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火鍋的類別名稱
一般而言,火鍋根據(jù)食材的生熟程度和湯鹵的濃淡基本上可分為三大類,其名稱可謂五花八門,千差萬別,現(xiàn)簡述如下,以饗讀者。
第一類是以涮或煮生料為主,且湯鹵均以清淡為輔,而蘸料卻占主要角色。最具代表性的如:北京的“涮羊肉火鍋”,廣東的“打邊爐火鍋”,四川的“清湯火鍋”等。
北京的涮羊肉火鍋是北京人最喜愛吃的,吃法很簡單,將羊肉切成6 cm長、3 cm寬的薄片,再配上水發(fā)粉絲、白菜頭、海米、口蘑即可涮食了。但蘸肉片的調(diào)料卻很講究,取辣椒油、芝麻醬、花椒油、醬油、香菜、腌韭菜花、醬豆腐、糖蒜、蝦鹵油、紹興酒等料調(diào)配而成,家庭羊肉涮鍋還可以配大白菜、韭黃、鮮菌類、粉絲、豆腐等葷素搭配,吃起來湯鮮肉嫩,風味絕佳。
廣東的打邊爐火鍋,又名“海鮮火鍋”,是廣東人最喜歡吃的火鍋。此火鍋與通稱的火鍋不盡一樣,普通火鍋是圍坐而食,而打邊爐火鍋有站著吃、也有坐著吃。通常吃頓火鍋要花費兩三個小時是不稀奇的,所以食者不僅要心情好,而且要有閑情逸致的態(tài)度,否則吃不出個啥滋味來。其配料頗有講究,火鍋中必須放入又細又藍、營養(yǎng)價值很高的沙蟲,再配上魷魚、蝦肉、海螺肉、鴨肝、雞肉、牛肉、魚肉、墨魚、海參、牛百葉等食材,還有蔬菜(以黃芽白、菠菜、茼蒿等為主)和各種作料,吃時,不能將肉類及海鮮一起投入火鍋,否則會失去海鮮風味,正確的吃法是在沒有放油的湯里先將各種海鮮依次倒入鍋中,然后再投入魚肉、蝦、菜等,才不會串味,才能保存海鮮特有的鮮味,吃完肉類,再倒入菌類以及蔬菜類等清清口,別有風味。
第二類是鍋內(nèi)的湯鹵味道濃厚,且原料大部分已熟,爐火大部分時間起保溫作用,并用來燙或煮一些葉類蔬菜或脆嫩性原料和粉條制品等。以四川的“毛肚火鍋”,湖南的“狗肉火鍋”,陜西的“什錦火鍋”等為代表。
毛肚火鍋是四川久負盛名的火鍋,此火鍋之所以遐邇馳名,就在于它是正宗川味,是以毛肚為主要特征的紅湯火鍋,講究麻、辣、燙、鮮。其鹵汁是用牛肉湯、牛油、豆瓣、豆豉、冰糖、生姜、花椒、川鹽、紹酒、醪糟汁等本地區(qū)特產(chǎn)的調(diào)味品精制而成的。味道特別濃郁,麻辣適口,鮮香回甜。毛肚火鍋因用毛肚而命名,吃這類火鍋一定要吃毛肚才夠味,當然,并不是只吃毛肚,還有牛肝、牛腰、牛柳肉、牛脊髓、牛環(huán)喉、雞血、鴨血、豬腦花、豬脊肉、豬肝、豬腰、鱔魚以及黃蔥、蒜苗、蓮花白、豆苗、菠菜、芹菜和雞蛋。如今毛肚火鍋的配料無所不有,諸如鴨腸、雞腸、雞爪、海參、肉皮、泥鰍、鯉魚、帶魚、香菇、冬筍、蟹肉、丸子、魔芋、粉帶、土豆、黃豆芽等食材均可入鍋。
毛肚火鍋涮煮的方法比較容易掌握,把原料投入湯鹵中涮煮熟即可。但要注意兩點:一是選料得當,不是什么食材都適宜于涮,也不是啥原料都可以煮。一般要掌握住先涮后煮的原則,凡是選用涮食的基本上是質(zhì)地鮮嫩或脆嫩、片刻能熟的原料。如雞片、魚片、肝片、腰片、鴨腸和時令蔬菜等,而毛肚、胗肝、牛柳肉、蒜苗段等料相應(yīng)涮的時間較長一些。像鱔魚片、血旺、水粉條、魷魚片、牛筋、豬皮、菌類等原料只能煮食,而不能涮食。二是要掌握住火候,一般涮食原料火力要旺,使鍋中的湯鹵保持滾沸狀態(tài),涮的時間要掌握恰到好處,否則,火候過頭則老,火候不到則生。而煮的原料則火力稍弱一點,時間稍長一些,應(yīng)靈活掌握。
湖南的狗肉火鍋,屬于第二大類,此火鍋是湘菜中一大名菜,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wěn)”的美譽。具有健脾開胃、祛寒增熱之功效。最著名的當數(shù)岳陽樓的狗肉火鍋。此火鍋是以湘西地區(qū)特有的狗肉砂鍋為基礎(chǔ),再配以二十多種調(diào)料秘制而成的。每當狗肉火鍋端到餐桌上時,立即香氣外溢,滿屋生香,聞著香,吃著更香,大有“嗅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墻”之感,名揚天下。
陜西的什錦火鍋,又名十景,因選用多種烹飪原料搭配制作而成得此名,也屬于第二大類。此火鍋選料多樣,葷素皆有,營養(yǎng)豐富,咸鮮味醇,質(zhì)感軟爛,老幼皆宜,別具一格。特別對于脾胃虛寒,氣怯食少,胸腹積冷,虛勞咳嗽者有輔助治療作用。在筵席上多作湯菜。其原材料大部分都已加工成半成品或熟品,一般常吃的有:熟雞肉、熟火腿、水發(fā)海參、水發(fā)魷魚、生汆魚丸、走油肉片、北油豆腐、水發(fā)腐竹、水發(fā)響皮、凈冬筍、鮮蘑菇、水發(fā)香菇、嫩白菜葉、水發(fā)粉絲、蒜苗、香菜等。再加入特制的奶湯和精鹽、料酒、味精、胡椒粉等調(diào)味品,邊煮邊吃,多在冬季食用,有暖身御寒之功效。
第三類是鍋內(nèi)的原料全部都是熟透了,就連蔬菜也無需再汆燙,此時爐火完全是用來保溫的,和大鍋燴菜無兩樣,如:福建的“佛跳墻”、廣東的“七彩什錦堡”、安徽的“三鮮羊肉鍋”等大鍋菜的形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于各地區(qū)氣候的差異,再加上各地域和人們生活習俗的不同,自然就形成了很多不同口味、風味的火鍋了。其名稱花樣繁多,數(shù)不勝數(shù)。由于篇幅有限,在這里就不再詳盡一一介紹了,例如:江浙和山東一代的“菊花火鍋”;云南的“滇味火鍋”;上海的“森林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天津的“食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四川的“鴛鴦火鍋”;陜西的“砂鍋魚頭火鍋”;湖南的“臘味火鍋”;麻陽的“魚火鍋”和“四生片火鍋”;香港的“全生火鍋”。還有現(xiàn)在烹飪行業(yè)又創(chuàng)新的“海味火鍋”、“三鮮火鍋”、“羊羯子火鍋”、“豆腐火鍋”、“全素火鍋”、“營養(yǎng)火鍋”、“藥膳養(yǎng)生火鍋”等等不勝枚舉,各具特色,令人大開眼界。
綜上所述,“火鍋”從古代演變到現(xiàn)在,不僅是冬季食者祛寒暖身的好去處,而且更是一年四季一道最富有魅力的美味佳肴。特別是親朋好友或家人團聚圍坐一席,品嘗著熱氣騰騰、千滋百味的火鍋。真可謂一團和氣,紅紅火火,大快朵頤,既飽眼福又飽口福,美不勝收。
值得一提的是建議食者要少吃些肉食,多備一些時令蔬菜、魚蝦類,可是蘸的醬汁不要調(diào)配得太咸,因為食鹽吃多了對心臟不好。同時最好每次將菜的種類減少,以免食物營養(yǎng)成分相克,抑制各種營養(yǎng)素的吸收,方有利于人體健康。
今天我們追本溯源探討“火鍋”,進一步深入了解了有關(guān)火鍋的歷史與發(fā)展,以及我國大江南北不同口味、風味別具的火鍋。對傳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連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