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異,徐歡燕
(1.廣西財經(jīng)學院 外語系,廣西 南寧 530003;2.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外語系,河南 鄭州 450008)
隱喻研究源遠流長,從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和《修辭學》直到近年來的語言哲學及語用學,兩千多年來的隱喻研究始終收在“修辭”的領(lǐng)域里面,將隱喻當成一種純粹的語言現(xiàn)象,當成一種字面意義上的變異,當成只有詩人或者演說家才可能掌握的語言技巧[1]。直到喬治·萊考夫(Lakoff)和約翰遜(Johnson)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2]的出版,隱喻研究才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與傳統(tǒng)的隱喻理論不同,喬治·萊考夫和約翰遜的隱喻理論認為,隱喻在本質(zhì)上是概念性的,它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表達,更重要的是它對人類的思維和行為發(fā)揮著決定性的影響。隱喻還具有“平民化(mundane)”的特征,任何人的日常語言,行為和思維都深深依賴著隱喻[3]。這一觀點激活了沉寂多年的隱喻研究,煽動起近二十年來隱喻研究的狂熱?!段覀冑囈陨娴碾[喻》被當成隱喻研究“認知轉(zhuǎn)向”的標志,即隱喻研究從字面意義的研究轉(zhuǎn)向了認知層面更深層次的研究[4]。
喬治·萊考夫和約翰遜的概念隱喻理論在英語語料中得到了極大的驗證[5],在漢語中,有關(guān)“時間[6]、空間[7]、情感[8]”等隱喻也被於寧、藍純等學者加以詳盡的探討,但是迄今為止筆者尚未發(fā)現(xiàn)與“學習”這個抽象概念相關(guān)的概念隱喻研究。然而“學習”這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也一直是各個時期學者們的興趣所在。從古代開始,學者們就從各個方面研究它,并大量撰文進行闡述,以期有效運用較理想的方法或者規(guī)律來指導大家的學習行為活動,使之更快捷有效。關(guān)于怎樣才能更好地學習,人們一直眾說紛紜,僅教學法這一塊就有“語法翻譯法、聽說法、沉默法、交際法”等多種教學方法[9],它們各有優(yōu)劣。但是幾乎所有人都贊同這樣一個觀點:學無止境,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既然學習是我們?nèi)粘I罱?jīng)歷中如此重要而常見的一個方面,并且學習與認知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如果用概念隱喻理論來研究“學習”這一概念的構(gòu)建,定會從某種程度上促進對人類認知能力的研究。但是一個概念本身就是抽象的,并且“我們不會自覺地意識到概念隱喻的存在。我們僅僅只是下意識地用某些特定的方式去做日?,嵤?。但我們很少去思考這些特定方式是怎樣來的。尋找到真相的途徑之一可能就是語言,因為語言交際,思維與行為都用到同樣的概念隱喻。要想探究概念隱喻系統(tǒng),最終要的證據(jù)就是人類的語言”[10]。因此,筆者擬從與飲食相關(guān)的隱喻表達中去探索漢語中“學習”這個概念的隱喻構(gòu)成,一方面驗證喬治·萊考夫和約翰遜的概念隱喻理論,另一方面也為我們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定的啟示。
“學習”這個詞最初出現(xiàn)在《論語》里面時,其形式為“學而時習之”,表意為我們應該經(jīng)常復習我們所學到的知識?!皩W”和“復習”如此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有學必有習,無習不成學,所以后人就將它們連成一個詞“學習”。雖然這個整體是由部分組成,但整體的功能往往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強調(diào)學生要預習—聽講—復習這種三位一體是必然的,因為“學習”這個詞本身就包括了這三步。
學習是一種復雜而又抽象的行為。家長有時候問孩子:“你今天在學校都學到了什么呀?”“我今天學了一條幾何定律?!钡沁@個“學會了”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通過孩子將此定律運用于做題中才能得以表現(xiàn)出來,所以學習是一種抽象的行為,“看書,讀書,抄寫,做作業(yè)”等都只是它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而正因為有這許多的表現(xiàn)方式,所以它才是一種復雜的行為。
人是變溫雜食動物,所以要經(jīng)常吃東西來保持體溫,但是與一般變溫動物不同的是,我們通常不吃生的實物,或者可以說,吃熟食是人們與動物的區(qū)別之一,因此,烹飪是我們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而作為經(jīng)常運用的一項技能,如此習以為常,所以我們很自然地用“烹飪”這個比較具體的概念來構(gòu)建和理解“學習”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當鍋放在火上加熱時,食物慢慢從冷到溫熱;隨著溫度的上升,最終食物被煮熟而可以吃了。因此,如果我們要想學得好的話,得一步步來,就像食物得慢慢煮熟一樣,如果火太大,只可能導致食物糊了或者還是半生不熟。例子如下:
(1)快去溫書,不要一天到晚坐在電視機前面。
(2)下課回家后溫習一遍當天所學是一個好習慣。
(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4)熟記基本單詞會對你的英語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5)熟能生巧。
如果食物熟了,我們就可以大塊朵頤了。所以食物煮好了就相當于我們的某個知識點學好了,如例(3)(4)。在英語中有句習語“Practice makes perfect.”漢語中近似意義的表達為(5),可以說英文版比中文版更加直接明了。
中國古來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簡單的一種食材,可以有多至上百種做法;看似簡單的一道菜里也可能有幾十種調(diào)料。我們最經(jīng)常吃的菜的味道是咸的,但同樣有人喜歡甜酸辣味;五味之中只有苦味是最不受人們歡迎的(當然也有人特別喜歡苦瓜等食物,只是大多數(shù)情況是我們還是以咸為主),所以我們形容某人多年的艱辛終于結(jié)束會用“苦盡甘來”這個詞來表示,因為“甘”是“苦”的反義詞。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習也是一件艱難的事情,而一般人要品嘗苦澀也需要一個過程。基于這種相似性,“食苦”就被當作是源域映射到“學習艱難”這個目標域上來。例:
(6)他很聰明,又挺刻苦的,所以學習成績一直不錯。
(7)十年苦讀之后他終于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如上所述,通常我們只有勤奮學習才能夠取得好成績,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具體來說,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經(jīng)常思考,才能更好更牢固地掌握、理解所學的知識。如:
(8)冥思苦想了好幾個晚上,他才終于恍然大悟。
(9)他苦苦思索了好久都沒有解決的問題,經(jīng)老師一點撥就解決掉了。
學習這一人類特有的行為要求我們要多思考。沒有思考的學習相當于動物機械的或下意識的模仿,不能被稱之為“學習”。至于失敗,則總是學習過程中我們最不愿意碰到的事情,就像品嘗鮮美的食物時突然吃到一點苦味會覺得很難受是一樣的道理,因此就有下例:
(10)他不甘失敗,再一次捧起了考研課本。
“甘”的意思是“甜”,所以“不甘”的意思即是“苦”,失敗的滋味是苦澀的,所以如果不想品嘗苦澀的話,我們只有努力學習。
古時文人須能寫一手好文章才能稱之為學識淵博,而寫文章必然離不開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而其中最關(guān)鍵的還是墨水,因為比必須吸飽了墨才能寫字,否則就是諸葛亮的“草船借箭”,沒有東風是永遠不可能成功的。把這一點投射到學習上,人被看作是一支筆,知識就是墨水。要想學到知識就得像吸飽墨一樣。這在嚴格意義上說是一種借喻,而“喝”則又是一種擬人,如:
(11)他在外面喝了幾年洋墨水,回來之后果然成熟多了。
(12)他的肚子里喝飽了墨水,寫起文章來自然是下筆千言了。
一般的情況下,吃吃喝喝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被用作源域投射到目標域時也不例外。上面兩個例子是把學習看作是喝墨水的,下面三個例子則是把學習看作是吃東西的。
(13)囫圇吞棗是不可能學到真知的。
(14)學習一定要細嚼慢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15)把這條定律吃透,你自然就能觸類旁通了。
吃東西最忌狼吞虎咽,因為那樣傷胃?!俺詶椬印辈荒芤豢谕滔氯ィ看芜M食也盡量做到“細嚼慢咽”,這樣“吃透”才是養(yǎng)生之道。學知識也一樣,如果太急于達到某種效果,反而只學到表面,理解不深,自然也就只學到皮毛,不可能就用這樣的知識而有所作為。
吃過東西以后,要進入胃和腸道中消化吸收其養(yǎng)分,以維持生命,使人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學完知識之后也一樣要消化吸收,否則不能為我所用,學習便沒有意義。如:
(15)在希望工程資助下進入學校的孩子們努力地的學習,貪婪地吸收知識的養(yǎng)分。
綜上所述,漢語中的“學習”這個抽象概念的構(gòu)建和理解來源于“飲食”這樣一個具體的日常行為。根據(jù)喬治·萊考夫和杰克遜的概念隱喻理論,即“飲食”是源域,“學習”是目標域,我們的日常語言中表達中就把源域“飲食”的部分結(jié)構(gòu)和參與其中的實體投射到目標域“學習”的相對應的結(jié)構(gòu)和實體上。飲食的基本步驟就是:下鍋—煮熟—進食—消化。把這一結(jié)構(gòu)投射到“學習”上面,就有了一系列相關(guān)的隱喻表達。食物要慢慢煮,吃的時候要慢慢吃,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所以同樣的,學習也要慢慢來,不能太心急,逐漸的學習,才能積少成多,學得更多更牢。
本文只是從“飲食”這一個方面來探討“學習”概念的構(gòu)建和理解,一方面驗證概念隱喻理論,一方面也希望能對我們的學習行為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讓我們更深刻的體會“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