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中,不時會出現(xiàn)一些損傷,如踝關節(jié)扭傷。此時,很多人會想到中醫(yī)的活血化淤,用手揉一下受傷部位??墒?,這不但沒加快康復,反而出現(xiàn)受傷部位腫脹、淤斑更嚴重等情況。是手法問題,還是不應該按摩?
其實。運動扭傷后,如何按摩療傷是有學問的。通常,運動損傷分為三期——急性期、緩解期和康復期。因此。療傷也應分期而行。
急性期。馬上冷敷20分鐘急性期,通常指傷后24或48小時以內,此時受傷組織可能出血。局部出現(xiàn)紅熱腫痛、功能障礙等急性炎癥反應。
首先,我們要減少傷處的活動,并根據(jù)情況,選擇冷敷、加壓包扎、抬高傷肢等處理方法。一般先冷敷,后加壓包扎,也可二者同時并用。
冷敷一般每次20分鐘,每4小時一次;24或48小時后停止使用。
包扎時,可用適當厚度的棉花或海綿放于受傷部位,用繃帶稍加壓力包扎。
應經(jīng)常注意包扎部位的情況,若出現(xiàn)繃帶過松或過緊,須重新包扎。一般來說,加壓包扎24小時后即可拆除。
損傷后出現(xiàn)疼痛是難免的,但使用外敷新傷藥如云南白藥(成藥)等,可迅速消腫止痛、減輕急性炎癥。疼痛較重者,可服止痛片如芬必得;淤血較重者,可服跌打丸、七厘散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不宜按摩受傷部位,否則會加重出血和組織液滲出,使傷處更腫脹。
雖然受傷部位不能揉,但周圍部位,可循經(jīng)取穴進行點按,有利于消腫止痛。
例如,手腕受傷腫痛,點按曲池、內關等穴位(如圖1、圖2、圖3)止痛消腫;踝部受傷時,點按血海、三陰交等穴位(如圖4、圖5)。即便傷者或家屬不了解穴位準確位置也沒關系,只要所按位置大概正確即可,稍有偏差也無大礙。
手法:一手拇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曲池穴上f其余四指附于肘下),由輕漸重地向外揉按30~40次。
手法:一手的拇指尖按在另一只手的內關穴上,揉按20~30次。
手法:一手的拇指按于對側合谷,其食指按掌面相應部位,由輕漸重地捏20~30次。孕婦禁用。
手法:拇指按于同側血海(其余四指附于膝蓋的上外側),揉按20~30次。
手法:拇指揉按于對側三陰交穴上,20~30次。孕婦禁用。
緩解期,按摩力度要輕
緩解期一般為受傷24或48小時以后。此時出血已停止,急性炎癥逐漸消退。不過,由于局部仍有淤血和腫脹,組織才開始吸收、修復,所以,此時主要是改善傷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使淤血與滲出液迅速消退。
治療上,可選擇按摩、熱療、拔罐、藥物等療法,尤其是按摩和熱療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對修復很有利。
另外,此時可以直接按摩受傷部位,但最初一兩次用力宜輕。以痛為度(即感覺痛時應減輕力度)。
要提醒的是,老年人扭傷后,軟組織的酸痛反應比年輕人慢,往往要過幾天才出現(xiàn),且一般需用藥物才能緩解疼痛,可選活絡油擦抹或風濕膏敷貼。而年輕人多數(shù)不需用藥。
康復期,點對點按摩
康復期的到來,快則傷后三四天,慢則一兩周。此時損傷基本修復,腫脹、壓痛等局部征象也已消除;不過,由于功能尚未完全恢復,患者在鍛煉時,仍可感覺疼痛,酸軟無力;個別嚴重者,因粘連或瘢痕收縮,還可能出現(xiàn)傷部僵硬、活動受限等情況。
因此,這時是增強和恢復肌肉與關節(jié)功能的關鍵時期,應以按摩、理療、功能鍛煉為主,適當配以藥物治療。
其中,按摩對預防受傷部位的硬結和粘連有較好的效果,可繼續(xù)對傷部進行按摩。而功能鍛煉,則是避免再損傷的有效方法。
開始功能鍛煉時,以靜力肌肉收縮為主,如直腿抬高訓練大腿股四頭肌肌力,一般每天做三四次,每次做3組,一組做20—30下。長期進行,有利于保護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
此外,中藥(如祛風通痹藥)外敷或熏洗,對運動扭傷的后期治療也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