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建強 紀育斌 丁海娜 趙翠 李倩 王秋菊
目前,耳聲發(fā)射(OAE)與自動判別聽性腦干反應(AABR)是臨床上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最常用的兩種生理學測試方法[1],不同單位和地區(qū)根據(jù)各自的條件采用的初篩和復篩方式有所不同[2]。為了驗證TEOAE初篩的可靠性,對解放軍總醫(yī)院出生的1 469例新生兒,初篩應用TEOAE,無論初篩通過與否均應用TEOAE和AABR聯(lián)合復篩,并對結(jié)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明確該篩查方案在本地區(qū)推廣實施的可行性,現(xiàn)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 選擇2006年11月~2009年2月于解放軍總醫(yī)院分娩并接受新生兒聽力初篩和復篩的新生兒1 469例,其中,男772例,女697例,男女比例為1.11:1。本研究獲得解放軍總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所有研究對象的臨床信息采集,均獲得了新生兒監(jiān)護人的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聽力篩查方法 采用ACCUSCREEN篩查儀(丹麥)對新生兒進行篩查,初篩應用TEOAE,復篩應用TEOAE和AABR聯(lián)合篩查。新生兒接受初篩時間為出生后2~3 d,無論通過與否均于出生后42 d來我院兒童聽力診斷中心進行復篩;復篩未通過的嬰幼兒建議于出生后3個月和6個月時回院進行聽力學評估和醫(yī)學診斷。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對TEOAE和AABR兩種篩查工具在新生兒聽力篩查中的相關性和差異性進行分析。
2.1初篩和復篩的統(tǒng)計結(jié)果 1 469例新生兒,TEOAE初篩通過1 374例,未通過95例。初篩時通過和未通過的新生兒在復篩中TEOAE和AABR的通過率見表1。
表1 TEOAE和AABR相關性和差異性分析
注:相關性分析結(jié)果:*Π1=Π2雙側(cè)確切概率<0.001,▲校正卡方=26.5164,P=0.0000;差異性分析結(jié)果:*配對χ2=10.8889,P=0.0010 ,▲配對X2=11.2667,P=0.0008
TEOAE和AABR兩種篩查工具的相關性分析結(jié)果:1 374例TEOAE初篩通過的新生兒Π1=Π2雙側(cè)確切概率<0.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差異性分析結(jié)果:配對χ2=10.8889,P=0.001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95例未通過TEOAE初篩的新生兒校正χ2=26.5164,P<0.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差異性分析結(jié)果:配對χ2=11.2667,P=0.000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確診結(jié)果 所有在復篩中TEOAE或/和AABR未通過的新生兒共49例,均于出生3個月和6個月時進行了ABR、40 Hz聽覺相關電位、聽性穩(wěn)態(tài)反應、顳骨CT以及耳??茩z查,最終確診4例感音神經(jīng)性聽力損失新生兒,1例傳導性聽力損失(中耳炎)新生兒。
4例感音神經(jīng)性聽力損失新生兒中, 2例TEOAE初篩通過,復篩時TEOAE和AABR均未通過,TEOAE假陰性率為50%(2/4);1例初篩和復篩時TEOAE單耳未通過的新生兒,復篩時AABR雙耳通過,AABR假陰性率為25%(1/4);1例初篩和復篩TEOAE和AABR均未通過。1例傳導性聽力損失新生兒,TEOAE初篩通過,復篩TEOAE和AABR均未通過。
國外研究表明,正常新生兒聽力障礙發(fā)生率為0.1%~0.3%,而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新生兒聽力障礙發(fā)生率可高達2%~4%[3]。研究證明,TEOAE測試可以發(fā)現(xiàn)明顯的感音性聽力損害,具有客觀、敏感、準確、無創(chuàng)等特點,是新生兒篩查的首選方法[4,5]。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小兒聽神經(jīng)病在TEOAE篩查時可通過,但AABR不能引出,所以在新生兒聽力篩查中AABR的重要性越來越被重視[6]。TEOAE和AABR聯(lián)合篩查可迅速準確地檢出新生兒先天性耳聾,已被認為是聽力篩查最有效、可行的篩查手段[7]。由于我國各地文化背景和經(jīng)濟水平差距較大,各地也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了篩查模式[8]。經(jīng)統(tǒng)計,目前國內(nèi)新生兒聽力篩查多采用以下三種方式:①初篩和復篩均用OAE;②初篩用OAE,復篩用AABR;③初篩應用OAE,復篩應用OAE和AABR。目前研究表明,初篩使用TEOAE、未通過者使用AABR復篩為聽力篩查中最有效、最經(jīng)濟、最完善的方案[9]。北京地區(qū)經(jīng)濟條件相對較好,家長對新生兒篩查意識更高,配合更好,故我院采用初篩應用TEOAE,復篩應用TEOAE和AABR聯(lián)合篩查方案。
在篩查過程中,TEOAE復篩的通過率明顯高于初篩。由于新生兒出生時中耳腔內(nèi)胎脂和羊水的存留,可造成TEOAE初篩暫時性不通過;隨著新生兒的成長,中耳腔內(nèi)羊水逐步吸收,咀嚼吞咽時顳頜關節(jié)的活動,使外耳道內(nèi)胎脂被逐漸排除,所以42天TEOAE復篩時通過率和準確性更高。為了驗證TEOAE篩查的可靠性,本研究對所有初篩通過的新生兒也進行了復篩, 2例通過初篩的新生兒復篩時TEOAE和AABR均未通過,最終被確診為感音神經(jīng)性聽力損失,證實了TEOAE篩查存在一定的假陰性,說明對TEOAE初篩通過的新生兒進行復篩可有效地減少誤診和漏診。
TEOAE僅能反映耳蝸外毛細胞的功能,TEOAE通過也只能說明耳蝸功能是正常的,而不能排除蝸后病變[10];AABR能反映從耳蝸到聽覺中樞整個傳導通路的功能。由于剛出生小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尚未完善,若出生時進行AABR篩查,會出現(xiàn)部分正常新生兒不能通過的情況,所以,選擇AABR進行復篩較為合理。本研究中1例新生兒復篩AABR通過但TEOAE未通過,最終確診為感音神經(jīng)性聽力下降,說明AABR也存在一定的假陰性,這可能與AABR對于低頻下降的聽力損失反應性較差有關??梢?,復篩應用TEOAE和AABR聯(lián)合篩查方案可提高篩查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本研究對TEOAE初篩通過和未通過的新生兒均進行了TEOAE和AABR聯(lián)合復篩,并對結(jié)果分別進行了統(tǒng)計學分析,以明確這兩種篩查工具在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中的相關性和差異性。結(jié)果,相關性分析結(jié)果均為P<0.05,說明TEOAE和AABR在新生兒聽力篩查中有相關性;差異性分析結(jié)果均為P<0.05,說明TEOAE和AABR在新生兒聽力篩查中有差異性,不能相互替換,證實了TEOAE和AABR是聽力篩查的有效組合方式。所以,新生兒復篩中同時應用TEOAE和AABR,較單純應用TEOAE,或者單純應用AABR的篩查方式為優(yōu),更能提高篩查的準確性,有效減少漏診和誤診。
4 參考文獻
1 卜行寬, 莫玲燕, 黃麗輝, 等.2004 年國際新生兒聽力篩查診斷和干預會議側(cè)記[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39:702.
2 陶錚, 劉世喜.我國新生兒聽力篩查的現(xiàn)狀分析[J].華西醫(yī)學,2005,20:584.
3 Erenberg A, Lemons J, Sia C, et al.Newborn and infant hea-ring loss: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Task Force on Newborn and Infant Hearing, 1998- 1999[J].Pediatrics,1999,103:527.
4 劉志勇, 卜行寬.新生兒聽力普遍篩查模式的初步探討[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1,36:292.
5 Vohr BR, Carty LM, Moore PE, et al.The Rhode Island hea-ring assessment program:Experience with statewide hearing screening (1993-1996)[J].J Pediatr,1998,133:353.
6 李興啟, 聞雨婷.聽力篩查與小兒聽神經(jīng)病[J].中國醫(y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07,22:14.
7 倪道鳳, 顧瑞.關于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幾點意見[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3,38:321.
8 Shen XM.The present status of 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in China[J].Zhonghua Yi Xue Za Zhi,2003,83:266.
9 Lin HC, Shu MT, Lee KS.Comparison of hearing screening programs between one step with transient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 and two step with TEOAE and auto-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J].Laryngoscope,2005,115:1 957.
10 陶崢, 吳皓, 李蘊.新生兒普遍聽力篩查假陰性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