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刑法明確將刑訊逼供規(guī)定為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刑事訴訟法也明確規(guī)定,“嚴禁刑訴逼供和以其他方法收集證據(jù) ”。然而,雖有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刑訊逼供在司法實務中仍然比較嚴重,冤假錯案經(jīng)常被各大媒體曝光。關于此類比較有影響力的報道如“聶樹彬強奸殺人案”、“佘祥林殺妻案”,這些無一例外都是刑訊逼供釀成的苦果。①也因此,我們有必要認真分析其產(chǎn)生的原因并找出消除這一頑疾的解決途徑,以完善我國的司法訴訟程序,保護我國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的人權,更好的維護實體公正。
一、刑訊逼供產(chǎn)生的原因
(一)歷史原因
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允許刑訊逼供的記載,在漢代,刑訊逼供成為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據(jù)史籍記載,漢代法官多“以苛為察,以刻為明”。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刑訊手段發(fā)展為重枷、測罰、測立等。隋唐乃至明清各代,刑訊更加泛濫,手段更加殘酷。由此我們可知,刑訊逼供有著它根深蒂固的歷史傳統(tǒng)。
(二)司法制度的原因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因此,我國刑事訴訟法在事實上排除了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權,同時也意味著犯罪嫌疑人如果不如實回答訊問或拒絕回答訊問,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受到相應的懲罰。這就從客觀上給刑訊逼供提供了突破口和機會。也正是因為沒有沉默權的規(guī)定,直接制約了無罪推定原則在司法上的全面貫徹,同時也使‘有罪推定’已經(jīng)成為各偵查機關辦案的一種習慣性思維,并且直至今天仍然禁錮著不少司法官員的頭腦。③
(三)過分注重口供
我國的偵查模式由于缺乏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充分運用,使偵查工作不能得到較好的解決和完成,導致我國公安偵查人員過分重視口供,這也是導致刑訊逼供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但是,僅僅由公安偵查人員改變對口供的過分重視觀念是不夠的,因為定罪量刑除經(jīng)過偵查,還有起訴和判決。過分的重視口供,這一情況存在于各司法機關的辦案當中,使得當事人的正當權利得不到《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合法訴訟程序的保護,致使各種冤案錯案時有發(fā)生。
(四)刑訊逼供證據(jù)難以提供
犯罪嫌疑人難以舉出自己受過刑訊逼供的證據(jù),因為受到刑訊逼供的人往往其人身自由受到偵查機關的限制,審訊單獨進行,外人難以知曉,即使有外傷,傷口在一定時間之后就愈合了。因此,除非致人死亡或重傷等無法掩飾的情況,刑訊逼供一般都“很難查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就更難舉證了。因此 ,盡管我國刑法就刑訊逼供罪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但實際上,仍有部分實施刑訊逼供的人員逍遙法外。④
(五)對刑訊逼供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
我國偵查制度的主要特點是偵查的不公開性(秘密性)。我國雖對禁止刑訊逼供有了一些相應的規(guī)定,但對于怎樣制止刑訊逼供,還處在探索階段。同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享有沉默權,偵查機關有權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強制措施。⑤正因為全部偵查活動處于一種嚴密控制的不公開情形之下,不僅犯罪嫌疑人的親屬律師無法與其見上一面,就是負有檢察職能的檢察機關也無法對此進行監(jiān)督,所以,是否對嫌疑人進行刑訊逼供,外界無法得知,而遭到刑訊逼供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即使在法庭上以曾遭到刑訊當場翻供,也很難提出證據(jù)加以證明。
二、解決刑訊逼供的途徑
要杜絕刑訊逼供,不能僅是用法律條文三令五申地禁止 ,還必須在立法的基礎上對刑事訴訟制度進行完善,從立法上和制度上來防止刑訊逼供行為的發(fā)生。同時再加大公安機關偵查技術投入,努力提高偵查人員的調(diào)查取證能力的同時,還應解決好司法機關在其司法意識中對口供的過分依賴問題,完成這一司法歷程上棘手的任務,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改變司法人員慣有的認知模式
由于在中國古代訴訟中一直采用有罪推定原則,即在司法審判前就把犯罪嫌疑人推定為有罪。有罪推定雖是封建時代、落后的、已被現(xiàn)代文明社會拋棄的理論觀點,但其對后世的影響并未完全消除,至今我國少數(shù)司法人員中尚存在這種思維。要杜絕刑訊逼供,司法人員必須建立正確的認知模式,首先,從一開始就要把犯罪嫌疑人當嫌疑人看。既然是犯罪嫌疑人,就存在無罪、有罪、罪輕、罪重的可能性,訊問中,既要重視犯罪嫌疑人的交代,也要重視和給其辯解的機會。對于其辯解的內(nèi)容和方式,不能一概以對抗視之,進行從嚴對待。其次,把犯罪嫌疑人看成是人格平等的人。從人格上平等地對待犯罪嫌疑人,在此基礎上尋求訊問對策,是達成訊問目的的重要基礎,這也是許多有經(jīng)驗的訊問專家的共識。⑥
(二)確立和完善我國的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
非法證據(jù)是指“法律規(guī)定的享有調(diào)查取證權的主體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或程序,以違法的方式取得的證據(jù)材料?!狈欠ㄗC據(jù)包括非法取得的口供和非法取得的實物證據(jù)。原則上 ,現(xiàn)代各國均禁止非法取證,對非法取得的言詞證據(jù),英、美、法、德、日等國均明確規(guī)定:非法取得的言詞證據(jù)不能進入訴訟程序,不得作為定案根據(jù)。對于非法取得的實物證據(jù)在程序法上的處理卻大相徑庭,即便是同一法系的國家,做法也各不相同。如英美法系的美國采取的是嚴格排除法, 如世紀審判辛普森殺人案。英國采用的卻是衡量采證說,德國采用的是部分排除說,日本采用的卻是限制排除說。⑦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三條規(guī)定“審判人員、檢查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jié)輕重的各種證據(jù)。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jù)”。對非法取得的口供在立法上應當明確規(guī)定予以排除,對于非法口供的派生證據(jù)原則上應予排除,但可以采用“例外規(guī)則”予以限制。刑訊逼供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獲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如果把非法取得的口供排除在證據(jù)之外,那么對于實施刑訊逼供者來說當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只把非法取得的口供排除還不足以封殺刑訊逼供的動因,因為,雖然口供不作為指控和定罪的根據(jù),但可以通過刑訊逼供取得的口供提供的線索收集到其他實物證據(jù)這同樣是一種快捷的破案的方式。確立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放棄的可能是個案的真實,換回的卻是整個法治的秩序,而以非法證據(jù)作為定案的根據(jù),換回的是個案的真實,放棄的卻是整個法治的秩序。權衡利弊可知,在立法中明確確立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是建設現(xiàn)代化法治國家的必然選擇。
(三)改變詢問的地點。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及相關解釋,我們可以看出,偵查關對犯罪嫌疑人的詢問地點主要有:(1)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nèi)的指定地點;(2)犯罪嫌疑人的住所;(3)看守所;(4)公安機關的工作場所;(5)人民檢察院。在以上地點中,刑訊逼供在第一和第四的可能性更大,而偵查中大量的刑訊逼供行為也往往發(fā)生在這些地點。所以,無論是公安機關還是檢察機關訊問,都應該安排具體的訊問地點,設立專門的訊問室。其次,在專門的訊問室里,設立有錄音、錄像設施,只要偵查人員進行訊問,就必須要同時錄音和錄像。如果沒有錄音和錄像,就不能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詢問,并將此進行明文規(guī)定。公安機關和檢機關系統(tǒng)內(nèi)部要設立專門的監(jiān)督部門去監(jiān)督執(zhí)行。一旦發(fā)現(xiàn)刑訊逼供行為,就應由刑訊逼供的實施人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采用錄音、錄像的訊問方式,還能夠有效防止被告人當庭翻供,使庭審能夠順利進行。
(四)應當加大我國刑訊逼供的監(jiān)督力度。
加大對刑訊逼供的監(jiān)督力度是健康有序的司法制度有效運行的保證,失去監(jiān)督的制度必將偏離司法制度制定的初衷。這里,尤其要強化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的監(jiān)督,我國的監(jiān)督體系基本是事后監(jiān)督,但筆者認為比事后監(jiān)督更重要的是在合法權益被侵害以前就得到制止的事中監(jiān)督,而事中監(jiān)督部門的最佳選擇就是檢察機關。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檢察機關有權力和能力關注案件的來龍去脈和偵查過程的全程。此外,對于更好的保障處于弱勢地位的犯罪嫌疑人的權利,還應加強律師對刑事被告人的權益保護作用。
我國《刑事訴訟法 》第九十六條規(guī)定 ,偵查階段 ,犯罪嫌疑人可以聘請律師 ,為其提供法律咨詢 ,可以代為申訴控告 ,代為申請取保候審 ,律師可以會見犯罪嫌疑人。這些都是明文規(guī)定的使律師能切實地行使法律所賦予的與被告人的見面,通話,了解案情等訴訟權利。這些權利如果在實踐中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則必將對偵查機關的調(diào)查取證行為起到一定的監(jiān)督作用。由檢察機關和辯護律師這兩方面監(jiān)督,可使得對公安機關偵查工作的監(jiān)督更加合法和完善。
對于我國這個有著幾千年封建法制歷史的國家來說 ,法制雖已踏上穩(wěn)健的軌道,但刑訊逼供因為各種復雜的原因而屢禁不止,因而,要想消除這一毒瘤需要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這是我國司法戰(zhàn)線上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相信只要我們在理論上提高認識,并在實踐中堅持不懈的貫徹無罪推定、非法證據(jù)排除原則,刑訊逼供這一現(xiàn)象就一定會在我國得以遏止并最終得以杜絕。
注釋:
①參見黃立,楊松才主編:刑事司法公正與人權保障[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頁。
②曾代偉:中國法制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86頁。
③左為民:刑事程序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11~112頁。
④王琳:“無罪推定,知不易行更難”.金羊網(wǎng),2005年4月9日。
⑤趙林、陳超:刑訊逼供的成因及對策[J].《法治在線》。
⑥魏紅霞:遏止刑訊逼供從“心 ”開始[J].鐵道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第 3期。
⑦(英)邁克·麥康維爾著,程味秋譯:英國刑事訴訟法選編[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年,第 645~647頁。
(作者簡介:方芳(1984-),女,河南洛陽人,貴州大學法學院08級法律碩士研究生;曾令波,男,凱里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