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概念具有明確性和規(guī)定性,用邏輯刻畫法律定義,能夠使法律工作者在處理實際的案件工作中準確把握法律概念,這也是準確定罪,恰當量刑的基礎。本文主要是通過對法律定義進行邏輯刻畫,彰顯法律定義的這種邏輯特征,從而對運用邏輯思維進行法律實踐做一些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法律定義;種差;邏輯特征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117(2010)04-0048-01
一、什么是定義
我們知道,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給一個概念下定義就是用精練的語句將這個概念的內涵揭示出來,概念的內涵就是這個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按照這一模式,法律定義就是揭示法律概念的內涵的一種邏輯方法,也就是要揭示法律概念的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這在司法審判,尤其是在司法歸類中,顯得極為重要。
二、概念間的屬種關系
概念之間最基本的關系就是屬種關系,屬種關系是邏輯學上的一個專用術語。所謂的屬概念指的是一個上位概念,即內涵較大的概念,種概念是一個下位概念,即內涵較小的概念。屬種概念都是相對而言的。比如,A概念的內涵大于B概念,而B概念的內涵又大于C概念,那么,B概念相對于A概念而言,它就是一個種概念,A概念就是一個屬概念。而對于C概念而言,B概念又是一個屬概念,C概念才是種概念。對于法律概念而言,同樣具有這種屬種關系,例如,在刑法中,犯罪概念按照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不同又劃分成各類罪名概念,然后又將各類罪名概念劃分成各具體罪名概念,在這里,如果我們說犯罪概念是一個屬概念,那么類罪名概念就是種概念,而如果說各具體罪名概念是種概念,則類罪名概念就是屬概念。
三、法律定義的邏輯結構
給概念下定義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屬加種差的方法,對于法律定義來說,這也是最能體現(xiàn)其邏輯特征的方面,我們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就是:被定義概念=種差+鄰近的屬概念,這里需要解釋一下,所謂種差就是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這一對象與其它種對象之間的差別,如果我們把被定義概念用L來表示,種差用t來表示,鄰近的屬概念用B來表示,這一公式又可表示為L=t+B,但是法律概念的種差往往不是一個,而是兩個或多個,并且這些種差之間的關系對于罪名概念的成立與否又有不同的情況,有些種差是通過“并且”“和”等這樣的詞語連接的,有些種差是通過“或者”這樣的詞語連接的,在邏輯學中,“并且”“和”這樣的連接詞用合取符號“∧”來表示,“或者”這樣的連接詞用析取符號“∨”來表示。這樣,上面的定義公式又可以分解為這樣的兩個公式:L=(t1∧t2∧t3∧……)+B;L=(t1∨t2∨t3∨……)+B,在這兩個公式中,我們稱種差t1、t2、t3等為合取肢或析取肢。對于合取公式L=(t1∧t2∧t3∧……)+B而言,當所有合取肢t1、t2、t3都真時,被定義概念才是真的,即是正確的,罪名概念才能成立,反之,如果有一個合取肢是假的,則被定義概念就是假的,罪名概念就不能成立;而對于析取公式L=(t1∨t2∨t3∨……)+B而言,只要有一個析取肢是真的,被定義概念就是真的,反之,只有當所有析取肢都假時,被定義概念才是假的,即罪名不成立。舉個例子可以非常清楚的說明這個問題,例如,對于“貪污罪”這一概念,它的定義為: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行為。在此例中,“貪污罪”這一概念是被定義概念,它的種差有以下三個:“國家工作人員”、“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和“公共財物”,其實這里省略了貪污罪這一概念鄰近的屬概念:貪污賄賂罪。如果貪污罪這一概念用L來表示,那么,這一概念的定義用符號來表示就是:L=(t1∧t2∧t3∧)+B。在此,如果我們?yōu)槟臣鬃鰺o罪辯護,那么我們只要找出證據(jù)證明三個種差中有一個是假的就行了。反之,如果我們作為起訴某甲的一方,則必須找到證據(jù)證明這三個種差都是真的,才能判定某甲犯有貪污罪。
四、定義的規(guī)則
給一個概念下一個正確的定義,除了要掌握下定義的方法以外,還必須遵守下定義的規(guī)則,邏輯學中,下定義的規(guī)則主要有以下幾條,第一,定義項和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具有全同關系。第二,定義項中不得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第三,定義一般必須用肯定的語句形式和正概念。第四,定義必須清楚確切。我認為,在這幾條之中第一條是最重要的,因此這里我也主要是分析這條規(guī)則。被定義項即是被定義概念,定義項就是用來定義被定義概念的概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的對象。這一條規(guī)則實際上是要求定義項和被定義項所涵蓋的對象范圍必須相同。違背此規(guī)則,就會犯“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錯誤。聯(lián)系我們上述的公式,遵守此規(guī)則就是要求我們準確的判斷定義的種差,從而才能正確的給法律概念下定義。在司法歸類的過程當中,尤其要遵守這一規(guī)則,因為司法歸類的過程其實就是縮小概念的內涵的過程,縮小概念內涵就要準確判定種差的數(shù)量。具體說,對于合取公式L=(t1∧t2∧t3∧……)+B而言,如果這個定義的種差是3個,即應是L=(t1∧t2∧t3)+B,而我們在司法歸類時判定的種差卻是2個,這就是犯了“定義過窄”的錯誤,因為種差是概念內涵的重要標志,種差的數(shù)量與概念的內涵是成正比的,少判定種差就是縮小了概念的內涵,所以犯了“定義過窄”的錯誤。反過來,如果多判定了種差,無疑就是擴大了概念的內涵,就會犯“定義過寬”的錯誤;對于析取公式L=(t1∨t2∨t3∨……)+B而言,情況正好相反,如果我們判定的種差數(shù)量多余概念本身具有的種差數(shù)量,就是擴大了概念的內涵,就是犯了“定義過寬”的錯誤,如果判定的種差數(shù)量少了,就是縮小了概念的內涵,就會犯“定義過窄”的錯誤。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例如對“搶劫罪”這一概念的定義就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致使被害人不能反抗的方法,當場攫取他人財物的行為。這一定義的種差就是三個:“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致使被害人不能反抗的方法”和“當場攫取他人財物”,如果某人不是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盡管客觀上使用了暴力手段,并且當場奪取了他人財物,這時也不能把某人的行為定為搶劫罪,因為某人的行為只符合“搶劫罪”這一定義的兩個種差,而不是正確定義的三個種差,這時如果把某人的行為定為搶劫罪,就是犯了“定義過窄”的錯誤。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會是定罪不準確,從而量刑就不會恰當了。
結語:法律定義的邏輯結構雖然簡單,但我只是想強調這種邏輯思維在法律中的重要性。懂得法律法規(guī)和了解法律程序只是基礎的方面,而運用法律處理實際案件才是法律工作者的主要任務。而邏輯的解釋,邏輯思維的運用能夠使法律工作者準確的把握法律概念,正確的作出判斷,在這方面說,邏輯對于法律也許是必須的。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