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廣西財經(jīng)學院思政部,廣西南寧530003)
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基本特征
——關于構建高校和諧師生關系的思考
楊勇
(廣西財經(jīng)學院思政部,廣西南寧530003)
相互承認而交往的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本質(zhì)在于師生基于相互善意的和諧交往而共享知識。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具有交往主體的相互性、交往身份的對等性、交往過程的開放性、交往活動的實踐性四個基本特征。
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相互性;對等性;開放性;實踐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本途徑之一。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效果,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與感染力,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nèi)在要求和本質(zhì)體現(xiàn)。本文立足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的實踐,基于主體間性理論架構,通過審視思政課教學師生關系的基本內(nèi)涵,提出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基本特征,以期推動思政課和諧師生關系的發(fā)展并進一步提升思政課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效果。
高校思政課教學是教與學相統(tǒng)一的交互性活動,這一活動通過師生教學互動的交往實踐得以完整表現(xiàn)。從教學活動過程來看,教與學作為教學實踐中既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lián)的雙向活動,處于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當中。師生基于共享知識的相互需要分別承載著教與學的主導角色,分擔教與學的雙向任務,構成一個對等尊重、教學相長、各抒己見的教學共同體。從教學任務分工來看,教師是實施思政課教育的主體,以學生為傳授對象,是傳承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則是領悟知識的自我學習主體,以教師為意識對象,是承傳知識的領悟者。教師與學生共同構筑起以知識的傳授和領悟為交往載體的交往共同體。教學共同體與交往共同體統(tǒng)一于師生互動的師生共同體之中,在此共同體中,教師與學生不是相互獨立、彼此分離的個體,而是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者與構建者,相互承認對方的尊嚴與價值、品質(zhì)與能力。教師與學生都是具有獨特個性與完整人格的獨立個體,個體的個性與人格無法獨自生成和實現(xiàn),它只能通過教學實踐的師生交互活動以相互承認而得到實現(xiàn)。因此,基于相互承認而交往的師生在教學實踐中,通過雙向的教學交往與實踐活動形成一種交互主體性的師生關系。
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以師生個體多樣性與差異性需求為前提,強調(diào)教學活動的對等尊重和廣泛參與;它在承認師生皆是具有合理選擇個體生活目標能力的基礎上,強調(diào)雙方對教學活動過程的自主表達;它在承認師生個體自我反思價值的基礎上,強調(diào)教學活動的自由交流與批判機制;它在承認個人合理自決的基礎上,強調(diào)師生之間對等的良性互動與持續(xù)合作。教師傳授知識的教學活動,即對象性實踐的關系,本質(zhì)上是一個依賴于其施教對象(學生)的關系;學生領悟知識的對象性活動關系則是一個依賴于其傳授對象(教師)的關系。在師生交往共同體中,對等師生雙方因教與學的分工需要被置于相互依賴的承認關系之中,以知識為媒介對接起來的師生之間的相互依賴性關系,是通過自身對對方的關系得以實現(xiàn)和表現(xiàn)的,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交互主體性關系。相互承認而交往的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本質(zhì),在于師生基于相互善意的和諧交往而共享知識。師生在對等尊重、教學互長、各抒己見的教學交往中,通過情感交融、角色轉(zhuǎn)換、協(xié)商參與的承認方式不斷增進彼此之間包容、互信與合作的交往關系。在和諧交往中,師生之間彼此對等滿足相互之間的需求,而不必訴諸壓制與順從的關系。
從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本質(zhì)內(nèi)涵來看,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具有四個基本特征:一是師生交往主體的相互性;二是師生交往過程的對等性;三是師生交往環(huán)境的開放性;四是師生交往活動的實踐性。
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相互性是指師生在教學交往中,彼此作為獨立的交往主體基于共享知識的需要而相互依存性地交往。在相互承認的師生之間,彼此規(guī)范的自我形象皆取決于對方持久而穩(wěn)定支持的可能性,師生個體對自己的認識是其個體人格在構成意義上對他人承認的依賴。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人對自身的關系只有通過他對他人的關系,才成為對他來說是對象性的、現(xiàn)實的關系?!盵1]師生在教學互動過程中,雙方首先是根據(jù)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與價值體系來觀察和評判對方,但是隨著師生教學交往逐步深入,師生個體的認知則是由雙方共同參與建構。因此,師生互動的交往活動不是單向的對象性活動,而是師生雙方都參與的相互支持與持久合作的雙向教學活動。
在師生共同體中,任一單向主體都不具有決定性影響師生關系構建和發(fā)展的意志與能力。師生雙方不僅應將自己而且應將對方置于相互性立場,通過對稱性的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來換位思考雙方的觀念與價值。在教學過程中,相互性是師生互動的內(nèi)在動因。師生雙方都在教與學的實踐中不斷探尋對方對知識的理解方式、程度與范圍,然后將此納入自己對知識的學習和認識當中,以實現(xiàn)師生雙方共享知識的相互需求。在交往過程中,相互性是教師與學生的作用界面,是動態(tài)的變化性與不確定的統(tǒng)一,從而使得師生雙方普遍存在著對稱性的交往立場和交往行為。在師生交互活動中,當相互性較高時,學生愿意主動與教師、集體互動,信息的流動是雙向的;當相互性很高時,師生彼此之間則具有較高的支持意愿,雙方都可以在其中獲得較深的見識和了解。因此,師生交往的相互性使得雙方的交互行為不僅不泯滅各自的獨特性,而且還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彼此獨有的特征和能力。
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對等性是指師生在教學交往中,彼此雙方是作為對等而非壓制的交往個體而相互支持、合作與交往?!皩Φ取辈⒎恰捌降取?,對等意蘊交往主體之間同等對待與相互回應,雙方以同等的原則、方式與規(guī)范對待另一方,強調(diào)雙方發(fā)生互動關系的平衡性。“平等”則是基于普遍化的理念或準則而設定的身份等級的一致性,它是一個普遍性標準或原則,強調(diào)個體存在的獨立性和完整性?!皩Φ取眱?nèi)含“平等”的意涵,但更強調(diào)彼此發(fā)生關系與行動的主體資格的相互性。在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中,“對等”不僅意味著雙方在同等程度上互相重視,而且意味著每一主體免于被對方所傷害,即每一個體都被給予機會,使其能認識并體驗到自我對師生交往共同體維系與發(fā)展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并根據(jù)其品質(zhì)和能力得到對方對等的承認。對等性以師生雙方的人格與個性、品質(zhì)與能力為基礎,在知識的傳承與共享過程中,師生雙方對共識性的規(guī)范的認同與接受是一個交互式的過程,彼此對對方均能感同身受并且能夠容忍對方的差異和異議,是同一性與差異性交織的交往過程。
在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體的個體化和獨立化主體之間對等重視的師生關系代表著師生合作的必要條件。彼此對等重視是指根據(jù)價值互評使對方的能力和特性對共同的交往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在大學生基于多元的自我意識從而自主選擇日益高漲的時代,每一個體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評判標準,當代大學生的根本特點之一就是“分化性”和“非同質(zhì)性”的同一化,在校園生活的各個領域呈現(xiàn)出相對獨立性并敢于追求其各自向往的價值與規(guī)范。大學生的這一特性使其往往視教學交往的對象——教師為對等的交往伙伴,這一對等的交往伙伴以其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儲備與良好的師德修養(yǎng)而獲得學生之尊重,并因此擁有了神圣性的職業(yè)權威。這種權威是自愿性的而不是強制性的,是對等性的而不是單向性的,是相互善意的和諧交往的產(chǎn)物。教師對學生不具有任何壓迫與宰制的特權,因而無法對學生施加獨斷性的個人意志。所以,教師只有主動地關懷學生個性特征的發(fā)展,特別是通過教學這一師生相互承認關系得以實現(xiàn)的活動平臺的關懷與激勵,雙方共同的預期目標才能順利實現(xiàn)。如果師生在教學活動的自我實現(xiàn)與自我發(fā)展不再自主地引起對等雙方的相互承認,那么雙方都會感覺到被對方漠視而缺乏交往和行動的動力。
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開放性是指師生在教學交往過程中,師生在開放共處的教學互動中相互交流、溝通與進步。生成于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師生共同體是一個兼容并包的開放共同體,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性和開放包容的氣度,能夠充分吸納教師與學生的智慧和知識,隨著教學交往的深入不斷豐富和完善師生共同體的共識與規(guī)范?;谙嗷コ姓J而生成的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既保留有師生雙方的個性,同時又與對方個性交互融合。在對等交往中,師生雙方的看法、意見和觀點都得到了同等的對待和尊重,師生個體都超越種族中心式的“自我”,主動實現(xiàn)“去中心化”,彼此對對方的思想與觀點保持長久的開放,而且雙方都設身處地主動理解對方的立場、想法和觀點。
在開放的師生共同體中,師生基于教與學的交往平臺能夠廣泛地商談、交流教學環(huán)節(jié)與過程的所有內(nèi)容,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分析綜合、聯(lián)想想象、發(fā)散收斂、探索批評,正面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考與實踐。師生共同體的教學活動包括教與學的各個方面,諸如教學觀念、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如何有效地組織教學,其中之一的重要問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和商討,以教師與學生都認可和接受的方式并由雙方在交流中共同完成知識傳承的教學任務。教學內(nèi)容的選定需要師生共同探討,具體涉及教學內(nèi)容的難度、范圍與層次,既要考慮學生實際的接受能力,又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所在。如此一來,就有助于教師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以便根據(jù)學生實際的態(tài)度和狀況來傳授知識。選取恰當?shù)慕虒W方法是簡化教學流程、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這主要取決于師生雙方的共同合作,如何有效地吸引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是教學方法的核心問題。知識的傳承是傳與承的統(tǒng)一,所以教學方法的重點就在于知識的傳與承的主體——教師與學生相互對接起來,達到傳與承的有效融合。教學手段是展示教師知識結構與授課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重要差別在于,手段是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知識結構與所傳授知識類型的對接過程的具體化,教學方法是根據(jù)所傳授知識的性質(zhì)、范圍與層次并結合學生實際的接受能力而推行的授予形式。教學手段與教師的知識結構、表達能力緊密關聯(lián),教學方法主要與所傳授知識的類型、傳授對象的思維能力與接受能力密切相關??梢姡趲熒餐w的教學過程中,只有在教學內(nèi)容與環(huán)節(jié)上師生之間對等開放才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師生關系的良性互動與持續(xù)發(fā)展。
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實踐性是指師生在教學交往中,基于實際的教學實踐來承載知識的傳授,即通過師生相互的教與學的實踐活動使得知識的傳承成為現(xiàn)實。在師生共同體的教學交往中,由于教師與學生思想與行為的具體處境不同,故無法事先就制定出統(tǒng)一的交往規(guī)則。在此情況下,師生個體在選擇其行為時,要事先估量個體行為的處境,然后再根據(jù)相互性原則來行事,隨著雙方交往的深入和拓展,彼此在教學實踐中共同商議、相互尊重對方的愿意和情感進而逐步形成雙方皆能認同和接受的規(guī)范與規(guī)則。因此,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生成與實現(xiàn)只能建立在基于師生教學互動的交往實踐之中,脫離教學實踐的交往行為無法獲得師生互認的有效性交往規(guī)范與行動規(guī)則,師生交互關系終因缺乏堅實的現(xiàn)實基礎與實踐來源而徙具虛假的外表了。思政課教學實踐,一方面要求教師深入鉆研專業(yè)知識并與時俱進,不斷了解和掌握相關領域的學科知識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在理論和方法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超越;另一方面,要了解社會實踐的變遷對學生身心發(fā)展所帶來的沖擊與挑戰(zhàn),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和有效化解各種思想沖突和身心矛盾,從而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以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困惑與難題。這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人格魅力、師德修養(yǎng)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需要不斷地接受和輸入各種社會信息并對這些信息加以吸收、消化和處理,不斷總結經(jīng)驗、提升理論水平,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思潮與情勢,使其自身進一步完善和超越原有的知識結構,從而實現(xiàn)自身的跨躍發(fā)展,并保持長久的創(chuàng)新活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總之,基于教學實踐活動的師生互動是生成和發(fā)展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本質(zhì)要求和實踐基礎,是增進師生共識與友誼的現(xiàn)實路徑,是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zhì)量與教學效果的又一可行性的基本途徑和努力方向。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深度解析基于相互承認而交往的高校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本質(zhì)內(nèi)涵,并重點審視這一師生關系的基本特征,以推進高校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與發(fā)展,提高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并對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產(chǎn)生積極的引領與推動作用。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
[責任編輯:秦興?。?/p>
Fundamental Character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Inter-subje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oughts on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YANG Yong
(Dept.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struction,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Nanning 530003,Chin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emphatically teacher-student intercourse relationship of inter-subje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mutual recognition.Mutual recognition includes fundamental character of reciprocity,equality,openness and practicabilit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inter-subjectivity;reciprocity;equality;openness;practicability
book=2,ebook=51
G645
A
1008-7362(2010)02-0040-03
2010-03-29
本文系廣西“新世紀教改工程”課題重點項目“經(jīng)濟管理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的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09C077
楊勇(1975-),男,湖南長沙人,廣西財經(jīng)學院思政部教師,政治學博士,研究方向是政治學理論、方法論與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