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墨子哲學(xué)的宗旨是兼愛,實現(xiàn)兼愛的途徑有三:交相利、宗教權(quán)威和國家制裁。
關(guān)鍵詞:兼愛;交相利;宗教權(quán)威;國家制裁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6-4117(2010)04-0049-02
墨子,名翟,春秋時期的哲學(xué)家,他創(chuàng)立的學(xué)派名為墨家。在古代,墨子與孔子享有同等的盛名,墨學(xué)的影響也不亞于孔學(xué)。兼愛是墨子哲學(xué)的中心概念,本文試圖對兼愛思想作一淺釋。
一、墨子哲學(xué)的宗旨——兼愛
兼愛是墨子哲學(xué)的宗旨。墨子認(rèn)為兼愛就是無差別地平等的愛,也就是說,天下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同等的、無差別的愛別的一切人。在《墨子》一書中,有三篇專講兼愛的思想。墨子在其中區(qū)分了“兼”與“別”。堅持兼愛的人則稱為“兼士”,堅持愛有差等的人則稱之為“別士”?!赌?8226;兼愛下》中說:“誰以為二士,使其一士者執(zhí)別,使其一士者執(zhí)兼。是故別士之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是故退睹其友,饑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養(yǎng),死喪不葬埋。別士之言若此,行若此。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聞為高士于天下者,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然后可以為高士于天下?!枪释硕闷溆眩噭t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yǎng)之,死喪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痹谧龀隽诉@種區(qū)別后,墨子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兼”與“別”那一個對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墨子提出了“三表”來判斷兼與別的是與非。所謂三表,就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與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墨子#8226;非命中》)“于何原之?下原查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fā)以為行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比碇?,最后一表最重要。“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判定一切價值的標(biāo)準(zhǔn)。
這個標(biāo)準(zhǔn),也正是墨子用以證明兼愛最可取得標(biāo)準(zhǔn)。在《墨子#8226;兼愛下》中,墨子詳細(xì)說明了兼愛的正確。墨子首先論證了別相惡是禍害產(chǎn)生的根源。墨子認(rèn)為天下許多禍害是從憎惡別人、殘害別人產(chǎn)生的。而世上憎惡別人和殘害別人的人,是兼相愛還是別相惡呢?則必然要說是別相惡。既然如此,那么這種別相惡就是產(chǎn)生天下大害的原因!所以別相惡是不對的。
然后,墨子論證了兼相愛替代別相惡的正確性。墨子認(rèn)為,如果以別人為不對,那就必須有東西去替代它,如果說別人不對而又沒有東西去替代它,就好像用水救水、用火救火。這種說法將必然是不對的。所以墨子說:“兼以易別?!奔热蝗绱?,那么用兼相愛來替換別相惡的原因何在呢?墨子回答說:“藉為人之國若為其國,夫誰獨舉其國以攻人之國者哉?為彼者由為己也。為人之都,若為其都,夫誰獨舉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為彼猶為己也。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舉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為彼猶為己也?!?/p>
最后,墨子論證了兼相愛是愛人利人的。國家、都城不相互攻伐,個人、家族不相互侵?jǐn)_殘害,這是天下之害呢?還是天下之利呢?則必然要說是天下之利。那么這些利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必然要說是從愛人利人產(chǎn)生的。世上愛人利人的,則必然要說是兼相愛。那么這種兼愛就是產(chǎn)生天下大利的原因。所以墨子說:“兼是對的。”
墨子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辯論,證明兼愛是絕對正確的。仁人的任務(wù)就是“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就應(yīng)當(dāng)“以兼為正”,只有以兼為正,才能“是以聰耳明目相與視聽乎!是以股肱畢強相為動宰乎!而有道肆相教誨。是以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yǎng)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墨子#8226;兼愛下》)
二、實現(xiàn)兼愛的途徑
既然兼愛是正確的,那么如何讓人們?nèi)ゼ鎼勰?墨子為實現(xiàn)兼愛的理想,設(shè)定了三條途徑:
(一)兼愛要以“交相利”為基礎(chǔ)
墨子認(rèn)為,仁人處理事務(wù)的原則,一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說:“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diào),此則天下之害也?!?《墨子#8226;兼愛中》)現(xiàn)在的諸侯只知道愛自己的國家,不愛別人的國家,所以毫無忌憚地發(fā)動他自己國家的力量,去攻伐別人的國家?,F(xiàn)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愛自己的家族,而不愛別人的家族,因而毫無忌憚地發(fā)動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奪別人的家族?,F(xiàn)在的人只知道愛自己,而不愛別人,因而毫無忌憚地運用全身的力量去殘害別人。所以諸侯不相愛,就必然發(fā)生野戰(zhàn);家族宗主不相愛,就必然相互掠奪;人與人不相愛,就必然相互殘害;君與臣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與子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慈愛、孝敬;兄與弟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協(xié)調(diào)。天下的人都不相愛,強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貧困的,尊貴的就必然傲視卑賤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騙愚笨的。舉凡天下禍患、掠奪、埋怨、憤恨產(chǎn)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愛而產(chǎn)生的。所以仁者認(rèn)為它不對。既已認(rèn)為不相愛不對,那用什么去改變它呢?墨子說道“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p>
既然這樣,那么人們應(yīng)該怎樣做呢?墨子說道:“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子#8226;兼愛中》)所以諸侯之間相愛,就不會發(fā)生野戰(zhàn);家族宗主之間相愛,就不會發(fā)生掠奪;人與人之間相愛就不會相互殘害;君臣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相愛,就會相互融洽、協(xié)調(diào)。天下的人都相愛,強大者就不會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會強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會欺侮貧困者,尊貴者就不會傲視卑賤者,狡詐者就不會欺騙愚笨者。舉凡天下的禍患、掠奪、埋怨、憤恨可以不使它產(chǎn)生的原因,是因為相愛而生產(chǎn)的。所以仁者稱贊它。
因此,墨子認(rèn)為,如果每個人都對全天下人有利,那么,全天下人也會對每個人有利,反之,亦然。故其言:“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墨子#8226;兼愛中》)這樣說來,“愛別人就成了一種長期投資,它是會得到償還的??墒墙^大多數(shù)人都很近視,看不到這種長期投資的價值,也還有一些實例,說明這樣的投資的不到償還。”(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簡史》第50頁,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
(二)宗教權(quán)威
為了誘導(dǎo)人們實行兼愛,墨子引入了宗教的權(quán)威。墨子認(rèn)為,天是有意志的。天的意志就是要人們普篇平等相愛?!霸?順天之意何若?曰:兼愛天下之人。何以知兼愛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何以知其兼而食之也?自古及今,無有遠(yuǎn)靈孤夷之國,皆犓豢其牛羊犬彘,絜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茍兼而食焉,必兼而愛之。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于楚之四境之內(nèi),故愛楚之人;越王食于越,故愛越之人。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愛天下之人也。”(《墨子#8226;天志》)意思是說,天享用所有的祭祀物品,一定兼愛天下之民。所以,順從天意,就是兼愛,就會得到賞賜;違反天意,就是別,就會受到懲罰。從前三代的圣王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兼愛天下,從而造福人民,改移百姓的心意,率領(lǐng)他們敬奉上帝、山川、鬼神。上天因為他們愛自己所愛的人,利自己所利的人,于是加重他們的賞賜,使他們居于上位,立為天子,(后世)以為表率,稱之為圣人。從這可知賞善的證據(jù)。從前三代的暴君,如桀、紂、幽王、厲王等,對天下人全都憎惡,殘害他們,改移百姓的心意,率領(lǐng)他們侮慢上帝、山川、鬼神,天因為他們不跟從自己的所愛,反而憎惡他們,不跟從自己的所利,反而殘害他們,于是對他們加以懲罰,使他們父子離散,國家滅亡,喪失社稷,憂及本身。而天下的百姓也都非毀他們,到了子孫萬世以后,仍然受人們的唾罵,稱他們?yōu)楸┚@就是罰暴的明證了。
除了天之外,還有很多鬼神,保護(hù)實行兼愛的人,懲罰那些交相“別”的人。墨子認(rèn)為,古代的圣王都認(rèn)為鬼神是神明的,能帶來禍福,主張“因人的義與不義而得福得禍”的觀點,因此政治清明,國家安寧。自從桀、紂以來,都認(rèn)為鬼神不神明,不能帶來禍福,主張“人的不義得不了禍”的觀點,因此政治混亂,國家一個個滅亡了。這就是鬼神對不善的懲罰,又是對從善的獎賞。有一個關(guān)于墨子的故事與此有關(guān)。故事說:“子墨子有疾,跌鼻進(jìn)而問曰:“先生以鬼神為明,能為禍福,為善者賞之,為不善者罰之。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雖使我有病,何遽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勞苦。百門而閉一門焉,則盜何遽無從入?”(《墨子#8226;公孟》)墨子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得病有多種原因,鬼神的懲罰是一個人有病的充足理由,而不是必要條件,所以,圣人有疾與鬼神有知并不矛盾。
(三)國家制裁
墨子認(rèn)為,人們要實行兼愛,除了宗教權(quán)威外,還需要國家制裁。在《墨子#8226;尚同》篇中,做了詳細(xì)的論述。
墨子首先論述了國家的起源,古時人類剛剛誕生,還沒有刑法政治的時候,人們用言語表達(dá)的意見,也因人而異?!笆且砸蝗藙t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墨子#8226;尚同上》)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的意見對而別人的意見錯,因而相互攻擊。所以在家庭內(nèi)父子兄弟常因意見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離散而不能和睦相處。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藥相互殘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幫助別人;有余財者寧愿讓它腐爛,也不分給別人;有好的道理也自己隱藏起來,不肯教給別人,以致天下混亂,有如禽獸一般。明白了天下大亂的原因,于是“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為博大,遠(yuǎn)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畫分萬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墨子#8226;尚同上》)如此說來,國君是由人民選擇的,為了把人民從無秩序的狀態(tài)中解救出來。
其次,墨子論述了人們必須絕對服從國君的權(quán)威。既然上天根據(jù)人們的意愿選舉國君作為“政長”,那么,人們就必須服從他的權(quán)威。故其言:“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guī)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意若聞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過弗規(guī)諫,下有善弗傍薦。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罰,而百姓所毀也?!?《墨子#8226;尚同上》)
綜上所述,通過人們兼愛以交相利為基礎(chǔ),結(jié)合宗教權(quán)威、國家制裁,墨子希望,能夠使人們實行他的兼愛之道。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xué)政法學(xué)院
參考文獻(xiàn):
[1]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簡史.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
[2]李振剛.先秦諸子哲學(xué)(內(nèi)部講義).
[3]墨翟.《墨子》.(河北大學(xué)國學(xué)備覽電子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