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素“分”及其合成詞“上分”“中分”“下分”“初分”“前分”“后分”示例"/>
呼敘利
(紹興文理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浙江紹興,312000)
佛經(jīng)詞語札記
——語素“分”及其合成詞“上分”“中分”“下分”“初分”“前分”“后分”示例
呼敘利
(紹興文理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浙江紹興,312000)
“分”有“部分”義,可以與一些表示方位意義的語素結(jié)合,構(gòu)成合成詞,如“上分”“中分”“下分”“初分”“前分”“后分”等。這些詞語義項比較豐富,在佛教典籍中用例較多。加強對這些詞語的研究,對了解中古漢語的詞匯面貌、編纂大型詞典等都有一定意義。
佛經(jīng)詞語;分;上分;中分;下分;初分;前分;后分
“分”是古代漢語構(gòu)詞能力很強的一個語素,為“部分”義,常常用來指整體中的一部分,經(jīng)常與“上”“中”“下”“前”“后”等表示方位義的語素結(jié)合,構(gòu)成偏正關(guān)系的詞語“上分”“中分”“下分”“前分”“后分”“初分”等,這些詞語在中古時期的佛經(jīng)文獻中使用非常頻繁,義項豐富,但目前較少為人所注意。在上述詞語中,《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僅僅收錄“中分”一詞,引宋代沈括《夢溪筆談》用例為書證,釋義與書證時代都有問題。李維琦先生認(rèn)為這類“分”為“名詞的構(gòu)成成分。前面可接名詞、動詞、形容詞”[1]。
一
1. “上分”“中分”“下分”“前分”等用于一般物體或人體時,可指某一部分,某一局部。
(1) 東晉東東東跋東羅共法顯東《東東東 東》卷一八:“若有蟲者,相漉用水。有三階下中上,若下分無蟲,中分上分有蟲者,相取下分無蟲水用。若中分無蟲,上分下分有蟲者,相取中分水用。若上分無蟲,相取上分水用。若上分有蟲者,相以手拍水,令蟲入水底已取用。若三分盡有蟲者,爾時相漉水用?!?22/373/a-b)①
(2) 隋東 那隋多等東《起世經(jīng)》卷九:“一切大山乃至須彌山王,普皆洞然。地下水際,亦悉干竭,水聚既盡,風(fēng)聚亦消。如是火焰熾盛之時,須彌山王頂際上分,七百由旬,一時崩落?!?1/355/c)
(3)唐東道唐《中天唐舍唐國 唐唐唐經(jīng)》:“唐形三分,下分黃金作口黃 黃黃起,中分白銀頗梨黃起,上分瑪瑙天金雜作?!?45/885/c)
(4)唐東金剛智東《不動使者東羅尼秘密法》:“取新牛糞未落地者,作方壇二肘。未落地者有二種義:一者以器物承取德令至地;二者亦落地時塵土未污,即略取上分不著地者。”(21/23/a)
例(1)“上分”“中分”“下分”分別指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即上層、中層和下層;“三分”與本例中的“三階”義同,均指水的三層,“分”為名詞“部分”義甚明。例(2)“上分”指山頂?shù)纳喜浚?3)“上分”“中分”“下分”分別指鐘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例(4)“上分”指“牛糞”的上部。例(1)、例(2)、例(3)中均是把物體分成三個部分,“上分”“中分”“下分”三者形成對立。而例(4)中是將物體分為兩個部分,“上分”大約與“下分”對立。
《大詞典》“中分”條:“指房屋從梁到地面的部分。宋沈括《夢溪筆談·技藝》:‘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為上分;地以上為中分;階為下分?!盵2](冊1-584)《大詞典》對“中分”的釋義缺乏概括性,“中分”不僅僅限于房屋的中部,且書證的時代太晚。
(5) 元魏東菩提流支東《東說法集經(jīng)》卷六:“世尊,如人有足,則能游行,如是世尊,菩薩東東薩亦復(fù)如是。有直心深心,諸東妙法自然修行。世尊,譬如有人具足上分,則有壽命?!?17/644/a)
(6) 南朝陳東南南東《東南 南經(jīng)》卷上:“南變神相,身下分然,身上分出清冷水?!?24/960/c)
(7)隋東 那隋多東《東本行集經(jīng)》卷五五:“今我之子,顯南神通,所謂于身下分放其火光,于身上分出其冷水?!?(3/910/a)
(8)唐東玄奘東《瑜伽師地論》卷一:“又將終時,作惡業(yè)者,識于所依,從上分舍,即從上分冷觸隨起,如此漸舍乃至心處。造善業(yè)者,識于所依,從下分舍,即從下分冷觸隨起,如此漸舍乃至心處?!?30/281/b)
(9)宋東法天東《東說圣寶藏神儀軌經(jīng)》卷上:“然后用凈水入凈土少許,洗身上分。即默然面東,或面西或面北,端坐洗身下分?!?21/349/b)
例5、例6、例7、例8、例9中,“上分”“下分”分別指人體的上部和下部?!吧戏帧迸c“下分”對立,是將人的身體分為兩個部分,也有將人體分為三個部分的用例,如:
(10)唐東失東《大日如來劍印》:“凡澡浴法,三分別洗,須知次第前后。從足至臍為下分,從臍至頸名中分,從頸至頂為上分。相先洗下分凈已,即以皂莢澡豆凈手,次洗中分又凈洗手,次注上分?!?18/198/b)
例(10)“上分”“中分”“下分”三者對立,把人的身體以“臍”和“頸”為分界點,頸以上為“上分”,臍以下為“下分”,兩者之間為“中分”。而將身體兩分為“上分”和“下分”的具體分界點,在佛教典籍中未查找到相關(guān)例證。此例中“三分別洗”即三個部分分別清洗。
(11)隋東 那隋多東《東本行集經(jīng)》卷一四:“汝今觀我此形容,前分闊大后纖細(xì)。在于山中自恣活,復(fù)能存恤余德生?!?3/715/b)
例(11)“前分”指獅子的身體前部、前端,與同句中的“后”對立,“后”當(dāng)是指身體的后部。因為人體是垂直方向的,可以分上、中、下等部分,而獅子的身體是水平方向的,可以分為前、后部。
2.“初分”“中分”“后分”“前分”等經(jīng)常指某一段時間中的一部分、一段時間。
考察佛教典籍中的用例,這些詞語經(jīng)常用于指白晝或黑夜中的一段時間,一般是將白晝或黑夜分為三個部分、三段時間,這樣一日就分為六個部分,即“六時”?!俺醴帧笨梢耘c“中分”“后分”對立,“前分”也可以與“中分”“后分”對立。在這樣情況下,“初分”義同于“前分”?!俺醴帧焙汀昂蠓帧币步?jīng)常用來指佛歷中某個季節(jié)的前段和后段,每段時間大致有兩個月。
“初分”“中分”“后分”經(jīng)常用來表示三分白晝或者三分黑夜之一部分、一段時間。如:
(12)西晉東敦煌三藏東《東說決定毗尼經(jīng)》:“以日初分有所犯戒,于日中分思惟,當(dāng)?shù)靡磺蟹N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以日中分有所犯戒,于日后分思惟,當(dāng)?shù)靡磺蟹N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以日后分有所犯戒,于夜初分思惟,當(dāng)?shù)靡磺蟹N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以夜初分有所犯戒,于夜中分思惟,當(dāng)?shù)靡磺蟹N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以夜中分有所犯戒,于夜后分思惟,當(dāng)?shù)靡磺蟹N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以夜后分有所犯戒,于日初分思惟,當(dāng)?shù)靡磺蟹N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12/40/a)
(13)北魏東菩提流支東《東說東名經(jīng)》卷九 :“若有德生,信我語受持讀誦是諸東名,當(dāng)凈洗浴著新凈衣,于晝?nèi)粘醴謺r中分時后分時,夜亦三時,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稱是東名,供養(yǎng)禮拜,作如是言?!?14/167/c)
(14)唐東實叉難東東《大方廣東華嚴(yán)經(jīng)》卷四一:“或日初分時入,或日中分時入,或日后分時入,或夜初分時入,或夜中分時入,或夜后分時入?!?10/215/a)
例(12)“初分”“中分”“后分”相對立,可指整個白晝中的三個部分,也可指整個黑夜中的三個部分。佛經(jīng)中通用做法,是把白晝和黑夜各分成三段時間,一整天分為六個時間段。如例(13)“晝?nèi)粘醴謺r中分時后分時,夜亦三時”?!胺帧敝刚麄€白晝或者整個黑夜中的一個部分,即一段時間。
在佛教典籍中,“夜初分”也稱為“初夜”,“夜中分”也稱為“夜半”或“中夜”,“夜后分”也稱為“后夜”,如:
(15)西晉東法炬東《東說瞻婆比丘經(jīng)》:“已過夜初分,已過夜半,已過夜半后夜,已欲曉明星出時,明星不久當(dāng)出?!?1/862/c)
(16)后后東后東羅什東《十后 婆沙論》卷六:“是事相初夜一時禮一切東,懺悔勸請隨喜回向,中夜后夜皆亦如是,于日初分、日中分、日后分亦如是。一日一夜合為六時,一心念諸東如南在前?!?26/47/b)
(17)北北東浮東跋東共道北等東《南 南 婆沙論》卷第五一 :“若于日初分修,中分后分則不修。若于初夜修,中夜后夜則不修?!?28/378/c)
(18)隋東那連提耶舍東《東說百東名經(jīng)》 :“初夜誦一遍,思念東而眠,中夜誦一遍,后夜亦復(fù)然。如是晝?nèi)龝r,于初中后分,一時誦一遍,精勤不放逸?!?14/355/a)
例(15)“夜初分”與“夜半”“后夜”相對立,可知“夜半”相當(dāng)于“夜中分”,“后夜”相當(dāng)于“夜后分”。例(16)、例(17)、例(18)中,“初夜”“中夜”“后夜”相對立,亦分別相當(dāng)于夜的“初分”“中分”“后分”?!洞笤~典》“夜半”[2](冊2-357)詞條下收“半夜”與“古代十二時之一”兩個義項;“中夜”[2](冊1-594)詞條下收“半夜”義;“初夜”[2](冊2-620)詞條下收“猶初更”義;“后夜”[2](冊3-961)詞條下收“后半夜”義。這些詞語在佛經(jīng)中的意義均可補入《大詞典》,均指三分黑夜之一部分。
在佛經(jīng)中偶見把整個黑夜分為三個部分后,再把其中的每個部分進行三分并用“初分”“中分”“后分”指稱的用例,如:
(19)后后東弗若多羅東《十誦東》卷四:“初夜初分、初夜中分、初夜后分,中夜初分、中夜中分、中夜后分,后夜初分、后夜中分、后夜后分,亦如是?!?23/23/b)
例(19)“初夜”“中夜”“后夜”是把一個黑夜進行三分之后相應(yīng)的部分、相應(yīng)的時間段,也可以分別稱為 “夜初分”“夜中分”“夜后分”,而這每一個時間段又可以再分為三個部分,即“初分”“中分”“后分”。如“初夜”可以分為“初夜初分”“初夜中分”“初夜后分”三個時間段,即分別相當(dāng)于“夜初分之初分”“夜初分之中分”“夜初分之后分”。
“初分”又可以稱為“前分”,與“中分”“后分”相對立,如:
(20)北魏東留支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爾時世尊,于日前分,著衣持缽,入舍唐大國,而行乞食。于其國中,次第行已,還至本處,飯食事訖?!?8/757/a)
(21)后后東后東羅什東《大智度論》卷四八:“菩薩知日中分時,前分已過,后分未生,中分中無后處,無相可取?!?25/409/c)
(22)南朝梁東曼東羅仙共東伽婆羅東《大乘寶云經(jīng)》卷四 :“善男子,如大曠野林中,夏月后分,設(shè)有一人從東方而往西域,復(fù)有一人從于西方而往東域?!?16/261/a)
(23)隋東智者大師說、灌頂錄《金光明經(jīng)文句》卷六:“東法有三時,時有四月,各有初分后分。從臘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初分春時,從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此二月春后分。從四月十六至六月十五日,此二月是夏時初分,從六月十六至八月十五,此是夏后分。從八月十六至十月十五,此二月是冬時初分,從十月十六至臘月十五,此二月是冬后分?!?39/80/c-81/a)
(24)宋東知禮述《金光明經(jīng)文句記》卷六:“初依俗法,二依東法。夏之后分,冬之初分,隨俗名秋,隨此兩間消息斟酌?!?39/151/a)
從例(23)來看,佛教歷法是把一年分為春、夏、冬三個季節(jié),每個季節(jié)有四個月,每季中的前兩個月稱為“初分”,后兩個月稱為“后分”。如“從臘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這兩個月為春季的“初分”,“從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這個兩個月為春季的“后分”。這樣,“前分”與“后分”相對立。
3. “初分”“中分”“后分”“下分”“前分”等可以指一部經(jīng)書或一篇文章的某一部分。
(25)北北東南無讖東《大方等大集經(jīng)》卷一:“此則第一本也,今以品次驗之,是兩本六十卷中,前分三十卷矣?!?13/8/b)
(26)南朝梁東慧皎撰《高東傳》卷二:“讖以涅經(jīng)本品數(shù)未足,還相國相槃,值其槃亡遂留歲余。后于于闐更得經(jīng)本中分,復(fù)還姑臧東之,后又遣使于闐槃得后分?!?50/336/b)
(27)南朝梁東東佑撰《出三藏記集》序卷九 :“遣使高昌取此胡本,命讖東出。此經(jīng)初分唯有五品,次六品已后,其本久在敦煌,讖因出經(jīng)?!?55/60/a)
(28)隋東德藏撰《法華玄論》卷二:“初段明乘之權(quán)實,后段明身之權(quán)實。乘之權(quán)實謂相竟乘,身之權(quán)實名相竟身。若言乘權(quán)實為相竟,身權(quán)實不相竟,是人但信初分經(jīng),不信后分經(jīng),故信不具足?!?34/372/b)
(29)唐東輸波迦羅東《蘇悉地羯羅經(jīng)》卷上:“若依此法,一切諸事無不成就。此經(jīng)雖屬金剛下分,以奉東教 許通成故,亦能成就上二部法。”(18/604/b)
(30)唐東道唐《大唐相典錄》卷九:“后后弘始年弗若多羅共羅什東初二分,又共東東流支續(xù)東,又卑東羅叉出后分都了。”(55/324/a)
(31)唐東玄奘東《南 達(dá)磨大 婆沙論》卷一六 :“此中論文總有二分,一者釋東東弟子義,二者釋東東彼因緣,前所舉文即是初分?!?27/77/c)
例(25)“前分”指經(jīng)書的前部,與例(27)、例(28)中的“初分”相同。例(26)“中分”“后分”分別指經(jīng)書的中部、下部。例(29)“下分”指經(jīng)書的下部,與“上二部”對立,“上二部”大概是“初分(前分)”和“中分”。 例(31)“初分”指一篇文章中的前部。
一部經(jīng)書如果分為二部,一般用“前分(初分)”“后分(下分)”指稱,如果分為三部,一般用“前分(初分)”“中分”“后分(下分)”指稱,如果分為更多部,大概就可以說“第一分”“第二分”“第某分”等。
例(30)中的“初二分”、例(31)中的“總有二分”之“分”為“部、部分”義甚明,指一部經(jīng)書或者一篇文章中的某一部分。經(jīng)書目錄中的“第幾分”一般指經(jīng)書的第幾部,或者是某部中的第幾小部。
二
“上分”“中分”“下分”“初分”等可以表示某種程度,“上分” 有“上級、上等”義,“中分”有“中級、中等”義,“下分”有“下級、下等”義,“初分”有“初步、初級、第一步”義。如:
(32)后后東后東羅什東《大智度論》卷四六:“世間善有三品:上分因緣,故天道果報;中分因緣,故人道果報;下分因緣,故南修羅道果報?!?25/279/b)
(33)北北東南無讖東《大般涅 經(jīng)》卷二三:“心若有漏名曰不凈,東心無漏故名大凈,以大凈故名大涅 。善男子,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修行如是大涅經(jīng),具足成就初分功德?!?12/503/c)
(34)南齊東求那 地東《百南經(jīng)》卷四:“多取財物,即共分之,等以為分。唯有鹿野欽婆羅,色不純好,以為下分,與最劣者?!?4/556/b)
(35)隋東 那隋多東《五千五百東名經(jīng)》卷五:“復(fù)有二種南正蜜,別用和彼上分香。若有酥東那正油,即用此油涂兩手?!?14/337/c)
(36)唐東智 《東東止觀》卷二:“若能修行得全分寶,但能讀誦得中分寶,華香供養(yǎng)得下分寶。東與文殊說:‘下分寶所不能盡,況中上耶!’”(46/14/a)
例(32)“上分”“中分”“下分”修飾“因緣”,分別為上等的因緣、中等的因緣和下等的因緣等義。例(33)“成就初分功德”義為成就初步功德、成就第一步功德,“初分”為“初步、初級、第一步”義。例(35)“上分香”指上等的香。
三
“下分”“后分”在佛教典籍中經(jīng)常用來指“肛門”,在這個義項上與“下部”為同義詞?!跋虏俊钡摹案亻T”義在佛經(jīng)、古代醫(yī)籍中均常見[3]。如:
(37)十六國東失東《 尼槃經(jīng)》卷四:“若比丘下分中有痔病者,當(dāng)作裹瘡衣,德令膿血流出污衣?!?24/821/a)
(38)北魏東瞿南般若流支東《正法念處經(jīng)》卷四五:“兩耳孔中,或有垢出,或有血出,或有膿出??谥袣饪冢?故口,口口流出。于下分中,若屎若尿,血等不凈?!?17/265/c)
(39)隋東 那隋多等東《起世經(jīng)》卷三:“如是燒胸、燒心、燒腸、燒胃,既燒胃已,直過小腸,從下分出。”(1/322/a)
(40)唐東玄奘東《瑜伽師地論》卷三二:“所謂眼耳鼻喉筒等種種竅穴,由是吞咽,于是吞咽。既吞咽已,由是下分不凈流出?!?30/463/c)
(41)唐東不空東《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德兇時日善惡宿曜經(jīng)》卷上 :“若觸小腸下者則屬虛宿,若觸胯腿及后分者則屬危宿?!?21/392/c)
(42)唐東一行撰《七曜星辰別行法》:“文星直日。鬼名形奉叉,令人后分疼痛,如被箭射,不可忍之,起坐不得?!?21/456/c)
例(37)“下分中有痔病”可證“下分”為“肛門”義。例(38)“于下分中,若屎若尿”可明“下分”義即“肛門”。例(39)“直過小腸,從下分出”,“下分”為“肛門”義甚明。
例(41)、例(42)“后分”均指“肛門”。遼·希麟《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卷六“痔病”條:“上直里反。玉篇云:后分病也。集訓(xùn)云:下部病也。說文云:后病也?!?/p>
[4]這證明“后分”義同“下部”。
“下部”為“肛門”義,在古醫(yī)籍與佛經(jīng)中習(xí)見。如晉·葛洪《肘后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若病人齒無色,舌上白,或喜睡眠,憒憒不知痛癢處,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曉此者,但攻其上,不以下為意,下部生蟲,蟲食其肛,肛爛見五臟便死?!盵5]又如隋·阇那崛多譯《起世經(jīng)》卷二:“彼諸眾生,唇口應(yīng)時悉皆燋爛。唇口爛已,次燒其舌。如是燒腭、燒喉、燒心、燒胸、燒腸、燒胃,直過小腸,從下部出?!?1/321/c)又如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中:“下品中三處毛、腋下及大小便道,灌下部者,謂以酥油灌身下分?!?40/354/c)可證“下部”與“下分”同指“肛門”。
注釋:
① 本文所引佛經(jīng)文獻出處均為《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標(biāo)注方式:先標(biāo)冊號,再標(biāo)頁碼,最后標(biāo)欄號。上中下欄分別標(biāo)為a、b、c。如(46/14/a),“46”指《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6冊,“14”指本冊的第14頁,“a”指上欄。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 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Z].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3.
[1] 李維琦. 佛經(jīng)續(xù)釋詞[M]. 長沙: 岳麓書社, 1999: 110.
[2] 羅竹風(fēng). 漢語大詞典[M].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5.
[3] 呼敘利.“下部病”辨正[J]. 西南交通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008, 9(6): 41?44.
[4] 慧琳, 希麟. 正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921.
[5] 葛洪. 肘后備急方[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6: 37(上).
Notes On Several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HU Xuli
(College of Humanities,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312000, China)
“Fen(分)” had the meaning of “part”. It can constitute some compound words with some morpheme of position significance, such as shangfen(上分), zhongfen(中分), xiafen(下分), chufen(初分), qianfen(前分), houfen(后分) and so on. Meanings of these terms were rich in Buddhist Scriptures with many examples. The study of these terms can be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appearance of the Chinese vocabulary in middle ancient times, compilation of large-scale dictionaries and so on.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fen(分); shangfen(上分); zhongfen(中分); xiafen(下分); chufen(初分); qianfen(前分); houfen(后分)
book=16,ebook=74
H109.2
A
1672-3104(2010)02?0126?05
[編輯:汪曉]
2010?01?03
呼敘利(1970?),男,山東高密人,文學(xué)博士,紹興文理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漢語詞匯學(xué),訓(xùn)詁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