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芝
論糖尿病的社區(qū)治療
李惠芝
糖尿病是繼心腦血管、腫瘤后的又一主要的慢性病。據統(tǒng)計,我國糖尿病患者數已超過6千萬,其中60歲以上老年患者約占40%。老年人患病率遠高于非老年人群,已達10%~20%,并有繼續(xù)升高的趨勢。目前國內外內分泌界研究一致認為,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有多重危險因素,血壓、血脂和血糖異常均可導致心血管病理學改變,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且累及全身各個器官,嚴重者可致殘甚至危及生命,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1]。國內外經驗表明控制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區(qū)治療,依靠社區(qū)治療和初級保健,來為糖尿病患者提供醫(yī)療保健服務,提高社區(qū)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是實現糖尿病治療乃至預防策略的重要保證。
社區(qū);糖尿??;治療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現代化以及社會的老齡化,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已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后的第三位嚴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社區(qū)做好糖尿病治療工作,對已確診的糖尿病患者進行長期、有效的治療大有裨益。除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外,還要使患者明白,糖尿病是一種以糖代謝紊亂為主,影響全身各個臟器與組織的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疾病。由于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至今尚無根治手段,所以堅持正確合理的治療是一項長期、細致和艱苦的過程,需要醫(yī)師、患者及其家屬的相互配合。因此,開展糖尿病教育和自我保健,使患者掌握糖尿病防治的基本知識,在治療上與醫(yī)師積極配合并對病情進行自我監(jiān)測,是其他一切治療的基礎。
飲食療法有利于減輕胰島負擔,控制體重,糾正已發(fā)生的代謝紊亂,降低餐后高血糖,預防和治療急性并發(fā)癥,改善整體健康水平,應嚴格并長期執(zhí)行。
1.1 控制體重 用簡易公式算出理想體重,成年男性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成年女性理想體重(kg)=身高(cm)-100。根據理想體重和工作性質,參照原來的生活習慣等因素,計算每日所需總熱量。成人休息狀態(tài)下每日每公斤理想體重給予熱量25~30kcal,輕體力勞動30~35kcal,中度體力勞動35~40kcal,重體力勞動40kcal以上。兒童、孕婦、乳母、營養(yǎng)不良、消瘦、伴有消耗性疾病者酌情增加熱量;肥胖者酌減,使體重逐漸恢復到理想體重的±5%。
1.2 合理調配營養(yǎng) 三大營養(yǎng)物質每天所需為:碳水化合物(g)=每天總熱量×55%÷4;蛋白質=每天總熱量×15%÷4;脂肪=每天總熱量×30%÷9。碳水化合物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雜糧,忌食各種含糖飲料、糖果、甜糕點餅干、冰棍、蜜餞干果等。蛋白質應至少有1/3來自動物蛋白,以保證必須氨基酸的供給。對兒童、孕婦、乳母、營養(yǎng)不良、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宜適當增加;伴有糖尿病腎病者則應根據腎功能情況酌情減少。飽和脂肪、多價不飽和脂肪與單價不飽和脂肪的比例為1:1:1;每日膽固醇的攝入量300g以下。
1.3 進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數(GI)的食物 通常血糖生成指數55以下時,認為該食物為低GI食物;75以上時,該食物為高GI食物;55~75之間的,為中等GI食物[2]。蔬菜屬于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特別是葉和莖類蔬菜,因為碳水化合物含量低,而且富含膳食纖維,所以對血糖影響小。豆類、乳類也屬于低或較低的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而谷類、薯類、水果常因品種和加工方式不同而血糖生成指數不同。因此,制作食物時要注意粗糧不細作,提倡用粗制粉或帶碎谷粒制成的面包代替精白面包;蔬菜、薯類等盡量不切或不切得太??;豆類能整粒吃就不要磨;主食中增加蛋白質,如面條中加雞蛋、北方常吃的水餃等;急火煮,少加水,除非營養(yǎng)治療特殊需要,如米粥,燒煮過程越長,淀粉糊化程度越高,血糖生成指數也越高。此外,醋能延緩食物的胃排空,降低血糖峰值。
有規(guī)律的循序漸進的運動,有利于減輕體重,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質代謝紊亂,增加體能,使人精神愉快。運動以餐后1h為佳,避免在空腹時及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后作用時間最強時運動,防止低血糖的發(fā)生。外出運動前要充分評估身體情況、天氣情況,告訴家人去向,隨身攜帶糖尿病卡、零錢、糖果,以便發(fā)生意外時能得到及時的救助。夏天帶足飲用水,冬天注意保暖。運動前做15min的熱身運動,保持運動20~30min,結束后,再做10min的恢復活動。運動以安全為原則,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愛好,選擇如散步、做健美操、打太極拳、跳老年迪斯科舞、打乒乓球、游泳、跑步等。運動時間每周3次以上。運動的適應證:空腹血糖必須低于16.7mmol/L,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患者、應用胰島素治療后比較穩(wěn)定的I型糖尿病患者。如有心、腦血管疾病或嚴重微血管病變者,應根據具體情況作妥善安排。家務勞動看起來也消耗體力,但實際消耗熱量很少,因此不能代替體育鍛煉。
3.1 口服藥
3.1.1 促進胰島素分泌藥有磺脲類和非磺脲類 磺脲類藥物有甲苯磺丁脲、格列吡嗪、格列齊特等,口服磺脲類藥物時要在餐前半小時服用。不良反應主要是低血糖。嚴重低血糖或反復發(fā)作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不可逆損害或致死,因此,應嚴格按照醫(yī)囑服用,如進食量少時及時與社區(qū)醫(yī)生聯(lián)系。其他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膽汁淤積性黃疸、肝功能損害、白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皮膚瘙癢、皮疹和光敏性皮炎等,這些不良反應雖少見,但一旦出現,須立即就醫(yī)。非磺脲類瑞格列奈可餐前或餐時口服,不進餐不服藥;那格列奈餐前口服,低血糖發(fā)生率低。
3.1.2 雙胍類 雙胍類有二甲雙胍。不良反應:主要為胃腸道反應,如口干、口苦、金屬味、食欲降低、惡心、嘔吐、腹瀉等,餐中或餐后服藥可減輕其不良反應,堅持服用一段時間后,不良反應可減輕或消失。
3.1.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藥 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應在進食第一口時嚼碎服用。不良反應:胃腸反應,如腹脹、排氣增多或腹瀉,治療一個時期后可減輕。單用本藥不會引起低血糖,但若與磺脲類或胰島素合用,仍可發(fā)生低血糖,一旦發(fā)生,應直接用葡萄糖處理,進食雙糖或淀粉類食物無效。
3.1.4 胰島素增敏藥 有羅格列酮、吡格列酮。不良反應:主要為水腫,心力衰竭或肝病者不用或慎用。
3.2 胰島素 按起效作用快慢和維持作用時間分為速(短)效、中效、長(慢)效。速(短)效胰島素即普通胰島素,應在餐前20~30min皮下注射,患者或家屬應在護士的指導下學會胰島素的注射技術,腹壁注射吸收最快,其次分別為上臂、大腿和臀部。注射后應及時進食,防止低血糖發(fā)生。胰島素不能冰凍保存,應避免溫度過高、過低(不宜<2℃或>30℃)及劇烈的晃動。如需混合使用速、中(長)效胰島素,應先抽速效胰島素,再抽中(長)效胰島素,以免影響速效胰島素的作用時間。胰島素主要不良反應是低血糖反應?;颊咭坏┏霈F心慌、軟弱、多汗、顫抖、極度饑餓等癥狀時,應立即平臥,口服糖水或糖果、餅干,根據癥狀的輕重確定食量,如15~20min未緩解,應再次進食。若聯(lián)用了α葡萄糖苷酶抑制藥,則必須口服葡萄糖,最好靜脈注射。
應用便攜式血糖計經常觀察和記錄三餐前及睡前血糖、加測餐后2h血糖,每月至少1次測夜間3點的血糖,為醫(yī)生調整藥量提供參考依據。此外,每2~3個月定期復查糖化血紅蛋白A1c(GHbA1c),每三周復查果糖胺(FA),以了解糖尿病的控制程度,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每年1~2次全面復查,著重了解血脂水平,心、腦、腎、神經功能和眼底情況,以便于及早發(fā)現大血管、微血管并發(fā)癥,給予相應的治療[3]。
5.1 經常開展糖尿病防病知識健康教育 知、信、行是社區(qū)醫(yī)師工作的重點。結合本社區(qū)發(fā)病以小學和文盲文化程度發(fā)病高的特點,首先社區(qū)中心要對本地區(qū)的慢性疾病定期講授健康教育課,傳播糖尿病防治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宣傳,使糖尿病病人了解糖尿病的生理、病理變化,相信糖尿病只要合理用藥、控制好飲食、適量運動、是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并能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使病人自覺進行飲食和體重控制,改變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行為,提高生活質量。
5.2 提倡個性化防治方案 在慢性病門診接診中,對社區(qū)65歲以上年齡的高發(fā)性特點,針對個人現有疾病和現有疾病的治療,合理用藥,盡量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制定個體化的防治方案。即符合病人個性特點的健康教育處方、個性化的飲食方案和運動處方,使病人易于接納。樹立正確的疾病觀,規(guī)范治療,約束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行為,達到自我控制和管理糖尿病的目的。
5.3 開展經常性的血糖檢測 教會病人簡單的血糖自我檢測法,防止血糖過高或過低。對一些慢性病病情控制的比較理想的病人,請他們交流控制糖尿病的心得,為其他病人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5.4 進行社區(qū)巡診 定期派全科醫(yī)生下社區(qū)進行巡診,發(fā)現一些慢性病的高危因素,給予必要健康指導或督促其進行疾病排查,及時發(fā)現早期病人,使之及時得到應有的治療和照顧,疾病向良好的方面轉化,得到治愈和康復。以上是對糖尿病在社區(qū)內進行防治的探討,還有待在社區(qū)實踐中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總之,對于糖尿病、高血壓等社區(qū)慢性病病人,社區(qū)醫(yī)務人員的工作不應限于傳統(tǒng)的疾病治療和護理,而應重視教會病人如何預防疾病、對待疾病,如何堅持正確治療,堅持正確的生活習慣。因此做好行為實施方面的治療、防治,不僅能提高患者遵醫(yī)的自覺性,使患者積極主動參與到健康的維護計劃中來,減少和延緩并發(fā)癥,而且能提高治療效果,減少醫(yī)療費用。
[1]張翔.糖尿病患者的社區(qū)管理和早期預防[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9,39(5):69-71.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787.
[3]紀立農.糖尿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進展和展望.2004科學發(fā)展報告[R].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4.130
300452 天津市塘沽區(qū)大沽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李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