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靜
(福建省南平市婦幼保健院,福建南平353000)
子宮內膜異位癥病因至今仍是個未明確的問題。有種植學說、血源-淋巴播散學說、體腔上皮化生學說、誘導學說、遺傳及免疫學說等相關學說,經血自然流出道的陰道發(fā)生子宮內膜異位癥較腹腔及腹壁的要少見得多,但診斷及處理相對較易。
1996年3月~2006年3月我院共收治外陰陰道子宮內膜異位癥3例,均以發(fā)現(xiàn)外陰腫物3~5個月伴間歇性外陰脹痛為主訴,外陰脹痛以月經前后及經期明顯,三者外陰腫物,均穿刺抽出咖啡樣物,
患者 1,未婚未育,17 歲,學生,身高 1.62 米,2 次人流史,有痛經史,病灶直徑 3 cm,血 CA-125 為 34.6 MIU/ml。
患者2,陰道分娩后1年,25歲,教師,身高1.64米,無明顯痛經史,1次人流史,1次孕4個月引產史,病灶直徑約5 cm,位于右側大陰唇處(未在外陰側切口處),產后未哺乳,血CA-125 為 39.7 MIU/ml。
患者3,陰道分娩后6年,有痛經史,32歲,記者,身高1.65米,病灶直徑3.5 cm,位于左側大陰唇上方(未在外陰側切口),產后未哺乳,血 CA-125 為 24.6 MIU/ml。
入院后,患者行B超子宮及雙附件檢查,均未見異常,手術時機在月經干凈2~3 d后,經術前準備后在局部麻醉及靜脈復合麻醉下行外陰囊腫剝除術加縫合術,例3加行宮頸囊腫剝除術加縫合術。剝除囊腫應盡量完整,若分離困難,與卵巢巧克力囊腫一樣,囊腫與周圍組織常粘連緊密,界限不清,囊壁厚,可于外圍切除組織,手術范圍可超過病變區(qū)。剝除后,用碘伏溶液沖洗創(chuàng)面,再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手套及器械,術時常將切除囊腫后的創(chuàng)面組織給予電凝及電灼,一方面,達到止血效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也可以盡量破壞殘余的病變組織,其后按常規(guī)縫合傷口,2號可吸收線縫合皮下組織,4號絲線縫合皮膚,術后4 d拆除外陰縫線。
3例患者均術后4 d拆除外陰縫線,切口愈合好,愈合出院。術后病檢,送檢組織見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巨噬細胞中可見含鐵血黃素。術后,例1服用媽富隆半年,后2例服米非司酮,每天10 mg,例2服用3個月,例3服用6個月,例1隨訪13年,例2隨訪7年,例3隨訪3年,均未復發(fā),服藥后,痛經基本緩解,隨訪術后1年血CA-125均降至正常值。
子宮內膜異位癥流行病學特征是生育年齡發(fā)病多,干部及技術人員多,身材高者易患子宮內膜異位癥,3例患者均具有上述特征,產后不哺乳,轉經快,增加患子宮內膜異位癥風險,上述情況說明外陰陰道子宮內膜異位癥同腹腔內子宮內膜異位癥有相同的流行病學特征。外陰陰道子宮內膜異位癥易誤診為巴氏腺囊腫及外陰膿腫,但患者囊腫疼痛多與月經有關,脹痛以月經前后及經期明顯,穿刺可見巧克力樣液流出,多可確診。因患者多有癥狀,均以手術治療,術后輔以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易復發(fā)特性,手術時剝除囊腫應盡量完整,若分離困難,可于外圍切除組織,手術范圍超過病變區(qū)。筆者常將切除囊腫后的外圍組織給予電凝及電灼,以期盡量破壞殘余組織,術后輔以藥物,減少復發(fā)可能,但子宮內膜異位灶的發(fā)展需具備3個條件,①有月經功能;②有周期性雌激素及孕激素的刺激;③機體免疫反應異常。傳統(tǒng)藥物治療主要針對前兩個條件。如免疫反應在疾病發(fā)展中起主要作用,則手術和傳統(tǒng)藥物僅能達到縮小病灶的目的,不能防止復發(fā)。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易復發(fā)特性,外陰陰道為經血自然流出道,但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病率要遠低于盆腔內子宮內膜異位癥,且生育后發(fā)病處也不在切口及裂傷的陰道壁上,這與種植學說,醫(yī)源性播散似有矛盾,若外陰陰道子宮內膜異位癥與血源-淋巴播散及免疫機制有關,則手術和傳統(tǒng)藥物僅能達到縮小病灶的目的,不能防止復發(fā)的發(fā)生。
總之,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多因素,多表現(xiàn)的疾病,雖為良性病變,卻有浸潤,破壞周圍組織,復發(fā)及遠處轉移的惡性行為,治療應針對年齡、生育情況、部位、期別等區(qū)別對待,對有痛經者,生育后建議延長哺乳時間,減緩發(fā)病的可能,在傳統(tǒng)藥物治療的同時,加強針對機體免疫反應異常的治療,對減少發(fā)病和復發(fā),可能將更有效。
[1]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2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504-1505.
[2]郎景和.婦科學新進展[M].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6∶114-116.
[3]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2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503-1504.
[4]豐有吉.7 年制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48-349.
[5]李桂玲.青春期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策略[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0,26(7)∶5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