是尋找最佳關聯(lián),而不是尋找“真值”[20]。對腦筋急轉彎的理解需要兩個步驟,一是識別,二是含義推導。“識別”主要依賴解碼意義和語境不相關或矛盾,而腦筋急轉彎的答案推導則更多地依賴于認知語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對同一個腦筋急轉彎有不同的理解,但人們居住和工作的環(huán)境、社會文化、認知能力具有共性,使不同文化的人對同一事物有著趨同的相似聯(lián)想,具有趨同的推理能力。居住和工作的環(huán)境、社會文化、認知能力等越接近的人,認知語境越趨同,交際也就越容易成功。因此說話人如何尋找能充分理解腦筋急轉彎的共同認知語境顯得十分重要。
關聯(lián)理論認為,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話語理解是人們主動思維,積極認知的動態(tài)推理過程。交際雙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就是因為有著共同的認知取向——關聯(lián)。關聯(lián)由兩個因素決定:語境效果和心智努力。人類認知活動的目的就是在認知過程中力圖以最小的心智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達到最大關聯(lián)。但在語言交際活動過程中,人們期待的是獲取話語與語境效果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這就是關聯(lián)理論的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認知原則解釋了最大關聯(lián),交際原則解釋了最佳關聯(lián)。在關聯(lián)理論看來,關聯(lián)就是“命題與一系列語境之間的關系”,因此關聯(lián)是依賴語境的。因為話語理解是一個通過處理話語所提供的假設找出話語最佳關聯(lián)性的解釋的推理過程,所以語境是變項,即動態(tài)的認知語境。
認知語境是 Sperber和W ilson提出的關聯(lián)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19]206,它是心理上可以顯映 (manifest)的事實或假設 (亦即信息)的集合,通常由邏輯信息、百科信息與詞匯信息構成。認知語境對話語理解具有重要作用。根據關聯(lián)理論,話語理解是一個根據話語所提供的信息或假設去尋找話語的最佳關聯(lián)性的一個推理過程。而推理過程也就是根據說話人所提供的信息或假設,在從認知語境中選擇最佳關聯(lián)假設,從而推導話語所傳遞的交際意圖。在話語理解過程中,受眾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語境假設去處理說話人的話語所提供的新信息或新假設,獲取該新信息或新假設所產生的語境效果,從而推導出話語的含義,理解說話人的交際意圖。所以,對話語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受眾的認知語境假設。
關聯(lián)理論認為,認知語境是一個心理結構體 (psychological construct)[19]210,它具有動態(tài)的特征,也就是說認知語境不是受眾在理解話語之前預先確定的,而是在話語理解過程中不斷選擇、重新構建的結果。在理解腦筋急轉彎時,受眾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邏輯知識、百科知識和語言知識等進行推導,而這種系統(tǒng)化的知識性推導主要依靠的就是認知語境假設。Langacker認為,人的認知和語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的[21]。Ungerer和 Schmid則將語境視為一種心理現(xiàn)象或“認知表征”(cognitive reprsentation)[22]。如:
例 1 小明爬一幢十二層樓高的樓,他只爬了六層就到了頂樓,這是怎么回事?
例 2 考試中出現(xiàn)了三份完全雷同的答案,監(jiān)考老師卻不以為然,為什么?
例 3 兩條狗賽跑,甲狗跑得快,乙狗跑得慢,跑到終點時,哪只狗身上出汗多?
讀或聽到例 1時,受眾首先很有可能從字面上去理解,把它解讀為:“小明爬十二層樓高的樓時,他是從底層開始爬的?!庇谑?受眾根據自己原有的認知語境,可能會產生語境假設 (a),而得出推論 (b)。但當受眾讀到“小明只爬了六層就到了頂樓”,同時又意識到這是一則腦筋急轉彎時。這些新信息會激活受眾的原有認知語境,受眾會充分利用邏輯知識、百科知識和語言知識如對爬樓的了解,對爬樓的已有認識等進行推導,從而將語境假設 (a)修改為(c),繼而得出真正的語境效果 (d),也就是該腦筋急轉彎的隱含意義,亦即制作者制作這一腦筋急轉彎的真正目的。
腦筋急轉彎受眾利用認知語境對該腦筋急轉彎的解讀過程可大致描述如下:
a.爬上一幢十二層樓高的樓。
b.要爬上去須從底層開始。
c.爬樓的起點可以從不同的樓層開始。
d.小明是從六層開始爬樓的,于是只爬了六層就到了頂樓。
例 2的情形同理。在對文字信息的假設 -推翻 -再假設過程中,產生了語境效果,受眾只要理解了腦筋急轉彎制作者的意圖,此類問題的答案便可迎刃而解。
在解讀例 3腦筋急轉彎時,受眾往往首先調用常識“動物運動得越快出汗越多”預測答案為甲狗,但答案會被否定或受眾意識到這是腦筋急轉彎而自我否定,如果受眾的背景知識結構中有“狗沒有汗腺,不會出汗”這一生物學知識,并被調用出來,就能夠得出正確題解。
但有時候,語境中的有些內容在處理某些信息時又是無用的。如:
例 4 把冰變成水最快的方法是什么?受眾在聽到題面時,往往將語詞“冰”“水”和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而得出預測答案:“將冰加熱”。然而,制作者在制作題面時故意斷裂能指 (語詞)和所指 (事物)的聯(lián)系,推理變成從詞到詞的直接過程。因此,語境不是給定的,而是擇定的。人們先假定正在處理的信息是有關聯(lián)的,否則他們不會費神去處理它,然后設法選擇一種能夠使其關聯(lián)性最大化的語境。也就是說,語境是一個變量,它不僅包括先前話語或話語發(fā)生的環(huán)境,它更多是指解讀話語所激活的相關假設集,它們的來源可以是先前話語或對說話人以及對現(xiàn)時環(huán)境的觀察,也可以是文化科學知識,嘗試假設,還可以是受眾處理話語時大腦所想到的任何信息等等。因而,在該則腦筋急轉彎中,把冰變成水最快的方法是去掉兩點。
關聯(lián)理論對腦筋急轉彎的詮釋是一個涉及推理的識別腦筋急轉彎制作者交際意圖的特殊信息處理過程。最大關聯(lián)性與最佳關聯(lián)性是關聯(lián)理論的兩個核心概念。前者是語境效果和加工努力的函數(shù),即:同等條件下,認知效果越大,關聯(lián)性越大;加工努力越小,關聯(lián)性越大。后者則取決于兩個前提:具備足夠的關聯(lián),值得腦筋急轉彎受眾加工處理;與腦筋急轉彎制作者的能力和偏愛相符,能產生足夠的認知效果。從關聯(lián)理論的視角來看,腦筋急轉彎的娛樂性來自最大關聯(lián)與最佳關聯(lián)間的反差。反差越大,娛樂效應越強,反之亦然。腦筋急轉彎的理解始于確定字面意義的信息解碼,為符合最佳關聯(lián)的期待找出解釋。為此,受眾通常依據“省力原則”搜尋直接語境和與之相關的概念變元,或提取更大范圍的知識因子,在命題可能具備的種種解釋中選擇最相關、最省力的對象。在找到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關聯(lián)性期待的解釋后,其推理過程隨之終止。此時,話語具有最大關聯(lián)。
但由于交際雙方的知識結構存在諸多差異,腦筋急轉彎的制作者以為突顯性 (salience)較強的假設也許會被受眾忽略,而制作者忽略的假設也許恰恰為受眾所注意而產生誤解。這種誤解可能是無意,也可能是有意。當然,制作者亦可能有意發(fā)出某一命題,誘導受眾去選擇通常被視為關聯(lián)性最大、最自然的理解,然后再道出一個與先前話語相反或相異的命題,使聽眾的第一種理解發(fā)生短路,而后一種理解或誤解,無論是交際雙方的有意或無意,均能產生意外之效,或讓人大吃一驚,或大失所望,或忍俊不禁。第二種理解既符合制作者的交際意圖,又使受眾出乎意料,產生了足夠的認知效果,因而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顯然,腦筋急轉彎的答案是在最大關聯(lián)與最佳關聯(lián)的碰撞中產生。例如:
例 5 什么時候 10加 3會等于 1?
例6 What can run but never walks,has a mouth but never talks,has a head but never weeps,has a bed but never sleeps?
在解讀例 5腦筋急轉彎時,腦筋急轉彎制造人從“腦筋急轉彎”的設置目的出發(fā),有意提出一個命題 10加 3會等于多少?誘導受話人去選擇通常被視為關聯(lián)最大、最自然的理解,受話人根據數(shù)學常規(guī),輕而易舉地得知 10加 3等于多少。但此種理解卻與題目中的已知信息 10加 3在什么時候會等于 1相悖,因而最大關聯(lián)被否定,而促使受話人付出更多額外的努力去取得最佳關聯(lián),即只有在計算時間的時候,10加 3等于 13點,13點等才于下午 1點鐘,最后才得出該腦筋急轉彎的正確答案。同理,我們可得知例 6腦筋急轉彎的正確答案是 River。
例 7 拿著雞蛋扔石頭,為什么雞蛋沒破?
從例 7可看出,說話人從腦筋急轉彎的設置目的出發(fā),有意提出一個命題,誘導解題人去選擇通常被視為關聯(lián)最大、最自然的理解 (沒有扔中石頭)。但此種理解卻總與題目中某一已知信息相悖 (即使沒扔中石頭雞蛋還是會摔破),因而最大關聯(lián)被否定,而促使解題者付出更多額外的努力去取得最佳關聯(lián),最后得出該命題的正確答案 (一手拿著雞蛋,另一只手扔石頭,雞蛋當然不會破)。
腦筋急轉彎雖是一種人為創(chuàng)作的以問答形式出現(xiàn)的極具娛樂性的思維游戲和語言游戲。但筆者認為,從根本上來說,腦筋急轉彎是一種語言游戲,是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形式。根據關聯(lián)理論,腦筋急轉彎的理解過程是腦筋急轉彎受眾不斷推翻已有的舊信息構建新信息的認知過程,腦筋急轉彎的答案是最大關聯(lián)和最佳關聯(lián)碰撞產生的結果,其娛樂性源于最大關聯(lián)和最佳關聯(lián)之間的一種反差效應。
[1]菲菲.“急轉彎”與超常規(guī)思維 [J].東疆學刊,1994(3):21-22.
[2]肖翠云.積淀與超越:論心理定勢與修辭接受[J].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2002(2):64-66.
[3]張先華.制作“腦筋急轉彎”的方法 [J].思維與智慧,2002(8):6.
[4]李繼香.小議“腦筋急轉彎”游戲[J].思維與智慧,1995(1):33-34.
[5]李晉霞.“腦筋急轉彎”會話分析 [J].語文建設,1998(8):18-19.
[6]陸振勛,趙志方.歇后語和腦筋急轉彎功能及類型的語言學透視[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99-104.
[7]孟淑娟.“腦筋急轉彎”的游戲規(guī)則[J].語文建設,2001(2):41-43.
[8]朱丹.破譯智力游戲中的“語言陷阱”[J].思維與智慧,2001(7):8-9.
[9]康家瓏.腦筋急轉彎的語言揭密[J].閱讀與寫作,2004(10):27-28.
[10]周一農.游戲之后:“腦筋急轉彎”的語文創(chuàng)造學解讀 [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2(5):45-49.
[11]戴靜.腦筋急轉彎的構成方式[J].貴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79-81.
[12]胡凌虹.淺談“腦筋急轉彎”的設置及其語用推理[J].現(xiàn)代語文,2006(4):77-79.
[13]彭有明.認知語境原型效應與腦筋急轉彎的建構整合[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7(3):1-5.
[14]劉悅明.解析腦筋急轉彎中的認知語境工作機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243-246.
[15]辛斌.當代語言研究中的游戲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5):331-336.
[16]孫維張.漢語社會語言學[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17]鄧斯,平森.言語鏈:說和聽的科學 [M].曹建芬,任宏謨,譯.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1983.
[18]王晶.腦筋急轉彎:言語交際行為闡釋[D].長春:吉林大學文學院,2006.
[19]SPERBER D,W 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20]何自然,冉有平.語用與認知:關聯(lián)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1]LANGAKER R W.Dixcourse in cognitive grammar[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1.
[22]UNGERER F,SCHM 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AddisonWesleyLongman Limited,1996.
(責任編校:文中)
I nterpretation about Bra in-twiste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JIANG B ing-qing1,LIU Yan2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417000,China;2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Loudi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oudi,417000,China)
Brain-twisters is a kind of thought and language game with amusement quality,which is a kind of artificial creations,appearingwith the for m of question and answer.However,the author believe,fundamentally,brain-twisters is a special form of verbal communication,which is a language game.An interpretation of brain-twiste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is a cognitive process in which the audience has continuosly overthrown the old infor mation and constructed new information;the key to a brain-twister is the result of collision between the maximal relevance and optimal relevance,whose amusement is the contrast effects between the max imal relevance and optimal relevance.
brain-twister,cognitive context,maximal relevance,optimal relevance,contrast effect
H030
A
1673-0712(2010)03-0066-04
2010-04-10.
蔣冰清 (1969—— )男,湖南安化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外語系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劉燕 (1965—— ),女,湖南新化人,婁底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