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中藥辯證加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方法:治療組100例采用中藥辯證加灌腸治療3個療程;對照組采用口服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片治療3個療程。結果:治療組顯效34例,總有效率89%,對照組顯效8例,總有效率66.67%,兩組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結論:中藥辯證加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藥簡、便、廉、效的特點,適合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中藥;辯證治療;灌腸
【中圖分類號】R2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 (2010) 02-028-3
潰瘍性結腸炎(nnlcerative colitis,UC)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直腸與結腸慢性炎性疾病,表現(xiàn)為連續(xù)性彌漫性粘膜與粘膜下層炎癥,以潰瘍糜爛為主,多累及遠端結腸,亦可累及全部結腸。病因尚未完全明了,臨床以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為特點。目前對該病并無特效治法。近年來有關報道顯示其發(fā)病率有明顯增高趨勢,且被認為是結腸癌的癌前病變,已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現(xiàn)代難治病之一。[1]近年來筆者采用中藥辯證加灌腸治療本病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觀察組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齡38.4歲;病程最1個月至22年。對照組66例,其中男39例,女27例;平均年齡36.7歲;病程3個月至15年。兩組病例的一般情況及合并癥分布基本一致。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
2診斷標準
2.1西醫(yī)診斷標準:
依據(jù)1987年全國中醫(yī)學會肛腸會議有關特發(fā)性結腸炎診斷標準,結合本病的臨床特點,制定以下標準:①臨床表現(xiàn):腹痛、腹脹、腸鳴、肛門下墜感,大便習慣改變和性狀改變,大便秘結,或腹瀉,體檢左下腹或右下腹壓痛,或二者交替出現(xiàn),次數(shù)增多,大便呈羊屎狀或稀糊樣,帶粘液胨子或粘液血便。②腸鏡檢查:腸粘膜血管影紋理紊亂,網(wǎng)狀結構模糊或消失,局灶性或彌漫性充血水腫或呈粗糙顆粒狀,組織脆弱易出血或有糜爛,分泌物或成假息肉,結腸粘膜活檢呈炎癥反應。③須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等感染性結腸炎、克隆氏病及其他特異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結腸炎。[2]
2.2辨證分型標準:
①濕熱內(nèi)蘊:粘液膿血便,以膿血為甚,肛門灼熱,里急后重。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②脾腎陽虛:粘液血便,以粘液為甚,食少納呆,形寒肢冷,遇寒即發(fā)。舌淡苔薄,脈沉細。
③肝脾不調(diào):腹痛即瀉,瀉后痛減,與情志因素相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④寒熱錯雜:神疲乏力,粘液膿血便,肛門灼熱,舌質(zhì)紅,苔白厚,脈沉細。
3治療方法
3.1觀察組
口服給藥:濕熱內(nèi)蘊型用白頭翁湯合芍藥湯加減。主要藥物:白芍20g、黃芩10g、黃連6g、生大黃后下10g、檳榔10g、當歸10g、木香6g。偏熱甚者加白頭翁15g、黃柏15g、秦皮15g,偏濕甚者加豬苓15g、澤瀉15g、茯苓15g、蒼術15g。脾腎陽虛型用參苓白術散合附子理中丸、四神丸加減。主要藥物:黨參15g、茯苓15g、白扁豆15g、山藥20g、砂仁10g、薏苡仁30g、桔梗6g。偏脾陽虛者加附子10g、干姜10g、白術15g、甘草10g.。偏腎陽虛者加補骨脂15g、肉豆蔻15g、吳茱萸6g、五味子10g。肝脾不調(diào)型用痛瀉藥方合四逆散加減。主要藥物:白術15g、白芍20g、防風12g、陳皮12g、柴胡12g、枳殼15g、甘草10g。寒熱錯雜型用烏梅丸加減。主要藥物:烏梅10g、黃連3g、黃柏10g、太子參15g、當歸15g、制附子10g、桂枝6g、川椒6g、干姜6g、細辛3g。
用法:一日1劑,水煎取汁200ml口服,早晚各1次,10日為1個療程,共觀察3個療程。
灌腸給藥:基本方藥:白頭翁20g、白芨12g、五倍子12g、黃連10g、地榆15g、馬齒莧20~30g、蒲公英15~20g、敗醬草20~30g、仙鶴草20~30g、魚腥草20~30g。
操作方法:將10味中藥濃煎取汁100ml,冷卻至36~37℃,灌腸前患者排空大小便,將一次性灌腸管輕緩插入肛門約15cm,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分次抽取中藥汁,與灌腸管連接,將藥液輕緩推入結腸,患者采用平臥或側臥臀部抬高位30min,每晚睡前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觀察3個療程。
3.2對照組
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片(0.25g/片),每次1.0-1.5g,一日4次,口服,15日為1個療程,共觀察3個療程。
4 治療結果
4.1療效評定標準
依據(jù)1993年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及療效標準》。[3]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腸鏡復查粘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等完全消失或疤痕期;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腸鏡復查粘膜炎癥明顯減退或潰瘍明顯縮小,或數(shù)目明顯減少;無效:臨床癥狀及腸鏡復查均無明顯改善。
4.2療效對照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見表1
5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直腸和結腸粘膜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病變,病因復雜且未完全揭示,但與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的因素、遺傳因素、免疫因素及保護物質(zhì)缺乏(抗蛋白質(zhì)分解物質(zhì)如葉酸)因素有關。近年來由于免疫學和遺傳學的研究進展,目前認為免疫因素、遺傳因素是主要原因,感染因素和精神因素等多種因素只是誘發(fā)或繼發(fā)因素。本病以青中年居多,也可見于小兒及50歲以上者。男女無大差異。[4]
本病屬中醫(yī)“腸癖”、“滯下”、“痢疾”、“便血”等范疇,多因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jié)或憂思惱怒,使脾胃損傷,運化乏力,濕熱內(nèi)生,蘊結于腸腑與氣機相搏,腸道運化失司,日久脾腎陽虛,濁邪積聚,浸淫腸腑,正虛邪戀,反復發(fā)作。中醫(yī)辯證可分為濕熱內(nèi)蘊型、脾腎陽虛型、肝脾不調(diào)型、寒熱錯雜型。口服中藥按辯證分型論治,濕熱內(nèi)蘊型采用白頭翁湯合芍藥湯化裁,以達清泄?jié)駸?,調(diào)氣行血之效;脾腎陽虛型采用參苓白術散合附子理中丸、四神丸加減,重在溫補脾腎,收澀固腸,健脾滲濕;肝脾不調(diào)型采用痛瀉藥方合四逆散加減,以達疏肝理氣、健脾和中之效;寒熱錯雜型單用寒藥或熱藥皆不顯效,故采用烏梅丸化裁以溫中清腸、平調(diào)寒熱。
灌腸中藥具有清熱涼血、消腫生肌、活血化淤、收斂止血的功效,用保留灌腸的形式給藥,可以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結腸粘膜,有利于受損粘膜的修復;同時配合適當?shù)捏w位,可以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從而達到很好的療效。而西醫(yī)治療一般給予激素及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等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服藥時間長,副作用大,病人較難堅持。根據(jù)臨床觀察結果,中藥辯證加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從整體觀念出發(fā),標本兼治,全身與局部治療相結合,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藥簡、便、廉、效的特點,適合臨床推廣應用。
在臨床治療中,我們還觀察到大部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都具有焦慮多疑、抑郁急躁等性格特點,而情志因素也是發(fā)病的重要誘因之一,因此我們在采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要善于做心理治療,幫助患者打開心結,解除顧慮,積極配合治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曉蘭,李興謙,陳凱等.中西藥物保留灌腸合并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J].結直腸肛門外科,2008(14):161
[2] 范明明,侯廣平,史小艷等.自擬腸炎湯治療慢性結腸炎62例[J].現(xiàn)代中醫(yī)藥,2005,(1):22
[3] 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 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及療效標準[J].中華消化雜志,1993,13(6):354.
[4] 張有生,李春雨.實用肛腸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