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重慶市醫(yī)藥衛(wèi)生學校,重慶 408000)
淺議助益性關系理論在中職師生關系建構(gòu)中的運用
張 玲
(重慶市醫(yī)藥衛(wèi)生學校,重慶 408000)
助益性關系;中職教育;師生關系
助益性關系是羅杰斯在心理治療研究中提出的一種以促進個人成長為目標的人際關系類型。羅杰斯將其定義為:“某個參與者意欲使另一方或者雙方發(fā)生某種變化,使個體的潛力更多的得到欣賞,更多的得到表達,更好的發(fā)揮作用?!痹谶@種關系中至少有一方有明確的意向,促進對方的成長、發(fā)展、成熟、機能改善和提高生活適應能力[1]。
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而特殊的人際關系,如果教師關注學生的成長,那么這一關系就是典型的助益性關系。師生關系與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以及學習成效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那些與教師保持良好關系的學生往往學習成績更優(yōu)秀,個性更開朗,能夠與同學保持更良好的關系。如果比較同一學科不同教師所教授的班級,那些受學生喜愛的教師所帶的班級,往往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盡管一些采用強制手段的教師也做到了這一點,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方式往往不能促進學生的人格發(fā)展。事實上,人們尚未在實踐中將師生關系建構(gòu)看作是促進學生成長的關鍵性因素。
大量研究顯示,由于家庭教養(yǎng)和學校教育的失敗,不少學生的心理都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然而,不少中職教師并未從推動學生自我成長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而是將重點放在學生行為矯正方面,結(jié)果往往是南轅北轍。
在中職教育中,教師直接提出的行為要求往往不能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指責,直接的行動要求或是建議,甚至學生基于對教師的好感,為達成教師的期望而“自覺”做出的行為改變,都無法使學生穩(wěn)定成長。因為這些影響都是外在的,無論以什么方式出現(xiàn),實際都是從外部對學生的控制。無論學生是被動,還是主動地接受這種控制,本質(zhì)上都是他在適應這種控制的要求。例如:一名為達成教師期望而努力學習的學生,如果學習動機不能轉(zhuǎn)變?yōu)樽晕倚枰?,他所做的不過是表現(xiàn)得令教師滿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其實是用一種“溫和”的方式控制這名學生。一旦這種控制消失,這名學生往往就會回歸最初的狀態(tài)。真正使學生不斷成長,甚至在離開學校后支撐其終身學習的是自我需要。因而,教師建構(gòu)助益性師生關系的目的是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提供心理支持的成長環(huán)境,以促進學生成長。
羅杰斯明確提出,助益性關系適合以促進學生個性成長為目的的師生關系。如果能在中職教育中構(gòu)建助益性師生關系,將能促進學生成長。在中職教育中,這一關系有如下特征。
作為以促進成長為目的的人際關系,助益性師生關系應當使學生具有安全感。師生關系中的威脅并不只是來自教師對學生的壓迫感。人因為對陌生事物的未知而感到恐懼,在人際關系中也是如此。如果教師掩飾真實情感,哪怕只是無意識的掩飾,也會讓學生感到不安,因為他需要揣測教師的真實想法,且不確定自己的揣測結(jié)果,這樣學生就無法在師生關系中獲得安全感。
外部的目標和評判使人失去安全感。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當個人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更高層次的需要就會出現(xiàn)[2]。這是個人內(nèi)心自發(fā)出現(xiàn)的一種積極的自我驅(qū)動力量。如果能為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足夠的條件,他就會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而條件不足時,外部目標只會使學生感受到壓力,往往會應付那些要求,而不會從中成長。如學生往往不能從考試中成長,當面臨考試時他們想盡辦法記住考點,甚至不惜作弊,但考試結(jié)束后就很快遺忘這些知識。而學生往往會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主動學習,以滿足自我需要。
具有安全感意味著自主學習成為可能。發(fā)展自我是最好的學習動機,當學生在師生關系中獲得安全感,這種動機就會逐漸顯現(xiàn)。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支持來自教師的理解。這種理解不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評判式的分析,而是站在當事人角度的共情。當教師站在學生角度,去感受脆弱、憤怒和感傷,教師便能夠理解他們的行為,與他們達到一種敏感的共情。當學生感到自己被教師理解,他的內(nèi)心就有了一個同伴,這個同伴能夠幫助他理清混亂的思緒。
接納和理解往往同時出現(xiàn),會成為一種助益性力量。如果教師進入了學生內(nèi)心,感受到學生的負面情感,卻依然認為這名學生具有自我價值,那么這名學生將感受到支持,覺得獲得了一名心靈的同行者,便有足夠的力量支持自己。
如果教師在師生關系中做到真誠,學生便總是能從教師那里獲得理解和接納,這樣教師將獲得學生的信賴。因為教師的存在,學生內(nèi)心獲得了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將使其不再擔心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也不再害怕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由此學生能夠自信地完善自我。
教師在促進學生成長方面所能做的最有意義的事莫過于成為學生心理的支持者和堅強的后盾,使學生自信地踏上自我成長的道路。
要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建構(gòu)助益性師生關系,對教師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盡管真實的教育情境紛繁復雜,但一些原則性要求是共通的,這些要求為教師指明了方向,教師必須盡力接近助益性師生關系中那個需要的角色。
在與學生交往時,教師要展現(xiàn)真實的自我,以獲得學生的信賴。展現(xiàn)真實的自我意味著教師要了解自身的真實情感和需要,并使自身情感和表現(xiàn)相一致。如果教師掩飾自身真實想法,學生就會感到交往的威脅,從而心有防備。這樣的師生關系無法促進學生成長。
做到真誠,對教師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首先,教師要探尋自身真實情感,做到真正認識自己。然后,要敢于真誠面對。如果要教會學生正視自身需要,那就必須先肯定自己。教師有責任向?qū)W生真誠地傳遞信息,而不是掩飾自己的負面情感。
教師要敢于在交流中流露自己的積極情感。如果給予學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用自己的博大胸懷去接納他們,給他們更多的成長空間,那么教師所期待的成長就一定會出現(xiàn)。
教師的內(nèi)心要足夠堅強。在與學生的共情中,教師要保持自我情感的獨立,使學生借以獲得堅定的情感支持。只有教師感受到自我力量時,他才有能力理解和接納學生。
這種獨立源自教師內(nèi)心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它使教師允許學生尋找自己獨特的成長道路。無論學生是誠實的還是虛偽的,是幼稚的還是成熟的,都無法對教師的自我價值產(chǎn)生威脅。這使得教師不會因為擔心失去對局面的控制,而要求學生與自己保持一致。
教師要完全進入學生的情感和個人世界,從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幫助學生理解自我,即教師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而不是從自身角度評判學生。
教師要將學生的個人世界和情感視為一個整體。羅杰斯認為:如果我的態(tài)度是有條件的,凡是“我”不能充分接受的經(jīng)驗領域,他就不能有所變化和成長[3]。而整體主義觀點認為,一個人的個人世界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3]。情感亦無好壞,同一情感,在一種情境下稱為固執(zhí),而在另一情境下稱為堅持。需要改變的不是情感本身,而是個人的自我調(diào)控能力。如果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展現(xiàn)良好的自我調(diào)控能力,他便會成為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榜樣。
要使師生關系能夠幫助學生體驗并妥善處理他們內(nèi)心的情感沖突,促進其成長,教師就必須使學生消除師生交往中的威脅感。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需要重塑自己在學生中的形象。學生更愿意教師展現(xiàn)“伙伴”的形象,這為助益性師生關系的建構(gòu)創(chuàng)造了條件。
羅杰斯認為,外部評判無法促進個人成長,因此,它不是助益性關系的要素。他認為:從長遠觀點來看,一個積極的評價與一個消極的評價一樣,都具有威脅性。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成長,使他們珍視這種成長,而不是主觀地為學生“構(gòu)想”一些所謂的成長,幫助學生了解到要對自身成長負責是最重要的。關鍵在于學生怎么看待進步,如果這個進步獲得學生的認同,就會激勵學生繼續(xù)努力;如果只是得到教師的贊許,那么學生就會更傾向于迎合教師的要求。
僅想要改變學生的意愿不可能使教師與學生平等,如果學生變成一個教師要加以改變和評判的客體,就注定使學生感受到壓力。反之,那些得到教師真心欣賞的學生獲得了穩(wěn)定的進步,說明在教學關系中教師與學生平等交往十分重要。
這些要求為教師建構(gòu)助益性師生關系指明了方向。首先,創(chuàng)造一種促進學生獨立成長的關系取決于教師自我成長的程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心理必須不斷成熟。其次,教師必須轉(zhuǎn)變固有觀念,認識到學生成長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建構(gòu)的過程。教師可以為這一過程創(chuàng)設條件,但無法直接主導這一過程。最后,教師應排除一切來自外部的干擾。教師應成為學生的避風港灣,為他們抵御那些不良影響的侵蝕。
建構(gòu)助益性師生關系使得教育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這種成長將伴隨教師的整個職業(yè)生涯。但同時也讓教師體驗到促進學生成長帶來的成就感和自我成長帶來的充實感。正如羅杰斯所言:“我們面前展示的將是一份充滿魅力的終身職業(yè),它將會不斷擴展我們的成長空間,并永遠激發(fā)我們的成長潛能?!?/p>
[1]卡爾·R·羅杰斯.個人形成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亞伯拉罕·馬斯洛.許金生譯.動機與人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安桂清,鐘啟泉.整體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G456
B
1671-1246(2010)21-00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