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jié)去紐約與兒女吃火雞團聚。翌日晨起去電夏家﹐夏先生敏銳如昔,電話里談起之前出入加護病房,大病剛好。我誠心表示探望夏家,他說﹕MOST WELCOME!一面聽見他對太太王洞說﹕媽媽,張鳳已經在紐約了,下午過來!
承蒙他倆抬愛。早幾年,我陪著讀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班的大兒啟遠,在曼哈頓離哥大一箭之遙的寓所住了好些天,與夏家相敘機會較多。不像這回感恩節(jié)這么匆忙。每年節(jié)后這一天,是美國的瘋狂周五采購日,我在寒風中遠從哈德蓀河那邊的女兒家搭地鐵,轉兩道車,奔波了一個多鐘頭,幾乎穿越了整個曼哈頓,躲過購物與看球賽的人潮,才終于來到夏家。
一進門,穿著心愛皮拖鞋、走得不太穩(wěn)的夏先生說﹕這個時節(jié)出門,您肯定吃了很多苦!夏太太也熱絡地說﹕“你沒到,他就問我?guī)状瘟恕彼龔娬{﹕他馬上就能認出你叫你的名字,走到你面前,都是不簡單的……之前他曾經不能言語,頭腦也并不是很清醒呢。剛好他妹妹夏玉瑛女士也由附近中央公園邊自家住處來看他,夏先生當著妹妹的面說我﹕你保養(yǎng)得好,真漂亮,像年輕20歲的人……
夏先生說話毫不矯揉做作,他會不留情面地說:XX太壞﹐罵罵也不要緊!對不?一副老頑童的得意樣子!記得2002年他的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因意識形態(tài)問題,延擱40年后終于在大陸出版。他當時激動地說:“現在到處都在談論我,紅得一塌糊涂!哈哈?!?/p>
記得“夏濟安、夏志清昆仲與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是2005年10月28號舉行的。那天王德威特由哈佛回到哥大主持該研討會。10月28日下午我講完《夏濟安、夏志清昆仲與張愛玲》,在玉瑛女士的熱忱招呼中,我們開始認識。他一家與我們多位中外友人或執(zhí)弟子禮之學者(諧稱“徒子徒孫”)﹐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會館歡敘。我們一致推崇夏濟安、夏志清兄弟在漢學領域上的重要貢獻,其中包括韓南、孫康宜、朱家昆﹐耿德華、奚密、梅家玲,陳平原、李渝、陳國球、徐鋼、林培瑞、齊皎瀚、王斑、宋安迪、韓嵩文、宋明煒、宋偉杰、白瑞克、王曉玨、何素楠、孔海立、陳菱琪、李峰、田玲、羅鵬、魏若冰、石敬遠等眾多貴賓。李歐梵、劉紹銘、柯慶明等教授雖然沒有出席,卻請人代讀論文。夏先生演講致辭時幽默地說,王德威是因為心里歉疚跳槽又回到哈佛,這才舉辦了這個大會。將舉座來自世界各地齊聚一堂的一百多位學者當場捧腹絕倒。
2009年春,哈佛老友王德威休假在外地,不料卻傳來夏先生肺炎重癥住院的意外訊息,我因為路途遙遠除電郵寫信電話給夏太太外,束手無策。據說夏先生過中國新年時就咳嗽,日益嚴重疑似肺炎,去診所開藥回家吃了兩天,情況持續(xù)惡化。2月初,夏太太先通話求助于主治醫(yī)師希望住院,醫(yī)生恰好要出去度假,沒法照應病人,建議前往醫(yī)院直接求診。2月5號,他老人家就近被送去哥大診所,當時吃了酵母乳嗆進肺里而不能自己吞咽的夏老,需要緊急搶救。之后他進入加護病房。2月7號,院方認為他體力微弱,隨即在夏先生鼻子里插入管子,以助飲食,并以氧氣幫忙呼吸。
第二天,一位年輕醫(yī)師在看過片子后認為他鼻胃管插得過低,怕傷聲帶,將管拔出后重新插過,誰知道改插不成功,再換個醫(yī)生也不行事。主治醫(yī)生就擔心他長了什么,所以一定要照食道鏡,餓了3天,居然餓成重病,不僅不能自己吃東西,還一度呼吸困難。幸運的是他們到底算是救了他的命。夏太太憂懼心疼,度日如年?!爱敃r僅靠打點滴以維持體力,夏先生年紀大了,當時又沒別的辦法,再這樣拖下去,真怕萬一!夏先生受罪,被折騰好久!嚇得我每天都在醫(yī)院里﹐只能看他心跳頻率好些,才敢安心回家睡覺,這時常常已經夜間10點多了?!?/p>
二月中,醫(yī)師進一步建議在他的喉頭和胃各開個小洞來插管灌食,夏先生無法表態(tài),夏太太又舉棋不定。后來得到汪班、趙俊邁諸友協助,請自香港開會回來的何大一來看夏老﹐征詢意見。二月底,夏先生手術后完全靠機器呼吸和飲食。又熬了一個月,因為肌肉萎縮難復原,夏先生被送進紐布朗士的療養(yǎng)院,診治5周后,醫(yī)生檢驗各器官,認為可以不需輔助機器,足以訓練自力更生,再被轉送新澤西專門療養(yǎng)院,這時才開始康復、能夠獨立呼吸。夏太太說﹕于是我每天花2小時﹐到新澤西看他﹐去給他打氣。這完全靠他自己樂觀的意志力,終于奇跡似的康復了。
住院六個月,2009年8月5日才被準許回家。忙得馬不停蹄的夏太太,轉述病情時三言兩語說得輕巧。我因長期服侍母親超過十年,感同身受,為她的著急憂心如焚。她滿頭青絲變得灰白,體型也仿佛縮小幾號,不健全的女兒自珍有時回家還需要照應。他倆真叫人疼惜。夏先生說﹕我天性樂觀開朗,現在還照??磿伎肌⒄f笑,只是臥床久了,散步有點困難,每天就做點小的運動。
接著每隔一周,家庭護理到家中幫夏先生例行檢查,他練習走路、爬梯等運動。夏先生越來越正常,講話也一點不“胡說”了,連護士都對他連連夸贊?,F在改為每星期一次到哥大醫(yī)院理療鍛煉。下雪的日子,像除夕,夏太太為了不缺席,甚至還請專車送過去,夏太太開玩笑說“主要是夏先生喜歡這位35歲的女教練, 別人他嫌不夠漂亮!”鍛煉后,夫妻倆乘機在醫(yī)院餐廳或外面西餐館,中午相伴簡餐小吃一頓,解解夏老的洋派胃口。閑來看看電視,漸恢復以往喜歡散步、喝咖啡還有看老電影的閑情。
夏先生說話悠哉游哉,中間不忘詼諧幽默一番。我原本想照一張他坐我站的相片,結果他一定要我坐下,笑嘻嘻地說﹕“我又不是孫中山,來,坐我旁邊!”我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也把夏太太拉過來一起拍照。
夏教授是現代中國文學史在西方的開山祖,他1921年生在十里洋場上海,時年88歲,大病初愈,就又跟我談起現代文學的話題。他說起30年前的同事,在聽完錢鐘書語驚四座的哥大談話后說:生平從未聽過這樣漂亮的英文,只有一位哈佛大學學者差可比擬,夏先生指這位哈佛大學學者就是翻譯了《文賦》并研究詩經,又與詩人龐德(Ezra Pound1885—1972)研究往還的方志彤(Fang,Achilles)。我憶起方先生暮年,陸惠風先生陪我曾去拜謁,這位發(fā)福的老人家,當時不喜照像,開玩笑說會像動物園里被看的稀有動物。方先生屬韓籍,有德裔太太。
夏老興高采烈一如既往,過年我電話賀歲時,他當時告訴我余光中早上剛剛來電,兩人相談甚歡。他又頗有默契,順勢談起陳世驤教授的第一個太太姚錦新。姚錦新是作曲家,1942年左右,他們因趙元任先生的介紹,相識成夫妻,兩人翻譯出些小曲子,兒子還為他買到這本絕版書。我在趙元任年譜里讀到過這位留德的鋼琴家,我曾在40年代拜訪趙家,但與陳世驤夫妻緣淺。據說姚錦新1945年就回中國大陸,再未涉足柏克萊加大,令陳世驤教授黯然神傷。
夏先生是名重海內外的文學史家、批評家。他的散文也非常出眾,知性感性交融,是知識性抒情散文典范,深刻動人。尤其他精選的早歲自述,說童年往事、青春夢戀,還有與哥哥夏濟安的手足情深,講述解析自己喜歡的電影、戲劇,均讀來耐人尋味。張愛玲因夏志清教授50年前就獨具慧眼而寫入《現代中國小說史》,從而奠定了張愛玲的文學前途。
在1991年我們參加他退休大會前,夏先生曾于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中國文學29年。而《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夏志清論評中國文學》為其馳名海內外的三部英文論著,中文評論集計有《愛情#8226;社會#8226;小說》、《文學的前途》、《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tǒng)》、《夏志清文學論評集》以及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的《談文藝憶師友──夏志清自選集》等六種。2006年七月他以最高票當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夏先生工作上對文學圣靈能昂首平視,生活中則能淡化感傷,喪子兄逝﹐女兒不健全皆能樂天知命,所以常保愉悅康健。
我讀其書,常心有戚戚焉。從80年代認識后,蒙其不棄,魚雁過從,我常由他口述或書信指點許多不傳之秘。特別的是,1989年他指點我寫《哈佛心影錄》關于他的那一章———《夏志清教授———現代文學的悲憫情結》;1995秋,我覺得剛逝去的張愛玲魅力難當,開始對她在哈佛接壤的蹤跡搜索尋覓,夏先生當即允應用他的全部數據,慷慨介紹莊信正、司馬新先生等人,還主動送來張愛玲親手打字的履歷表三張,令我順利寫出《張愛玲與哈佛》一文,2003春又寫《張愛玲履歷表》等文,并結集于《一頭栽進哈佛》、《哈佛哈佛》、《哈佛緣》。
我對夏先生的感激,是自然而然。他指點我爬梳張愛玲的資料,給我抒展新機的詮釋,這些科研成果已經早為哈佛史勒辛格圖書館、瑞克利夫學院(哈佛女?!囀吓訉W院)檔案負責的諾斯太太Jane Knowles邀去歸檔。而《張愛玲與哈佛》現在也成為我在名校演講最熱門的講題之一。
寫于2010年春節(jié)
作者簡介:張鳳,女,美國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主持人、哈佛中國文化研討會主持人之一;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倫分會創(chuàng)會會長,現任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