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試從中論的含義、命題特征以及選拔公務員之目的入手,結合明清科舉考試的內容和要求,簡要分析蒲松齡老先生為何屢試不第的主要原因,呈與大家商榷,以期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
關鍵詞:公務員;申論考試;科舉;蒲松齡;屢試不第;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12(2010)02-0035-07
一、申論的含義與命題特征
“申論”一詞,語出孔子的“申而論之”?!吧辍弊钟姓f明、申述之意,如“三令五申”、“重申前令”、“申明理由和立場”等都取此意。這是“申”字的基本義項,也是其常用義。劉勰在《文心雕龍》的《論說》篇中指出:“論者,彌綸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笨梢姺踩谕ǚN種見解而深入闡發(fā)某些道理的文辭,一概都可稱之為“論”??v論時事政治的稱之為“政論”,考辨歷史的稱之為“史論”,總攬內容予以闡述的稱之為“概論”,評優(yōu)劣、論得失的稱之為“評論”等等,總起來都屬于“論”的文種,但每種“論”又各有特點。今天的“申論”一詞,除了說明和申述之外,還要進行論說、論述和論證。即對事件、問題、現(xiàn)象和事理等進行分析、論證和說明。
“申論考試”是根據國家實際工作需要所創(chuàng)造的選拔、錄用干部的方法之一。我國公務員錄用從2000年開始“凡進必考”,不管是哪一級的公務員均考《申論》。該科目主要側重考察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歸納能力、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文字概括表達能力。通過近年來申論考試的公文化命題走向來看,申論測試的重點越來越接近機關工作的實際,申論所給定的材料均為近來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這些問題既是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的問題,又是黨和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需要行政機關履行職能來化解存在的矛盾,因此要求考生站在準公務員的位置思考問題。若考生不能站在政府部門或工作人員的位置考慮問題,不能以理性的方式提出相應的對策或意見,而是采用高考作文或者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維方式作答,提出過于個性的觀點以及形象思維的表現(xiàn)形式,將不是黨政機關所需要的管理人才。答題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針對性強,務實性強,是證明考生是否具備國家公職人員素質的重要依據,因為它是選拔各級各類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人員的需要。
申論又是一種以寫作公文體為主的答題方式,因為公務員制作公文的過程,就是對客觀事物再認識、再思考的過程,也正是工作思路、工作安排、方針政策的形成和制作過程。所以說,申論寫作是對各級各類公務員“以文輔政”的基本要求,這與明清科舉考試大有相似之處。
二、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的考試內容
科舉制是一種朝廷選拔官員的考試制度。蒲松齡一生中多次參加鄉(xiāng)試,但均未中舉。那么,明清時期鄉(xiāng)試有哪些考試內容和要求呢?
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初開科舉,將鄉(xiāng)試分為三場,即八月初九日初場,試“五經”義二道、“四書”義一道;十二日二場,試論一道;十五日三場,試策一道。十日后復以騎、射、書、算、律五事。其“五經”義限五百字以上,“四書”義限三百字以上,論也如此。策則惟務直述,不尚文藻,限千字以上。洪武十七年(1384)重開科舉后申定:八月初九日,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五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許各減一道。十二日,第二場,試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詔、誥、表內任選一道。十五日,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未能者許減二道,俱三百字以上。鄉(xiāng)試初場試“四書”義三道,是指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中出題三道,這是所有考生必須要做的?!拔褰洝绷x四道,是從《易經》、《詩經》、《尚書》、《春秋》、《禮記》中各出題四道,考生只做平日專攻并于試前報選的經書題目,如報選《詩經》,即做《詩經》的題目,并且要做四道題。由于初場做“四書”義三道、“五經”義四道,共做文章七篇,所以當時士人獲取科第有“七篇出身”之說。
首場的考題“四書”義、“五經”義,是從“四書”、“五經”中摘選出一個語意完整的句子,由考生就其闡發(fā)道理?!傲x”即議論之意,旨在闡發(fā)經義,代圣立言。要求考官出題、仕子答題,均須本于經傳,不得離經背傳。二、三場試以論、表、詔、誥、判、策等,主要為考察學子對古今政事的見識及闡述觀點和撰寫公文的能力。
清承明制,順治二年(1645)頒布科場條例,鄉(xiāng)試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題,“五經”義各四題(士子可只占一經);第二場,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任選一道;第三場,經史時務策五道??滴醵?1663)廢“四書”、“五經”義,以策論表判取士,分為兩場:第一場,試策五道;第二場,試“四書”論一篇、經論一篇、表一道、判五條。三場鄉(xiāng)試時間分別定為八月二十、二十三、二十六開始??滴跛哪?1665),禮部侍郎黃機上奏:“制科向系三場,先用經書,使闡發(fā)圣賢之微旨,以觀其心術;次用策論,使通達古今之事變,以察其才猷。今止用策論,減去一場,似太簡易;且不用經書為文,人將置圣賢之學于不講,請復三場之舊制?!庇谑?,康熙七年(1668)遂復舊制。又因士人多不做詔、誥,遂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刪去。
科舉考試內容繁多,八股文僅為多種考試內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除頭場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場考論、判、詔、表等當時政府的應用文,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識,也是無法考上的。在中國的科舉史上,無論哪個朝代,策問與對策都是重要的考試題型。策問的內容也非常豐富,凡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或經史典籍中的問題,都可以作為策問題目,當權者也往往通過仕子的對策來了解民情、征詢解決問題的對策。策試這種形式可以考察應試者的德、識、才學以及對“時務”即現(xiàn)實問題的見解。特別是時務策,主要是與國計民生有關的內容,這與今天申論考試的內容和命題形式相吻合。
三、蒲松齡屢試不第的主要原因之管見
蒲松齡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博人,清代著名文學家,其代表作是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蒲松齡十九歲時三試第一,成了秀才,以后多次考舉,卻屢試不中。據蒲松齡紀念館的“蒲松齡年表”記載:他第一次考舉的時間是順治十七年(1660),二十一歲。這次鄉(xiāng)試未中。鄉(xiāng)試三年一次,一般在秋季舉行。三年后的康熙二年(1663)又考,仍未中。在“蒲松齡年表”中有據可查的考舉六次。最后一次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是年他六十三歲。從二十一歲到六十三歲,考舉時間長達四十二年,全部落榜,直到七十一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關于他屢試不第的原因眾說紛紜,我們通過今天的申論考試和明清的科舉來看,屢試不第是由于他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導致試卷作答與命題意圖不符是其主要原因。
在封建社會,官位的謀取主要有世襲、任命、捐官、科舉四種??婆e考試是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考選官。這是窮知識分子改變命運,進入仕途,光宗耀祖的唯一渠道??追蜃釉f過一句名言“學而優(yōu)則仕”,封建學子學習的目的就是“當官”??婆e是選拔治理國家事務的“官吏”,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干部”或者“公務員”的錄用考試。因此參與科舉的學子文章既不能單純地就事論事,就題目論題目,就字面意義談字面意義,膚淺了事;更不能在論述的文章中寫故事,寫小說,寫人物。而是應寫一些與考題密切相關的政治見解,施政措施等等。學子們的文章應該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闡述觀點,分析論證。“直白”是科舉考試的主要政論方法。
蒲松齡十九歲參加秀才考試,主考官是山東學政施閏章。他給山東秀才考試出的第一道考題叫《蚤起》。這個題目是從《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章”來的,要求考生得揣摩圣賢語氣,代圣賢立言。既然題目叫《蚤起》,顧名思義,你就要闡述孟子在《蚤起》里面所講的那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蒲松齡用的是文言文,用白話文翻譯過來就是下邊的話:我曾經觀察過那些追逐富貴的人,君子追求金榜題名,小人追求蠅頭小利。至于那些本身并不富貴,但經常迫不及待地守在富貴人家門前的,也大有人在。而對功名不感興趣的,只有那些深閨的女子,她們才可以悠然自在地睡個懶覺,不去追逐名利。一開始蒲松齡就離題了,像在寫一篇描寫人情世態(tài)的小品文,與論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一點也不沾邊。接下來,蒲松齡就更離譜了。干脆信馬由韁,放縱虛構起來,他寫齊人之婦如何夜里輾轉反側,琢磨著跟蹤丈夫,其中有人物心理描寫,也有人物獨白和對話。在科舉考場這么嚴肅的地方,寫了一篇體裁不對、內容不對、主題不對的小說。要是放在現(xiàn)在,就有可能判零分。施閏章是個大詩人,是一個與蒲松齡同性情的“文人”。他非常欣賞蒲松齡的文章,說蒲的文章“將一時富貴丑態(tài)畢露于二字之上”,把人們那種追名逐利的丑態(tài)通過《蚤起》這兩個字寫絕了,寫活了。接著又寫了八個字的評語:“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施閏章大筆一揮,蒲松齡成為山東秀才第一名。他只看到蒲松齡“文筆”的流暢,而忽略的是“舉國薦才”。今天看來蒲松齡遇上施閏章,既幸又不幸。幸,蒲松齡如果遇不上施閏章,恐秀才也當不上;不幸,施閏章如不錄其第一,蒲松齡或能收起性情,改變自我,如愿以償。施閏章錄取蒲松齡本身就是一種誤導和錯判,因為蒲松齡并沒有按照選拔官吏的那種嚴格要求來寫答卷。蒲松齡以為再這樣寫就能夠取得更高的功名了。但是蒲松齡沒有想到,他從考秀才一開始就偏離了跑道。他考舉人時的文章我們沒有見過,可是他考秀才時的文章卻多有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蒲松齡的文章內容與寫法和科舉考試對人才、對文章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是完全徹底地背道而馳。這篇文章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蒲松齡的“才能”只表現(xiàn)在了小說創(chuàng)作上。他的“才”僅是文學方面的“奇才”,不是有雄韜偉略的治國之才。他只是一個寫小說的才人,而不是為國為民寫作“公文”的上報效國家,下服務于民的“優(yōu)秀官員”。
我們再從蒲松齡的著作來看,聊齋故事來源多是民間傳說、野史軼聞,是一部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的短篇小說集,是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細酌深思《聊齋志異》里的人,都感覺到可讀性很強。尤其是小說中的貪官、惡人受到“善良”鬼狐妖仙“法術”的懲治時,感到特別大,陜人心。但也會從中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蒲松齡所寫的“故事”,基本上是虛構或虛幻的,是發(fā)揮了超現(xiàn)實的“想象”而創(chuàng)造的。在“蒲氏”故事里,對“不公、不平和不合理”現(xiàn)象的處置,都是借助超現(xiàn)實的人、超現(xiàn)實的力量;利用超現(xiàn)實人的先知,超現(xiàn)實力量的無所不能;非現(xiàn)實的“另類”、“異人”解決“現(xiàn)實”問題。故事的結尾一般都是用“天譴”的方式,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聊齋”里,隨心所欲地“治理”社會,懲惡揚善,最終得到自己渴求的結果。他編寫著《聊齋志異》,同時也深陷在《聊齋志異》虛構的情節(jié)里不能自拔;以至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積極的態(tài)度,積極的主張和積極的作為。蒲松齡生活在封建社會里,他并不尊重封建文化的規(guī)范,但也沒有因“文章”受到統(tǒng)治者和地方官的迫害。這說明蒲松齡的平時言行對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并不構成威脅。他在《聊齋志異》中也沒有借鬼狐妖仙之口,提出過一點點對社會改良的觀點、主張和良策。在現(xiàn)實社會中,他屬于那種“國事天下事”不太關心,只對發(fā)生在自己身邊,或是自己所見所聞感到不滿的事,諷刺針貶。他用畢生的精力寫《聊齋志異》,《聊齋志異》就是他奉獻社會,獻于世人的“政見”。他用《聊齋志異》治理社會,用《聊齋志異》消極避世和揭露抗爭,這是其自身思想局限性和鄉(xiāng)村地域性的典型表現(xiàn)。
蒲松齡一生為生活所迫,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邀,為其做幕賓一年,大半生的時間在本縣西鋪村畢際有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幾近四十年,直至七十一歲時方撤帳歸家。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病逝。蒲松齡考舉的不中,輸在了自身思想的局限上,輸在了與代圣立言的偏差上,輸在了沒有治國的良策上,輸在了和科舉命題意圖的嚴重不符上。
科舉制度曾選拔了眾多高素質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如姚崇、宋璟、寇準、蘇軾、范仲淹、文天祥和于謙等。但也冷落了一些郁悶與激憤的士子,蒲松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在對待科舉的態(tài)度上,無論經歷了多少坎坷和不幸,無論胸中郁結著多少悲痛和激憤,都化解不了心中久存的科舉情結,他沒有從根脈上對科舉制產生過深深的懷疑。他批判的只是科舉管理運行中所暴露出的種種弊病與失誤。蒲松齡屢考的執(zhí)著心態(tài)和不中的矛盾心理使他對科舉制度形成了自己視角的一種獨特認識,這正是他在《聊齋》中把科考弊端作為發(fā)泄孤憤的重要對象的深層原因。
實際上,公開、公正選拔人才是科舉考試所蘊涵的文化精神所在。清朝比明代的科舉條件進一步放寬,但科舉考試和程序更加嚴密和完備??婆e制無論形式還是內容,從選才形式到實質均具有平等精神。考試選官可以澄清吏治,打破了世襲制和等級制的壟斷,除少數受限制的家庭出身者外,無論貧富貴賤都有考試資格,這給讀書人科舉人仕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并使學而優(yōu)則仕制度化,對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具有一定貢獻?!斑x賢與能,講信修睦”是科舉制的政治思想和存在的重要原因,因而選拔治國經邦的賢能是科舉制的目的,這與今天的公務員錄用考試有著相同的重要意義。蒲松齡“考舉”雖屢試不中,但終以《聊齋志異》而名垂青史。他能寫出《聊齋志異》這種神書,證明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水平極高,但他終究不是國家行政事務的管理之才。我們應該慶幸他沒中舉,他當了官為了吏,還能有《聊齋志異》面世嗎?今天的這一豐厚的非物質遺產也許蕩然無存了。為此,我們要深深地感謝蒲老先生才是。
(責任編輯 譚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