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戰(zhàn)敗,臺灣重歸祖國懷抱。1945年,國民黨在內戰(zhàn)中潰敗,由于美國干預中國內政,國民黨政權確立了在臺灣的統(tǒng)治。在1950年左右,一批大陸文人隨著國民黨到達臺灣,但是,真正對戰(zhàn)后臺灣文學的發(fā)展方向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卻是當時大多還在十歲左右(生于三十年代后期)的小學生和初中生。他們主要是在國民黨的體制下完成中學、大學教育,并在六十年代逐漸成為臺灣當代文學的中堅。這一代最主要的代表是小說家白先勇、王文興、陳映真、黃春明等,詩人余光中、洛夫、痖弦、楊牧等。一直到現(xiàn)在,臺灣評論界仍然承認他們的影響與地位,雖然他們之中的大多數(shù)人如今已停筆了。
1950年左右,國民黨為了確立它在臺灣的統(tǒng)治基礎,展開了幾個重大行動。首先,它在臺灣進行大整肅,對公開的、以及潛藏的“傾共”分子,不分省籍地加以逮捕,有的槍決,有的關押。據(jù)至今殘存的左翼老政治犯私下估計,當時(1949年——1952年)約有四千人被槍斃、八千人至一萬人被處各種徒刑(包括無期徒刑),被秘密處死的(這些主要是外省人、特別是軍人)則無法估計。這一大規(guī)模的白色恐怖,使得其后二十年間臺灣知識分子噤若寒蟬,談政治而色變,也使得各種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書刊和言論,在二十年內幾近絕跡。
其次,國民黨下令,凡一切“附匪”(共產(chǎn)黨員及同路人)、“陷匪”(人在大陸)作家、學者的作品、著作一例列為禁書,這就使得臺灣的知識分子在十多年間幾乎讀不到什么現(xiàn)代文學作品及現(xiàn)代學術著作。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長期不標作者姓名出版,外國文學只有完全不涉及政治的方可印行;三十年代文藝只能往舊書攤找,但在這里,沒有人敢公開擺放魯迅、茅盾、郭沫若等人的書,只能偷偷地買,而且還極難找到(大部分老板不愿冒生家性命之險來賣)。因此,臺灣年輕一代的文學教育基礎是極其貧乏的。
國民黨官方唯一鼓勵的是“反共文藝”,文學作品以宣傳“反共”為最大目標,并設立各種文藝獎來加以鼓勵。結果是,不久之后,“反共八股”的名稱就已出現(xiàn)在一些評論中。除了為獲得獎金,以及博取國民黨歡心因而謀取好職位之外,“反共文藝”在提倡不久,可說已很難得到一般人的認同。
文藝的復蘇是在國民黨中的自由主義派的倡導和小規(guī)模扶持之下悄悄進行的。譬如,雷震主持的《自由中國》的文藝欄,以及臺大外文系教授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志》。自由派在支持“反共”政策的前提下,希望文學走“純文學”的路,不要淪為政治宣傳。
在當時的情勢下,這種自由派的文學主張逐漸走向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方向是容易解釋的。以前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絕大部分被禁,以前所翻譯的外國文學只有完全不涉及政治的才有人敢于翻印,但這些作品(主要是十九世紀的小說)雖然可以引發(fā)閱讀興趣,卻不容易成為學習的對象。相比之下,基本上還很少翻譯、必須透過英文去閱讀的外國現(xiàn)代小說就成為最主要的選擇。這些作品,技巧創(chuàng)新,又幾乎不涉及政治,完全可以放心學習。
國民黨在大整肅之后,又實行土地改革,并推行經(jīng)濟的現(xiàn)代化,這一切主要是在美國指導下進行的。“現(xiàn)代化”逐漸成為知識分子的思想指導,在此之下,“現(xiàn)代文學”也就有點荒謬地和“現(xiàn)代化”掛上鉤,逐漸成為風尚了。
不過,國民黨雖然在經(jīng)濟上“現(xiàn)代化”,卻不鼓勵思想上“現(xiàn)代化”,因為它是跟所謂“自由”、“民主”連鎖在一起的。國民黨在教育體制中提倡的是“中國文化”,其實就是中國文化中最合乎“封建道德”的那一套,這完全不能吸引青年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向往的是“現(xiàn)代化”,“自由”與“民主”,這些成為國民黨政權在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前期最大的潛在敵人。向往“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年輕一代,其實是把他們的文學傾向和“現(xiàn)代化”、“自由”、“民主”有意識、無意識的連接在一起的。就這樣,當六十年代宣揚自由主義、不遺余力地反傳統(tǒng)的《文星》雜志創(chuàng)刊時,現(xiàn)代主義文學已經(jīng)在年青知識分子之中取得了文學上的“霸權”。而在五十年代成長起來的這一類型作家,也終于為戰(zhàn)后的臺灣文學確立了主要的風貎。
以上是對1960年代臺灣文學的政治、社會背景所做的簡單描述,以下講我個人在六十年代的成長經(jīng)驗。
1960年七、八月間,我們家從臺灣南部嘉南平原上一個極小的村落遷移到臺北市。我(當時十二歲)不久即進入賃屋附近的小學就讀,完成最后一年(六年級)的小學教育。一年后,我很幸運在臺北市的聯(lián)考中考上最好的初中大同中學。再過三年,我又在聯(lián)考中考上臺北市最好的高中建國中學。在高中這三年,從1964年9月到1967年8月,我才初步接觸到臺北市精英知識分子文人圈的一點皮毛。
我所生長的農村,幾乎完全沒有文化氣息。我母親沒有受過任何現(xiàn)代教育,父親接受了日本的小學教育,會講簡單的日常會話的日語,光復后還學會了簡單的國語(普通話)。據(jù)我所知,他的文化程度大概僅能勉強閱讀報紙、歷書和相命書。我在鄉(xiāng)下時就很喜歡讀書,但除了學校課本外,完全無書可讀。我只能從收音機收聽歌仔戲和布袋戲,只有那里面的故事才能滿足我的求知欲。
在臺北市讀最后一年小學和三年初中時,我所能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課外讀物,就是舊章回小說,那里面講了很多歌仔戲和布袋戲聽得破碎不全的故事,還有更多沒聽到的故事。我們那個貧窮的移民圈,沒有一個長輩有能力告訴我,那些書不值得讀。初中時,我意外發(fā)現(xiàn)了《東周列國志》和歷朝通俗演義(很久以后才知道是蔡東藩編寫的),這樣,我閱讀的歷史就提升了一級。我曾經(jīng)長久瞪視著學校圖書館玻璃柜中的二十四史,因為管理員跟我說,這些書是不能借的。
就這樣,進入建國中學前,我只有三種知識:教科書、國民黨的宣傳教育(反共抗俄、三民主義、復興中華文化等;這些都是在學校學到的),還有,通俗中國歷史(章回小說、歷朝演義)。
建國中學滿足了我的旺盛的求知欲。圖書館有相當大的閱覽室,陳列各種雜志,我?guī)缀趺刻熘形缥缧輹r間都會去隨便翻閱。圖書館的書相當多,可以外借(大同中學三年,我沒有從圖書館借過一本書,事實上也沒多少書)。雖然一個星期每一年級只能輪到兩次(三年級只有一次),雖然當時借書很不方便,要查卡片,要填借書單,要排隊等書等等,有時候還沒等到書,上課鐘已響了,但我還是熱心借了很多書,不過很少讀完,因為想摸到更多的書。
對我來講,最為重要的是,我開始接近臺灣精英文化圈的邊緣(這是后來回顧得來的印象,當時的我很遲鈍,沒這種感覺)。高二時,一個同學帶我到美國新聞處。美新處就在建中旁邊,閱覽室極寬敞舒適,又有冷氣(在當時的生活中,冷氣極難得),還有美侖美奐的美國大百科和各種英文雜志。進出里面的人百分之八十是建中的學生。我的同學顯然把這里當樂園一樣看待,我后來才了解,建中較活躍的學生,在那時就已是“美國迷”了。
建中和我的某些同學對我最大的啟蒙,是讓我知道《文星雜志》和《文星叢刊》。《文星雜志》1965年12月被國民黨查禁,之后我才知道這個雜志,所以根本看不到。但人家告訴我要看李敖的《傳統(tǒng)下的獨白》,我看了,很受刺激,記得里面一句很有名的話:占著毛坑不拉屎,罵一些知識界的名人,年紀那么大了還不退休(我記得主要罵李濟和沈剛伯)。這一篇名文叫《老人與棒子》,登在《文星雜志》1961年11月號上,讓《文星雜志》一炮而紅。我還記得,李敖的書上還大聲宣告,要“全盤西化”。他說,要西方文化,不能挑著要,只挑好的,不要壞的,這不可能;要西方文化,連西方梅毒也要,這樣,才學得到。李敖還說,要兼收中、西文化的長處,這是騙人,根本不可能。我接著又讀李敖的《胡適評傳》第一集(后來沒出續(xù)集),這才真正接觸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當然,這是胡適觀點的五四運動;左派觀點的五四運動,十多年后才知道。)
李敖對我們那一代的意義是非比尋常的。從1950年起,國民黨完全控制了臺灣的教育、文化、出版和新聞。官方所宣傳的就是反共復國、復興中華文化和三民主義,一個人到了高中,再也不能滿足于這樣的思想范圍,凡是有朝氣、有求知欲的人,都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感。李敖的文章像一顆炸彈一樣,炸開了我們心中的堤防,讓我們想要往外追求一些新的東西。記得當時的《建中青年》登過一篇學長的文章,叫做《液態(tài)空氣時代的思想》,說臺灣的文化界就像凝固的液態(tài)空氣,需要一點火花讓它炸開,好讓空氣流動起來。這篇文章說出了我們那些高中生的苦悶和希望,而李敖就是我們需要的火花。
《傳統(tǒng)下的獨白》和《胡適評傳》都編在《文星叢刊》中,于是我開始想盡辦法存錢購買《文星叢刊》(那時候家里還很窮)。《文星叢刊》從1963年10月開始出書,一次出十本,四十開本,便于攜帶,價錢又訂得比一般書籍便宜?!段男菂部犯淖兞伺_灣出版業(yè)的格局,可以說,自從有了《文星叢刊》,原本幾乎一片荒漠的臺灣才開始有了文化。我相信,我們那一代的讀書人都要感謝《文星叢刊》,我們幾乎是從這里開始了解教科書以外的知識的。
舉例來說,我是從《文星叢刊》中接觸到臺灣的當代文學的。我最早讀到的是余光中,他的書賣得很好,我每一本都買。我最早讀到的現(xiàn)代詩是他的《蓮的聯(lián)想》和《五陵少年》,但對我影響更大的是他的兩本散文集《左手的繆斯》和《掌上雨》。余光中喜歡寫論戰(zhàn)文章和評介文章,這些文章把我?guī)肱_灣文壇,于是,我在他的文章的引導下買了《文星叢刊》中的周夢蝶、葉珊(后來筆名改為楊牧)、白先勇、王文興等等當代作家的作品。
在《文星叢刊》之前,這些作品都只登載在印量極少、發(fā)行范圍極有限的文學雜志上(如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志》、白先勇創(chuàng)辦的《現(xiàn)代文學》),現(xiàn)代詩集幾乎都是詩人自掏腰包印行,不是圈內人很難買到。從《文星叢刊》的作品中,我才知道如何到舊書攤買過期雜志,到周夢蝶所擺的書攤上買現(xiàn)代詩集。所以,是余光中和《文星叢刊》把我?guī)氍F(xiàn)、當代文學這個領域,這也是我至今還對余光中懷有一份復雜感情的原因。
當然,《文星叢刊》不是只有文學,還有歷史、思想、文化等各類書籍。整體來看,《文星叢刊》重視文化評論,好像有意跟僵化的國民黨教育體制打對臺,當時不論是趕時髦、還是具反叛性的高中生、大學生,大概很少人沒讀過《文星叢刊》的,它的影響力比《文星雜志》還可怕,國民黨政權忍無可忍,終于在1968年4月“勒令停業(yè)”,那時候是我大學一年級的下半學期。在關店前的廉價大甩賣中,我不知道走了幾趟文星書店。
十多年后我才聽說,文星集團是陳誠背后支持的,而陳誠則是美國背后支持的。美國就這樣借著文星集團把跟“現(xiàn)代化”和“民主”這兩個核心觀念有關系的一切事物“教導”了我們整個時代的知識青年。后來陳誠得了肝癌去世,才讓蔣經(jīng)國的接班更為順暢。
在文星書店停業(yè)前七個月,1967年11月,一個非常有眼光的舊書店老板在一些人的影響下,開了志文出版社,開始出《新潮文庫》。《新潮文庫》全部是翻譯書,最早的兩本是《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那時我剛進臺灣大學兩個月。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當時臺大文學院的學生,很少人敢說他沒讀過這兩本書,因為那一定會被譏笑。這兩本書為《新潮文庫》在大學校園的流行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大概有十年之久,隨時會注意《新潮文庫》又出了哪些書。請看一下這些名字:叔本華、廚川白村、羅曼·羅蘭、海明威、畢加索、尼采、川端康成、雅斯貝爾斯、弗洛伊德、毛姆、卡夫卡、赫胥黎、弗洛姆、芥川龍之介、康拉德、黑塞、托馬斯·曼、懷海德、索忍尼辛、三島由紀夫、齊克果……這是書號五十號之前的作者,我還可以再繼續(xù)列下去。我大學時代,有關外國(當然主要是西方)的文化、思想的知識,至少百分之六十是來自《新潮文庫》,而且《新潮文庫》還打開了我的眼界,讓我知道如何找其他的書籍來讀。
六十年代后半期,臺灣經(jīng)濟明顯好起來了,大學生活比較寬裕,“現(xiàn)代化”使大家對新知識充滿了饑渴,《新潮文庫》真是及時雨。如果說,我們的高中時代要感謝文星,那么,我們的大學時代就要感謝志文兩個老板,蕭孟能和張清吉,都應該寫入戒嚴時代的臺灣文化史中。
以《文星叢刊》和《新潮文庫》為代表的文化取向彌漫整個臺大校園,特別是文學院。大學前兩年(1967年─1969年)我特別熱衷聽演講,演講的內容主要是文化和文學、藝術。重視文化,因為臺灣正在“現(xiàn)代化”,文化正在改變,又因為幾年前李敖提倡全盤西化,引發(fā)胡秋原跟他論戰(zhàn),最后打官司相互控告,而這事實上又是臺灣正在現(xiàn)代化所引發(fā)的議題。當時是不能談政治的,談政治太危險,隨時可能被捕,談歷史和社會也不妥,因為那會涉及政治。這樣,文學、藝術就成為大家喜歡的對象。在現(xiàn)代化的大趨勢之下,文學和藝術當然也必須是“現(xiàn)代”的。所以五四以來慣用的“新詩”和“新文學”被置換成“現(xiàn)代詩”和“現(xiàn)代文學”。要說當時臺灣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有多了解,那其實是大有問題的,但只要有“現(xiàn)代”這兩個字,大家就喜歡,所以大學流行辦現(xiàn)代詩、現(xiàn)代文學的演講?,F(xiàn)代詩的演講似乎更多,因為現(xiàn)代詩最“現(xiàn)代”,走在其他文類之前;其次大概是現(xiàn)代畫,因為它“抽象”,大家看不懂??傊孟裨诫y了解的越現(xiàn)代。紀弦和余光中的演講我都聽過。
跟這個趨勢有關的就是留學。大家都知道臺灣社會因戒嚴而閉塞,所以大家畢業(yè)一定要出國留學,才能看到真正的、最好的現(xiàn)代社會,當然,那一定是美國。臺灣大學是臺灣最好的大學,臺大畢業(yè)生至少百分之七十(可能還要更高)到美國留學,所以,當時有一句順口溜,叫“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當然,留學是要舉債的,許許多多的父母為了讓子女到美國去,自己再苦都可以忍受,最窮的人,那沒辦法,只能當次等的人了──留學的人,先天上就高你一等。
事后回想起來,我認為,美國自從開始“保護”臺灣以來,就一直設計,如何讓臺灣社會在文化取向和價值觀念上傾向美國。前面提到,美國新聞處設在建國中學附近,美國背后支持文星集團,都是例子。美新處從經(jīng)濟上支持白先勇的《現(xiàn)代文學》(每期都購買幾百冊)也是。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會選擇文化界的新秀訪問美國,余光中和現(xiàn)代畫家劉國松(余的好友)都是因為受到邀請而更加有名。陳映真跟我講過,他也被美新處注意到了。但美新處的人發(fā)現(xiàn)他“思想上有問題”,所以就不再接觸。從這里可以看出,美新處對臺灣文化界是相當留意的,并且做了不少工作。臺灣大學生留學美國那么方便,我相信也是美國政府有意運作的結果。
美國的影響還透過今日世界社來發(fā)揮。今日世界社原舉辦《今日世界》雜志,表面上是世界報導,其實是在宣傳美國那一套現(xiàn)代化觀念。后來今日世界社也搞出版,大半是美國歷史和美國文學書籍,主要的負責人是林以亮(本名宋淇,劇作家宋春舫的兒子),張愛玲也出力不少。今日世界社的書籍,在當時是印刷最精美的,用的紙張很好,價錢卻比一般書籍便宜,我因此買了不少,文學、歷史都買。坦白說,還從這里得到不少知識,對美國文學的閱讀,大半來自這一套叢書。
以上講的是我在高中后面一年半到大學四年的親身經(jīng)歷,時間上是從1959年到1971年,是六十年代的后半。我們前面的那一代,白先勇和陳映真那一代,可以說,他們經(jīng)歷了國民黨半封建的中國文化觀和美國現(xiàn)代化文化觀的交戰(zhàn)狀態(tài),我們經(jīng)歷的卻是美國觀念的全面勝利。
七十年代以后,臺灣開始產(chǎn)生大變化,中間大約有五年的時間(七十年代后半期),在鄉(xiāng)土文學的高潮期,美國對臺灣文化界一時失去控制(主要歸功于保釣運動激起的民族感情),但進入八十年代,美國又控制了大形勢。1989年當大陸陷入改革開放的困局時,臺獨勢力已在臺灣站穩(wěn)腳步(臺獨勢力主要先在美國的臺籍留學生中產(chǎn)生),這就證明,美國的影響全面恢復。
在國民黨政權和美國把大陸的情況對臺灣知識青年全面封鎖的狀態(tài)下,我們只能從國民黨的宣傳和美國的宣傳這兩者之間選擇一項,大家都選美國,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國民黨的宣傳毫無吸引力。這就是我們所經(jīng)歷的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以后,我看到了鄉(xiāng)土文學論戰(zhàn)、統(tǒng)獨論戰(zhàn)、以及臺獨勢力的囂張。臺獨論對我刺激最大,此后我才開始思考六十年代對我的意義。我花了至少三十年的時間,才看清楚六十年代對我們心智的影響有多深。我寫過一篇文章,《我的接近中國之路》(刊登在2007年《讀書》第 8 期),反思這一段心路歷程,希望大家能夠參閱,這可以算本文的后半。
2010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