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煉
重慶:“火鍋之城”漸行漸遠
文|李煉
重慶,變化之城。不管是否忌諱“火爐”的稱號,毋庸置疑的是,無論如何變化,這個城市永遠給人一種“火熱”的感覺
火熱重慶 夏天,街頭的火鍋館和衣著清涼的美女都是這座城市最奪目的標志。
對于大多數(shù)重慶人而言,周末是愉快的,尤其在連續(xù)出了幾天的大太陽,氣溫高達37度以上,忽然在周末下起雨來,那是很心曠神怡的。
一般遇到這種天氣,又在周末的話,早就有兄弟伙邀三喝四的打電話,一起找一個地方吃火鍋了。
重慶夏天的熱是火辣辣的,但重慶人卻特立獨行,反其道而行之——天氣越熱,越要往火鍋館里湊。用火辣來反抗暴熱,用大汗淋漓來對抗高溫。于是,三伏天的重慶街頭,光著膀子吃火鍋,成了重慶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只是,在很多老重慶人看來,光著膀子揮汗如雨地吃火鍋已經(jīng)成了這座城市曾經(jīng)的夏天與風景。
其實,重慶夏天吃火鍋的盛景在十多年前是達到巔峰的。
作家莫懷戚說,“重慶有一個怪象,就是越熱越吃火鍋;尤其是那種不太正式的火鍋,所謂“麻辣燙”的——小老板們一到天涼了就抱怨,說生意沒有三伏天好,重慶人有神經(jīng)病,云云?!?/p>
那時,重慶的夏天,是名副其實的“火爐”,火辣辣的太陽曬得大地冒煙,連續(xù)二十天的高溫是常事,一般草根階級消費得起的火鍋館又沒有空調(diào)。所以一到盛夏的雨天,不大張旗鼓、呼朋喚友的去吃一頓火鍋,仿佛對不起老天爺?shù)亩髻n。
近幾年,重慶的夏天已變得時雨時晴,而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不論對于夏天的雨還是夏天的火鍋,好像已經(jīng)失去了當年的渴望與熱情。
然而,近幾年,重慶的夏天已變得時雨時晴,而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不論對于夏天的雨,還是夏天的火鍋,好像已經(jīng)失去了當年的渴望與熱情。
當年,重慶人是多么的迷戀火鍋啊。如果五個人一起出門吃飯,大家好像不用商量,起碼有四個人都會說,吃火鍋。而現(xiàn)在,起碼會有三個人說,可不可以不吃火鍋;更有甚者,會有三個人說,吃什么都可以,只要不吃火鍋。
當年,如果有人說,我請你吃火鍋,或者說,昨天某某(一般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請我吃了火鍋甚至我請某某吃了火鍋,那是一件十分體面的事情。而現(xiàn)在不同了,重慶人吃火鍋,有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時間,都是為了請外地來的朋友,就像北京人去長城,或者上海人去外灘,不是為了陪外地朋友,自己是絕少去的。
而就是陪外地朋友,也要找一個環(huán)境優(yōu)雅,最好是有空調(diào)的包房。在貌似涼爽卻空氣極不流通的包房里,根本無法再現(xiàn)當年街頭火鍋的壯觀場面。
當年的重慶夏天,壯觀的場面不但出現(xiàn)在街邊的火鍋館,還出現(xiàn)在公交車上、朝天門碼頭的黃昏以及小街陋巷的乘涼(重慶人叫歇涼)大陣。要領(lǐng)略重慶的市井風情,夏天的公交車是一個絕佳的舞臺。當年的重慶公交車,基本沒有空調(diào),又喜歡賴站,又經(jīng)常堵車。于是在哪個狹小而悶熱的空間里,吵架是經(jīng)常的事情,乘客與售票員,乘客與司機,乘客與乘客,吵得個翻江倒海,不亦樂乎。通常的情況是越熱越吵,越吵越熱。而現(xiàn)在不同了,公交車都有了空調(diào),也不敢賴站了,堵車的時候,就看看移動電視里播放的娛樂新聞,誰還有精神吵架啊。
正如莫懷戚所言,重慶人骨子里有一種“刺激欲”;而且服軟不服硬,你只能順著毛毛抹。因此好逞匹夫之勇,對粗鄙有一種近乎本能的接近——這一點肯定是負面;而正面就是不虛。不虛就是不怕。這從夏天越熱越吃火鍋可見一斑。
因此,“上海人精,北京人油,廣東人滑,成都人水得很,從來不吃眼前虧——我想他們都不會越熱越吃火鍋;你貶也罷褒也罷,你得承認他們比我們有理性,更能適應(yīng)市場經(jīng)濟。我們重慶人耿直,凡事硬上;越熱越吃火鍋中的五分勇敢五分魯莽,還是要游離在大事之外才好?!?/p>
在外地人的印象中,重慶這個山城,除了夏天的熱、火鍋的辣以外,就是姑娘的漂亮了。有一個說法是,在重慶的街頭,“兩步一個張曼玉,三步一個林青霞。”——這是當年的說法,現(xiàn)在該用誰來替代,我不知道,因為在美女輩出的當下,雖然張林二人已經(jīng)過氣,但卻很難找到替代者。而關(guān)于重慶出美女的原因,許多專家學者從多方面進行了考據(jù)與研究,最有代表性的結(jié)論大抵如此:一、重慶是山城,習以為常的爬坡上坎造就了美女們的身材;二、重慶氣候濕熱,濕氣讓美女們皮膚白皙,出汗又促進了美女們的新陳代謝。而這兩大優(yōu)點最佳的展示季節(jié),當然是在夏天。夏天可以讓美女們露身材、展膚色,于是超短裙與吊帶裝在重慶是最有市場的。而對于重慶人習以為常的街頭風景,在外地人的眼中,當然以外地男人為主,夏天的重慶街頭,簡直是一道脹死眼球的饕餮大餐。
然而,近年來,重慶的美女們除了在夏天為自己置辦時尚的短裙與吊帶裝以往,還要選購幾條異彩紛呈的披肩,早上出門時,在包包里預備一條,以對付突如其來的雨與冷氣十足的辦公室、酒吧或者茶餐廳。
號稱已經(jīng)脫掉“火爐”稱號的重慶,變化的不僅僅是夏日街頭的風景。
2010年重慶一本《最重慶》的雜志在創(chuàng)刊號里打出“尋找失蹤的重慶”專題。其中提到,“除了那失蹤不見或疑似失蹤的地標,還有一些與老重慶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事物,正逐漸飄零在歲月的痕跡中。縱使我們虔誠地追根溯源,也難以阻擋它們失蹤的腳步?!?/p>
重慶,無疑是在變化中的。
不管是3000年前的巴蜀,1000多年前的恭州,60多年前的陪都;還是如今中國面積最大的直轄市、新特區(qū);抑或是《紐約時報》所稱的“中國未來都市范本”,重慶從來不缺少關(guān)注的目光。
每個人都好奇它會走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