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婦女面臨著經濟上貧困化和政治上邊緣化,如何實現農村貧困婦女的反貧困,使她們自身和家庭的生存條件有所改善,實現她們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有關學者已從社會性別、公共政策、小額信貸、地權、法律、教育等視角進行研究,文章的著力點在提升農村婦女反貧困的可行性能力的研究上,從分析農村婦女貧困的現狀和原因入手,闡明了從可行性能力視角進行切入的必要性。
[關鍵詞]可行性能力;農村婦女;貧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0461(2010)01-0063-04
[收稿日期]2009-09-12
[基金項目]本文系劉筱紅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0年重大項目《現階段我國農村村委會選舉的基本狀況、問題及對策研究》的子課題《婦女在村委會選舉中的角色與地位》(2000M810002)。
[作者簡介]李 琴(1982-),女,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社會性別與政府治理。
一、農村婦女的貧困
(一)表現形式
1.生存狀態(tài)堪憂
(1)因貧致病
作為農村貧困家庭中的女性,她們往往將家庭整體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很少顧及自身的利益,這使得她們不僅較男性更為貧困,而且經常處于貧困化之中。在C鄉(xiāng)的入戶訪談中,絕大多數貧困家庭中的婦女都表示,在家庭經濟不充裕的情況下,只要有好東西就會先保證孩子和丈夫,有較好的食物總是先滿足家人的需要,而將自己的生活所需壓低到最低水平,甚至被忽略。有調查顯示,農村地區(qū)貧困婦女總體身體健康狀況,不僅劣于城鎮(zhèn),而且低于本地區(qū)的男性。因貧困和交通不便等原因,相當多的孕產婦臨產時選擇在家分娩,進而導致貧困孕產婦極高的死亡率。調查中,有20.3%的貧困家庭有人長期患重病,貧困婦女的長期患病率達10.5%,68.2%的農民沒有醫(yī)療保障,70%的患者因經濟困難應住院而未住院,43%的患者因付不起醫(yī)藥費而未就診。目前,大多數農村的初級衛(wèi)生保健工作無人管理,幾經滅絕的地方病再度重現?!靶〔⊥?,大病扛,扛不過去見閻王”的情況屢有發(fā)生,結果小病拖成大病、重病。
(2)因病返貧
農民有句口頭禪:“辛辛苦苦十幾年,一病回到改革前”。說的是農民因缺乏醫(yī)療保障時常因病返貧的現象。一旦得了重病,整個家庭甚至家族將面臨沉重的經濟壓力。有數據顯示,農民應住院而沒有住院的比例更是從1998年的63.7%上升到75.4%;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農民占全部貧困農民的比例上升到33.4%。在筆者調查的C鄉(xiāng),在合作醫(yī)療之前,88.6%貧困戶的醫(yī)療費用由自己負擔,50%左右因病致窮或因病返貧。
2.政治參與被動
在2009年8月在C鄉(xiāng)調查過程中,我們時常聽到村民們這樣的講話:“現在婦女們的地位可提到天上去了,家里80%的男人都將錢交給老婆保管,怕老婆得很呢!”2007年發(fā)放的問卷調查的結果也顯示,男女兩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并無明顯的差異,在“您家里主要由誰當家”的問題中,選擇男女共同決定的占51.6%,女性當家的13%,男性當家和男主外女主內的共占36.1%。從中可以看出,相比較過去“南瓜不算菜,女人不算人”的生活境遇,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確實得到了極大提高。但與此不相吻合的是,婦女在政治領域的發(fā)展卻依舊困難重重,受制于村落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例如對“男性應以社會為主,婦女應以家庭為主”的看法表示同意的樣本高達56.3%,而在訪談過程中,不少男村民也毫不客氣地說道:“農村婦女沒文化,只知道打牌,當不了村干部的”,甚至于婦女自己也認同這一看法,某位婦女在回答為什么沒有參加選舉時講道:“我才小學畢業(yè),沒什么文化,又不會講話,選什么干部啊,去了不被別個笑話?”政治參與的被動和被邊緣化可見一斑。
3.文化生活落后
絕大多數調查對象即不讀書看報也沒有參加過任何文化生活的民間組織。在問卷調查中,參加文化娛樂組織的人僅有5.3%,至于為什么沒有參加,表示“沒有時間”和“沒有這些組織”的婦女比例較大,分別為40.0%和36.2%,“沒有興趣”的占16.2%,“不知道怎么參加”的為7.0%。
但與此同時又發(fā)現農村婦女參加文化組織的愿望較高。從調查問卷情況看,有71.7%的婦女希望像城里人一樣,過一種有品質的生活。隨著現代農業(yè)技術的推廣,除了農忙時節(jié),婦女用于田間耕作的時間越來越少,閑暇時間日趨增多,因而她們中很多人并不滿足于“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圍著鍋臺轉”的單調生活,希望能夠相互溝通,象城里人一樣,熱熱鬧鬧地過上有品質的業(yè)余生活。例如,某村中年婦女談到:“晚上吃完飯才八點來鐘,看會兒電視就上床睡覺了,沒事兒干啊!村里如果能夠組織個跳舞隊,飯后鍛煉鍛煉身體,那多有意思,我們也愿意啊!”年輕一代的則更關心時尚性的話題,一位二十多歲的姑娘說:“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就喜歡穿著打扮,如果能有人專門教教我們怎么化妝,怎么搭配衣服就好了?!笨梢钥闯?,從切身利益出發(fā),婦女們對參加業(yè)余文化組織的熱情較高,但限于自身和當地發(fā)展的條件,文化生活還是很落后。
(二)原因分析
1.經濟收入低下
收入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她們多以農業(yè)生產為主,收入來源單一,非農就業(yè)的機會很少。二是收入狀況不穩(wěn)定,貧困的脆弱性很高。三是生產技能低下,影響收入水平。四是貧困婦女把大量的時間分配給了沒有報酬的家務勞動,沒有更多的時間從事有酬工作,缺乏獨立的經濟地位。由于收入不及男性,經濟缺乏獨立性,貧困婦女不但在家庭資源的自主性和支配性上不及男性,在家庭中的威望和權力也低于男性。
2.社會資源匱乏
貧困婦女社會資源的匱乏,表現在社會資本和社會支持網絡兩方面的匱乏兩個方面。前者是指個體通過社會聯系(社會網絡)攝取稀缺資源并由此獲益的能力;后者是指人們在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中可利用的各種社會關系。
(1)社會資本的匱乏
首先,表現在生產性資金的缺乏。資金短缺,發(fā)展機遇少,且爭取貸款的難度大,是農村貧困婦女所遇到的一個最基本、最難以解決的問題。近年來,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信用社、銀行為了自身利益,在貸款對象上首先選擇的是種田大戶或各種專業(yè)戶,其次是具有一定償貸能力的普通農戶,而貧困農戶特別是以女性為戶主的貧困家庭大多數都被拒之門外。
其次,表現為生產技能的缺乏。相對于貧困農村中的男性,貧困家庭中的女性由于長期以來在農業(yè)生產中處于輔助勞動者的角色,她們往往不具備掌握農業(yè)技術的資本;對于那些由寡婦、女孩組成的單親家庭來說,因勞動力的缺乏以及在生產技術和管理上的相對劣勢,加上用于發(fā)展生產的資金嚴重短缺,不得不投入較多的勞動力來實現收入的增長,她們的生計處于難以應對的困境。
(2)社會支持網絡的匱乏
在2009年8月C鄉(xiāng)的問卷調查中,問及“經濟困難時找誰幫忙”,95%的人回答是找親戚和朋友,問及“為何不找鄰居借錢”,有的婦女坦言向鄰里借錢時,往往數量很少,更有甚者,因被人懷疑其償還能力而遭拒絕。問及“農忙的時候找誰幫忙”,64%選擇自己加班加點做完。這折射出一些貧困婦女在面對生活巨大壓力時顯出了無助和無奈。
此外,中國農村的家庭體制是以隨夫居為核心來運轉的,女性結婚之后要住在丈夫的家中。這種婚姻模式,使得親屬關系主要以男性為中心而展開,女系親屬在交往中往往居于次要地位,女性在娘家所形成的社會網絡由于婚姻遷移被迫中斷,不得不生活在她們丈夫的生活網絡之下。隨夫居的家庭體制導致了女性社會網絡資源的流失。我們的調查顯示,在農村家庭中,無論是在生產互助還是在生活照顧等方面,與男性親屬網絡交往的比例都普遍高于女性親屬網絡。如在生活照顧方面與男性親屬網絡間的交往占58.8%,與女性親屬網絡間的交往僅占34.8%,這種情況對于那些以女性為戶主的農村單親家庭,尤其不利。社會網絡支持的缺乏,對貧困婦女樹立自信、擺脫貧困有害無益。
3.文化水平有限
在C鄉(xiāng),多數貧困婦女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客觀上造成她們自身及其子女(尤其是女兒)所受的文化教育極為有限,農村婦女文化程度從未上過小學占7.6%,小學文化程度占44.6%,初中占40.6%,高中或中專占6.0%,大專及以上占1.2%,男性所受的教育水平大大高于女性。即使一些受過教育的已婚婦女,由于長期不讀書、不看報,知識存量極為有限。農村貧困婦女受教育的匱乏,不僅直接影響了她們對現代農業(yè)科學技術的掌握,也使她們在就業(y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不利于提高她們對家庭收入的貢獻和地位。
二、可行性能力:農村婦女反貧困
(一)可行性能力
可行性能力反映一個人可以實現的可選擇的功能的組合。這個論證奠基于生活各種各樣的“所做和所是”(doings and beings)[1]的組合,阿瑪蒂亞森在《以自由看待發(fā)展》中指出:“一個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實現的、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的組合??尚行阅芰σ虼耸且环N自由,是實現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的實質自由(或者用日常語言說,就是實現各種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2]”。
可行性能力方法提出了傳統(tǒng)福利經濟學中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一、人的差異;二、選擇和實現的自由度。就后者來說,可行性能力方法更加突出了理性主體的選擇能力和實際機會[3]。它沒有僅僅局限于某個人是不是滿意,或者某個人能夠支配多少資源,而是直接關注某個人實際能夠做什么或成為什么??尚心芰ψ鳛橐粋€人能夠實現的各種功能活動的組合,反映個人在這些組合中進行選擇的自由度,本質上代表了個人過某種生活的自由,反映了一個人在各種生活中進行選擇的自由[4]。如果假定個人都在可行的各種活動組合中,按自己的標準選擇最優(yōu)組合,那么一個人的可行性能力就可以通過他的實際選擇表現出來。
(二)可行性能力作為農村婦女反貧困的突破口
如果要問農村的貧困婦女最需要的是什么?有人可能馬上會說:“她們最需要是的金錢”。當然,貧窮的她們當然最需要的是金錢來提高她們的生活水平。但是金錢真的能滿足農村貧困婦女的所有需求嗎?金錢能徹底幫助她們反貧困嗎?她們缺乏金錢又是因為什么?阿瑪蒂亞森給我們提供了答案,那就是聚焦于實質自由的可行能力,即人們享有她們所珍視的生活的可行性能力[5]??尚行阅芰Φ谋举|是自由,當然它是在“實質的”意義上定義的,即“享受人們有理由珍視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具體地說,“實質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諸如饑餓、營養(yǎng)不良、可避免的疾病、過早死亡之類———的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夠識字算數、享受政治參與等等的自由?!彼€包括各種“政治的權益”[6],比如說,貧困者有資格得到救濟,收入在標準線之下者有資格得到補助,每一個孩子都有資格上學受教育,等等。
1.能擁有更廣泛的信息基礎
聚焦于實質自由的可行性能力擁有廣泛的信息基礎,它為人們衡量實際生活提供了一系列清單,這組清單包括個人經濟收入、個人健康狀況、個人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人際關系、享有的經濟權利和政治權利程度、自我實現的程度等等[7]。使得我們可以通過接受教育的資格與可能性,面臨疾病時能否得到及時的治療和救助,免受由于相對貧困而造成的人的尊嚴的剝奪,等等方面。
2.能挖掘更深層次的原因
可行性能力的收入觀對于拯救農村貧困婦女更具實質性的意義。森首先肯定增加收入在特定時期的突出作用。認為收入是一種能達到廣泛目的的手段[8],缺少收入將使一個人陷入嚴重的困境。但是收入的分析不能代替對農村貧困婦女實質自由的關注。森借助可行性能力方法首先提出了這樣的質疑——雖然收入空間很有用,但它是否真的是評估平等和社會公正的適當信息基礎呢?如果它不是,那是為什么?回答這些問題與我們對發(fā)展所要實現的目標理解有關,特別地它與怎樣評估農村貧困婦女的生活質量以及她們所享有的自由有關。一定的收入增長只是實現美好生活的一個條件,所以我們仍然有足夠的理由來直接考察農村貧困婦女的生活質量,以及她們享有的怎樣去生活的自由。如果生活是由各種各樣我們可以去做或去實現的事情(如醫(yī)療保健、教育、長壽等等。)組成,那么,我們就不得不把農村貧困婦女是否能實現這些可行性能力作為反貧困的突破口。
一方面是農村貧困婦女的收入,另一方面是農村貧困婦女的可行性能力(健康和擁有實質自由等等),對可行能力的關注不僅影響到對不平等的評估,而且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把農村貧困婦女的貧困看成是她們不具備某些基本的可行能力導致的結果,而不只是由于收入本身低的緣故。如果我們把農村貧困婦女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選擇如何生活的可行性能力的擴大視為發(fā)展的話,那么我們就有足夠的理由去關注可行性能力。
3.能幫助解決不平等問題
與農村貧困婦女相關的可行性能力不僅具備那些能避免夭折、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能受到教育等基本要求,還包括各種各樣的社會成就,包括如斯密所強調的——能夠在公共場合出現而不害羞,并能體面地參與社交活動。農村貧困婦女的可行能力貧困還會導致相對剝奪的產生。正如斯密指出的,社會能力可能取決于一個人與他或她所交往的其他人的相對收入。收入方面的相對剝奪可能導致可行能力的絕對剝奪。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村貧困婦女的貧困問題和不平等問題是緊密相連的。
在可行性能力的視野中,即使是相同的最小能力,在不同的社會里也會需要不同的商品和不同的最小收入[9],這就涉及農村貧困婦女與生活在同一社會中的其他人之間的系統(tǒng)性聯系,對于農村貧困婦女來說,同一社會的其他人的消費模式,或與之交往的一群人的消費模式,對她們來說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這一點也說明,以往用一些純個體的指標來估計農村貧困婦女的貧困是不可能的。沒有哪個人是孤立的,這一理解對評估農村貧困婦女的貧困是非常重要的。相應地,它對我們運用可行能力來估計不平等的痛苦和范圍也是相當重要的。
(三)可行性能力的保障
借助聚焦于實質自由的可行性能力,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判斷出農村貧困婦女最需要的就是聚焦于實質自由的可行性能力,這也是最大的經濟正義。要保障農村貧困婦女的實質自由,那么首先必須保障農村貧困婦女的可行能力。公民的自由是由法律賦予的,在中國則需要從制度上和法律上兩方面保障農村貧困婦女的可行性能力。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和法律程序性的不完善導致中國農村貧困婦女處于一種被剝奪的狀態(tài),一個沒有被賦予完整人格的農村貧困婦女很難憑借她們自身的力量使自身得到發(fā)展。所以要讓農村婦女富裕起來,請首先賦予她們做人的尊嚴,真正賦予她們憲法所保障她們的可行能力。
[參考文獻]
[1]Sen A.K.Justice: Means versus Freedoms[J].Philosophy and and Public Affairs,1990,Vol.19.P12.
[2]Sen A.K Liberty and Social Choice[J].Journal of Philosophy, 1983,LXXX(1),P54.
[3]Sen A.K.Well-being,Agency and Freedom:The Dewey Lectures1984[J].Journal of Philosophy.1985,P31.
[4]Sen A.K. Poverty,Inequality and Unemployment:Some Conceptual Issues in Measurement[J].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973, Vol.8.P27.
[5]Sen A.K. 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J].Holden-Day, San Francisco;republished North-Holland,Amsterdan,1979.P43.
[6]SenA.K..Rationality and Freedom[M].New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P56.
[7]Sen A.K. Peasants Dualism With or Without Surplus Labor,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66,P15.
[8]Sen A.K.Equality of What?[A]Tanner Lectures on HumanValue[C].Cambridge.1980,P46.
[9]Sen A.K.Hunger and Public Action[M].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33.
Feasibility Ability: Rural Women’s Poverty and Anti-povert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Town C in Guangshui City
Li Qin
(School of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430079,China)
Abstract: Rural women are faced with political marginalization and economic impoverishment. Some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research in perspective of gender, public policy, microcredit, landownership, law, education etc. aiming at the ways of helping the porverty-stricken rural women get rid of their poverty, improve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nd realize their rights of subs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ircusmtence and causes of the women and focuses on enhancing their feasibility ability against poverty whereby the necessity of studyging feasibility ability.feasibility is highlighted.
Key words: feasibility ability; rural women; poverty
(責任編輯:張靜一)