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jié),傳統(tǒng)上中國人講究在正式宴桌上要吃“七葷八素”。這“七葷八素”具體是指什么?
實際上,“七葷八素”是對“七素、八葷”這一中華傳統(tǒng)飲食規(guī)矩的顛覆。
在漢語語境中,“七”與“八”并列往往都意味著秩序亂了。“七葷八素”與“七拼八湊、七上八下、七手八腳、七嘴八舌、七零八落、七顛八倒”等詞語一樣,或多或少帶有亂套、不成規(guī)矩的意思。作為俗語的“七葷八素”,原意是說將素食與葷食的飲食禁忌打破,指亂了規(guī)矩。后來被引申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或者讓人頭昏腦脹,搞不清是怎么回事。
“八葷”也就是“八珍”的意思,代表官方宮廷的葷食體系,原則上只有帝王貴族才能享用。在《禮記·內(nèi)則》中記載說,“八珍”包括:淳熬(肉醬蓋澆大米飯),淳母(肉醬蓋澆黃米飯)、炮豚(烤乳豬)、炮牂(烤小羊)、搗珍(烤里脊肉)、漬(酒漬牛肉)、熬(烘烤牛肉)、肝膋(烤狗肝)。后來又有“山八珍”“海八珍”之說,即通常人們所說的“山珍海味”。在滿漢全席中,山八珍是指駝峰、熊掌、猴腦、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是指燕窩、魚翅、大烏參、魚肚、魚骨、鮑魚、海豹、狗魚。至于“七素”之說,在古代文獻中并沒有明確記載。在民間,則一般是指青菜、蘿卜、番薯、芋頭、南瓜、蘑菇、豆腐。
不過,如今國人在節(jié)慶聚餐或正式宴席上,已不再拘泥于“七葷八素”或“七素、八葷”的規(guī)則,而是更為傾向于健康和營養(yǎng)的飲食搭配了,這是時代變遷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