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加坡女作家蓉子,執(zhí)著于改名換姓,是她中國情結的明顯表現(xiàn)。蓉子的中國
情涵蓋著親情、族情和中華情的豐富內(nèi)容。痛癢攸關,兒女心腸是蓉子中國情的特點。對
中國全面關注,這是其一。態(tài)度真誠,這是其二。實在的手足之情,這是其三。不忘中華
兒女的歷史責任,是蓉子中華情的根。
關鍵詞:蓉子;親情;族情;中華情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0)2-0097-05
一、姓名凝結的中國情
蓉子的中國情,也許該從她的筆名和姓名說起。
蓉子是新加坡的華文女作家,生于廣東省潮安縣金石龍閣鄉(xiāng)陳厝隴,(今金石鎮(zhèn)龍下村),是陳氏家族的女兒,當然姓陳。因為家庭重男輕女,5歲時由祖母作主,過繼給姨媽當養(yǎng)女,8歲時跟隨姨媽過番,移居馬來西亞柔佛州的一個偏僻的小鎮(zhèn)笨珍。姨夫姓李,她也改姓為李,取名為李賽蓉。1970年她開始投稿,最初用的是江采蓉、秋芙等筆名,后來改用“蓉子”為筆名。她在《初見#8226;彩虹》初版自序中有過這樣的交待:“直到(19)75年,我投稿給文藝界前輩姚紫先生,用了我的原名:蓉,姚紫先生認為單字的筆名不好,便替我加上一個‘子’字,我是在文章發(fā)表后才知道的。這以后,我就一直用著。我是喜歡這個筆名的,雖然有人勸我改用其他的,但我想這是沒有必要的?!北M管臺灣女詩人王蓉芷(詩人羅門的夫人)的筆名也是“蓉子”,但她堅持不改。她說“一來‘蓉’是我的本名,二來我深信我的作品有我自己的風格,讀者是不可能分不清的?!庇腥司驮谖恼轮邪凳?,蓉子想沾臺灣女詩人的光。蓉子在《由蓉子的筆名談起》一文中氣憤地回擊:“一個有傲骨的人,是不會因為別人有價值而擠上去沾點光彩的?!迸_灣詩人蓉子到訪新加坡,接待機構邀請她以李賽蓉為名參與接待時,她拒絕了這個要求,堅持以蓉子身份與同名詩人見面。蓉子衛(wèi)護自己的筆名,因為她已是新加坡文藝界的一員,她的這個筆名不僅得到了讀者的廣泛認同,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國際影響。她在新加坡所出版的書都用“蓉子”這個名字。報章、雜志、電臺、電視臺,用她的作品時是這個名字,訪問她時也是這個名字。馬來西亞兩家華文報紙,時常轉載她的作品;臺灣出版的《新加坡華文文學選集》,也選她的小說和散文;中國出版《文藝百科全書》,談到新加坡文藝,也提到蓉子的小說。這些就是證明。所以,她這個筆名理應受到尊重。正如她在《初見#8226;彩虹》的第三版后記中所說的:“同名本是很平常的事,貴賓降臨,我們必須表示尊重,但我們又怎能不自重呢?筆名雖是我個人的事,而蓉子卻是新加坡文藝界的一份子。這種不尊重本地寫作人的作風,又怎不叫人心寒呢?”
蓉子喜歡這個筆名,尊重甚至捍衛(wèi)這個筆名,這也許跟她的中國情結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她把自己的姓名改成姓“蓉”名“子”,那可就是中國情結的表現(xiàn)了。在《說名道姓》一文中她說:“武俠小說里有說:坐不改名行不改姓。我喜歡這種豪情,卻自幼身不由己,姓了幾年的陳,忽然被改為姓李?!薄氨蛔穯柧売?,尷尬又心酸!”她又說:“中國人素來重男輕女,潮汕尤甚,女兒只能從姓,名字不排序,僅從兄弟的名字中知道自己屬于哪個輩分。名無序,姓任改,干脆自己選個愜意的,幾年前重新登記身份證,華人都有中文名,于是欣然填上:姓蓉名子?!憋@然,蓉子“愜意的”改名換姓,是對中國的重男輕女封建意識的反抗,是潛在的中國情結的浮現(xiàn)。更為重要的是,她認為自己所改的這個姓名,是堂堂正正的中國名字。在《說名道姓》一文中她又寫道:
有些人乍聽蓉子,就說是日本名。芙蓉的蓉,老子、孟子、君子的子,完全正宗的中國名!
注意,這里她所說的是“中國名”而不是“華人名”。在同一篇文章中,有一段她跟傳呼臺小姐的對話:
貴姓?
蓉。
容易的容,還是榮毅仁的榮?
芙蓉的蓉。
沒有這個姓吧?
由我開始。
蓉子讓中國的“百家姓”榮添一個姓氏,執(zhí)著于這個正宗的中國名,不正是她對自己的中國種族和中國文化身份的確認和她中國情極為明確的表現(xiàn)嗎?
二、親情、族情、中華情
當然,蓉子的中國情結不只是確認一個正宗的中國名那么簡單,它涵蓋著親情、族情和中華情的豐富的內(nèi)容。
蓉子雖然過繼給了姨媽,但她對自己生身父母有著深厚的感情。三歲時母親帶她到田間勞動,將她放在田頭木桶中。為免她受涼,母親將自己的外衣披在她身上。這件衣服傳遞的慈母的溫暖,讓她記一輩子。一次母親買了炒粿回來,背著眾人悄悄給了她一塊。這一塊炒粿慈愛的滋味,也讓蓉子體味到如今。母親,總是她魂牽夢繞。在《老潮州<序>》文中,她寫道:“別了潮州地,思念更殷切。26載長回憶,潮州更雅麗!母親的慈愛,我沒有忘記;祖母的叮嚀,長留心底。睡里夢里?;厝ァ!鄙贂r她讀古文《鄭伯克段于鄢》篇,被鄭莊公挖地道會母和潁考叔孝行感動得暗暗流淚。原來姨媽待她不好,她很反感,有一段時間不理姨媽,鄭莊公地道會母的故事使她后悔。她覺得作為甥女,還應當尊重和孝敬姨媽。蓉子喜歡潮劇,常聽潮劇故事。潮劇《白兔記》寫的是離開生母十年之久的劉知遠,因打獵追兔來到家鄉(xiāng)的井邊,遇到了孤苦的母親,抱頭相會喜不自禁。這個故事,深深打動了蓉子的心。她發(fā)誓,此生一定要報答慈母養(yǎng)育之恩。蓉子是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哺育下成長起來的,她覺得孝敬父母是是做兒女的天職。所以,中國改革開放不久,她就踏上了返鄉(xiāng)探親之路。她也曾想接母親去新加坡奉養(yǎng)。1983年她出版《初見#8226;彩虹》時,在扉頁上親筆題辭:“獻給我最親愛的父母親”。蓉子與母親之間的深情,在《生死約》這篇文章中,有著動人心弦的描寫。中國是父母生息之邦,蓉子說:我愛父母,愛兄弟,我能不愛中國這片土地,不愛這個國家嗎?
蓉子還有濃厚的鄉(xiāng)情和族情,這個族情也包括“潮州一族”。潮汕地區(qū),是韓文公澤遺之地。人杰地靈、文化發(fā)達、英才輩出、馳譽海內(nèi)外,蓉子也深以自己是潮州人而自豪。她在《心中的潮州》一文中寫道:
我從潮州來,又到潮州去。
潮州,是我的祖居地;那里有我的童年,我的淚影和笑語。
……心中的潮州,難忘難棄!
她回鄉(xiāng)探親之后,積極協(xié)助潮汕地區(qū)吸引外資,親自參與投資建設,開發(fā)旅游景點,支持潮劇改編和赴新加坡等地演出,并聯(lián)系香港親友集資,與金石鄉(xiāng)的鄉(xiāng)官們一起,興辦金石學校。蓉子說,那是“我的學校。所謂我的學校,指的是我家鄉(xiāng)的學校,我關心的學?!薄H刈釉L親問友,閱讀史料,書寫和出版了《老潮州》一書,凡48篇,說的都是潮汕地區(qū)的仁人志士、英才烈婦、鄉(xiāng)風民俗、仁風義舉、乃至餐飲茶炊等等。所以要寫這些,她說:
典雅的古城,二千年的歷史,叫我如何寫你?
我只能記下,這點點滴滴,讓海外潮州人,在改革開放的新貌里,重溫心中的老故事;
讓不認識潮州的潮州人,尋找傳統(tǒng)的潮州情。
蓉子不僅自己深愛著潮州,而且還要讓海外潮汕人的后代,來尋找傳統(tǒng)的潮州情,鄉(xiāng)情、族情的濃郁、深厚,可見一斑。
蓉子是新加坡公民,她為自己是新加坡人而自豪。她認為中國的發(fā)展,為新加坡提供了機遇,中新合作如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的建設,發(fā)揮中新各自的優(yōu)勢,可以獲得雙贏。她寫《中國使我
夢想成真》、《泰王室到她店里打包》、《春心中的美女月歷牌》等作品,描寫新加坡人在中國創(chuàng)業(yè)的成功;她寫《榴蓮情結》,抒發(fā)她“無論天涯何處,南洋風物自難忘”的心情;她的《敢問總理》和《大選的晚上》,表達了她對新加坡國內(nèi)政治生活的強烈關注。如她所說:“我雖長年在國外,卻時刻關注新加坡?!彼龝r刻考慮新加坡的發(fā)展,在北京見到新加坡總理時,她曾提議新加坡跟中國搞旅游合作,這可以使新加坡一年增加數(shù)百萬游客,增加旅游收入等等。所有這些都說明,她熱愛新加坡。同時蓉子也熱愛中國。從1994年開始,蓉子先后出版的《中國情》、《芳草情》、《悠悠中國情》、《老潮州》、《上海七年》、《城心城意》和《今夜我想新加坡》等七本書,大都以中國生活為內(nèi)容的。她寫故鄉(xiāng),寫上海,寫中國的改革開放,批評中國原來的落后,揭露官場的官僚習氣和一些干部的腐敗;她也歌贊中國的飛躍和進步,尤其是寫上海,贊美上海的自然節(jié)律,描繪上海日常生活的方便和文化生活的豐富,可以說一草一木皆投注感情。比如蓉子對上海的梧桐情有獨鐘。她說:“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李后主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所寫的‘凄美的憂悒’,更叫人把梧桐種到了心坎上去了。人說上海種的是法國梧桐,我沒有研究,但覺得那就是上海的……若它真是法國梧桐,來到上海,在神州地氣的培養(yǎng)下,就更漂亮了。”(據(jù)廬山植物園的專家說,所謂的法國梧桐,原生地在中國,是法國人發(fā)現(xiàn)后將其命名為“法國梧桐”的——筆者注)蓉子說:梧桐在上海,春夏秋冬各有其美。春來枝上抽新芽,點滴嫩綠透生機。日前還光禿禿的,忽然開枝散葉綠蔭一片。原來寒冬并未能摧殘它的生命力,它不過是蓄勢待發(fā)罷了。身處逆境,來看看梧桐,必能感受到它的堅毅和奮發(fā)……最可憐冬天的梧桐,朔風來,葉漸黃,寒雨陣陣,夜涼如水,殘葉冷對霓虹燈,閃閃亮亮,別有一番沉靜的美。
大概因她連續(xù)介紹上海,贊揚中國,有人就不太高興。于是蓉子又寫了一篇《中國還會更好》。她在文章中說:“有人說我的文章令他冒火,因為我把中國說得太好”,“其實,我對中國也曾經(jīng)有過抱怨,但我仍深愛。而期望中國好并無礙我對國家效忠”,“為什么聽不得中國好呢?世界上總有一些地方值得你欣賞贊美的。咱們多關注人家的發(fā)展,看看人家的進步,了解人家的生活,再想想自家的問題,這有助于調(diào)整自己的步伐和方向?!彼钋榈卣f:“我喜歡上海,長居上海,我很快樂;但是我不是樂不思蜀。因為我不是捧不起的劉阿斗,我們的新加坡,也不是三國鼎立后期衰敗的西蜀,而是興旺發(fā)達的新興國家。我只能說是暫把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然而何謂他鄉(xiāng),何謂故鄉(xiāng)?有時我也夾纏不清。因為我本中華一女兒啊!唐代司空圖在《漫書》中寫道:‘逢人漸覺鄉(xiāng)音遠,卻恨鶯聲似故山。’可我在上海的感覺卻相反:‘歡聲笑語皆鄉(xiāng)音,更喜鶯聲似故山?!闭f起語言,蓉子頗為動情。她說新加坡百分之七十五是華人;但官方和社會通用語卻是英語,社會器重“精英”而不是“精華”。英語說不好,有二等公民的自卑感。在上海我沒有了這種自卑感,而且為自己堅持說母語而感到慶幸。因為這給我提供了一條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便捷的通道。
世界每個角落,每天都上演悲喜劇,而我似乎已麻木。
唯獨中國,她牽我心動我情……
《悠悠中國情<序>》中的這兩句話,是蓉子濃濃的中國情結的最最明白的表述。
三、 痛癢攸關兒女心腸
蓉子熱愛中國,那是對中國的全面關注。這是她中國情的第一個特點。她熱愛中國文化,她為能沐浴中華文化而深感自豪。在《悠悠中國情<序>》中她寫道:“神州大地,生活多姿多彩。無論飲食、文化、歷史、古跡、景物,處處絢麗多彩,令人回味無窮,是黃皮膚的驕傲?!彼貏e崇敬中國的文學前輩。她寫《最后的散步》,悼念秦牧,慰問秦牧夫人紫風,勾勒出楊越和秦牧那親切而生動的形象,相遇相見的歡樂和親切動人的懷念。寫《文學老人》,描寫拜訪文學老人曹禺,除了寫曹禺的謙和、親切和對文學的信仰之外,一口氣寫了上海的施蟄存、柯靈、王辛笛等人的神彩、風韻?!队忠娛捛穭t寫84歲的老作家,仍然親切、健談、好客?!八兄袊L輩的和藹,又有西方紳士的風度”敬仰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間。她熱愛中國的戲劇藝術,不斷欣賞,不斷點評編、導、演,熱情地向新加坡讀者介紹,希望這樣的藝術之花也能在新加坡開放。她為故鄉(xiāng)和中國的進步而歡欣鼓舞。然而她最最關注的則是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她為一些干部的腐敗而擔憂。她希望中國抓好廉政建設。所以當剛正、廉潔的朱镕基被推選為國務院總理時,蓉子禁不住雀躍歡呼。她在《盼春風》一文中寫道:“朱镕基當上中國總理,眾望所歸”,“中國的希望在他身上!期望中國掃除腐敗大振雄風,人人都默禱朱先生福體安康”,“朱總理受命,不是他老運好,而是中華民族之幸!希望他的幽默、機智、廉潔與剛正,帶給中國社會一股清新之風?!贝撕?,蓉子又寫了《明君良相》,希望朱總理的“節(jié)義忠貞、不惜赴湯蹈火,拼將一死護江山的決心”,能震撼那顆顆貪婪之心。她期望中國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中國的發(fā)展,舉世注目。整個民族的進步,豈僅是中國人的驕傲,海外華族與有榮焉”。
蓉子中國情的第二個特點是真誠。旅居中國,作為新加坡公民,她可以只忙自已的事,賺自己的錢,中國的事,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她也可以只做冷靜的旁觀者,或者怨而不言,怒而不爭。但是蓉子她客居而不做客,她以中華兒女的一腔熱血擁抱華夏大地,熱心投入中國的社會生活。悠悠中華,痛癢攸關,表現(xiàn)出了真誠的兒女心腸。正如她在《巨龍騰空》中所表述的:“是人皆有情,人間何處無話題?所不同者,炎黃子孫血液里,有著殷切的盼望與深情。哪怕一草一木,總是牽動我心,有愛也有惱。我本著對故土民族的這一份真誠,借筆呼喚,希望有更美好的未來。”為此,她緊握手中的筆,批判某些干部的腐敗,批判辦事機構作風的懶散拖拉,批判大鍋飯制度,鞭打國人的陋習,指斥崇洋媚外之風和一切向錢看的價值顛倒。她的《中國情》和《悠悠中國情》等寫中國的著作,可以說有三分之一的篇章中幾乎都含有對中國的批評。有人甚至為之擔心:“這么批評中國人會容忍嗎?”;但是中國不但忍受,而且歡迎。因為她是真誠的,是實話實說,是希望中國進步。她也相信中國會進步,而且也看到了進步,所以她在文章中說:我筆下的這一串串中國情,僅是部分生活的記錄。你不必深究,亦無須印證,而今處處日新月異,轉眼就是新篇章。最能體現(xiàn)她的兒女心腸的,要算她對同胞的體諒、理解了。在《同情》這篇作品中,蓉子進行了換位思考式的自省:
我回憶初到中國的幾年,看到一些明明不必發(fā)生的錯誤和爭執(zhí),居然那么“順理成章”;面紅耳赤之余,我也曾投訴,理直氣壯,甚至耿耿于懷??墒菕行淖詥?今日的我,是否比他們更糟?我批評他們,只因為我肚子飽了,生活舒適待遇好,居高臨下談理論,何曾處身其中掙扎一番?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前輩來自故鄉(xiāng),論能力絕不比他們強,優(yōu)越的僅是形勢好一點。如今他們開始趕上來,允許有個學習的機會,發(fā)展的過程。
這里,蓉子懷揣的是怎樣的心態(tài)?可以說是一個客觀理智的海外華人的心態(tài),但更是一個經(jīng)歷憂患、獲得發(fā)展而不忘同胞的心態(tài)。能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問題,全面地看問題,能為他人著想。此中有著無私而高尚的胞澤深情。
蓉子中國情第三個特點是實在。蓉子不僅批評中國的缺點,贊中華的進步,同時常常以自己的行動來表達對同胞的手足之情。比如她出資支持潮劇的改編演出,捐資創(chuàng)辦金石學校,出資修筑水泥路,讓家鄉(xiāng)的孩子雨天上學不再沾泥濘。2008年1月,中國南方冰雪災害,為減輕同胞在災難中的痛苦,幫助他們重建家園,她通過上海市僑辦,捐助人民幣20萬元。為落實捐助,她還在上海僑辦干部的陪同下,親赴湖南邵陽武崗市,與當?shù)卣畢f(xié)調(diào),決定將捐助用于協(xié)助重建稠樹塘村的衛(wèi)生院。這個建于1958年的衛(wèi)生院,要負責全村八萬人的醫(yī)療保健,可是建筑陳舊,儀器設備銹跡斑斑。那里值錢的東西只有一樣,那就是用來放置器械的木柜,因為它有了五十年的歷史。蓉子看后心酸陣陣,所以除捐資之外,待衛(wèi)生院建好后,她還準備通過努力,向這個醫(yī)院輸送醫(yī)療設備。5#8226;12四川汶川大地震,天地無情,奪去我數(shù)萬同胞的生命,陷我千萬同胞于苦難,其狀之慘,目不忍睹。蓉子擦干眼淚,呼吁四川同胞“好好活下去”。她寫道:“前年秋天,曾到都江堰一行,古樸的風情,錦繡般的美景,如詩如畫,而今山搖地動,人苦天愁!這災難的天空,閃爍的是同胞的深情大愛。萬眾一心,同護四川,盼得廣廈千萬間,大庇災民盡歡顏。禱祝劫后余生者平安健康,化悲痛為力量,重建家園。四川人,‘好好活下去’?!彼哆M了同護四川的行列。她率先在居民小區(qū)發(fā)起賑災募捐,接著奔赴新加坡,趁《城心城意》和《今夜我想新加坡》的出版,發(fā)起義賣新書賑災,募得義款新幣12萬元(人民幣60萬元),通過新加坡中國商會捐給四川地震災區(qū)。同時,她將在汕頭曾是母親住的房子變賣了30多萬元,用以救助地震孤兒們的上學。即使如此奉獻同胞,蓉子心情仍不能平靜:“托缽化得百萬緣,蜀災瘡痍難補天。仰問神靈何太忍,稚血哀哀學府濺!”她說,這首不按平仄鋪敘的順手打油詩,約略地表達了她那時的憂郁心情。
同胞手足,情重如山。這就是蓉子,新加坡的蓉子。
為什么蓉子對中國情重如山?簡單的回答是,她是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一份子。不過,蓉子不是一般的一份子。雖然接受學校系統(tǒng)教育不多,但她讀書甚多,《古文觀止》等中國古典文化精華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巨匠的作品她多讀過。她深受中華民族文化倫理的薰陶,也深知百多年來,中華民族慘遭侵略蹂躪的屈辱。雖然身為女人,但心頭也總背負著作為中國人,或者說作為華族一份子的歷史責任,總也希望中國崛起,使全體中國人擺脫貧窮落后,過有尊嚴的、富裕而文明的生活,一洗百年恥辱。她認為,這也是海外華人的希望:“李資政說,如果中國發(fā)展得好,海外華人心理上所受的污辱,所背負的失敗文明的包袱,將得以解除?!钡览砭褪沁@么深奧而又簡單。
[新加坡]蓉子:《四小一大》,見蓉子《悠悠中國情》,十二意映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