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損害賠償是指因侵權行為而使精神利益受到損害而獲得補償?shù)拿袷路芍贫?,與財產損害賠償不同的是,精神損害的難以計量性和無法彌補性使得有關精神損害賠償?shù)募m紛難以得到公平有效地解決。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維護自己精神權利不受侵犯的意識逐步增強,對于有關精神損害賠償?shù)南嚓P規(guī)定要求也不斷提高,然而,經過學術界探討以及司法實踐,雖然在精神損害賠償理論研究方面有所進展,審判實踐中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我國目前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還不夠成熟完善,尚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司法實踐中也因此對該問題的處理上出現(xiàn)較大差異。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對有關精神損害賠償?shù)膬热葑鲞M一步的補充和探討,以求促進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進一步發(fā)展。
一、精神損害賠償?shù)母拍罴靶再|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shù)母拍?,目前在學術界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定義。廣義的精神損害賠償是指“民事主體因其人身權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損害遭受精神痛苦,要求侵權人通過財產賠償?shù)确椒ㄟM行救濟和保護的民事法律制度。”狹義的精神損害賠償是“公民因人格權受到不法侵害而導致精神痛苦,因此要求一定財產賠償,以制裁不法行為人并對受害人以撫慰”。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廣義的定義,筆者認為對精神損害賠償?shù)闹黧w定義的過于寬泛。眾所周知,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而精神損害賠償是基于精神損害的,那么法人和其他組織等法律上虛擬的“人”,又何來精神損害呢?因此,筆者認為,精神損害賠償?shù)闹黧w應限于自然人為合理。狹義的定義又將精神損害賠償?shù)目腕w局限于公民的人格權,過于狹窄,這顯然是不恰當?shù)?,根據精神損害賠償?shù)牧⒎ň瘢T如配偶權、監(jiān)護權等身份權受到損害而給公民造成痛苦的,無疑也應得到精神損害賠償。
綜合上述兩種觀點及各自存在的問題,筆者則傾向于將精神損害賠償定義為:自然人因其人身權利受到不法侵害,或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不合法的除外),因不法侵權行為而毀損或永久性滅失,而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損害,造成自然人精神痛苦,而請求侵權人予以財產賠償?shù)姆芍贫?。為什么不合法的特定紀念物品遭受不法侵害,而不能請求賠償呢?筆者認為,因為法律只保護合法的財產和權益,如代表黑社會組織的一些物品或以不合法手段獲取的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物品等,即使受到侵害,也不得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shù)男再|,筆者認為,精神損害賠償首先是一種“財產賠償責任”。 對精神受損害方的賠償通過給付金錢來實現(xiàn),將無形的傷害住化成有形的財產,因而是一種財產賠償責任。其次,精神損害賠償還帶有懲罰、撫慰、補償?shù)男再|。精神損害的客體是?一種自然人心理上的內心感受即精神痛苦,是無形、無價的,為平衡侵權人與被害人之間的責任與合法權益,而對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給予一種物化形式的賠償,使得侵權人物質上受到了懲罰,使得被害人精神上得到了撫慰,也使得被害人得到了補償。
二、精神損害賠償?shù)臉嫵梢?/p>
精神損害賠償?shù)臉嫵梢乔謾嗳饲趾嗬朔秦敭a利益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的條件,它所解決的是在什么情況下,符合什么樣的條件才承擔精神損害賠償?shù)拿袷仑熑螁栴}。一般認為,精神損害賠償?shù)臉嫵梢饕ㄖ黧w要件,主觀方面要件,客觀方面要件,損害結果,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等幾方面。
(一)主體要件
精神損害賠償?shù)闹黧w包括賠償主體和請求主體兩方面的內容。
賠償主體(侵權人),根據精神損害賠償?shù)母拍?,精神損害賠償?shù)闹黧w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國家機關等。一般情況下,都是由侵權人本人承擔賠償責任。
請求主體,即行使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主體。根據受害人的性質不同,精神損害的請求主體可以分為被害人和法人組織的內部自然人。其中,被害人又可分為直接被害人和間接被害人。直接被害人是指人身權直接遭受侵權行為侵害的自然人,間接被害人是指直接被害人或死者的近親屬。但近親屬的范圍不宜過寬,應限定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規(guī)定的范圍內。
(二)主觀方面
精神損害賠償一般情況下,要求侵權人主觀上有過錯,即侵權人主觀上有侵權的故意或過失。精神損害賠償在特定的情況下(特殊侵權),侵權人在主觀上沒有過錯,但還是應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shù)呢熑巍_@主要是指民法通則中適用于舉證責任倒置的幾類侵權行為。
(三)客觀方面要件——侵權行為
侵權行為是指侵權人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侵害他人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的行為。給自然人造成精神損害的侵權行為是指侵權人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權利的行為。精神損害賠償與任何侵權案件一樣,必須在客觀上有侵權行為(僅限于侵犯人身權的行為)。即承擔精神損害賠償前提必須是侵權人侵害了被害人的人身權等符合精神損害賠償?shù)臋嗬?/p>
(四)損害結果
損害結果是指侵權行為人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侵害了自然人人身權,造成自然人精神痛苦。一般情形下,精神損害賠償都必須要求造成被害人精神損害,方可提起精神損害賠償之訴。
(五)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現(xiàn)實生活中,事件紛繁復雜,導致某一損害結果的出現(xiàn),原因并不一定是唯一的。精神損害也一樣。某一精神損害,并不一定是某一侵權行為所致。如果某一侵害行為與精神損害結果沒有因果關系,那么侵權行為人就不應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shù)呢熑巍?/p>
三、精神損害賠償?shù)馁r償范圍
精神損害賠償?shù)姆秶粗负畏N侵權損害情形下予以精神賠償?shù)膯栴}。我國精神損害賠償范圍的已經經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的解釋》的確定,已經由原先的保護部分人身權和人格權擴展為保護人身權和人格利益,因為我國法律已經有了精神損害賠償范圍的具體準確界定,所以筆者在此不再贅述,詳見《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的解釋》之規(guī)定。
四、精神損害賠償立法司法完善
隨著近年來有關精神損害賠償相關法律的不斷出臺,我國對于精神損害賠償?shù)谋Wo也不斷完善,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現(xiàn)實的立法、司法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及不完善的地方,在此,筆者僅對其中的一部分簡單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及相關的意見和建議。
(一)精神損害賠償?shù)姆秶枰獢U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人權保障的日益重視,對于精神損害賠償?shù)姆秶笕找嫣岣?,我國目前法律中對于精神損害賠償?shù)姆秶?guī)定尚存在不足,因此,我國應在制定民法典或修改《侵權責任法》時擴大精神損害賠償范疇,至少應增加以下權利和利益作為賠償客體:(1)貞操權、信用權、隱私權、自由權等人格權;(2)與精神利益密切相關的部分身份權益或身份利益;(3)人身著作權和一些與精神利益相關的知識產權;(4)一些具有精神利益內容的財產權;(5)應與受重視保護的基本人權,如受教育權、勞動培訓權、休息權、不受騷擾的性權利,寧居權等。
(二)將國家侵權納入精神損害賠償之中
我國于1994年制定了《國家賠償法》,是一大進步。但在實施過程中,對于國家賠償?shù)陌讣彶橄鄬栏?,賠償案件少,獲賠數(shù)額低。對于違法行為侵犯公民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權的賠償,也只局限于物質性的損失,而不賠償精神損害,對精神損害賠償只規(guī)定了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清除影響三種形式,而且沒有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和財產性的賠償?;诰駬p害賠償?shù)牧⒎康暮蛯袢松頇嗬谋Wo,對于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執(zhí)法人員動用國家機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造成精神損害的行為,依法保障公民請求精神損害賠償?shù)臋嗬?,無疑是法制建設和保障人權的必然要求。因此國家侵權同樣應給予精神損害賠償。
(三)將刑事犯罪所造成的精神損害納入賠償范圍
我國現(xiàn)行刑事法律及刑事方面的司法解釋對刑事案件被害人要求精神損害賠償?shù)囊?guī)定均是否定的?!缎谭ā返谌鶙l第一款“由于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了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并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毙谭ǖ倪@一規(guī)定,實際上是將犯罪分子對被害人造成的精神損害的賠償排除在刑法保護之外。然而由于犯罪分子的犯罪行為確實給被害人造成了精神損害,但在法律上卻得不到保護,在實際中得不到賠償,這顯然是與精神損害賠償?shù)牧⒎康牟幌喾摹?/p>
(四)完善精神損害賠償數(shù)額確定機制
當前在審判實踐中,精神損害賠償?shù)臉藴适且粋€最難確定又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賠償數(shù)額問題,但確定了賠償責任的必要因素:(1)侵害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2)侵害行為的具體情節(jié),主要是指侵害的方式,場合、范圍等;(3)侵害所產生的結果,包括侵害行為所產生的影響;(4)侵害人的營利情況,營利多者,賠償責任亦大,必要時予以收繳;(5)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即訴訟地社會經濟狀況的變化;(6)其他的法定因素。
精神損害的損害結果是無法計算和難以衡量的,加之侵權的具體情形不同,且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的經濟狀況均不相同,加害人的經濟負擔能力也有差異,因此,對精神損害賠償無法制定統(tǒng)一的、具體的標準。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精神損害賠償數(shù)額確定機制:
1.在法院內部建立專門機構,如精神損害賠償委員會,來負責有關精神損害賠償?shù)陌讣?。它的職責主要?一是負責組織聘請有關專家參與對個案的評議;二是,負責收集歸納者方面的情況上報最高人民法院,以便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精神損害賠償?shù)膶嵤┘殑t。
2.聘請專家、學者進行評議,借助專家、學者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和精深的專業(yè)能力,借助其權威性和號召力,更容易使分散的意見趨于集中。
3.建立類似于西方的人民群眾陪審制度,對于具體的精神損害賠償案件,廣泛的聽取人民大眾的意見,便于法官作出科學合理的判斷。
4.進一步完善精神損害賠償方面的立法工作,完善法律制度,加強最高國家司法機關的司法解釋工作,使得司法解釋更加嚴肅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從根本上保證賠償工作合理有序的進行。
盡管我國關于精神損害賠償方面的法律還不完善,但相信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民主法治的完善,社會的進步,法律一定會不斷健全,我國一定能成為真正的法治國家,真正在精神損害方面更好地保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使得法的永恒的最高價值—正義得到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吳建依.論精神損害賠償法[J].當代法學,2000(2).
[2]關今華.精神損害的認定與賠償[M].中國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3]張俊浩.民法學原理[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
[4]楊立新.侵權損害賠償案件司法實務[M].新時代出版社,1993.
[5]姚輝著.民法的精神[M].法律出版社,1999.
[6]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7]梁文書,楊立新,楊洪逵.審理名譽權案件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趙士倫,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yè)2007級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