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紅
職教語文教學的幾點認識
■李國紅
目前,職中語文教學面臨普高熱帶來的學生生源不足、素質下降等諸多問題。同時,由于職中生學歷明顯不適應社會需求,在既要滿足他們今后進一步深造需要的情況下,又要使他們能夠適應社會、參與競爭,這給當前職中語文教學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
民主的師生關系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歸屬的需要等,保證教育教學的正常開展。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與學生平等、民主地相處,要充滿愛心,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思想、個性、人權、創(chuàng)造力和學生之間的差異等,真誠地關愛他們,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這樣,學生才會更加投入地學習,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教學效果才能產生質的轉變,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發(fā)揮。因此,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分散思維,敢于創(chuàng)新。這是一切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如在教學中筆者就設置課前5分鐘發(fā)言,發(fā)言的主題由學生自定,這樣既了解了學生,也增進了師生、生生間的情感,增強班級的凝聚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生活是藝術的本源,文學源于生活。許多課文的內容是常見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學生熟視無睹或不理解的,教師要從生活中尋找現實背景,站在學生的角度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親身體驗或模擬的生活中自然、放松地學習語文,讓他們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語文。
教學實踐證明,在職高語文教學中,要讓課堂活躍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傳授知識與訓練能力的時,要有意識地聯系生活實際,變封閉式的教學為開放式的教學,課內外相結合,向學生展示豐富的生活內容,將語文教材內容與時代背景、學生的生活感受等相結合。這樣才能讓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更真實,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從而在強烈的愿望中獲得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現在,大家圍繞教學改革,都在研究素質教育問題,關于教什么,怎么教,有很多新的理解和切實可行的措施,很值得借鑒。筆者認為,如果說素質教育的落腳點是學生,那么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應該是教師。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21世紀教育改革的大趨勢,教師不首先具備素質教育的水平、能力、知識,不首先解決自身素質問題,那么素質教育就無從談起。應該說,素質教育問題首先是教師問題?,F在有一個認識誤區(qū),認為素質教育就是減少學生文化學習負擔,增加活動,來提高學生素質。實際上減輕學生負擔,應該是減少學生的思想束縛,解放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愉快地學習,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解決這個問題,主要靠教師的繼續(xù)教育。繼續(xù)教育有兩個方面的涵義。
1)教師自我提高。一個語文教師應具備較強的時代特征,能很快地對社會時代的變遷作出理性的思考和辨別,在語文教學中充滿時代氣息和活力,不能孤陋寡聞;必須不停地吸收新的信息,廣泛閱覽報紙雜志、時事政治,參與對語文教學相關問題的討論、探索,對語文教學熱點問題思辨等,以增長知識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傊處熞蠒r代發(fā)展步伐,學習、學習、再學習,提高、提高、再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2)組織再教育。語文教師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師,其能力的體現往往比其他學科教師要求更高,知識更新的速度更快。職中語文教學又有別于中學語文教學,其教育對象、教學要求與中學有很大不同。職中教師繼續(xù)教育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往往是學校各自為戰(zhàn),領導重視,教師繼續(xù)教育的機會就多點。這幾年,職中學校發(fā)展快,教師人手緊張,加之重專業(yè)、輕文化的思想存在,有的職中學校教師沒有“充電”的可能,更談不上語文教師接受學習再教育,甚至連出去交流的機會也沒有。因此,要組織語文教師進行專業(yè)提高,采取請進來(如請人講座、購買專題音像資料)、派出去(如選派修)等形式,使語文教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與現代化的語文教學相適應。
中學語文大都圍繞讀寫來進行,雖然提出聽、說,而實際上在應試教育狀態(tài)下很難顧及。對于即將走向社會的職中生來說,不僅要求能讀一些經典之作,能理解教材中的典型文章,會寫一般文體的作文,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涉獵課外材料,學會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各類材料為自己的專業(yè)服務,如何開展獲取信息為主的閱讀。同時,要把重點放在說與寫上,以培養(yǎng)敏捷準確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善于運用語言與別人進行溝通,在公關行為中、在信息交流中得心應手地運用語言這門工具,這些對于職中生學會生存、學會與別人共同工作尤為重要。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海縣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
10.3969 /j.issn.1671-489X.2010.1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