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如慶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在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中指出,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新課改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策略,關注學生的情感因素,關注學生的全面進步和發(fā)展,關注過程,關注教學效益,關注教學策略,從而形成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充分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為自身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所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將學習內容設計成若干與學生生活接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的問題。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必須扎根于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離開了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從實際出發(fā),努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這樣既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fā)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和愿望,使學生能主動的參與其中,又能向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我們在設計數學問題時,應該考慮那些貼近生活,同時在學生的平時活動中遇到過的圖形、物體或者是問題,這樣就可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到通俗易懂。
二、精心預設教學過程,指導學生主動進行知識建構
1.重視例題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費賴登塔爾說:“數學知識既不是教出來的,也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研究出來的。在例題教學中,組織學生對數學現象開展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切實改變了“老師講,學生聽,模仿例題,反復訓練”的單一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歸納,從而發(fā)現規(guī)律,主動獲取新知,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
2.改變教師角色。在新課程標準下,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協(xié)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xié)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3.提倡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討論、評價、傾聽、激勵,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群體磨合后的智慧,必將大大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發(fā)展
1.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教學中要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
2.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真誠交流。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能與學生交心的老師將不再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教育是非顯露痕跡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是充滿愛心的教育。
四、強化拓展,精心設計優(yōu)化訓練,引導學生解決實際數學問題
1.我們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維狀態(tài)后,首先制訂了適當的訓練目標,讓所有的學生通過練習能達到最基本的目標,學有余力的學生要達到較高目標。其次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安排訓練題的題型、題量、練習方法等等,以數學思想方法為訓練主線,精選精練,不搞“題海戰(zhàn)術”。
2.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間的聯(lián)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師安排學生當堂做作業(yè),教師分層輔導。課堂作業(yè)題要有質量和數量的保證,要估計到由例題、變式題到拔高題學生可能產生的障礙點,使作業(yè)題有梯度,由淺入深。要避免重復勞動或坡度過陡。
五、加強教學信息反饋,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
相對于每個學生而言,學習障礙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認為成績不好的學生學習障礙多,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就沒有。我們的學生每人都有一個“錯題集”。學生平時在“錯題集”上摘抄作業(yè)、練習、測試中出現的錯誤題目(學習障礙外部表現表態(tài)),記錄錯誤的設想,注明錯誤的地方,然后診斷導致錯誤產生的學習障礙,并自主提出矯治方案。
在學生的“錯題集”上,矯治方案的個性化使矯治工作異彩紛呈,許多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提出了恰如其分的矯治措施,每個人都有了收獲,掌握了一定的診斷方法和矯治策略,教師定期安排學生閱讀和交流“錯題集”,提高了學生自我診斷、矯治和群體診斷、矯治水平。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對學校管理,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教師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要樹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適應新課程,把握新課程,掌握新的專業(yè)要求和技能——學會關愛、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學會給予、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選擇、學會激勵、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與新課程同行,才能讓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育教學更加富有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