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觀本年度的研究,學界關注的重點依然是《聊齋志異》,在藝術、文化、敘事等角度做了較為多的討論;比較研究的視野較為宏闊,既有國外小說,也有明清之才子佳人和公案小說;聊齋俚曲仍是以語言學的研究為主,聊齋詩文研究也有佳作。
關鍵詞:蒲松齡;聊齋志異;俚曲;詩文;綜述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12(2010)02-0140-06
2006的蒲松齡研究成果,在數量上比2005年有所減少。據初步統計,中國大陸全年公開發(fā)表的蒲松齡研究論文有180余篇。綜而觀之,《聊齋志異》依然是重點關注的對象,研究視角也較多,俚曲逐步為學界所認知和重視,詩文仍是門前冷落。綜觀本年度論文,引人注目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聊齋志異》研究
《聊齋志異》歷來為專家學者重視,用力最多,成果也最為豐碩。本年度此一方面的論文有150余篇,占論文總數的絕大部分。綜觀本年度的研究,值得關注的論文有:
葉旦捷的《(聊齋志異)的造境藝術》以中國傳統的意境理論為依據,分析《聊齋志異》寫意小說的藝術和成就。文章指出,首先蒲松齡巧妙融合小說與詩歌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性地建構了具有傳奇小說特質的“虛實相生”法。其一,是運用傳統思維創(chuàng)造“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其二,是運用結構技巧創(chuàng)造“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其三,利用修辭技巧創(chuàng)造“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其次,蒲松齡用詩性思維來處理傳奇所寓之“理”,使之成為造境之“理”。其一,蒲松齡使小說之“理”具有了意境之“理”的豐厚含蓄性;其二,蒲松齡使小說之“理”有了意境之“理”的深遠性、哲理性??偠灾诤狭宋覈鴤鹘y的文言小說與詩歌的藝術精神,建構了用傳奇寫“意”以創(chuàng)造與詩畫意境同構但又具有小說特質的意境的藝術模式,《聊齋志異》中的寫意小說超越了前代小說“局部性”地創(chuàng)造意境的水平,通篇“整體性”地創(chuàng)造了意境,將我國古代的寫意小說推向了頂峰。
王晶紅的《解析(聊齋志異>中的“異類婚”口承敘事原型》從中國民間口承敘事原型的理論角度,以《聊齋志異》中《張鴻漸》及其民俗俚曲版《富貴神仙》、《姊妹易嫁》為案例,分析它們所蘊涵的“異類婚”口承敘事原型特征,并進一步探討作家作品情節(jié)的復雜性與口承敘事原型交織融合的密切關系。文章認為,“異類婚”原型敘事這般以類型性特征生存在民間口承敘事中的眾多民俗原型往往會交織融合在一起形成文人敘事的復雜性特點,它們如“意識團”那樣共同影響著一個地區(qū)的審美價值取向,甚至開拓一個時代的敘事風格。眾多民間口承敘事在“原型”意義上為作家文學提供了文化核心;它們的交叉融合給文人敘事作品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的敘事線索,在敘事的時空觀上,為作家文學提供了潛在的敘事結構、敘事張力。
楊棣的《簡析蒲松齡對“狐鬼精魅”及其婚戀故事的文化定位》從文化的角度,以《聊齋志異》“狐鬼精魅”女性形象及其婚戀故事為案例,探討鄉(xiāng)村文化環(huán)境與氛圍對蒲松齡文化心理及審美向度的浸潤與影響。具體表現為:坐實了“狐鬼精魅”與天地自然相依相存的生態(tài)基礎與文化特性;定位了“狐鬼精魅”的鄉(xiāng)野民間文化品性;融入了農民文化及其心理欲求。因此,狐鬼形象及故事“就低”的審美趣尚拉近了文人與農民的文化及審美距離。蒲松齡及《聊齋志異》主要通過這類形象及故事秉承與堅守了由上古神話傳說所孕育的那種與天地自然、鄉(xiāng)野民間息息相通的文化基質,而沒有完全步著唐傳奇及話本小說趨進“城市文明”的路徑而行。從某種角度說,正是鄉(xiāng)民們面對苦難命運的韌性、通脫與務實,為他提供了化解“精神危機”的動力和能力。這也是《聊齋志異》能夠用文人與農民的雙重視角承續(xù)幻奇文化傳統并賦予異類幻化女性形象以自然鄉(xiāng)野文化品位及情趣的重要原因。
比較研究。對《聊齋志異》做比較,既是作品地位的明證,也是研究發(fā)展深入的體現。一些學者做了這方面的努力。
陸萬勝的《蒲松齡與愛倫·坡小說之比較研究》和李鋒的《落魄的舉子與無奈的小職員——蒲松齡與莫泊桑之比較》都是與國外作家的比較。陸萬勝對蒲松齡和愛倫·坡這兩位杰出的小說家作了比較,重點分析了二者的相似處。文章指出,在身世遭際方面,兩位作家生前皆落寞孤獨,身后卻名聲遠播;在小說創(chuàng)作領域,兩人都表現出對神秘恐怖題材的偏嗜,且在表現手法上極其相似:善于用一些“普通物件”使讀者產生陌生的幻想、關于報復的故事、犯罪的自我舉報和懲等。
劉富偉的《女性造型:理想寄托與詩意拯救——明清才子佳人小說與(聊齋)情愛小說比較研究之二》認為,明清才子佳人小說與《聊齋》情愛小說都產生于封建文化發(fā)展到爛熟的階段,其作者也都屬于落魄文人階層,因此就昭示出相近的詩心文心,彰顯出共同的價值旨歸。鄧忠的《試論清代公案小說兩大高峰之異同——(聊齋志異)、(三俠五義)之比較》認為,《聊齋志異》與《三俠五義》兩部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1、表彰清官循吏,痛斥貪官污吏;2、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平民形象;3、情節(jié)曲折、生動、錯綜變幻。同時,二者所表現出的思想傾向、批判精神、寫作手法等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聊齋志異》中所描寫的公案故事,大多是審案者經過嚴密的推理、認真的分析、仔細的觀察最終查出案件的真相,具有現代偵探小說的特點。而在平民化的《三俠五義》中,一些公案純屬誤打誤撞,案件中間充滿了鬼神迷信色彩,作者強調的是因果報應,而不是客觀的推理和判斷。
聊齋戲研究。據專家統計,根據《聊齋志異》編演過的戲曲有三百余出,涉及近四十個劇種,是改編最多和涉及劇種的中國古代小說,因之聊齋戲成為聊齋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徐大軍的《南開新劇<仇大娘>淺析》對周恩來根據《聊齋志異·仇大娘》編纂整理的南開新劇《仇大娘》作了考察,分析了該劇在人物設置、情節(jié)設置、主題表達和時空操作上與小說《仇大娘》的密切關聯和變異之處;在編劇技巧和人物塑造手法上,借鑒了西方編劇藝術和我國古典戲曲藝術的經驗,組織戲劇沖突、結構情節(jié)、設置場次。結構上有頭有尾、線索清楚、情節(jié)曲折、懸念伏筆較多,能引人入勝。由此可窺見出作為早期話劇的南開新劇所具有的中西戲劇觀念、思維交融雜糅的“過渡”特色。鄭秀琴的《清代(聊齋志異>戲曲改編及其研究綜述》對“聊齋戲”進行了界定,并梳理了清代“聊齋戲”的創(chuàng)作情況,對建國以來的相關論文、專著進行了評介。李希今的《(宦娘)戲評》和《(陸判)戲評》詳細梳理了《宦娘》和《陸判》的改編情況。
二、聊齋俚曲研究
本年度的聊齋俚曲研究論文約有16篇,視角較之往年較為多樣,涉及歇后語、格律、演唱、人物、思想、語法等多方面。
聊齋俚曲經后人遞相傳抄,出現了許多衍脫錯訛之處。董紹克的《(聊齋俚曲集)誤字舉例》一文就根據現存的抄本對《聊齋俚曲集》中的37個字在“路本”、“盛本”、“蒲本”中的誤字做了考察,指出其錯誤根源及性質,并一一做了辨正。邵吉志的《蒲松齡俚曲中潑性婦女的“麻辣三味”》分析了俚曲中塑造的眾多的女性形象指出她們絕大多數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潑性”,“體現了蒲松齡體察社會人生的辯證觀點”。
三、聊齋詩文研究
聊齋詩文研究比較薄弱,相比熱鬧非凡的《聊齋志異》研究顯得非常冷清。本年度約有聊齋詩文研究論文6篇。
鄒宗良的《對傳為蒲松齡兒孫抄本的兩種(聊齋詩草)的考察》對日本慶應義塾大學聊齋文庫收藏、傳為蒲松齡兒孫所抄的兩種《聊齋詩草》進行考察,考辨了抄寫年代、抄本系統以及對聊齋詩編年的重要價值。文章認為:一、傳甲本《聊齋詩草》的抄寫年代在康熙末年至雍正三年之前的數年之間,傳乙本抄成的時間估計是在雍正三年之后到乾隆初的這段時間。從以上對這兩種《聊齋詩草》的抄寫年代所作的推考看,其抄成的時代也恰與蒲松齡諸子及長孫的生活年代相合。二、這兩種《聊齋詩草》有著不同的來源,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聊齋詩的早期抄本。即傳甲本《聊齋詩草》所收的詩,在寫成之后又經過了作者進一步的修訂,屬于聊齋詩的定稿本系統。而傳乙本《聊齋詩草》中的詩作,從詩題到詩句都處于創(chuàng)作的原初狀態(tài),屬于聊齋詩初稿本系統。三、傳甲本《聊齋詩草》對聊齋詩編年的重要價值。傳甲本絕大部分詩作都寫于康熙九年庚戌至康熙十三年甲寅之間;較為嚴格地按照寫作的先后順序排列。收有為《聊齋偶存草》所不載的蒲松齡南游期間的詩作三十七題四十七首,為目前較為混亂的蒲松齡南游詩的編年提供了重要依據。周新鳳的《(聊齋文集)佚文六篇》根據河南省圖書館庋藏的清抄本《聊齋文集》(系道光二十六年錢塘人邢祖恪抄本),公布了該抄本中有一些不為路大荒先生編輯的《蒲松齡集》和盛偉先生輯校的《蒲松齡全集》所收錄的作品,分別是:《信侯瑞賀安子入泮》、《代人通用啟》、《通用啟》、《謝親啟》、《復啟》、《為畢信老與友澄啟》。
王茂福的《蒲松齡辭賦考論》指出,蒲松齡的辭賦作品共有25篇,其內容有鋪寫名勝古跡,抒寫身世之感,刺世諷世勸世,單純詠物、描寫災荒,描寫日常生活情態(tài)六類,部分作品足以與賦史上最有名的篇章比肩;其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題材、主題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風格的多樣性,具有明顯的情節(jié)性、故事性因素、體式、語言的靈活運用四個方面。
(責任編輯 李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