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莉,徐峰,張春芳
(1.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中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30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3.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中藥血清藥理學是指在動物經(jīng)口給藥后一定時間采血,分離血清,用此含藥物成分的血清進行體外實驗的一種實驗技術[1]。它客觀地模擬了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過程,其血清所含的藥物成分也是經(jīng)過體內一系列生物轉化后真正發(fā)揮作用的有效成分及藥物作用下機體所產(chǎn)生的內生性有效成分,并且,血清的理化性質與細胞所處的內環(huán)境相似。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排除中藥制劑直接離體實驗所具有的難確定因素的干擾,使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大大提高[2]。中藥含藥血清已應用到許多研究領域[3]:包括對單核細胞產(chǎn)生致熱源影響的研究;抗真菌、抗病毒的研究;對心血管系統(tǒng)影響的研究;抗肝纖維化相關研究;對慢性腎功能衰竭大鼠系膜細胞影響的研究;抗自由基細胞的研究及對中藥免疫藥理的研究等等。近年來,中藥血清藥理學的研究在治療胃潰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從細胞和分子學角度闡述中藥復方治療脾虛型胃潰瘍作用機制,從而更好指導臨床治療?,F(xiàn)綜述如下。
胃潰瘍是一種慢性復發(fā)性病變?,F(xiàn)代研究認為[4],其發(fā)生的機制系由攻擊因子和防御因子失衡所致。脾虛證患者常見胃腸運動和消化功能異常,神經(jīng)體液調節(jié)紊亂以及營養(yǎng)物質代謝障礙等。胃酸作為一種重要的消化液直接參與機體的消化功能,脾虛時胃酸分泌的異常變化與機體消化功能紊亂密切相關。近年來,分子生物學和超微結構的研究證明,胃壁細胞作為胃內泌酸的關鍵細胞,與胃內酸堿度的維持、離子通道及神經(jīng)體液的相互調節(jié)都密切相關。在泌酸過程中,壁細胞通過其表面的各類受體及胞內一系列形態(tài)學改變來完成[5]。脾虛時壁細胞的形態(tài)、超微結構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這種改變必然會影響到壁細胞的泌酸功能,導致潰瘍病發(fā)生[6]。
中藥血清藥理學作為研究中藥藥理作用的一種實驗方法,比較真實地反映治療脾虛型胃潰瘍有效中藥復方的藥效及其作用環(huán)境,從改善壁細胞的泌酸功能,調節(jié)受體結合及其離子通道等方面闡述中藥復方治療脾虛型胃潰瘍作用機理,并有助于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研究及中藥藥動學的深入研究。
壁細胞分泌的胃酸在病理情況下可作為攻擊因子與潰瘍病產(chǎn)生關系密切。有研究表明,胃酸分泌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產(chǎn)生酸分泌相關性疾病。脾虛患者胃泌酸功能降低,益氣健脾藥物對胃酸分泌功能具有調節(jié)作用。經(jīng)益氣健脾藥物治療后,脾虛癥狀逐漸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胃酸分泌功能也逐漸恢復正常。趙氏等[7]采用弱堿吖啶橙作為探針,雙波長熒光分光光度計檢測壁細胞的泌酸功能,用補中益氣湯含藥血清作用大鼠離體胃壁細胞。得出結論:大黃脾虛模型大鼠離體壁細胞基礎狀態(tài)下胃酸分泌功能低下,但是對磷酸組胺的刺激作用較正常大鼠敏感。補中益氣湯離體含藥血清刺激,對于脾虛大鼠離體壁細胞的胃酸分泌功能有比較明顯的調節(jié)作用。
胃泌素是與胃酸分泌功能密切相關的激素,由胃竇G細胞所分泌,作用于壁細胞膜上的胃泌素受體(壁細胞是胃泌素的主要靶細胞),而促使胃壁細胞的泌酸作用。胃泌素可直接作用于細胞而促進胃腸道粘膜的生長作用(特別是胃泌酸區(qū)粘膜)和刺激胃腸胰蛋白質、RNA、DNA合成增加,維持胃黏膜的完整性,是胃粘膜的主要保護因子之一[8]。另一方面又能作為胃酸分泌的主要刺激因子而刺激胃酸分泌。胃泌素與其受體的正常結合和受體的良好介導是壁細胞泌酸功能得以正常發(fā)揮的前提和保證[9,10]。
胃壁細胞胃泌素受體結合位點數(shù)降低提示該受體介導的胃泌素的生理功能會弱化,使得胃黏膜的保護作用下降,易引發(fā)胃潰瘍疾病。大量實驗發(fā)現(xiàn),脾虛大鼠胃壁細胞胃泌素受體的結合位點數(shù)低于正常大鼠,但是其親和力高于正常大鼠。經(jīng)益氣健脾藥物治療后能調節(jié)受體的變化,使得受體的結合位點數(shù)升高及親和力下降,兩者接近恢復正常。隋氏等[11]采用放射配基結合法觀察了補中益氣湯、黨參、白術等補脾方藥血清對離體脾虛大鼠胃壁細胞胃泌素受體結合作用的影響,結果表明,脾虛大鼠胃泌素受體結合容量減少(P<0.01),補脾方藥血清作用后結合位點數(shù)上升,因此推測,補脾方藥血清對脾虛大鼠的結合位點數(shù)下降具有上調作用;補脾方藥血清可從受體水平恢復脾虛大鼠的病理狀態(tài),其機制可能與其同胃泌素受體的競爭結合相關。許氏等[12]采用放射配基受體結合法,觀察到補中益氣湯含藥血清、參麥注射液、黃芪多糖能抑制大鼠胃壁細胞胃泌素受體與125I-胃泌素的特異性結合。因此推測補中益氣湯含藥血清等對大鼠胃壁細胞胃泌素受體的結合作用有一定影響,補中益氣湯調節(jié)胃泌素受體復健脾虛證的機理可能在于與胃泌素受體競爭性結合。
Ca2+是胞內信號轉導樞紐,廣泛參與體內多種生理效應的調節(jié),與IP3和DG一起并稱為第二信使聯(lián)合體。由胞內第二信使激活的蛋白激酶系統(tǒng)有APK系統(tǒng)(cAMP-PK),GPK系統(tǒng)(eGMP-PK),PKC系統(tǒng)(磷脂/Ca2+-PK 及 Ca2+/CaM-PK 等)[11]。有研究表明[13]:鈣離子作為受體后胞內信使轉導樞紐與壁細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泌酸關系密切。組胺、乙酰膽堿、胃泌素等酸分泌刺激因子作為第一信使作用于壁細胞上的相應的受體,皆可引起胞內鈣離子水平的明顯升高,在其下游信使的傳導下,激活一系列生化反應,最后H+-K+-ATPase活化泌H+[14]。補脾方藥可不同程度逆轉和恢復脾虛證在Ca2+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異常變化,在減輕脾虛癥狀的同時,從分子水平不同程度恢復和改變該病理狀態(tài)。
隋氏等[11]采用血清藥理學方法對分離后的大鼠壁細胞在體外給藥,得出靜息狀態(tài)下脾虛模型組大鼠壁細胞胞內[Ca2+]i明顯低于正常組,胃泌素負荷后胞內[Ca2+]i的增高幅度模型組明顯大于正常組;脾虛大鼠經(jīng)補脾方藥血清作用后各組的[Ca2+]i均介于正常組與模型組之間,其中黨參處理組的增高幅度與模型組相比差異顯著,提示補脾方藥血清可不同程度恢復和逆轉脾虛大鼠在Ca2+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異常變化;脾虛大鼠壁細胞胞內CaM及PKII的活性均明顯高于正常大鼠,補脾方藥血清作用后活性有所降低,推測脾虛大鼠可能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代償,補脾方藥血清在減輕脾虛癥狀的同時,可從分子水平不同程度恢復和改變該病理狀態(tài)。
中藥血清藥理學是日本學者在1984年提出的,并由田代真一命名[15]。血清藥理學方法已被廣泛用于中醫(yī)藥作用機制的研究,研究層面已涉及到細胞增殖、分化、凋亡與細胞周期的調節(jié)以及基因表達和端粒酶活性調控等方面[16]。胃壁細胞作為酸分泌細胞,對胃內酸堿平衡的維持和調節(jié)起著至關重要作用。脾虛時壁細胞的形態(tài)、超微結構和泌酸功能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從分子水平探討了中藥復方治療胃潰瘍的作用機制,為我們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研究中藥治療胃潰瘍的全過程,找到治療的新靶點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中藥血清藥理學作為一種新興的研究方法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實驗技術和具體操作有待規(guī)范,實驗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動物選擇、給藥方案、采血時間和方法以及血清預處理等,還需要不斷摸索[17]。同時,血清藥理學方法應用于壁細胞還應注意[18]:在細胞的制備階段應在提高純度的基礎上盡量保持細胞的活性,因此分離細胞時采用消化-攪拌-再消化、即消化與攪拌交替的方法;另外,藥物與細胞作用期間溫度應盡量保持與生理條件下相一致以使細胞對藥物的反應更接近于機體狀態(tài)。中藥血清藥理學因其方法學上的特點,為中醫(yī)學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從方法學上解決了中藥復方直接應用于離體實驗的難點[19],使對胃潰瘍的研究能在離體實驗中直接與分子生物學技術相結合,進一步探討中藥治療胃潰瘍的作用機制。今后,隨著研究技術的不斷完善,中藥血清藥理學在研究胃潰瘍領域將會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鄭虎占,董澤宏,佘靖.中藥現(xiàn)代研究與應用[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6231.
[2]楊彥芳,楊琳.中藥復方血清藥理學方法評價[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9,15(4):47-49.
[3]陰宏,李蘭芳,姜廷良.中藥含藥血清研究現(xiàn)狀[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1999,6(4):30.
[4]韓兆豐,陳蘭羽.痛瀉藥方抗實驗性胃潰瘍作用的實驗研究[J].遼寧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4(4):320-321.
[5]徐遠溪,王志榮.胃粘膜壁細胞功能及其泌酸機制研究進展[J].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25(2):156-158.
[6]任平,黃熙,張航向,等.脾氣虛證患者胃泌酸、胃腸運動和胃腸電活動的變化[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4,12(3):726-729.
[7]趙想法.脾虛大鼠的胃酸分泌功能及補中益氣湯的作用[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5.
[8]Schmassmann A,Reubi JC.Cholecystokinin-B/gastrin receptors enhance wound healing in the rat gastric mucosa[J].J Clin Invest,2000,106(8):1021.
[9]孫鳳蓬,宋于剛,高天明.壁細胞酸分泌的調節(jié)[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2(10):1450-1453.
[10]Xiao X,F(xiàn)orte JG.Cell biology of acid secretion by the parietal cell[J].Annu Rev Physio,2003(65):103-131.
[11]隨峰.補脾方藥對脾虛大鼠離體胃壁細胞胃泌素受體及受體后信號轉導調控作用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5.
[12]許琦,王汝俊.補中益氣湯含藥血清等對大鼠胃壁細胞胃泌素受體結合作用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2,18(6):1-2.
[13]Sachs G.Physiology of the parietal cell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Pharmacotherapy,2003(23):68-73.
[14]Zeng NX,Athmann C,Kang T,et al.PACAP type I receptor activation regulates ECL cells and gastric acid secretion[J].J Clin Invest,1999(104):1383-1391.
[15]田代真一.“血清藥理學”と“血清藥化學”-漢方の藥理學かう始まつた藥物血中濃度測定の新しぃ世界[J].TDM研究,1988(5):54.
[16]王洪武,倪青,林蘭.中藥含藥血清的研究進展及其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J].北京中醫(yī)藥,2008,27(9):698-701.
[17]黃敏,楊坤杰.中藥血清藥理學的研究方法及其改進思路[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6,28(5):24-25.
[18]隋峰,王汝俊,王建華,等.補中益氣湯藥物血清對脾虛大鼠離體胃壁細胞胃泌素受體結合容量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5,21(2):4-5.
[19]廖華軍,彭國平.中藥復方物質基礎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學報,2009,37(6):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