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社會—歷史批評 阿爾塔莫諾夫家 資本主義內在矛盾 社會文化意義
摘 要:本文試圖運用傳統(tǒng)的社會—歷史批評法,從三條線索——工廠主、工人對待事業(yè)的態(tài)度及勞資雙方關系的變化切入來探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在俄國的發(fā)展變遷,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在俄國發(fā)展受挫的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矛盾,這對矛盾是資本主義向前發(fā)展的桎梏,只有妥善解決這對矛盾,經濟才能發(fā)展,社會才能前進,這正是這篇小說的社會文化意義所在。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yè)》{1}是高爾基比較重要的一部小說,寫于1924至1925年。小說從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開始,一直持續(xù)到十月革命前。小說通過描寫阿爾塔莫諾夫家族的事業(yè)從開創(chuàng),到發(fā)展,直至最后衰落短短幾十年的發(fā)展歷程展現(xiàn)了俄國整個資本主義時期的歷史畫面,使我們對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fā)展有一個基本了解。
社會—歷史批評的文學觀認為文學離不開社會歷史,文學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再現(xiàn)。本文作者試圖運用傳統(tǒng)的社會—歷史批評法,從三條線索——工廠主、工人對待事業(yè)的態(tài)度及勞資雙方關系的變化切入來探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在俄國的發(fā)展變遷,其中重點放在對阿爾塔莫諾夫一家三代五人性格特點的分析,考察那個時代俄國的社會歷史狀況。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第一代
俄國廢除農奴制以后,農民獲得了人身自由,這就為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勞動力,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俄國進入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現(xiàn)代化的進程開始啟動。
小說中的主人公伊利亞·阿爾塔莫諾夫正好趕上這個時候。他原先是個農奴,在廢除農奴制之后,從公爵那里得到一筆錢,他決心利用這筆資金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辦麻布廠。他具備一個開創(chuàng)者所需要的全部性格特點:自信、敏捷、果斷、干練、堅決、頑強、勇敢、無所畏懼。
伊利亞的思想觀念轉變很快。做農奴時,他做過公爵的田莊總管。他小心翼翼地按照老爺?shù)姆愿馈⒏鶕蠣數(shù)南敕ㄗ鍪?。雖然責任小,生活輕松,但是總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他覺得生活沒多大意思。農奴制廢除后,農奴解放,獲得了人身自由。他適應形勢,很快轉變了思想觀念。他教育孩子們說,沙皇把自由給了人們,每個人都可以自己當家做主,因此應該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大顯身手。伊利亞認為,沒有一個人單純是個人,大家都是工人。人活著就應該工作,應該做事,事業(yè)才是最主要的。他在談到大兒子彼得的時候說:“彼得沒有一點兒干勁,這很糟糕。沒有干勁,那就談不到建設,也談不到破壞。他仿佛不是在干自己的事業(yè),而是仍舊在為主人干活,仍舊在做農奴似的。他覺不出自己已經自由了……”可見,他的思想很快適應了變化的形勢。他身體力行,做事特別賣力,做了許多本可以不做的事,為的是在孩子們心里鼓起勞動的熱情來。
他執(zhí)著于自己的事業(yè)。從選廠址、蓋廠房、買原料,到建學校、醫(yī)院、教堂,一步步地將事業(yè)發(fā)展起來。憑借敏捷的頭腦和超乎常人的自信,他選中了某城的一塊地方,于是領著三個兒子從外鄉(xiāng)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建廠房,說服本地不大種亞麻的人們大量種植亞麻,他克服了種種困難,建起了麻布廠,并一步步將事業(yè)擴大。他有很高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把全部的心血和傾注到這項事業(yè)中,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由一個最初受人敵視的外鄉(xiāng)人,逐漸在該城站穩(wěn)了腳跟,并贏得當?shù)厝说淖鹁?。他說:“我們的事業(yè)應當像士兵一樣步步前進。你們,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孫子,都有充分的工作可做。足夠做三百年的。我國工業(yè)的巨大成就應當由我們阿爾塔莫諾夫家做出來?!眥2}可見,伊利亞有著遠大的目標,他創(chuàng)辦事業(yè)是為了造福子孫、造福國家。
伊利亞沒有自尊自大的習氣,從不對工人擺架子,喜歡和工人一起談天說地。工人們也都非常喜歡他。他認為工人們比較簡單,都是好人,教育兒子們要依靠工人,對待他們要和氣。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第一代經歷了從農奴到自由人的轉變,因此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自由,以極大的熱情和充足的干勁投入到自己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中,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奠基石。工廠主和工人之間的關系比較和諧。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第二代
彼得·阿爾塔莫諾夫是長子,他性格有些柔弱,喜歡農村那種簡單的生活。父親去世時把一切都交給了他,工廠的重擔自然而然地也就落在了他的肩上。他對事業(yè)小心謹慎,幾乎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工廠事物上。小兒子阿列克謝·阿爾塔莫諾夫深得父親的喜愛,他聰明、機智、勇敢,性格酷似父親。他喜歡熱鬧的城市生活,經常四處奔跑,在彼得看來,弟弟挑了一份較輕松的工作。兄弟倆和睦相處,共同經營父親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在父親去世九周年忌辰時他們已擴建了工廠,建起了第三座廠房,醫(yī)院和教堂也早已建成,工人多達幾百個。他們不僅守住了父親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并將其發(fā)展壯大。每當聽到“成百的紡錘嗡嗡地響,機床小聲地喁語,機器整天喘息,噴氣,工廠的上空不停地回旋著一片勤勞辛苦的響聲”,作為這一切的主人,他們感到由衷的高興。
父親去世后,彼得覺得好像有一只肉眼看不見的無形的大手牽著他,使他整天像輪子似的不停地轉動,為事業(yè)操勞,“整日辛辛苦苦,供幾百個人吃上面包,一天到晚把心思用在事業(yè)上,而且只顧為事業(yè)操心,簡直沒有功夫顧自己”。他一輩子忙忙碌碌,但是并未從中得到快樂,沒有感到真正的愉快,相反,總感覺身體勞累,生活單調乏味,心中煩悶。書中作者用很多筆墨描寫彼得無聊苦悶的心境。他非常留戀童年時在農村度過的簡簡單單的生活。他說:“工廠這東西不應該成為我們的事業(yè)。我們最好住到草原上去,在那兒買塊土地務農。那就會少嘈雜些,生活也會更有意思些……”可以看出彼得為工廠工作好像是在盡長子的義務似的,缺少父親那種對工作積極主動的熱情。我們看一看他本人對自己的認識:“這是個好人,受了很大的委屈。生活對他不公平,如同后娘對待前娘的兒子一樣。他一開始生活就做父親順從的、沉默的仆人。父親并沒有賜給他什么快樂,只給他一個愚蠢無味的妻子,在他肩膀上放下一個巨大而沉重的事業(yè)。”
生活中能給他帶來些許安慰的是他的大兒子伊利亞,他聰明、愛動手,性格酷似爺爺老伊利亞,彼得希望大兒子將來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yè)。但是出乎他意料、讓他感到失望的是兒子根本不理解他所從事的事業(yè),不想當工廠主。這樣一來,他生活中僅有的一點希望也破滅了。妻子溫順、體貼,干得一手好活,為家庭操勞一生。但是天長日久,彼得便不再滿足于妻子這種平淡的愛。他衣食無憂,過著富裕的生活,于是便開始尋找刺激。他酗酒玩樂,沾染了許多壞習慣,和工廠女工廝混,開始過放蕩的生活。他看到周圍有許多人過著這種生活,“人們辛苦工作,戴上事業(yè)的鐐銬,不問外事,一心只要盡量多攢一些錢,可是后來呢,卻把錢燒掉,把它大把地丟在蕩婦的腳旁,這是為什么呢?再者,這些人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結了婚,養(yǎng)了子女,而且都是大工廠的主人啊”。彼得逐漸形成自私、傲慢,近乎冷酷的卑劣性格。每當心情煩悶時他常常會遷怒于別人,他對看院子的吉洪橫豎挑毛病,因兒子經常和一個名叫巴維爾的瘦弱小男孩交往,他便對小男孩懷有深深的敵意,最后,竟然把小男孩踢死。
弟弟阿列克謝則不然,他用樂觀的態(tài)度看待一切,笑呵呵地經營工廠事物。他精力充沛,生活放縱,燃燒著永不知足的貪欲。在他看來,工商階層是國家的主要力量,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工商業(yè),所有的官都應當由商人來做,這樣他們才能了解商人所從事的事業(yè)。他熱心公益事業(yè),出錢修大街,沿廣場四周種椴樹,在奧卡河邊開辟公園,修建林蔭路。
與父親在世時相比,工廠主與工人的關系逐漸變得惡劣起來。工人大量喝酒,生活放蕩,對工作馬虎,失去農民那種堅韌精神。不知為什么,工人老是不滿意,時而喊叫、抱怨,時而說謊,極力騙人。工廠主盡力想出一些辦法,來改善同工人的關系。
盡管阿爾塔莫諾夫家的第二代人對待工作和生活的態(tài)度各不相同,但是,在兄弟二人的苦心經營下,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yè)處于不斷發(fā)展壯大之中,整個俄國莫不是如此。這一點我們從阿列克謝的言談中可以感覺得到。每當他從莫斯科回來后常常講起那里的企業(yè)家發(fā)跡的故事,“商人造起高樓大廈來了,簡直像大教堂!孩子也都受教育了”。由此可見,處于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俄國,一方面,整個形勢比較有利于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貴族商人經營管理著自己的工廠,俄國工商業(yè)取得了一定成就,資本主義得到了發(fā)展;另一方面,工廠主和工人之間的矛盾逐漸開始暴露出來。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第三代
隨著時光的流逝,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yè)逐漸由第三代人來掌管。阿列克謝唯一的兒子米龍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工廠事物主要由他負責。他是個非常嚴厲的工廠主,經營事業(yè)很有一套辦法,特別關心政治,他認為俄國應該走歐洲的發(fā)展道路,而工業(yè)和技術方面歐化的偉大事業(yè)應該由商人來完成。彼得的二兒子亞科夫也對工廠的事業(yè)比較熱心,而且很在行,這令老彼得感到一絲欣慰。但他們兩人都“貪得無厭”,似乎要“把周圍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小說結尾我們看到阿爾塔莫諾夫家已經建起了第五座廠房,可以說事業(yè)越做越大。但是,此時國內的形勢非常混亂,戰(zhàn)爭、暴亂、游行頻繁發(fā)生。各種黨派組織廣泛宣傳自己的主張,號召工人農民起來爭取自由,使他們對自己的處境有了清醒的認識,工人們的思想意識開始覺醒,他們要爭取自己的權利。整個形勢非常不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隨著工人的覺醒和工人力量的不斷發(fā)展壯大,工廠經常停工,工人不安心工作,經常怠工、暴動,最后,阿爾塔莫諾夫家的工廠、財產全部被革命者沒收。俄國資本主義經濟只經歷了短短半個世紀的發(fā)展便被迫中斷,遭到毀滅。
工廠主和工人之間的矛盾對立這條線索貫穿作品始終,這對矛盾主要是通過工廠主彼得和看院子的吉洪之間關系的微妙變化反映出來。雖然自己的哥哥被老伊利亞殺死,但是吉洪忍辱負重在阿爾塔莫諾夫家干了一輩子活,親身經歷、親眼目睹了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yè)從創(chuàng)建到發(fā)展再到衰落的全過程,小說最后描寫他們的工廠被沒收,家庭主要人物死的死,被殺的被殺。在吉洪看來這是他們應得的報應。至此,工廠主和工人的力量此消彼長,力量對比發(fā)生了變化。
小說描寫的是阿爾塔莫諾夫這一個家族事業(yè)發(fā)展的全過程。其實這只是作者選取的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一個典型例子,是一個縮影。窺一斑而知全貌,透過這個家族事業(yè)由盛到衰、家庭由旺到衰的整個過程的分析與解讀,反映出資本主義在俄國發(fā)展受挫的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矛盾,這對矛盾是固有的,內在的,是不可調和的,他們構成資本主義向前發(fā)展的桎梏和障礙,只有當這對矛盾得到妥善解決后,經濟才能發(fā)展,社會才能前進,這正是這篇小說的社會文化意義所在。
作者簡介:王潤華,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俄羅斯社會與文化。
{1}高爾基:《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y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有關該小說引文均出自此書,不再另注。
參考文獻:
[1]高爾基.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y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2] 王一川主編.批判理論與實踐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