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付
電針合并溫針灸治療中風后頑固性呃逆39例
王同付
目的 觀察電針合并溫針灸治療中風患者經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后仍頑固性呃逆的臨床療效。方法 39例患者均取內關(雙)、攢竹(雙)、足三里(雙)。針刺得氣后接電針,中魁(雙)針刺后加灸,觀察療效。結果 顯效33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87%。結論 電針合并溫針灸治療中風后頑固性呃逆起效快、療效高,無明顯副作用,是能夠在實際臨床急癥中發(fā)揮中醫(yī)特色有效方法。
針灸;中樞性;頑固呃逆;
多年來我科對39例經西藥治療后仍頑固性呃逆的中風患者采用了電針灸合并溫針灸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病人總數39人,均來自我院神經內科及腦外科患者,均經頭顱CT或核磁證實存在腦梗死或腦出血,其中腦梗死28人,腦出血11人。男性26例, 女性13例,年齡在23~82歲之間,在先后予愛茂爾、胃復安、東莨菪堿,氯丙嗪,苯巴比妥、巴氯芬等西藥治療后,仍頑固呃逆不止,或稍停2~3小時后又反復發(fā)作。
患者均經頭顱CT或核磁證實存在腦梗死或腦出血,患者呃逆頻頻,夜不能寐,呃逆發(fā)作持續(xù)48h以上,且西藥治療2天無效或藥后稍停旋即復發(fā)。
本病為臨床中風患者病情危重之證。病機為本虛標實,標實為風火相煽,痰濕壅盛,氣血瘀阻,本虛為肝腎不足,氣血虧損。
4.1 基本處方 內關(雙)、攢竹(雙)、足三里(雙)、中魁(雙)。
4.2 行針方法 內關(雙)、攢竹(雙)、足三里(雙)、直刺1~1.5寸,得氣后加電脈沖(G6850-Ⅱ電針儀),疏密波,強弱以患者耐受為度,中魁(雙)平刺,得氣后行溫針灸,溫度以患者耐受為度。治療時間30分鐘。每日一次,5天為一療程,觀察療效。
治愈:呃逆消失,愈后2周無復發(fā);有效:呃逆持續(xù)時間及發(fā)作次數明顯減少;無效:呃逆持續(xù)時間及發(fā)作次數無明顯減少。
顯效33例,有效4例,無效2例,有效率94.87%。
中風所致的呃逆屬中樞性呃逆,持續(xù)48h以上即為頑固性呃逆,病變位于腦干,是腦血管病病情危重之像,預后較差。若不及時治療可明顯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重者還能引起腦缺氧,導致病情惡化[1],輕者治療可予胃復安、東莨菪堿、氯丙嗪、苯巴比妥、麻醉劑等藥物,而重者用藥卻往往難以奏效。
中風病機為本虛標實,早期以標實為主,本虛為輔,標實為風火相煽,痰濕壅盛,氣血瘀阻,胃氣隨氣血痰火上逆而發(fā)為噦,本虛為肝腎不足,氣血虧損,《四總穴歌》稱“心胸連內關”,說明內關在急癥時常用于治療心胸疾病,它是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別走手少陽三焦,與足陽明胃經相合,為八脈交會穴。有寬胸理氣,和中降逆,疏利三焦等功能。針刺此穴可使胃氣下降。
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屬土經土穴,“合治內腑”,可調理功能脾胃。
攢竹屬太陽經穴,具有調節(jié)氣機升降出入的功能,針刺攢竹即刺激眶上神經及面神經分支,通過神經反射,抑制興奮的迷走神經,從而緩解膈肌痙攣。
中魁穴為經外奇穴。有通調三焦,降逆和胃的作用,《玉龍賦》載“中魁理翻胃而即愈”。在此穴上行溫針灸,溫經補氣。
針灸強調手法,但大多數患者懼怕強烈針感,甚者因此而拒絕針灸,所以治療時盡量取穴少而精,得氣即止,同時用通電脈沖來加強針感,電針采用疏密波可加強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加速細胞膜內外的離子轉運,增加對腧穴的刺激量[2],四穴同用、針灸并舉體現了急則治標,標本兼顧的治療原則,體現了中醫(yī)特色。
針灸治療急癥由來以久,起效快、療效高,在急癥實踐中有時比藥物來得更迅速、簡便、有效,同時還可以避免藥物之毒副作用,充分發(fā)揮了中醫(yī)在急癥治療中的特色。
[1]曾金.中樞頑固性呃逆的病因及其治療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8,14(3):365-366.
[2]真良,李正明.中國針灸器械學[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4-35.
10.3969/j.issn.1009-4393.2010.21.059
100043 北京石景山醫(yī)院中醫(yī)科 (王同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