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平梅樊文菊 王 青 張彥霞 崔淑燕
(太原師范學院生物系,太原 030012)
不同清洗劑對鮮切豇豆品質的影響
燕平梅*樊文菊 王 青 張彥霞 崔淑燕
(太原師范學院生物系,太原 030012)
將新鮮豇豆清洗切割后用苯甲酸鈉(5 g/L)、雙氧水(50 ml/L)、次氯酸鈉(0.01%) 溶液及蒸餾水浸泡5 min,蒸餾水作為對照,瀝干后置于無菌托盤中37℃貯藏。通過測定貯藏過程中各處理豇豆的失重率、維生素c含量、亞硝酸鹽含量、各種菌落數(shù)以及進行感官評價,研究相對最佳的清洗方法。結果表明:4種清洗劑對鮮切豇豆失重率的影響不大,維生素c含量呈現(xiàn)下降趨勢,影響作用最強的為雙氧水。雙氧水對增加亞硝酸鈉含量作用最強,對各種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最強,但不能保持豇豆的外觀;次氯酸鈉也能很好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同時可以保持鮮切豇豆的外觀品質;苯甲酸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微生物的生長,但作用效果次于次氯酸鈉。所以次氯酸鈉應為鮮切豇豆最佳的清洗劑,可以在各種果蔬清洗劑中加入次氯酸鈉以便更好的清洗果蔬。
鮮切豇豆;清洗劑;品質
近年來蔬菜的消費量不斷增加,人們對蔬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注重其新鮮、方便、營養(yǎng)。鮮切蔬菜(fresh-cut vegetables) 又稱最小加工蔬菜、凈菜,是指新鮮蔬菜原料經(jīng)挑選整理、浸泡清洗、去皮切分、保鮮殺菌以及包裝貯藏等處理而制成,可直接烹調或直接食用的新鮮蔬菜制品。與傳統(tǒng)的罐藏蔬菜、速凍蔬菜、腌制蔬菜、脫水蔬菜相比,鮮切菜具有品質新鮮、食用方便、營養(yǎng)衛(wèi)生等特點,因此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鮮切果蔬的商品化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并在萵苣、甘藍、胡蘿卜等蔬菜上首先運用。然而,由于鮮切菜加工對蔬菜本身所造成的機械損傷,導致蔬菜呼吸作用的加劇和在貯藏期間發(fā)生一系列的生化反應,從而使得鮮切蔬菜產(chǎn)品的品質迅速地下降。如何更好地保證鮮切蔬菜產(chǎn)品的質量是延長鮮切菜產(chǎn)品保鮮期的關鍵。因此,在凈菜的加工處理過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預防和控制其品質的變化。
豇豆(Vigna sinensis),又名長莢豆、粉豆、豆角,是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 豇豆屬一年生纏繞性草本植物,在我國各省區(qū)有廣泛栽培。豇豆是夏、秋季上市的大宗蔬菜,因其色澤嫩綠、豆莢肥厚、味道鮮美且極富營養(yǎng)價值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但豇豆莢果因組織幼嫩、呼吸強度高而極不耐貯藏,采收后如不及時處理,短時間內就會萎蔫、褪色、腐爛。
清洗是鮮切蔬菜加工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發(fā)達國家已將凈菜清洗殺菌作為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良好的清洗處理既能減少病原引起的疾病又能延長蔬菜的貯藏壽命。本研究主要采用化學法,即用幾種不同的清洗劑對鮮鮮豇豆進行清洗加工,并對影響鮮切豇豆品質的原因進行探討,以便形成更合理的工藝參數(shù),為國內鮮切豇豆的加工和銷售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豇豆購于太原市長風街東口美特好超市,挑選新鮮、斷口無褐變、健壯、飽滿、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大小一致、無異常氣味的個體。
苯甲酸鈉(5 g/L) 溶液、雙氧水(質量分數(shù)0.15%)溶液、次氯酸鈉(質量分數(shù)0.01%)溶液、VRBDA培養(yǎng)、PDA培養(yǎng)基、MRS培養(yǎng)基、細菌培養(yǎng)基。
SW-CJ-2F超凈工作臺、YXQ-LS-30SII高壓蒸汽滅菌鍋、HRHLI-160型恒溫培養(yǎng)箱、SHB-B型循環(huán)水式多用真空泵、HRHS24型電熱恒溫水浴鍋、210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電子天平。
豇豆→挑選、整理→清洗→瀝干→切割(長4 cm左右)→不同的清洗劑清洗→瀝干→包裝(無菌托盤和保鮮膜)→37℃保藏
表1 不同清洗方案
1.5.1 微生物測定指標
1.5.1.1 細菌數(shù)的測定
用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樣品平板于37℃培養(yǎng)箱中好氧培養(yǎng)24 h后計數(shù)。
1.5.1.2 大腸桿菌數(shù)的測定
用VRBG培養(yǎng)基,樣品平板于37℃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后計數(shù)。
1.5.1.3 真菌數(shù)的測定
用PDA培養(yǎng)基,樣品平板于28℃的培養(yǎng)箱中厭氧培養(yǎng)48 h后計數(shù).
1.5.1.4 乳酸菌數(shù)的測定
用MRS培養(yǎng)基,樣品平板于37℃培養(yǎng)箱中厭氧培養(yǎng)48 h后計數(shù)。
1.5.2 亞硝酸鹽含量測定
亞硝酸鹽測定按GB/T5009.33-1996方法。
1.5.3 維生素C含量測定
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
1.5.4 失重率測定
1.5.5 感官評定
感觀評分標準如表2,綜合評分時,按加權系數(shù):顏色25%、褐變25%、香氣25%、組織 25%,滿分100分,每次評分請10人,記錄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10軟件分析處理間差異的顯著性。
表2 鮮切豇豆感官指標評分標準
圖1不同清洗方法對鮮切豇豆細菌數(shù)的影響
由圖1中看出,貯藏的前3 d,鮮切豇豆表面的細菌總數(shù)除苯甲酸鈉溶液處理外,其余3種處理基本上沒什么變化,細菌的生長速度緩慢。3 d后,細菌的數(shù)量較快地增長,進入對數(shù)期,15 d時細菌數(shù)l gCFU/mL已達到6~8。整體看,貯藏過程中,細菌總數(shù)的數(shù)量多少依次為蒸餾水>苯甲酸鈉>次氯酸鈉>雙氧水,對照中細菌數(shù)明顯高于其他幾組,雙氧水中細菌數(shù)最少,因此雙氧水的殺菌效果最好。因為雙氧水分解產(chǎn)生具有極強的氧化能力的活性氧,破壞細菌的原生質、孢子以及病毒,有研究表明用雙氧水浸泡可以顯著減少蔬菜中假單胞菌的數(shù)量。
圖2 不同清洗方法對鮮切豇豆大腸桿菌數(shù)的影響
如圖2所示,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不同處理鮮切豇豆中大腸桿菌的數(shù)目在不斷的增加。前9 d,大腸桿菌數(shù)目呈現(xiàn)上升趨勢,后6 d大腸桿菌數(shù)基本保持穩(wěn)定。苯甲酸鈉溶液處理與雙氧水溶液處理結果基本一致,9 d后與蒸餾水處理的效果相同。苯甲酸鈉溶液處理與雙氧水溶液處理可以將貨架期延長至9 d,次氯酸鈉溶液可以延長至15 d。
圖3 不同清洗方法對鮮切豇豆真菌數(shù)的影響
如圖3,隨著時間的延長,不同處理的鮮切豇豆中真菌數(shù)基本呈現(xiàn)上升趨勢,且4種處理的效果都很明顯,真菌數(shù)變化是蒸餾水>苯甲酸鈉>次氯酸鈉>雙氧水。雙氧水的處理效果最佳,次氯酸鈉溶液次之,苯甲酸鈉溶液的處理效果最不好。
圖4 不同清洗方法對鮮切豇豆乳酸菌數(shù)的影響
如圖4,用蒸餾水處理的樣品中乳酸菌的數(shù)目最多,且增長最快。次氯酸鈉溶液處理中,乳酸菌在前6 d增長最快,之后數(shù)目又開始減少,但最終次氯酸鈉處理中菌數(shù)還是比較多。在前12 d,苯甲酸鈉溶液處理與雙氧水處理中,乳酸菌數(shù)急劇上升,之后開始減少。整體上看,3種處理都可以減少鮮切豇豆中乳酸菌數(shù)目,但比較而言,還是雙氧水的處理效果最佳。
圖5 不同清洗方法對鮮切豇豆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
從圖5中可以看出:剛開始4種處理條件下亞硝酸鹽的含量基本都在4 mg/kg~6 mg/kg之間。前6 d亞硝酸鹽含量上升速度很快,在第6 d時都達到最大值,即亞硝峰。其中對照組亞硝峰顯著低于其他處理,雙氧水溶液處理下亞硝峰最高,幾乎達到10 mg/kg,而其他兩種處理的亞硝峰相同。第6d后不同處理中亞硝酸鹽的含量逐漸減少。整體看,亞硝酸鹽含量變化為:雙氧水>苯甲酸鈉>次氯酸鈉。故雙氧水溶液對鮮切豇豆中亞硝酸酶的影響最大,即對豇豆的品質破壞性最高。
圖6 不同清洗方法對鮮切豇豆維生素C含量的影響
從圖6中看出,貯藏15 d中,不同處理下維生素C含量呈下降趨勢,前3 d中下降速度最快。其中雙氧水溶液處理下降最快,其次是蒸餾水,苯甲酸鈉溶液與次氯酸鈉溶液處理中下降趨勢基本一致,即兩者之間的顯著性差異不大。雙氧水是氧化能力很強的物質,而維生素C的還原性很強,因此用雙氧水清洗會導致維生素C被氧化而減少。
圖7不同清洗方法對鮮切豇豆失重率的影響
從圖7中看出,鮮切豇豆貯藏期間失重率呈上升趨勢,由于有保鮮膜包裝,呼吸產(chǎn)生的水分不易透出,袋內保持著較高的濕度,因而失重很小。到貯藏的第15 d,失重率都沒有超過4%,無褶皺和萎蔫產(chǎn)生。4種處理方法沒有顯著差異,表明不同處理對失重率沒有太明顯影響。進一步實驗研究表明,溫度、包裝材料和方法才是影響失重率的主要因素。
表3 不同清洗方法對鮮切豇豆感官品質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蒸餾水與苯甲酸鈉溶液的處理效果基本一致,差異性不顯著;雙氧水溶液與蒸餾水處理結果相比差異顯著,雙氧水能破壞組織,能較長時間地保持鮮切豇豆的品質;次氯酸鈉溶液處理的鮮切豇豆品質最好,差異性最顯著,貯藏15 d后還能為消費者所接受。說明4種清洗劑中次氯酸鈉溶液效果最佳,能保持鮮切豇豆良好的品質。
本研究中新鮮豇豆經(jīng)切分后用一定濃度的化學清洗劑清洗,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豇豆表面微生物數(shù)量,減少貯藏過程中微生物侵染的機會,能增加豇豆中的維生素C含量,并且能很好的保持豇豆的外觀品質,其中以質量分數(shù)0.01%次氯酸鈉溶液的處理效果最佳。
雙氧水對細菌、真菌、乳酸菌的抑制作用最好,其次是次氯酸鈉溶液,因為雙氧水有強的氧化性,會破壞微生物的細胞,抑制其生長,且抑制作用很強。次氯酸鈉溶液對大腸桿菌的影響力最強,至于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蔬菜中硝酸鹽可以被細菌還原成亞硝酸鹽,郭曉紅進行的實驗,證明了亞硝酸鹽的形成與蔬菜中硝酸還原酶關系不大,蔬菜自身攜帶大量、多種類菌是其在貯藏過程中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的原因之一。雙氧水明顯增加了豇豆中亞硝酸鹽含量,根據(jù)郭曉紅的結論,雙氧水破壞細菌生長,會使亞硝酸鹽含量減少。而實驗表明雙氧水減少了細菌數(shù)目卻增加了亞硝酸鹽含量,與郭曉紅的實驗結果矛盾。說明雙氧水對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還有別的原因,可能是雙氧水直接氧化蔬菜的硝酸鹽形成亞硝酸鹽。維生素C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物質,研究清洗劑對維生素C的影響有很大的應用價值。實驗表明:氧化性強的雙氧水破壞了還原性強的維生素C,而次氯酸鈉處理過的豇豆中維生素C含量最大,說明對維生素C的影響最小,應為最適的清洗劑。4種清洗劑對豇豆失重率影響不明顯,說明清洗劑不是影響豇豆失重率的主要因素。豇豆褐變是酶促褐變,是由于切割破壞了蔬菜細胞膜的結構,影響膜的通透性,導致隔離的化合物(主要是酚類物質)流出,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在PPO的作用下氧化所致。微生物的生長對蔬菜的安全性也有一定的影響,微生物會破壞組織,導致蔬菜腐爛,這類微生物主要有:革蘭氏陰性細菌和少量的酵母菌。如歐文氏菌屬和假單胞菌屬,能夠分泌果膠酶,降解果膠,從而破壞細胞組織。
近年來有人研究了檸檬酸、次氯酸鈉、氯水、過氧乙酸、H2O2、O3、ClO2等在鮮切蔬菜清洗中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有一定缺陷,Cl2可能會與食品中的成分發(fā)生反應產(chǎn)生某些潛在的致癌或致突變產(chǎn)物,因此他的安全性已遭到質疑。此外,許多天然物如苯酚、乙醛、有機酸以及從薄荷、香蘭草、歐芹、柑橘果皮中提取的精油也具有抗菌作用,但強烈的氣味影響其應用范圍。使用化學清洗應選用適宜的清洗劑、清洗時間及清洗濃度,防止化學物質在鮮切蔬菜中的殘留超過FDA的限量標準。
4種不同的清洗劑對鮮切豇豆失重率的影響不大。雙氧水溶液對豇豆中亞硝酸鈉含量、維生素C含量影響作用最強;雙氧水對細菌、真菌、乳酸菌的抑制作用最好,其次是次氯酸鈉溶液;次氯酸鈉溶液對大腸桿菌的影響力最強。感官評價中,苯甲酸鈉、雙氧水、蒸餾水對鮮切豇豆外觀品質保持9 d,因為雙氧水的氧化能力太強對外觀品質和營養(yǎng)成分都有很大的破壞,而次氯酸鈉處理后可以使豇豆的顏色、香氣、質地等保持11 d左右,從而更好的被消費者所接受。綜合考慮儲存期間鮮切豇豆的外觀品質、營養(yǎng)物質含量、有害物質含量以及安全性,確定用質量分數(shù)0.01%的次氯酸鈉溶液作為鮮切豇豆精加工處理時效果最佳的清洗劑。
[1]楊水金.合成對羥基苯甲酸丁酯的催化劑研究[J].甘肅化工,2000(1):26-28.
[2]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WILEY R.Minimally processed refrigerated fruits&vegetables[M].England:Chapman&Hall,1994.
[4]歐陽杰,程裕東,吳緒敏,等.不同清洗方法對鮮切豇豆貯藏期間品質和安全性的影響[J].食品科學,2007,28(10):550.
[5]郭曉紅,楊潔彬,張建軍.甘藍乳酸發(fā)酵過程中亞硝峰消長機制及抑制途徑的研究[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1989(4):26-34.
[6]燕平梅,薛文通,張惠,等.蔬菜腌漬發(fā)酵中亞硝酸鹽問題的研究[J].中國調味品,2005(8):242-246.
[7]AN JIAN-SHEN,ZHANG MIN,LU QI-RUI.Changes in some qualityindexes in fresh-cut green asparagus pretreated with aqueous ozone and subsequent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7,78:340-344.
[8]潘炘,茅林春,闕斐,等.鮮切果品保藏技術及其生物學原理研究進展[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5,6(6):21.
Effects of different washing agents on quality of fresh-cut vigna sinensis
YAN Ping-mei*FAN Wen-ju WANG QingZHANG Yan-xiaCUI Shu-yan
(BiologyDepartment,TaiyuanNormalUniversity,Taiyuan 030012,China)
In this study,after washing and cutting,the fresh-cut Vigna sinensis was soaked separately in sodiumbenzoate(5g/L),hydrogenperoxide (50mL/L),sodium hypochlorite (0.01%activity chlorine),with the sterile deionized water as the contrast.After draining,it was placed in 37℃steriled tray for storage.During storage, by measuring the weight loss rate,vitamin c content,nitrite content of various colonies as well as sensory evaluation,the best cleaning method is compa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four kinds of cleaningagents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weight loss rate of fresh-cut cowpea,Vitamin c content is of a downward trend,hydrogen peroxide has the strongest role of increasing sodium nitrite content.Hydrogen peroxide has thestrongestinhibitoryeffectonvariousmicro-organisms,but can not maintain the appearance of cowpea.Sodium hypochlorite can also be a very good suppression of microbial growth while maintaining the appearance of cowpea.It is concluded that sodium hypochlorite can be the best choice when act as cleaning agent in a variety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fresh-cut vigna sinensis;washing agents;quality
*燕平梅,女,1968年出生,2006年畢業(yè)于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學院,博士,副教授。
200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