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志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甘肅成縣 742500
教學型學校教師評價的科學性
趙長志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 甘肅成縣 742500
對教師的教學評價直接關系到一所學校的教學質量建設和這所學校的健康發(fā)展,如何在教學評價中體現(xiàn)科學務實的評價原則,對鼓勵全體教師的教學熱情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動教學與教研互補和共同促進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師;教學評價;教學質量
10.3969/j.issn.1671-489X.2010.24.010
作者:趙長志,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及教法研究。
Author’s address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Chengxian, Gansu, China 742500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從過去的側重培養(yǎng)高學識人才向培養(yǎng)社會實用型人才轉型,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和社會運行的需求。順應時代與社會的發(fā)展變革,便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在這種大好的局勢中,以教學為主業(yè)的普通高校可謂適逢機遇,得天獨厚,但同時也面臨挑戰(zhàn),因而更應以科學發(fā)展觀思想為指導,明確自己的地域優(yōu)勢,發(fā)揮辦學實力,調整辦學結構,確立辦學特色。同時還要及時轉變思路,改進與辦學體系不匹配的教學評價機制和激勵措施,將精力和財力傾注于教學一線,以務實的思想、客觀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手段,對教師的教學業(yè)績給予公正的評價和相應的獎勵。無疑,這樣可使教學質量穩(wěn)步上升,使學校得以良性持續(xù)發(fā)展。
對教師的評價必須從全面考評展開,制定評價方案一定要突出師德操守與教學業(yè)績并重的基本前提。對各項評價指標的確定應從自己學校的特點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堅持科學性、普遍性、可操作性和能體現(xiàn)公平、公正為原則,能夠迎合一線廣大教師的真正意愿。如評價指標中的學科集體評價、學生評教評價、學校督導評價、教研行為評價等環(huán)節(jié),要有科學合理的權重分配和易操作實施的細則,使教師評價工作做到真正的客觀合理,從而對教學起到實質性的促進,對教師起到廣泛性的激勵。另外,評價方案還要有可持續(xù)實施的穩(wěn)定性。當然,在實施過程中可針對出現(xiàn)的不足或缺陷做適當?shù)恼{整與修訂。
下面對教學型普通高校的教師整體評價大體在3個層面進行權衡分值,并作出初步設想。
1)師德評定,約占總分的30%。此項評定除了教學管理部門對教師的教育思想、政治立場的考評外,更主要的應采納受教學生的評價,因為教師的言談、儀表、操守、在學生中的人格表現(xiàn)是最直接的。因此,部門評定占10%、學生評定占20%為比較客觀和準確。
2)教學能力評定,約占總分的50%。此項評定由受教學生和教學督導部門(也可吸納學科教研組成員)分別完成,評定內容需滲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方面的研究改進與拓展創(chuàng)新等因素,權重分值應為學生評價30%、督導評價20%。
3)教研與學術評定,約占總分的20%。此項以公開發(fā)表的與教學相聯(lián)系的教研教改方面的學術論文為評定依據(jù)。發(fā)表的論文是否與教學有聯(lián)系,是否能促進教學,仍需教學督導部門審核認定。對那些與教學少有關聯(lián)的空洞的“論文”,應在加分的權重方面有所區(qū)別,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師在踏實的教學中去總結經驗、探索教法、拓展創(chuàng)新而歸納出實用的和有價值的論文來。
一所學校的教學管理能否對每一位教師的教學進行客觀準確的評價,這關乎對一個教師工作價值等級的認定,也是學校對教學人員實施獎勵的重要依據(jù)。因此,組建一支專職的具有權威性的教學評價督導機構十分重要。其成員可聘請本校在職和退休的各學科有教學經驗和有權威的老教師,以及高一級同類院校的離退休老教師組成。其職能則是對教師的教學進行比較全面的聽、評和指導,并在學期結束時拿出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客觀評價,作為考評教師工作業(yè)績的依據(jù)之一。督導部門對教師的聽課評價應做到細查聽、謹指導、嚴評價等,在評價過程中避免人情因素、資歷因素,并對不同的學科專業(yè)做到同等對待,嚴謹無私,充分發(fā)揮其促進教學、推動教改和提升教學質量的職能作用。近年來大部分高校的教學督導機構雖已完善建制,但由于人為的一些因素和其權限受到某些制約而不能發(fā)揮真正的權威性,在對教師評價方面還存在一些疑問或不能做到真正的客觀準確,這是學校教學督導機構有待深化完善的實質問題所在。
對教師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以及學期全過程最具定性評價者還是受教的學生,這與最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人是教師的道理是一樣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必須通過考試、考查,其結果也能折射出教的水準。同樣,了解教師的教學能力要通過學生的考評與評定,其結果也反映出學生對教師的認可程度。如此可形成教與學互促互近、相輔相成的良性發(fā)展趨勢。學生的評教不能排除個別私欲促使下的不公正,但主流是公正可信的,只要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實施過程中多做思想認識方面的工作,并采取只公開評教過程、不公開學生信息的評教方式,使其真正放下包袱,拋開私心雜念,對每一位授課教師做到客觀公正的評價,所得結論應該視為對教師教學質量定性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它在教師教學評價所有項目中應占較大的比重,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評教的客觀性。學生評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對一個教師人格操行的深層次評價,這是其他評教項目所不能體現(xiàn)的。
教研工作也是對一個教師業(yè)績評價的重要因素之一。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長時就曾倡導:“諸君須知大學,并不是販賣畢業(yè)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為要達到上文所說的目的,所以延聘教員,不但是要求有學問的,還要求于學問上很有研究的興趣的。”(《北京大學二十二周年開學式之訓詞》)當代的教育更加提倡有研究性的教學和在教學中體現(xiàn)其研究性,所以教研行為除了歸納出相應的教學研究論文之外,更重要的還要能把教研體現(xiàn)和貫穿在實際教學的全過程中。一個教師的教學是研究型的開拓式教學,還是照本宣科的墨守成規(guī)式教學,二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這個因素應該更多地滲透在前兩項教學評價的過程中。
因此,以培養(yǎng)社會實用型人才為主要任務的教學型(非科研型)普通高校,其教師的教研內容與活動應緊緊圍繞如何上好每一節(jié)課,如何不斷補充新的實用的學科知識與信息,如何探究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障礙,如何依據(jù)教學的實際需求及時調整改進教法,如何發(fā)揮學科教研組的團隊優(yōu)勢,隨時解決教學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攻克教學中遇到的難關,從本質上提高教學質量,使培養(yǎng)對象學有所長,學有所用,能在未來的社會中求得生存和發(fā)展,并為社會做出相應的貢獻。這才是具備科學發(fā)展觀的教研,是利教、利學、利校的教研,也只有在實踐中總結出的論文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教育學術文章。
而現(xiàn)在有不少教學型學校在評判教師教研時往往走入一個誤區(qū),即以發(fā)表論文的多少、發(fā)表刊物的級別作為主要的衡量標準,也不去分析其論文對其教學有無幫助或有多少聯(lián)系,甚至作為認定“教學名師”“教學骨干”的潛規(guī)則。把與教學關聯(lián)甚少的大而空的紙筆游戲和玄而虛的文字迷宮視為“高深學術”,甚至將一些照搬套抄、拾人牙慧的印刷文字認為是“創(chuàng)新立論”。其結果導致“一邊是學術氛圍空前濃厚”(年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十分可觀),一邊卻是課堂教學死水一潭;一邊是“教學名師”“教學骨干”不斷涌現(xiàn),一邊卻是培養(yǎng)對象就業(yè)困難的尷尬局面。這種現(xiàn)象的不斷升溫,也成為學術造假、學術泡沫化的根本誘因所在。長此以往,教學成為末事而被敷衍,想盡辦法投入精力去發(fā)表所謂的論文成為第一要務,且名利雙收,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嗎?
時代發(fā)展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而社會實用型人才永遠都占據(jù)很大的比重。作為一個教學型的學校,其主業(yè)就是搞好教學,培養(yǎng)出有用的人才。因此,時刻牢記培養(yǎng)對象的就業(yè)生存就是學校的神圣職責和立命之本,對教師的業(yè)績評價也就一定要本著育人授業(yè)為核心、課堂教學為重心、教學效果為依據(jù)、學生歡迎為首肯的基本原則。只有這樣的教學評價才是科學的和務實的,也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全體教師從教、愛教、研教的熱情,使學校上下一致樹立起一切為教學服務、為培養(yǎng)對象的前途而努力、為社會發(fā)展的需求而辦學的科學務實思想,教育事業(yè)就會興旺發(fā)達,長盛不衰。這也可以說是教學型高校辦教育的硬道理。
Evaluation of School Teachers on Teaching Scientific
Zhao Changzhi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t a school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is school, how to evaluate teaching and practical assessment to reflect the principles of science, to encourage all the enthusiasm of teachers play a crucial effect.
teacher; teaching evalu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G655
A
1671-489X(2010)24-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