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精熟時勢、知于未萌、智不可測。無孔明,即無三國之歷史格局,已是史家共識。劉備永安托孤后,他忠心耿耿,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后己。可惜的是,諸葛亮星殞五丈原后,蜀國內(nèi)憂外患層出不窮,國力江河日下,在三國中最先破產(chǎn)倒閉。
后人論及諸葛,總是褒揚有加,而對他本人與蜀國凄涼結(jié)局的關(guān)系,學(xué)術(shù)界深入探觸者甚少,偶有一些,或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缺乏后備人才為借口,或“所與對敵,或值人杰,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以競爭對手太強大為由。
但我們不禁要問,諸葛出山不久后即權(quán)傾天下,對蜀國人財物擁有絕對的支配權(quán),蜀國所在的荊州(今兩湖地區(qū))和益州(以四川為中心的西南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人杰地靈,英雄輩出的地方,依照諸葛亮的智慧和理論水平,他不會不知道后備干部隊伍建設(shè)對于組織成功的重要性,所以從理論上講,諸葛亮不僅有足夠的權(quán)力和資源,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為蜀國的百年基業(yè)選拔和培養(yǎng)相當數(shù)量的后備人才。那他為什么沒有這樣做呢?
自見不明,連年動眾
諸葛亮自見不明,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沽名釣譽,為了成就自己的一世英名,竟把國家利益和無數(shù)生靈當兒戲。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庇纱丝梢?,諸葛亮自我定位,人生目標就是要做當今的管仲。管仲出生微寒,幸得伯樂兼朋友鮑叔牙的賞識和力挺,有機會遇到齊桓公小白,并助他問鼎春秋首霸,自己也因此成為“春秋第一相”,所以,在諸葛亮看來,管仲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跟對人、做對事、成偉業(yè)”的典范,管仲就成了他學(xué)習(xí)并仰慕的好榜樣!
諸葛亮隱居隆中的東漢后期,與管仲始任相于齊的西周開局時期,都是中央政權(quán)頹勢盡顯,地方割據(jù)勢力日趨強大、群雄逐鹿中原、新一代霸主即將脫穎而出的時期。志在成為當今天下第一相的諸葛亮,隱居隆中期間的首要任務(wù)就是尋找一位公子小白似的人物,跨出他成就偉業(yè)的關(guān)鍵一步,即“跟對人”的一步。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惟使君(劉備)與操爾?!辈懿倌恕斑\籌演謀,鞭撻宇內(nèi),攬申、商之法術(shù),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天下惟獨不可讓予曹操,否則萬民不幸?!敝T葛亮一想起他,就馬上想到“凡殺男女數(shù)十萬人,雞犬無余,泗水為之不流”的徐州大屠殺的血腥場面。同時,曹操的智慧遠在齊桓公之上,諸葛亮的智慧在他那里絕對得不到他所期望的眾星捧月般的追捧和敬奉。還有一點特別重要的是,曹操智慧超群,吃過苦,受過難,心理上不免有點間歇性精神分裂的成分,楊修、張允、蔡瑁等人的不白之冤就是明證,如果諸葛投靠了曹操,難免不會成為又一個楊修。
煮酒論英雄,就只有劉備了。諸葛自信有管仲之才,但劉備對自己能否成為當今的齊桓公一直信心不足。由此看來,劉備后來永安托孤所說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并非坊間流傳的劉備的權(quán)謀和厚黑之言,實乃劉備對自己沒有成為桓公而對諸葛心存愧疚的表白。
諸葛出山后,為了實現(xiàn)他當今天下第一相的人生夙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蓋棺定論,不論是個人之績,還是組織之效,他都沒法與管仲相比:他所臣仕的蜀漢集團不僅是三國中最先破產(chǎn)、最短命的一個,本人也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凄風(fēng)冷雨中溘然長逝;而管仲不僅有“齊人不以為侈”的“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富貴得可以跟國君相比擬,擁有設(shè)置華麗的三歸臺和國君的宴飲設(shè)備)”,就是其百年之后,“齊國遵其政,常彊于諸侯”,管仲年近八旬入土為安后依然威風(fēng)八面。那么,諸葛亮比管仲究竟差在哪里呢?
差距之一在于諸葛亮對時局缺乏應(yīng)有的自知之明,一意孤行,將整個蜀國強行拖入了無休止的戰(zhàn)爭。對于當時三分天下后蜀國“益州疲弊、危急存亡”的情況,諸葛亮是很清楚的,那么他為什么還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個中原因就是“受命以來”“報先帝”“忠陛下之職分”,而如此行動的前提是“兵甲已足”。那么,與其對手曹魏相比,蜀國真是“兵甲已足”了嗎?
先看看當時蜀國與魏國的整體實力和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策。吳國張儼在其《默記·述佐篇》中有載:“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zhàn)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zhàn)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shù)萬,長驅(qū)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jù)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jù)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wù)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比跣≌哌M攻、強大者堅守,諸葛焉有不敗之理?
再看看公元228年諸葛亮首出祁山,也是他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情勢中最為有利、也是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一次。蜀軍在曹魏無防的情況下迅速獲有隴右三郡,但“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既合兵書致人之術(shù),且亮貪三郡,知進而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馬騎五萬拒亮?!蔽很娛怯擅麑堫M和司馬懿共同率領(lǐng)的五萬騎兵,而蜀軍多為數(shù)量不占優(yōu)勢的長于城守,不利野戰(zhàn)的步兵。而主戰(zhàn)場街亭周圍的山川地勢又非常適合于騎戰(zhàn),兩軍對峙,魏軍取勝是必然。
差距之二在于諸葛亮的心智模式并不成熟,不能客觀看待自己的能力缺陷,沽名釣譽,為了成就自己的一世英名,竟將整個國家利益和無數(shù)生靈當兒戲。
對于當時蜀國的情勢及其所應(yīng)采取的對策,張儼的《默記·述佐篇》中認為,諸葛亮處益州孤絕之地,戰(zhàn)士不滿五萬,應(yīng)閉關(guān)自守,君臣無為蓄養(yǎng)士民,而自不量力,空勞師旅,無歲不征,“使國內(nèi)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diào)”,諸葛亮盲目用兵,非明哲之士。張嚴還說,諸葛亮北伐,蜀弱魏強,打消耗戰(zhàn)決無勝利的把握,這一客觀形勢非人力所能補救。以智奇制勝,化弱為強,就要避免打消耗戰(zhàn),方有可能出奇制勝。
“然亮才,與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薄拔羰捄嗡]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yè)陵遲,大義不及邪?”所以諸葛在心智模式上遠沒有他的精神偶像管仲和漢初的蕭何那樣成熟,一直沉醉在自己的陰影中,只知己長,不知己短,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沽名釣譽,為了成就自己的一世英名,竟把整個國家利益和無數(shù)生靈當兒戲。
事必躬親,唯我獨尊
諸葛亮事必躬親,一插到底,唯我獨尊,獨智添愚,不給下屬鍛煉和成長的機會,成功導(dǎo)演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歷史悲劇。
諸葛亮出山后的表現(xiàn),其才能表現(xiàn)確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諸葛亮不僅智慧超群,而且長相出眾?!傲?xí)r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quán),求援吳會。權(quán)既宿服備,又觀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以助備?!蹦昙o輕輕就能舌請萬軍,劉備的好印象加上諸葛亮的奇雅氣質(zhì),孫權(quán)幾乎拿出了全部家底。
但特別智慧之人往往對他人的能力很難建立起基本的信任關(guān)系?!凹皞溟銢],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薄敖詫!倍?,出神入化,一方面孔明事必躬親,一插到底,精血和智慧正被一絲絲抽去;另一方面惟我獨尊,對他人能力很難建立起真正的信任,獨智添愚,在具體操作事務(wù)上,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沒有給下屬應(yīng)有的鍛煉和成長的機會。
在諸葛亮眼中,即便是五虎上將,也都只是些石頭棋子,幾無生命和血性,不讓知其然,也不讓知其所以然。以諸葛亮出山后第一次用兵博望坡為例。諸葛亮以“但恐關(guān)、張二人不肯聽吾號令”為由向劉備“乞假劍印”而掌握軍政大權(quán),之后的戰(zhàn)術(shù)分工更是讓常人琢磨不定,關(guān)羽 “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張飛只管“縱火燒之”,關(guān)平、劉封負責(zé)“預(yù)備引火之物”,趙子龍領(lǐng)受絕對不抵抗的命令“不要贏,只要輸”,孫乾、簡雍“安排功勞薄伺候”。再以趙云陪劉備南徐迎親為例。玄德“懷疑不敢往”。孔明“已定下三條計策?!彼靻沮w云近前,附耳言曰:“汝保主公入?yún)?,當領(lǐng)此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依次而行。”
如此這般,完全漠視民主決策及將帥鍛煉精神,取而代之是諸葛亮個人智慧壟斷。這種習(xí)慣導(dǎo)致了后來蜀漢政權(quán)內(nèi)部對諸葛亮的絕對依賴,廣大謀士及將士缺乏謀略的鍛煉,難以為蜀漢政權(quán)造就和培養(yǎng)后續(xù)人才。而個人的智慧和力量只能隨自己的生命消逝而散去,是他本人親自導(dǎo)演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歷史悲劇。
攬政貪權(quán),心胸狹隘
諸葛亮攬政貪權(quán)、冷落李嚴,心胸狹隘、壓制魏延,將他們變成了廢人和敵人,以致在安排后事時不得不采用“攘內(nèi)重于安外”的無賴之舉。
“先主病篤,托孤于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眲錇槭裁慈绱丝粗乩顕?因為李嚴是從劉表處跳槽而來,是在自己最落魄的時候主動加盟進來的,患難知人心。從后來李嚴“將在外、主令有所不授”輕松果斷處理馬秦、高勝聚眾鬧事等事件來看,他不僅果斷威猛,而且智勇雙全。在劉備看來,他是與諸葛亮搭班子的最佳人選。“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并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tǒng)內(nèi)外軍事,留鎮(zhèn)永安?!眲涞囊馑己苊靼祝笫挛耐兄T葛亮、武托李嚴。如果諸葛亮個人沒有什么想法,希望他們二人能以大局為重、精誠團結(jié)、互相尊重、共輔劉禪,成就蜀漢大業(yè)。對這點,李嚴也是深知自己身上責(zé)任重大?!皣琅c孟達書曰:“吾與孔明俱受寄托,憂深責(zé)重,思得良伴?!蹦敲?,為什么這樣一個被劉備生前看好,本身能力也不錯,也很有責(zé)任感和組織使命感的人物會被諸葛亮徹底打入冷宮了呢?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雖然沒有取而代之,但“建興元年,封亮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lǐng)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彼闪耸聦嵣系奶匣?,獨攬大權(quán),根本沒有李嚴插手的機會。在此,并不否定李嚴性格中可能確有如諸葛亮所說的“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dǎo)人為奸,狹情志狂,若無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的人格缺陷。但從《三國志·李嚴傳》的記載來看,李嚴對諸葛亮之不滿,并沒有根本性的惡意,因為他即使被廢為平民,對諸葛亮能重新啟用自己還時時刻刻報以期盼??梢哉f,李嚴從一個本來可以堪當大任的人一步步蛻變成為苦心經(jīng)營自己小算盤的狹小之人,與諸葛亮獨攬大權(quán),濫用權(quán)力排斥同僚應(yīng)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
諸葛亮不僅大權(quán)獨攬、冷落李嚴,還心胸狹隘,壓制魏延。魏延治軍之才,在劉備看來,遠甚過張飛。“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shù)弥貙⒁枣?zhèn)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zhèn)遠將軍,領(lǐng)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戎鞣Q善,眾咸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zhèn)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lǐng)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zhàn)于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jié),進封南鄭侯?!比绱丝磥恚貉哟_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多謀善斷、能文能武、智勇雙全的將才。
可惜的是,與劉備相比起來,諸葛亮缺乏那種大才大用、唯才是舉的遠見卓識和胸懷?!把用侩S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guān),如韓信故事?!痹诮裉炜磥?,歷史也證明魏延提出出子午谷直接奪取關(guān)中,一步奠定光復(fù)漢室基礎(chǔ)的宏偉計劃的正確性和可行性,但“亮制而不許”?!把映V^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薄把蛹壬起B(yǎng)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諸葛亮未使魏延才盡其用,臨終前將前敵總指揮的位置傳給了居功自傲,與魏延水火不容的楊儀,借楊儀的手鏟除了以后很有可能清算自己過于謹慎而誤國誤民的魏延。
就這樣,諸葛亮攬政貪權(quán)、冷落李嚴,心胸狹隘、壓制魏延,將劉備去世后能與他并肩作戰(zhàn),續(xù)寫蜀漢輝煌的兩個重要角色,一個變成了廢人,一個變成了敵人。行文至此,我們似乎不應(yīng)該再為諸葛亮在安排后事時“攘內(nèi)重于安外”的未卜先知的機謀善斷雀躍歡呼了吧!
意氣用事,偏聽偏信
諸葛亮不問是非、意氣用事、偏聽偏信、翻云覆雨,濫用劉備對自己的信任,口誅劉封、彭羕、廖立等極有可能威脅自己地位的人,繼而用馬謖等人的腦袋成就自己的卑鄙豪情。
細細算來,諸葛亮出山27年,人才沒有培養(yǎng)幾個,倒是濫用劉備對自己的信任,將諸多可用之才,特別是那些能力與自己不相上下,極有可能威脅自己地位者一一收拾干凈。這份長長的名單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李嚴和魏延,還有劉封、彭羕、廖里、馬謖等人。
先說劉封。劉封不僅是劉備鐘愛的養(yǎng)子,而且本身能力也絕對無可挑剔,這點諸葛亮與他作為同事“溯流西上”時已眼見為實。此前關(guān)羽久攻樊城不下,臨近的孟達、劉封不請自來,主動派兵增援關(guān)羽,曾被關(guān)羽嚴斥,“誰叫你們出城這么遠的?”本次關(guān)羽主動求救,他是否有權(quán)調(diào)動孟達和劉封?即便是有權(quán)調(diào)動,劉封當時也不是主將,劉備怎能將不救關(guān)羽的罪過全推到了他的身上?即使劉封有罪,也罪不該問斬,更況關(guān)將軍還有警訓(xùn)之言在前?如何處置劉封,先主很為難。倒是諸葛亮聰明,認為上述這些罪證在法理上要將劉封誅殺都太過于勉強,“慮封剛猛,易世之后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令劉封自裁。劉封本為劉備收養(yǎng),只因后來阿斗出世,才逐漸失去恩寵,即使他是劉備的親生兒子,劉備想把皇位傳給阿斗,此前的歷史中也有諸多成例可資借鑒,何須下此毒手呢?從劉封臨死之前“恨不用孟子度之言”的一番感慨,“先主為之流涕”來看,可以謹慎推斷諸葛亮并不是怕劉封搶了劉禪的位置,而是為日后自己的專權(quán)在道義上掃除最大的障礙,借劉備的刀殺了自己虛擬的敵人。
同樣讓諸葛亮看不順眼也感到對自己地位可能有所威脅而慘遭毒害的還有彭羕。彭羕是一個怪才,吃過苦,受過難,不拘小節(jié),幸得龐統(tǒng)、法正推薦,活干得不錯,老板比較賞識,有了重新做人的機會,自然每天會表現(xiàn)出沒遮攔的歡天喜地,能力與諸葛亮和法正等人不相上下,“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謂卿當與孔明、孝直諸人齊足并驅(qū)”(馬超語),這讓一向以穩(wěn)沉持重且妒賢嫉能的諸葛亮都很不高興。對彭羕表面還在應(yīng)付,但私下里開始向劉備打小報告?!爸T葛亮雖外接待羕,而內(nèi)不能善。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心大志廣”本身并無負面意思,但謠言千遍成真理,諸葛亮屢次密言“難可保安”,意思是說這個人太有本事,怕控制不住——此乃諸葛亮極不自信的表現(xiàn)。
就這樣,諸葛亮再度成功濫用了劉備對他的信任,于是劉備開始用顯微鏡來考察彭羕的言行。天下本無完人,要找一個人的毛病簡直不費吹灰之力。于是決定外放彭羕。彭羕干得好好的就猛遭一頓悶棍,當然不高興,臨別時跑去向馬超發(fā)了一通牢騷。因為對劉備等人出言不遜,且說了一句模棱兩可,怎么理解都還說得過去的“卿為其外,我為其內(nèi),天下不足定也”的話就被投入了大獄。從現(xiàn)存的史料來看,彭羕被投入大獄后,諸葛亮親自去問個明白的過程都沒有,因為他不敢直接面對心無旁騖、放蕩不羈而又坦誠直率的彭羕,彭羕無奈,只好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來說明對他的誤解。從這封信的內(nèi)容及主動請死以證明自己清白來看,此人不拘小節(jié),但非奸猾之人。諸葛亮嫉賢妒能,感到日后彭羕的智慧和瀟灑將使自己的陰毒和拘謹沒有機會,所以先下手為強,彭羕成了諸葛亮實現(xiàn)人生夢想路上的又一個冤魂。
再看廖立的悲情結(jié)局。諸葛亮在荊州的時候,孫權(quán)就誰具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來請教他,他推薦了廖立,“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yè)者也?!钡珰v史很有意思,一個能力與自己不相上下,本來各為其主的人,因為機緣巧合,竟然兩虎聚一山了!劉備在世時,廖立要風(fēng)得風(fēng),要雨得雨,一路扶搖直上,從敗軍之將干到了侍中(國務(wù)院總理級)的位置,可劉備一去,馬上就被降為長水校尉(相當于軍分區(qū)副司令員),當然不高興了,就發(fā)了點牢騷。在廖立的牢騷中,既有對已經(jīng)逝去的先帝和關(guān)羽等人貌似不恭其實很客觀的評價和反省,也對諸葛亮的人事安排表現(xiàn)出極度的不滿。從后來的歷史事實的印證來看,廖立的這些言論雖然有憤懣的成分,但也算客觀,可諸葛亮根本不去反求諸己,不問青紅皂白廢立為民,徒汶山郡。廖立畢竟見過大世面,對諸葛亮的這種專制的家長作風(fēng),他泰然處之,親自種地來養(yǎng)活自己,充分彰顯了一個不畏權(quán)貴、敢于堅持真理的士大夫氣概,但自己的報國之志和滿腔熱忱,都被嫉妒自己才能的諸葛亮拋之荒野,甚是可惜!
冤死在諸葛亮手之下的還有馬謖。“先主臨薨謂丞相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心腹。建興三年,亮征南中,謖定攻心之計,亮深然之。后為安遠將軍,建興六年,隨亮北伐,以謖為中參軍。亮出軍向祁山,謖自告為先鋒往守街亭,然不從副將王平之言,犯了兵家大忌,致軍敗。謖曾下軍令狀,亮斬之以正軍法,謖年三十九。后以線縫首于尸,亮親寫祭文。”
如前所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街亭就遭遇了司馬懿和張頜黃金搭檔率領(lǐng)的五萬騎兵,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蜀軍一方,諸葛亮知道蜀軍必敗無疑。但以諸葛亮的個性,他是不會輕易發(fā)出自知不敵、避敵鋒芒而撤退的命令的。打又打不過,又不想讓他人看出自己無能和膽怯,怎么辦?正好馬謖甘愿立下軍令狀以死來成全諸葛的美名,何樂而不為?于是一張軍令狀就成了馬謖的人頭收據(jù)。
陳壽認為,“劉封處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衛(wèi)。彭羕、廖立以才拔進,李嚴以幹局達,魏延以勇略任。覽其舉措,跡其規(guī)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彼麄冎械?,乃是招諸葛亮之禍,而諸葛亮之禍,就是他濫用了劉備對自己的信任,口誅了劉封、彭羕、廖立等極有可能威脅自己地位的人,繼而用馬謖的腦袋成就自己的卑鄙豪情并一世英名。
結(jié)束語
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人史為鏡,反求諸己,聚智增益。
諸葛亮最大之失,是過于自恃,不能真正徹底地集思廣益以補自己之短。他治國,事無巨細都要過問,甚至親自核對帳簿,汗流浹背。諸葛亮愛管細事,遠近聞名。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看來是勞累致死。諸葛亮事必躬親,認真辦事,積勞成疾,使人感動,但是身負軍國大任的人,只相信自己,不放手別人,怎么能培養(yǎng)接班人?《出師表》所推薦的賢才,郭攸之、費偉、董允、向?qū)?、陳震、張裔、蔣琬等七人,除張裔為蜀重人士之外,余皆為追隨諸葛亮的荊州人士。諸葛亮斤斤于親己之賢才,不能不說有些偏袒。這些賢者都是二流人物。像李嚴、魏延、彭羕、廖立等一流大才人物,諸葛亮未盡其用。諸葛亮以一人之智掩一洲之才,以個人之力抗天下之士,焉能不敗!“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蜀國人才匱乏的這一局面,與劉備、諸葛亮的任人唯親多少有些關(guān)系。大約人之性情,在專制體制下,己有所短則忌人之長,是否如此,值得心理學(xué)家和政治家們?nèi)パ芯俊R灾T葛亮之智,加之鞠躬盡瘁之德尚不能盡小國人士之才,這確實是發(fā)人深省的歷史教訓(xùn)。
總的說來,諸葛亮跟對了人,但他自見不明,獨智添愚而沒有做對事,偉業(yè)未競,所以他的悲涼結(jié)局決定了蜀國的悲涼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