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俐
(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 315012)
專業(yè)教學視角下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探討
陳玲俐
(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 315012)
在當今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著慣性化的成果作假、慣例化的項目設計、有形式主義之嫌的實踐內容和有假期運動之嫌的實踐做法。為使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成效真正得到發(fā)揮,應在思想觀念、執(zhí)行機制、工作主體上實現三個轉變,建立管、教、學三位一體的組織機構,建設與專業(yè)一體的教學資源,使得大學生社會實踐在思想上、方案上、師資上和資源上有長效的保障。
專業(yè)教學;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
(一)社會實踐成果作假嚴重
各級各類學校在假期都給學生下達各類社會實踐任務,而且都要求提交社會實踐成果,而大學生本人及其家長都知道,所謂的實踐成果無非是蓋了實踐單位公章的實踐鑒定材料。有多少學生真正參加了實踐?有多少學生是通過家長或其他途徑隨便蓋了個公章?又有多少教師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鑒別真假而對假成果說“不”?長此以往,在大學里,社會實踐成果作假成為學生及其家長公開的做法。在沒有有效管理和約束機制的情況下,由團學干部操作主導的社會實踐項目最終只能是走走過場罷了。
(二)社會實踐游離于教學之外
在大學里,團學戰(zhàn)線和教務戰(zhàn)線往往有不同的主管領導,有不同的工作分工,學生社會實踐是團學戰(zhàn)線的工作范疇。分工明確的團學工作和教學工作,兩個系統互不相干、各自為政,團學系統從自身的要求設計學生社會實踐內容、組織社會實踐團隊,不可能考慮專業(yè)教學需求;而大學生們也深信,社會實踐從來都是團學戰(zhàn)線的工作內容,屬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疇,所布置的項目以務虛內容為主,多以當地的黨團機關為陣地開展各項工作,因此,社會實踐是學生活動的一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一部分,與專業(yè)學習無關。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社會實踐完全成為了一項由團學系統主導的游離于教學之外的學生活動,絕少與專業(yè)教學相結合。
(三)社會實踐內容和做法存在問題
社會實踐活動內容有形式主義之嫌,缺乏專業(yè)針對性 調查各類學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方案,內容設計是非常廣泛的,往往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課外活動、學生社團藝術活動、社會工作與交往、心理調控、奉獻精神等,內容上的普適性、廣泛性和務虛性,使講究實際的當代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有了逆反、畏難心理,且社會實踐結果鑒定往往又以部門意見、新聞報道、照片等方式來體現,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較突出,又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心中的形式主義的看法。
社會實踐的做法有搞假期“運動”之嫌,缺乏過程監(jiān)控 社會實踐一般利用節(jié)假日,特別是寒暑假來完成,并以團隊方式來組織落實,但假期組隊往往并不容易。在學生的潛意識中社會實踐活動是團學干部的工作需要,社會實踐也就成了各位團學干部的“面子工程”。項目之初,一般有熱鬧非凡的啟動儀式;項目之中,限于人力物力,一般由團學干部們操作,學校對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做法缺乏有效指導,至于實際效果更是無暇顧及,缺乏對實施過程的質量監(jiān)控;項目結束,類似的心得體會、調研報告、實踐報告作為社會實踐成果也熱鬧出爐,以此為主要依據的社會實踐總結評比紛紛展開。結果社會實踐大有搞“運動”之嫌,落實在了熱鬧非凡的啟動儀式、熱鬧出爐的實踐成果、熱鬧展開的總結評比上。
縱觀社會實踐存在的種種問題,究其根源,是因為長期以來許多高校將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一項游離于專業(yè)教學之外的團學系統主導下的學生活動,內容設計上不能緊扣大學生的心理需要與專業(yè)學習需要,缺乏約束機制,導致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不能起到應有作用。因此,創(chuàng)新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將其納入學校專業(yè)教學和管理,搭建專業(yè)化的社會實踐教學平臺,建立專業(yè)化的社會實踐長效機制,顯得非常有必要。
(一)實現思想觀念、執(zhí)行機制、工作主體三個轉變,是建立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思想基礎
轉變思想觀念,使社會實踐從一項活動轉變?yōu)橐婚T課程,形成一套與課程管理制度相一致的社會實踐工作流程和制度體系 社會實踐是一門特殊課程,是學校與社會、教師與學生、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與學期授課任務同時下達社會實踐任務,下達班級社會實踐課程責任教師,要求與課程同步制定社會實踐課程大綱和授課計劃 (實施細則),在期末,要求提交成績和過程材料,將學生社會實踐以一門課程的方式落實到部門、落實到教師。
轉變執(zhí)行機制,使學生社會實踐自下而上、上下互動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已開展了二十多年,但一直是以自上而下的機制展開的,是一種被動的任務分配式的強制性機制,且參與面較窄,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和知識結構特點不能真正發(fā)揮,對社會實踐的目的意義消化不夠,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收獲也很少,社會實踐流于一種形象工程,使學生社會實踐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只有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設立社會實踐選修項目,學生根據本人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項目,提出實施方案,學校審批,可以有效地實現自下而上、上下互動的執(zhí)行機制,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才能有效建立起來。
工作主體轉變,社會實踐由團學系統主導轉變?yōu)閷I(yè)主任主導 作為專業(yè)主任,應充分認識學生社會實踐與專業(yè)教學的關系及其價值,徹底改變過去那種視社會實踐為游離于教學之外的學生活動的觀念。長期以來,學生社會實踐與教學被有意無意地割裂了。其實,學生社會實踐應作為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專業(yè)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根據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應由專業(yè)主任下達社會實踐的工作任務,建立社會實踐教務部門問責制度,搭建專業(yè)化的社會實踐教學平臺,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yè)學習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二)統籌規(guī)劃,納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是建立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前提
為使學生社會實踐產生真正的實效,必須創(chuàng)新社會實踐的內涵,納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誘發(fā)學生的參與動機。因此,將社會實踐納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并硬性規(guī)定一定的畢業(yè)學分,只有參加了社會實踐,才能獲得畢業(yè)文憑,這是建立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前提。
明確社會實踐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的學分比例和實踐內容、開設時間、學分認定、教學目標、設立必修項目和選修項目等。對于技能性和針對性較強的專業(yè)教學實踐項目實行必修課制,并進行項目化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設計,使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教育有機結合;對于素質拓展項目,針對高職學生的個性差異,實行選修項目制。將社會實踐納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有利于學生參與動機的產生,變“要我參加”為“我要參加”,有利于形成自下而上、上下互動的執(zhí)行機制,有利于學生社會實踐從一項活動到一門課程的轉變,有利于大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于社會,有利于社會實踐檔案考核機制的建立,有利于從根源上保證社會實踐的經費投入、師資力量、時間安排,使社會實踐有“法”可依,走入常規(guī)化軌道。
(三)建立管、教、學三位一體的組織機構,是建立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核心
管的層面 學校成立由分管領導為組長、專業(yè)教研室主任為執(zhí)行負責人的大學生社會實踐領導小組。專業(yè)主任根據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針對各專業(yè)特點和專業(yè)資源,設計各專業(yè)的社會實踐工作方案、實施途徑、執(zhí)行辦法、學分認定標準、認定程序等,為“教的層面”的實施提供操作性很強的方向性意見。
教的層面 這是社會實踐項目的執(zhí)行操作層面,是保證社會實踐活動質量和成效的重要因素。組建以學生工作教師為主的由專業(yè)教師、校外兼職教師共同參與的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特別是學生工作教師隊伍應適當考慮教師的專業(yè)背景與所在院系專業(yè)設置的相對一致性。同時,學生工作教師根據專業(yè)社會實踐工作方案在設計項目時盡可能設計融專業(yè)、思政、活動于一體的社會實踐項目,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活動實效。聘請實踐基地人員為兼職教師,由實踐基地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擔任社會實踐活動兼職指導教師,直接指導學生開展活動。
學的層面 學生對社會實踐存在一些思想誤區(qū),對此,我們要從思想引導、項目設計、課程安排、成績管理、學分評價等方面加以改進,幫助學生走出認識誤區(qū),讓學生認識到社會實踐活動是專業(yè)教學有機的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將社會實踐設立必修項目和選修項目,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機會和權利,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溝通、語言表達等職業(yè)能力,實現與社會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四)建設與專業(yè)一體的教學資源,是建立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保障
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組成部分,作為一門課程得到切實實施,必須建立豐富的社會實踐課程教學資源,這是建立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保障。
課程設置 社會實踐內容和項目應有專業(yè)針對性,才能讓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于社會,在為社會服務的同時奉獻自我。因此,應積極開發(fā)社會實踐教學資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所需要的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項目,開發(fā)融專業(yè)教學、思想政治教育、課外活動于一體的社會實踐內容和創(chuàng)新項目,建立與專業(yè)優(yōu)勢和學科技能相結合的必修項目,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課程管理 學校對學生提供的假成果證明應該說“不”,對踏踏實實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給以表彰,關注參與過程的重要性。就目前來說,不管學生社會實踐的項目內容是什么,只要參加了實踐,就會有所收獲。作為社會實踐的組織部門,不能再以項目本身的檔次去要求學生了,當代大學生需要的是參與、是過程。
課程評價 建立獎懲一體的師生考核制度,學生實踐成績的評定聽取專業(yè)教師、學生工作教師、兼職教師三方的意見,綜合評定成績,重視過程考核,并作為對學生進行評優(yōu)、評獎的依據,應進入學生的檔案,與誠信掛鉤,從根本上扭轉學生造假風氣,凈化社會環(huán)境。將實踐項目工作的成效納入教師考核體系,明確教師職責,把教師參加和指導學生社會實踐的情況作為工作量計算、職務晉升、職稱評聘、工作業(yè)績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依據。
課程條件 挖掘專業(yè)實踐基地的潛能,充分發(fā)揮基地的教學功能。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是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和重要場所,是大學生開展活動、服務社會的橋梁和落腳點。目前,各高職院校已經擁有了一定數量的校外專業(yè)實踐基地,但社會實踐與專業(yè)實踐仍沒有很好銜接,各自為政,分別經營。應充分利用現有專業(yè)實踐基地的資源,組織校內外師資隊伍,共同協作,齊抓共管,本著“合作共建、多方受益”的原則,明確雙方的責任和任務,建立一批穩(wěn)定運行、形式多樣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挖掘專業(yè)實踐基地的潛能,充分發(fā)揮基地的教學功能。
[1]江汶俊,桑勝利.體制創(chuàng)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方向[J].文教資料,2009,(3下).
[2]李濤.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探析[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9,14(3).
[3]劉張飛.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增強活動實效性[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G717
A
1672-5727(2010)07-0131-03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發(fā)展,社會實踐已成為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重要舉措,但熱熱鬧鬧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到底如何呢?故探索大學生社會實踐狀況,搭建專業(yè)化的社會實踐教學平臺,建立專業(yè)化的社會實踐長效機制,切實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實效性,是我們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陳玲俐(1961—),女,浙江寧波人,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