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業(yè)
【摘要】由于學生參差不齊,聽課效果大致有聽不懂、似懂非懂、聽懂、理解四類情況。不管哪一種情況,都要引導學生,因勢利導,在其基礎上認真鉆研和深入,發(fā)揮其主體性,落實新課改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關鍵詞】聽課;不懂;似懂非懂;懂;理解
從教育現(xiàn)狀看,目前班級人數(shù)過多,學生由于在性格、個性、意志、品質、習慣等方面的種種不同與差異,學生之間參差不齊。因此,不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總是有利有弊,聽課效果不盡相同,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類情況:
一、聽不懂——“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
常言道:“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我也找來搟面杖試著用它吹火,你緊靠搟面杖,吹不通;你稍遠離搟面杖,吹不通,但周邊的風總能波及一點火;再遠一點,周邊的風更大了,火燃燒旺了。搟面杖是沒有生機的死體,是實心的;而學生是有生機的活體,是不可能“實心”的。這個充滿生機的活體有時候就是不作為,有聽力作用的耳朵有時一句話都聽不進去。課堂上,我也試著用“搟面杖吹火”的方法,試圖轉化這類學生,你先遠離他,不去關注他,給他“吹”,他不通;再稍近一點,關注其周圍,好了,有了一點“風”(學習環(huán)境),他有點“動”(注意)了;再更近些,關注他,周圍的“風”(環(huán)境好了)大了,他開始“通”(聽)了。我在江蘇教育學院進修學習的時候,仇慧鈴教授就經(jīng)常對我們說:“聽不懂比不聽強”。高等數(shù)學課上,有些知識經(jīng)常聽不懂,有種“對牛彈琴”的感覺。但在她的倡導下,我們的學員堅持聽,認真聽。課余時間,我們在去自主閱讀、理解,思考和揣摩就能夠逐步消化掉知識。自主閱讀的時候,開始感覺是困難的、“愁眉苦臉”的,而后經(jīng)過一遍、兩遍、三遍,重復思考和揣摩,逐漸地,課堂上講解的知識若隱若現(xiàn),由朦朧變成清晰,最后原理和實例結合起來,使問題一步一步的得以克服和解決。我認識到仇教授的這句話非常有道理,聽不懂,我也聽,就能在頭腦中留下表象,這種淺意識狀態(tài)的印象,只要問題不摞下來,及時地跟進,通過自學、回顧逐步去加深、消化這些知識,正像反芻動物消化食物一樣,先不去咀嚼食物的美味,先吞下去,然后在慢慢倒回來細細咀嚼、品味,把“營養(yǎng)”吸收下來。這樣,“草”就變成了“牛奶”。作為教學一線教師,要時刻關注這類學生,倡導仇教授的這種理念,“聽不懂,也要聽,聽總比不聽強”。
二、似懂非懂——《像霧像雨又像風》
朦朧是美。初戀的情人,像磁鐵一樣,很有吸引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就是因為這種朦朧的感覺,雙方還沒認識到對方的“缺點”和“不足”。我認為,教學上,教育轉化好這部分學生十分重要,你似懂非懂,像云里霧里,這種感覺對下一步發(fā)揮自主性就是一種“美”,它給你留下了思考和研究的空間。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好好地琢磨品味,調動起自己的能動性,發(fā)揮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這樣下去,就會形成一種積極思維、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就會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得到成功的享受,體會知識的“美“,發(fā)現(xiàn)知識的“美”;就會在以后遇到困難,能充滿勇氣和信心,敢于挑戰(zhàn)。
三、聽懂——“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
我很喜歡吃小蔥半豆腐,它吃起來很有味,我想這種味道是來自它們發(fā)生“化學反應”的結果。謎底“一青二白”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聽課聽懂了,僅僅是一種“物理反應”(知道和了解),并不等于理解,“聽懂”是對知識的涵義有感性的、初步的認識,能夠說出這一知識是什么,能夠在有關的問題中識別它。聽懂的學生就要抓住時機,適量練習,給予加深鞏固的機會,讓其發(fā)生“化學反應”(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四、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理解”是對概念和規(guī)律達到了理性認識,不僅能夠說出概念和規(guī)律是什么,而且能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它與其他概念和規(guī)律之間的聯(lián)系,有什么用途。這類學生有較好的學習習慣,我們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練習,形成技能,能夠用它去解決一些問題,甚至可以出一些綜合問題和開放性問題,讓其通過實踐和思考達到靈活的程度,從而形成能力。當我們能夠從感性到理性,從形象到抽象,從一維角度到多維角度的時候,一定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區(qū)分對待這四類學生,循序漸進,有淺入深,由單一到綜合。對他們多加關注和引導:第一類,有一點“火”,要聚集“火種”和“溫度”,讓其聽和堅持;第二類,已經(jīng)“烏煙滾滾”,要“燃燒”起來,讓其聽得投入些,并多動腦筋;第三類,剛剛“燃燒”起來,要添加“風(氧)”和“燃料”讓其開動腦筋,加深和拓展;第四類,已經(jīng)“燃燒”起來了,因勢利導,使“燃燒”更旺,讓其靈活運用,舉一反三,適當創(chuàng)新。要知道“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哪怕只出現(xiàn)一點點火花,教師應敏銳地撲捉住它,并予以點燃,使不同的體驗都有交流和爭辯的機會,讓大火“熊熊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