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建華,張青松
(1.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南長沙 410081;2.湖南文理學院中文系,湖南常德 415000;3.惠州學院中文系,廣東惠州 516007)
《立體化古代漢語教程》語法部分商榷
禹建華1,2,張青松3
(1.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南長沙 410081;2.湖南文理學院中文系,湖南常德 415000;3.惠州學院中文系,廣東惠州 516007)
《立體化古代漢語教程》是目前國內第一本立體化古代漢語教材,該教材結合多媒體和網絡教學,豐富和延伸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同時,該教材吸收了不少有價值的新成果。但美玉難免微瑕,教材內容值得商榷處亦有若干,本文予以指出,以求正于方家。
《立體化古代漢語教程》;語法;商榷
由南開大學“國家級精品課程”古代漢語課題組教授、知名語言學者洪波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出版的《立體化古代漢語教程》(以下簡稱《教程》)是目前國內第一本立體化古代漢語教材。是書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融為一體,豐富和延伸了課堂教學內容,這在當前高校古代漢語教學課時銳減,而教學內容不斷豐富與發(fā)展的情形下,很有積極意義,值得肯定。但金無足赤,美玉亦難免微瑕。掩卷之余,覺有疑誤和可商榷處若干,今就其語法部分略陳管見,以正于方家。
1.《教程 》102頁 ,講述能可助動詞“能 ”時說 ,“能 ”有時也帶體詞性賓語,所舉兩例為:“非曰能之,愿學焉?!?《論語 ·先進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第一個例句中的“之”是體詞無疑,但第二個例句中“能水”的“水”是體詞卻可商??肌澳芩贬屃x,“能”,唐代楊倞注:“能 ,善也。”“能 ”義為擅長 ,善于。他如:“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自霍光之賢,不能為子孫慮?!?《漢書·梅福傳》)這里的“能”與表可能的“能”意義有別,將之歸入能可助動詞似欠妥。此外,由于“能”為擅長義,此處的“水”應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為游水類義,應看作謂詞。郭錫良主編的《古代漢語》也選錄了《荀子·勸學》,于“水”下注云:“‘水’在這里用作動詞,指游泳?!盵1]650另如該頁下言“得”做能可助動詞,表示客觀條件的可能,多用于否定句和疑問句中,但所舉兩例皆為否定句而無疑問句,也似略嫌不美,宜補“得”用于疑問句例,如《孟子·滕文公下》:“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2.《教程》103頁講述意愿助動詞“慭”時,舉例云:“鈞將皆死,慭使吾君聞勝與臧之死也以為快?!?《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其譯文為:“反正都要死,希望讓咱們的國君聽到 (祁)勝與 (鄔)臧死了會感到高興?!?/p>
此例句中的“君”理解為“國君”不妥,雖然《左傳》中的“君”大多義為國君,但此處“君”不宜指國君。今參《左傳》文:“祁勝賂荀躒,荀躒為之言晉侯。晉侯執(zhí)祁盈。祁盈之臣曰:‘鈞將皆死,慭使吾君聞勝與臧之死也以為快?!藲⒅??!睏畈洞呵镒髠髯ⅰ吩?“吾君,祁盈之臣謂盈。”可見,“君”在這里指祁盈,并不指國君,祁盈只是晉國的大夫。文意是指祁盈被晉侯拘捕以后,其家臣為祁盈報仇而殺掉了祁勝與鄔藏。
3.《教程》104頁,在講述應須助動詞時說“任”與“宜”意義相同,常用于否定句中。其所舉的兩個例句為:“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左傳·成公三年》)“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
“宜”如該頁所言表示根據事理應該怎樣或合適怎樣,可翻譯成“應該”“適宜”,則此處兩個例句中的“任”都應為“適宜”之意,這很值得商榷。《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笨肌妒酚洝ふx》與《史記·集解 》,二書皆云:“任 ,入針反 ,堪也?!薄翱?”為“能 ”義 ,古書中多見,如:“鄭其有災乎!師競已甚。周猶不堪競,況鄭乎!”(《左傳·襄公十年》)“若不恤其患,而以為口實,其無乃不堪任命,而剪為仇讎?”(《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君令不二,除君之惡惟恐不堪?!?《韓非子 ·難三》)此外,《史記》另一處正作“武安君病,不能行”。則“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中的“任”為能義,當灼然無疑。而另一引自《左傳》的例句中的“任”釋為“能”也應更為允當。一是因釋為“能”很切合語境。同時,《漢語大字典》列“任”(讀為 rèn)的義項有 21項 (除去 1個通假義)。其中,名詞義 6項,動詞義 12項,連詞量詞助動詞義各 1項,這些義項都沒有“任”的“應該”義?!叭巍睘椤皯摗绷x在古書中不見他例。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主編的《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亦收有這兩個例句,也將“任”都解釋為“能”,把“任”視為能可助動詞而不是應須助動詞。《教程》之所以有此偏失,很可能是受了楊伯峻《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的影響,楊氏在講述助動詞曾說“任”表示應當,能夠等義,常與“不”連用作“不任”,其所舉即為這兩個例句,楊認為“任”的意義,一作應當,一作能夠[2]。
4.《教程》104頁論及應須助動詞云:“應須助動詞有‘當 ’‘如 ’‘宜 ’‘任 ’‘合 ’‘應 ’,其中‘合 ’‘應 ’是漢代以后產生的?!?/p>
這里著者是選取了應須助動詞中的兩個代表詞加以命名 ,“當 ”“如 ”“宜 ”“任 ”“合 ”“應 ”都有“應該 ”“適宜 ”類義。著者既將這類助動詞呼之為應須助動詞,則“須”也應為應須助動詞,且為“應該”“適宜”類義,并且應舉出“須”為“應該”義的例證,否則就應稱為應如助動詞或應合助動詞等。“須”虛化為助動詞在漢代已有用例,如《論衡·明雩》:“政治之災,須耐求之。”在唐詩中則更為多見,如李白詩“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王之渙詩“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杜甫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5.《教程》106頁論及祈使否定副詞時,談到表祈使否定的主要有兩個,“毋”和“勿”,并且說“毋”有時也寫作“無 ”。
“毋”和“勿”是上古漢語表祈使否定的副詞,漢魏后,“勿”的使用范圍漸漸擴充,并漸漸代替了“毋”。但在先秦,“毋”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數量?!督坛獭吩啤拔恪庇袝r也寫作“無”,與郭錫良主編的《古代漢語》有所出入,郭氏認為“毋”常常寫作“無”[1]315。一云“有時 ”,一說“常?!?究竟“毋”和“無”比值多少為“有時”,多少又為“常?!?難以涇渭分明。但作為力求精確的語言科學,頗有細究的必要。二者出現頻率雖然與所選擇考察的語料息息相關,但無疑考察語料越多,結論越精準。我們選擇了先秦幾部比較重要的經典《論語》、《孟子》、《詩經》,以期能窺一斑而見全豹?!墩撜Z》中的“毋”共 8見,作禁止類祈使否定副詞 6見。還有 2例,一為單獨使用,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論語·雍也》);一為一般否定副詞,“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 ·先進》)。而《論語》中的“無 ”共113見,作禁止類祈使否定副詞的有 14見。《孟子》篇幅約三倍于《論語》,然《孟子》中居然不見“毋”,“無”有 268次,其中,作禁止類祈使否定副詞 29見。《詩經》里“毋”也僅 5見 ,“毋逝我梁 ,毋發(fā)我笱 ”(《谷風 》)、“毋金玉爾音 ,而有遐心 ”(《白駒 》)、“夙興夜寐 ,毋忝爾所生”(《小宛 》)、“毋教猱升木”(《角弓》)皆作表示禁止類祈使否定副詞。而《詩經》中的“無”307見,為祈使否定副詞多達 77見。我們對葉紹鈞編撰的《十三經索引》[3]予以統(tǒng)計,以“毋”字為首的句子在十三經凡 158見,其中構成固定結構的“毋以”有 10見,“毋或”有 12見,“毋寧”亦有 2見,而作一般否定副詞的“毋”也有相當數量,僅“毋有”便達 7見??梢?表禁止類祈使否定副詞“毋”在先秦典籍中數量是很有限的,而“無”數量相對較多。因而,我們更傾向于郭氏的說法,祈使否定副詞“毋”常常寫作“無”,而不是有時寫作“無”。
6.《教程》140頁講述介詞有“引介起點和經由成分”的功能時,援引了《詩經·君子陽陽》中的例句“君子陽陽,左執(zhí)簧,右召我由房”。
編者云:“由”可譯為“從”,其功能為“引介起點和經由成分”,則“房”為動作行為的起點,“由房”應理解為從房中走出之類意?!对娊洝ぞ雨栮枴方浂?章四句:“君子陽陽,左執(zhí)簧,右招我由房。其樂只且!君子陶陶,左執(zhí)翿,右招我由敖。其樂只且!”關于“由”字,考古人之釋,其說有三。一為毛《傳》所云:“由,用也?!薄胺?國君有房子之樂?!薄坝煞俊奔礊檠葑喾恐兄畼贰Ec下言“由敖”相對,“敖”,毛《傳》訓為“游”,即為舞蹈,這里毛《傳》是將“由”看成動詞“用”。二為鄭《箋》所言:“由,從也?!薄熬拥撌嗽跇饭?左手持簧,右手招手,欲使我從之于房中也。”這里的“從”鄭氏也是視為動詞,義為跟從。三乃孔穎達《正義》引《釋詁 》云:“由 ,從 ,自也?!睂ⅰ坝?”視為介詞“自 ”,但孔氏又引《鄭志》云:“房中而招人,豈遠乎?”“路寢房中可用男子,是說男子得在房招友之事也。”則“由房”的“由”也不是引介起點和經由成分,而是引介方向和目標成分,因為向“我”招手的男子是在房中招手,并沒有位移,位移的是“我”,而“房”乃是我位移的方向或是目標,并非起點。以上三說,我們認為毛《傳》所言更得詩義,即使鄭《箋》和孔穎達《正義》之說也能并存,“由”在這里也不能看成為“引介起點或經由成分”的介詞。
[1]郭錫良.古代漢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220.
[3]葉紹鈞.十三經索引[M].北京:中華書局,2003.
(責任編校:文中)
D iscussion on the Grammar Part of Three-dimensionalAncient Chinese Course
YU Jian-hua1,2,ZHANG Q ing-song3
(1.Literature Insitute,Hunan No 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2.Chinese Department,Hunan Institute ofArts and Science,Changde,415000,China;3.Chinese Department,Huizhou Institute,Huizhou,516007,China)
Three-dim ensional Ancient Ti m es Chinese Coursewas the first present domestic three-dimensional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this teachingmaterial unifiesmultimedia and the network teaching,enriches and extends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content.At the same time,this teachingmaterial has absorbed many valuable new achievements.But the beautiful jade unavoidable micro flaw,the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has also some places to be worth discussig,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o be proved by Yu Fangjia.
Three-di m ensional Ancient Tim es Chinese Course;grammar;discuss
H109.2
A
1673-0712(2010)02-0076-03
2010-01-07.
禹建華 (1971-),男,湖南邵東人,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南文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漢語;張青松(1970-),男,湖南武岡人,惠州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暨南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字學與訓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