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勝利 王江濤
肺癌是世界上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目前仍以手術治療為主,但約75%的患者就診時已屬中晚期,失去了手術切除的機會,如何提高這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及改善臨床癥狀呢?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包括放療、化療、生物治療等方法。我們通過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治療肺癌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15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52歲。臨床癥狀包括咯血、胸痛、咳嗽、憋喘等。所有患者均經(jīng)支氣管鏡或肺穿刺而得到確診,其中鱗癌9例,腺癌3例,未分化癌3例。中央型11例,周圍型四例。
1.2 方法 常規(guī)準備,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右側或左側股動脈,成功后,置入導管鞘,并經(jīng)導管鞘送入5FCobra或RH管,在胸3~6椎體之間主動脈前側壁尋找支氣管動脈,并行血管造影,探清動脈分支情況,盡量避開脊髓動脈、肋間動脈后,注入化療藥物,包括:順鉑60~90mg,替加氟1g,絲裂霉素10~20mg,氟尿嘧啶750~1000mg,表阿霉素50~60mg,吉西他濱1~1.2g,選擇2~3種化療藥物聯(lián)合灌注,灌注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反應。灌注結束后拔管,穿刺處壓迫止血10~15min,術后給予消炎、止咳等對癥處理。
1.3 療效評價[1]①完全緩解(CR):相隔4周以上,檢查2次,可見病變完全消失。②部分緩解(PR):相隔4周以上,檢查2次,測出腫瘤縮小50%或以上。③穩(wěn)定:腫瘤總面積縮小不到50%,而且沒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可測量病變的面積擴大25%。④進展:一個或一個以上可測量病變的面積擴大>25%或有新病變出現(xiàn)。
本組15例患者中,技術成功率為100%,均找到腫瘤供血動脈,術中大多數(shù)患者在灌注藥物的過程中,出現(xiàn)咳嗽,減緩藥物注射速度,可顯著緩解癥狀,均不需特別處理,術后未出現(xiàn)明顯的并發(fā)癥。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如咳嗽、咯血、胸痛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緩解。經(jīng)過2~3次灌注化療后,患者的腫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其中完全緩解(CR)2例(13%),部分緩解(PR)8例(54%),穩(wěn)定(SD)3例(20%),進展2例(13%)。
3.1 肺癌介入治療的理論基礎。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支氣管動脈是肺癌主要的血供來源。肖湘生[2]、常恒[3]等研究證實,肺癌主要由支氣管動脈供血,腫瘤內部和周邊都沒有肺動脈的血供,即使是肺轉移瘤,支氣管動脈仍是主要供血動脈,灌注提高局部藥物濃度而外周藥物濃度并不增加,從而提高療效,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減少正常組織損傷及腫瘤耐藥性的形成,達到抑制腫瘤生長,延長患者生存期及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的目的。
3.2 支氣管動脈有一定的變異,因此了解這些變異將有助于你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到它。大多數(shù)支氣管動脈起源于胸3~6椎體對應的主動脈前側壁,但仍有一小部分變異起源于主動脈弓、內乳動脈、心膈動脈、膈下動脈、甲狀頸干、左鎖骨下動脈等。因此認識這部分變異的動脈,將有助于你找到腫瘤供血動脈。
3.3 BAI的并發(fā)癥 BAI除了一般化療藥物引起的毒副作用(如白細胞、血色素、血小板減少,惡心、嘔吐、肝腎毒性)外,還可引起脊髓損傷、食管炎、食管氣管瘺、肋間動脈損傷造成背部皮膚壞死等并發(fā)癥。但隨著DSA設備的不斷改進,微導管的應用,基本可避開脊髓動脈、肋間動脈等正常動脈,并發(fā)癥也越來越少[4]。
3.4 BAI的療效及不足 局部動脈灌注可使腫瘤組織的藥物濃度達到靜脈給藥時的8~48倍,藥物濃度每增加一倍,殺滅腫瘤細胞的數(shù)量增加10倍,兩者呈對數(shù)關系,同時,BAI可減少藥物與血漿蛋白的結合而增加游離藥物的濃度,進一步提高化療藥物對腫瘤組織的細胞毒性作用[5],因此其近期療效顯著。我們本組所做患者中,顯效率(CR+PR)為67%,有效率(CR+PR+SD)87%。但單純BAI不能根治肺癌,五年生存率較靜脈化療無明顯提高。BAI屬化療范疇,易受到化療藥物劑量、腫瘤耐藥性和癌細胞增值狀態(tài)的影響;BAI屬短程沖擊療法,對全身血液中的腫瘤細胞和遠處轉移灶療效甚微;BAI屬侵入性治療,患者難以長期堅持。
雖然BAI仍有著許許多多的不足,但是從我們短期的跟蹤治療、隨訪來看,其結果是令人滿意的,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極大地增加了患者治療的信心,因此我們認為BAI是一種療效確切、痛苦小、值得推廣的治療肺癌的重要手段。
[1]馬良俊.現(xiàn)代腫瘤內科手冊[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1996:89.
[2]肖湘生, 董生, 董偉華, 等.肺癌血供系列研究[J].介入放射學雜志, 2008, 17(3): 169-171.
[3]常恒, 肖湘生, 董偉華, 等.肺動脈CT血管造影對肺轉移瘤的血供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 2005, 39(1): 34-38.
[4]胡小波, 曹建民, 陳波, 等.肺癌介入治療現(xiàn)狀與進展[J].當代醫(yī)學-中國介入放射學, 2009, 15(17): 366-368.
[5]Shimizu E, Na kamura Y, Mukai J, et al.Pharmacokinetics of bronchial artery infusion of mutomycin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Eur J Cancer, 1991, 27: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