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育輝 蔡潔毅 尹金柱 潘敏
臨床上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情兇險,并發(fā)癥多,可表現(xiàn)為胰腺局部的炎癥,全身炎癥反應和胰外器官損傷[1],因此SAP的早期診斷對指導治療和預后非常重要[2],準確的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有助于臨床監(jiān)測和使患者及時獲得治療,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由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往往伴有凝血和纖溶功能的異常[3],因此我們通過對AP患者凝血和纖溶功能進行檢測,了解其在AP尤其是SAP中的變化規(guī)律,探討其對SAP病情評估和指導治療的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3月~2009年3月我科收治的發(fā)病24h內的AP患者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齡29~72歲,平均46.8歲。其中MAP組34例, SAP組28例。全部病例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胰腺疾病學組制定的“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的臨床診斷及分級標準”[4]。選擇26例健康體檢人員為NC組,其中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齡43.8歲。篩除標準為排除既往有血栓及出血性疾病,檢測前2周服用過抗凝藥物的患者。
1.2 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項常規(guī)檢查,均于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2ml,用109mmol/L枸櫞酸鈉1∶9抗凝混勻,3000r/min離心10min。送我院檢驗科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率(INR)、纖維蛋白原(FIB)和D-二聚體(D-D)的含量。設備采用法國STAGO全自動血凝儀和法國STAGO公司原裝進口配套試劑,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48h內應用Ranson評分系統(tǒng)來計算評分。
2.1 凝血和纖溶功能指標變化 MAP組血漿PT、INR開始延長,F(xiàn)IB、D-D的水平開始升高,但與NC組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SAP組與MAP組及NC組相比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血漿凝血和纖溶功能檢測值比較(均數(shù)±標準差)
2.2 凝血和纖溶功能指標的變化與Ranson積分的關系62例患者的Ranson積分平均值為(2.76±0.38),其中MAP、SAP組的Ranson積分平均值分別為(1.89±0.31)、(4.51±1.48)。MAP組的PT、INR、FIB、D-D值和Ranson積分之間無直線相關關系(P>0.05);SAP組的上述指標和Ranson積分之間均存在直線相關關系(r=0.85,r=0.83,r=84,r=0.81,P<0.05)。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和微循環(huán)障礙是AP發(fā)病和最終導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兩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其中SIRS是MODS的發(fā)生基礎[5],患者最后死亡則由于胰腺壞死組織感染而引起膿毒癥,產(chǎn)生持續(xù)的全身炎癥反應和MODS而造成[6]。具體來說,AP原來是胰腺的局部炎癥,其誘發(fā)SIRS的因素有胰腺自身的化學性炎癥、胰腺組織的缺血/再灌注損傷以及繼發(fā)的胰腺感染和全身性感染。SIRS時,炎性介質、細胞因子和組織因子等為中介啟動和激活內外源性凝血途徑,產(chǎn)生過量的凝血酶,導致凝血系統(tǒng)被激活,纖溶被抑制,微血管內血栓形成,多種凝血因子被消耗,促進血液形成高凝狀態(tài),同時又激活了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等釋放大量的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加重SIRS并促其發(fā)展為MODS,形成機體復雜的全身性炎癥/凝血反應,炎癥反應越重,凝血和纖溶功能紊亂越明顯。據(jù)此盧世云等[7]報道,AP患者血漿凝血功能障礙可提示與患者預后相關。Keisuke等[8]研究證實,AP尤其是SAP患者入院時DIC相關指標明顯異常,且與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明顯相關。因此,凝血和纖溶功能的檢測對于SAP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凝血和纖溶功能指標,PT、INR延長與凝血因子分泌減少或消耗增多有關;FIB作為急性期反應蛋白在急性炎癥時血漿濃度可增加2~3倍, 以凝血因子身份直接參與凝血過程,在凝血途徑中被酶解為纖維蛋白;D-D是出現(xiàn)繼發(fā)纖溶時纖維蛋白被水解后形成的。作為高凝狀態(tài)和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在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MAP組PT、INR、FIB和D-D含量與NC組比較差異尚不顯著(P>0.05);而SAP組與MAP組和NC組比較,上述指標則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進一步驗證了凝血和纖溶功能變化在AP病情進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與SAP患者胰酶的釋放和活化伴隨著某些激肽和毒性物質的釋放,破壞了微血管功能和凝血機制,降低胰腺血供,導致胰腺組織出血和其他組織器官出血和血栓形成[9]有關,活化的白細胞通過釋放大量炎性介質,引起自身細胞和組織損傷,促使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消耗凝血因子,增加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的生成,隨著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的激活,誘發(fā)微循環(huán)障礙, 細胞缺氧,代謝障礙,進一步加重胰腺組織的病變導致SAP的發(fā)生,在臨床上則表現(xiàn)為凝血和纖溶功能指標明顯異常。而MAP患者病情輕,對凝血和纖溶功能影響小,檢測時往往還不能體現(xiàn)出明顯異常。
臨床上目前常以Ranson標準6項指標陽性判斷為SAP,但它存在不少缺點:指標繁多,不易掌握;需48h才能建立;部分指標受治療等因素的影響,不便用于病情監(jiān)測等。本研究結果顯示SAP組PT、INR、FIB和D-D含量和48h Ranson積分之間均存在直線相關關系,因此可以通過監(jiān)測AP患者血漿PT、INR、FIB和D-D含量變化來初步判斷AP的輕重及了解AP患者微循環(huán)障礙情況,為臨床糾正凝血和纖溶功能紊亂提供依據(jù)。
綜上所述,血漿PT、INR、FIB和D-D檢測為常用的凝血、纖溶指標,可采用全自動血凝儀測定,操作方便,耗時短,在急診就可開始進行監(jiān)測。SAP病情兇險,早期判斷尤顯重要,動態(tài)監(jiān)測上述指標,有助于盡早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和了解病情演變情況,為臨床早期治療和預防SAP提供幫助,是有較大價值的實驗室指標。
[1]袁柏思,朱人敏,張曉華,等.急性胰腺炎肝巨噬細胞表達的FasL在肝損傷中的作用[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08,21(5):480-482.
[2]Malangoni MA,Martin AS.Outcome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Am J Surg,2005,189(3):273-277.
[3]劉杰遠,陳振祥,白樺,等.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抗凝血功能的變化[J].血栓與止血學,2003,9(2):69-70.
[4]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胰腺疾病學組.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草案)[J].胰腺病學,2004,4:35-38.
[5]劉海濤,蒙陸丹,吳曙粵.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早期診斷的實驗室預警指標研究進展[J].內科,2008,3(1):89-91.
[6]Bhatia M,Wong FL,Cao Y,et al.Pathophysiology of acute pancreatitis[J].Pancreatology,2005,5(2-3):132-144.
[7]盧世云,陳登登.急性胰腺炎血漿凝血功能的變化[J].胰腺病學,2006,6(2):92.
[8]KEISUKEM,MASAHIKOH.Applicability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parameters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severity of acute pancreatitis[J].Pancreas,2006,1:87.
[9]吳殿起,高洪凱,周總光.急性胰腺炎外周循環(huán)和胰腺微循環(huán)血小板內皮細胞粘附分子-1表達的研究[J].中華實驗外科,2005,20(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